20

2024-05

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11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11篇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作者:李树忱  作者机构:中共朝阳市委党校,辽宁朝阳122000  出版物刊名: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27-30页  年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11篇

篇一: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作者:李树忱

  作者机构:中共朝阳市委党校,辽宁朝阳122000

  出版物刊名: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27-30页

  年卷期:2017年第4期

  主题词: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意识形态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篇二: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儒学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今天儒学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已经演变到了这样一个时

  刻:如果不在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层面上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

  可能导致更为复杂难解的理论冲突,

  甚至导致许多怪诞

  荒谬观念的流行;如果不在宽容会通和良性互动的视角上调适它们之

  间的关系,就可能在社会现实层面导致不可预测的矛盾和冲突。因

  此,清醒、理性地处理二者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一定的紧迫性。其中原因理论界人士皆心知肚明:一是因为当代儒学思潮明确地

  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二是因为

  后者有必要借助儒学在内的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和补充自身的多

  重基础。在本文看来,在目前处理二者关系至少有两项工作需要展开:一是对于二者关系给出一个较为准确、实事求是的比较定位;二

  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新世纪的建设工作中要充分汲取儒学(以及佛教、道教等)的积极因素。第一项是第二项工作的基础,第二项

  则是具体操作意义上的二者关系的某种解决。

  一、比较定位问题

  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定位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问题,涉

  及论者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很明显,这一问题也直接涉及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不同立场出发,运用不同方法,学界和社会上对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各种不

  同结论。有必要指出的是,除掉少部分观点在报刊上得以发表外,大

  部分在网络中有相当充分的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中的讨论

  更能充分反映人们的真实思考,其中也包括若干具有专业水准的研

  究,能够做到认真和深入,但大部分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有的还只

  是某种心理的宣泄,但对此我们也不能不予以认真对待。这里我们选

  取最为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予以讨论。

  第一种是蒋庆以儒学为“天道”、以马克思主义为“私说”的

  观点。他认为:“马列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一种观念体系,是

  个别思想家用理性构想出来的概念系统。”这种概念系统“与

  世界的实相(真实存在)无关”。“儒学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圣

  贤们一代又一代对天道体验的总汇”。儒学具有神圣性、普遍性、永

  恒性,马克思主义则不具有。他并且认为,儒学是得到民族生命滋养

  的正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正统文化,也得不到民族生命的滋

  养。所以,“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成

  为当今中国大陆代表中华民族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与

  此相类似但态度要柔和一些的还有“儒体马用”之类的说法。这些说

  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呼吁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第二种观点是一些学

  者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平行或并重放置的说法。其基本观点认为马克

  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儒学是中国的民族主体价值或终极价

  值。

  前者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政治领域,后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按一位论者的说

  法:“前者是治国方针,决定着国家的政治体制,制约着国家

  发展的方针政策,更多地出于现实的需要;后者是民族灵魂,规范着

  伦理道德,护持着风俗习惯,支撑着精神信仰,维系着民族认同,更

  多地出于历史的延续。”这种说法的根本观点在于强调儒马无分轻重

  主次,只是各自作用不同。第三种观点是方克立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

  “主导意识”、以儒学为“支援意识”的说法。其基本观点在于强调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肯定儒学也能起到古

  为今用的积极作用。他谈道:“我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从理

  论和实践上找到了一条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正确途径,

  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思想资源作为古为今用的支援意识。

  不过这

  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

  与儒学的关系是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

  一元主导地位越明确、越巩固,就越能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传统文化和

  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综合创新,与时俱进。”很清楚,这种

  说法是较为心平气和的主流观点。从逻辑上看,这三种说法是在轻

  重、主辅、高下、正偏的角度对儒马两种思潮进行比较,由于理论立

  场不同而对二者肯定程度不同,

  于是形成不同论证和

  定位。值得关注且有趣的是,这三种说法对于儒马的比较定位主要是

  就实然层面立论,在此基础上才推出了他们的应然设想。

  下面有必要对于三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就儒马比较定位

  问题得出某种结论。我们试着从尽量理解的角度来考察蒋庆这

  种有些奇特的说法,可以猜测其理由在于两点:第一是根据思想产

  地来确定正偏。因为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来自西

  方,所以认为儒学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是偏支,不难看出这还是传统

  “华夷之辨”的思路。第二个理由是蒋庆认为儒家思想来自天道,马

  克思主义则来自个人。对于第一个理由我们能说的是思想产地和思

  想功能并不必然相联系,

  或者说,思潮创始人的

  籍贯与这种思想的是非、正偏之间找不出直接因果关系,这样的例子

  在人类思想史比比皆是。因此,如果说一种思想因为产在本地就能

  在本地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就正确无误,

  恐怕没有多少人会

  相信。对于第二个理由恐怕人们听起来会啼笑皆非,因为我们可

  以看到儒家思想也是一个个个人创构的,至于他们是否能够代表天道

  则只有“天知道”。常识告诉我们,宣称来自“天道”的往往是出

  自某种功利考虑的自诩,因而是不可信的甚至是可笑的,对这类说法

  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平行”或“并重”的说法的重点在

  于大而化之地理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地位和正误。其基本

  思路是从两个不同的领域或视角来观察二者,由于这两个领域或

  视角的平行从而推出二者的平行。从当代中国的思想事实来看,这一

  说法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有的论述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认为

  儒学是民族灵魂、支撑着精神信仰,恐怕就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民族灵魂是儒学,

  那么就要回答

  马克思主义、佛教、道教对于民族灵魂的影响又如何的问题。在

  此,我们认为还是整合性地理解当代中国民族灵魂的构成更为符合事

  实和周全些,比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

  

篇三: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观反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随着我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严重干扰和破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

  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各种要求。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就是这种社会变化和分化的一种客观反映。

  第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愈演愈烈,他们凭借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在理论上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向我国渗透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消解我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第三,达赖集团、东突等国内分裂势力也时刻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敌对势力除继续通过传统渠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外,还特别利用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突发事件、特殊人物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种种迹象还表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境外势力加紧插手我国国内问题,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插手的领域不断扩展,手段趋于多样,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

  第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阵地。从一定意义上看,互联网已经成为错误思想观点滋生、传播和蔓延的技术条件和重要手段。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凸显问题及变化趋势1、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不断升温。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又陷入“欧债危机"泥潭,而中国经济却保持持续增长,对国际事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敌对势力将中国的崛起看做是对世界的挑战而非机遇,从人权问题到航母建造再到指责中国汇率操纵,近期,又操纵和指使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挑起南沙群岛海权归属之争。总之,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客观上恶化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制约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其决不可掉以轻心。2、马克思主义面临边缘化倾向.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大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的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新自由主义到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面临边缘化的倾向,有些媒体是非不明,为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大开方便之门,致使这些思潮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为此,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势在必行。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待提升。在我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大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导价值观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重塑和发展。当前社会,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甚嚣尘上,由此引发的“杭州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到无人搀扶”、“90后炫富事件”等都体现了当前传统道德观念滑坡、社会主义荣辱观缺失的问题,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主导和引领作用,才能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为此,要在不断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多元价值的和谐发展,要在提倡多样化的过程中弘扬主旋律,在高扬主旋律的主题下探索多样化的发展。

  4、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总量很小,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谋划和实施文化和意识形态战略,意欲抢占文化制高点。以电影、电视、音乐、互联网、快餐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举入侵,都是西方敌对势力为遏制、削弱、瓦解中国而打出的文化牌和意识形态牌.可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也很关键。在此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意义深远,我们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塑造我国改革开放和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5、主流媒体影响力有待增强。长期以来,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了强势影响力。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主流媒体面临严峻挑战。党报党刊“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都市类、生活服务类报纸的数量和发行量剧增.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日趋严峻的生存竞争压力。非主流媒体与主流媒体之间已出现舆论

  的分野,逐渐形成另一个“舆论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保持并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更好地巩固和发挥主流媒体在反映民意、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和振奋精神的作用,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对策建议首先,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性进行研究。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侧重从理论层面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基本经验进行整体性研究,力求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奠定基础;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进行研究,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指向上,力求梳理出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方向。要全面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挑战,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和谐社会建设,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要进一步阐明解决意识形态的关键靠发展,尤其是发展经济的道理,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念,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要从实效性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形势下意

  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对提高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进行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这是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前提。第二,对当前意识形态凸现问题的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的实质,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第三,对当前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解决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第四、对如何提高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使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能够贯彻到位、落到实处。第五,对提高和加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影响力进行研究,探讨解决关系意识形态工作全局的具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六,对实施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进行研究,探讨这一重大战略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原则方法,以确保“走出去"的效果。

  总之,要拓展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篇四: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当下中国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

  作者:郑得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5期

  正走向多元化的中国,大约在近10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深刻分化,那就是不再存在一种可以笼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今天谈意识形态,只能分而论之,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改革共识破裂”。宏观上,可以将当下中国的意识形态按社会群体分为三个层面:民众、知识分子和政府。

  先说民众,民众中意识形态的主流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二者可以说都是新生事物。仅仅10年前,民粹主义在中国还微不足道,只有微弱的几个声音存在。当时民众、知识分子和政府三者在意识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那就是基本都服膺所谓的“改革共识”。政府支持知识分子打造了一套“改革话语”,其基本内容是:改革是中国的唯一出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完成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最终可令所有人受益;在此过程中,社会收入会出现分化,部分人可能感觉相对收入、社会地位下降,但这只是改革的“阵痛”,阵痛终会过去,幸福必将到来。

  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上述改革逻辑越来越不能印证于已经发生的现实。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中下层“阵痛”的终结,看来遥遥无期。正是改革逻辑在现实中的破产,催生了广泛的民粹主义。社会情绪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反动”,社会现实越向右倾,社会情绪就越向左倾。在现实中感觉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温床——在这样的土壤上,只能结出这样的果子。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合理性,源于其必然性。

  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改革初期,随着原意识形态的幻灭,大多数人陷入了一种“共同体认同”的真空期。以《河殇》为代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解构对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建构,民族主义一度成为过街老鼠。如果此后的中国一直处于动荡或弱小状态,民族主义重获民心将遥遥无期。但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力日盛。在列强的环伺下,仅仅10年的繁荣可能还不足以使国人重拾民族自信心。但是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虽然在少数自由派知识分子那里还是无理与无赖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这其实反映了两种权利诉求。社会群体的价值追求,与其对权利的要求程度及社会可提供的满足条件相关。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现有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多元化程度及自由程度,已基本能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生(在此时此刻对应于民粹主义)与民族。只有当官侵民利,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对社会事物各有其独立见解,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改造或建构自己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的意识形态核心。反之,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属于利益被剥夺的群体,对民生问题感觉不迫切,只是对其他人的遭遇抱有某种同情而已,民粹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的共鸣不多。另一方面,经过自由主义的观念启蒙,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在观念上成为世界公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甚至排斥,所以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市场也不大,难以成为主流。

  除民众、知识分子和政府三者外,另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群体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这一群体具有两面性,既通过与官员合作牟取“超额利益”,形成某种事实上的“精英联盟”;又感觉自己在政治上处于附庸,要求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力。因此,他们一方面支持政府“维持政权稳定”;另一方面又与要求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暗相应和。正是这种两面性,加上在现有语境下,资产阶级被民粹主义视为主要对立面,不敢公开张扬自己的诉求和主张,所以,这个群体迄今并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意识形态。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篇五: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其次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摒弃空洞抽象的宣传口号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深入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融入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通过艺术性的加工用切近生活的内容平易近人的态度生动诙谐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人民的心理动机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万强【摘要】[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价值目标从追求经济发展到凸显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从“建设、执政”到“发展、和谐”,主导方式从外在灌输到内在导引的不断成熟和不断深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这有利于加强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期刊名称】党史文苑(学术版)【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与创新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在新旧体制的转型期,不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摩擦,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也促使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不断成熟和不断深化历程的探析,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加强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价值目标:从追求经济发展到凸显以人为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由此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的基础上,也开始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再认识。意识形态是指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包括一定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的思想体系。其价值目标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统治阶级或社会管理者的社会调控需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急切、最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中坚定不移贯彻始终的理念。邓小平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P250因此,邓小平提出,“搞好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反之,“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现实地维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2]P149“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3]P64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这一观念的确立,为党的宣传、理论、文化、教育、科技等工作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而且,这个“基本路线要管

  一百年,动摇不得”[3]P371。因此,发展生产力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围绕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面临的实践课题是如何把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根本任务。于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考侧重点便是改革开放、发展科学技术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因而,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和主要内容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思想内容占其著作的绝大部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成果显著,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更加巩固。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的成效来重新唤起被“文革”破坏了的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的政策取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最重要来源。但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不可能总是保持高速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减慢(2002年至2007年间经济又进入高速增长的周期)。80年代的改革能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获得利益,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产生疑虑。其次,在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陷入了GDP的盲目崇拜中,一些政府官员热衷于“数字政绩”的追逐,忽视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导致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经济虽然发展了,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问题却得

  不到解决,比如社会发展滞后,利益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带来的这些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来的“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同的发展范畴,所以统筹的对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的目的是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政策的出发点是人、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为了符合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要求,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形成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意味着中国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目标具体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政策的协调性提高。凸显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心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执政理念:从“建设、执政”到“发展、和谐”

  执政理念是指一个政党对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和任务以及为实现任务而实施的执政方针和执政手段等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行为准则。执政理念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执政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化在执政方略、体制、方式和执政基础、条件、环境之中。执政理念属于政治意识形态范畴,是意识形态总体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建设、执政”到“发展、和谐”的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执政党的建设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清理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形成了新的执政党“建设、执政”的理念。这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发展列宁和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这条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进行。立足于执政党努力发展生产力的建设理念,邓小平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新观点。邓小平强调,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P127,党的具体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都必须与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生产力、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相适应。必须理顺执政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改革不合理的领导体制,实现党的决策和领导方

  式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这些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自觉意识,突出地体现了他对于时代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任务的深刻把握。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讲话,再到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围绕着提升执政理念、增强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最终确立了以“发展、和谐”作为党的执政理念体系的主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提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是意识形态领域重大创新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协调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发展和改革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

  处的社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发展、和谐”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主题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

  三、主导方式:从外在灌输到内在导引

  在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没有真空地带,而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占领。正如列宁所言:“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P327邓小平一直非常重视对思想文化领域阵地的主导权,他强调指出,“要使我们的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1]P255江泽民也深刻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5]P2160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放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不积极主动地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掌握人们的头脑和思想,进而掌握政治斗争的支配权。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强调:“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反映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灌输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方式上,邓小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多次指出,思想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所以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解决,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他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及重点上看,应着重进行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教育对象及重点上看,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包括全体党员、全体干部、全体人民、全体学生,重点是青少年。在讲到进行革命理想、共产主义品德及法制教育时,他强调要“从小开始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同时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紧密配合,形成合力。1996年,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特别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1]P209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时代提出了许多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新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却难以全面地、准确地、前瞻性地回答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许多内容和观点固守传统的教科书,造成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不强;思想教育工作中所使用的话语,有些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范畴的调整、创新不够,对于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沿用多年的范畴,如“两类矛盾”、“剥削”等等,未能进行梳理,或赋予其具有时代性的内涵;另外,宣传媒体的体制没能随着宣传内容的重大

  变化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迄今为止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旨在使传媒一律成为“宣传者、组织者、鼓动者”的管理模式,思想宣传强调“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形成舆论宣传意识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和整合模式。再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中艺术性不够,过于倚重“填鸭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浓厚,亲和力不足,并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缺乏对人民现实诉求的回应,从而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有了更清醒更自觉的意识:党不再追求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和每个人的头脑,而是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摒弃空洞抽象的宣传口号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深入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融入通俗易懂的平民话语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通过艺术性的加工,用切近生活的内容、平易近人的态度、生动诙谐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人民的心理动机、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最后,对一些沿用多年的、在封闭条件下习以为常的一系列宣传范畴和语言重新加以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将反映人类

  社会进步的“普世”范畴和话语中国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的导向作用。理论只有变为群众手中的武器,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主导作用。群众只有从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中,才能掌握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己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式从重外在灌输到重内在导引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觉需求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文选(75—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列宁选集第(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版.[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张荣辉

  

  

篇六: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状况简析

  作者:张占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9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随而至,不仅有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更有阻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另一面,这种双重性、相对性是当前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种严峻挑战。为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深入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对非主注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进行探讨,有效把握二者关系,科学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发展并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下发展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来已久,涵盖范围极广,是精神层面汇聚凝结在物质层面上升华的具体体现,精神层面源于物质生活,以物质为基础,形成即定的意识形态,同时反作用于其基础,影响物质层面。意识形态引领人类的价值取向,反映利益诉求。正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反而阻碍、扭曲社会的发展,将使社会进入动荡不安,朝难夕虑的混乱难艰境况。可见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有必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有效掌控践行正向意识形态,让正能量汇聚并传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一、解析意识形态内涵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相随而生,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群体精神力量,其上深深烙印着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是积淀自然成型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作用于特定社会,可以适时规范人类行为。是思想库源,是理论库源,是思想理论依据,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建构。意识形态是人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在理论上的系统表现,是一个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某种信念理性,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政治、法律制度等要素一起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体系,为其所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我们把这类社会意识形式叫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集中体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与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发展状况不完全一致;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它产生于经济基础,又积极、主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参与社会关系的建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意识形态类别及关系从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上划分,可以分为正面意识形态,中性意识形态,反面意识形态。正面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社会正向发展,使人类和平共处、自由平等、团结互助。中性意识形态无大局小局之别,不存在尖锐针对性诉求,只是生活中存在的自然性、偶然性,本能的最基本的态势。无关大局即时平静中立,即时波动变化很大,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与正面意识形态差异明显却浑然共处。无关大局,是指这类意识形态一般不会主动肇引事端,常处于平静中立状态。即时波动是指际遇某些情况时会波动很大,推动其他意识形态或被其他意识形态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作用于其他意识形态甚至于主导其他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平素若隐若现的力量,也是需要适时调理加以争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反面意识形态是与正面意识形态相对,相反的意识形态,负能量集中,随势危及正面意识形态安全并直接消解正面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取之而代。这种意识形态是需要认真分辨、警惕并适时防范严格抵制的,其存在很大的伪装性、隐匿性、针对性、攻击性、多样性、变化性,假如不去认真、清醒地分辨就难以扼制其对正面意识形态的影响、消解,甚至会把中性意识形态拉向反面意识形态,危害巨大,后果堪优,绝不容忽视。另一种分类依据其所处特定社会地位把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两大类别。非主流意识形态可划分为同质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异质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两种分类大体可以总体论之为:正面意识形态中反映执政党诉求的起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划归主流意识形态;反映自然泛众社会存在现状没有针对性目标的中性意识形态划归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将与正面意识形态相对,有针对性,阻碍消解正面意识形态发展的反面意识形态划归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1、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是其自身根本利益诉求基于社会存在所反映形成的一系列观念体系,引领即定区域内精神层面,作用于物质层面,被即定区域内的人们群体性接受、认同并条理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式,纲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的,引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时刻保持正确性,规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合法性,保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公正性,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自觉奉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继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内生性、时代性深入结合,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决定了它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必然性与合法性。2、非主流意识形态内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主流意识形态是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在意识形态领域,除了占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被其他阶级、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所接受和认同的,反映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思想观念的各类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一般称这类意识形态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也就构成了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一元统领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并存的复杂格局,而且这种格局仍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长期存在。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事实上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单一的形式。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状况所决定。由于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也就形成了反映各自不同利益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意识形态;其外部也总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3、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通常是统治阶级基于国家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满足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基础上总结并建构的思想理论体系,相对正统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态的引领效果。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比较而言更贴近泛民众生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这使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和发展,丝毫不能动摇、模糊和放弃,离开了主导性引领的多样性必然会动摇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基础,造成人们基本价值观的混乱和行为的偏离,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不管其怎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定是坚守的。因此,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才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和整合多样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概念理解上应是处于不同位阶。我们对那些能满足人民群众普遍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成分可以借鉴和包容;对那些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违反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成分则应反对、遏制。主导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主导性,多样性失去了方向;离开了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的抽象从而超越现实。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

  

篇七: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五)、继承性和创新性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一)它继承的思想有: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

  生的免疫性思想,体现了阶级性5、当代世界发展所产生的新思想和进步观念,体现了时代性(二)继承并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它的目标追求。要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篇八: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加入WTO十年背景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如今的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都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世界对于中国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加入WTO对我们的影响有很多是看不见的,它令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都更为多元而丰富,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深受加入WTO的影响。一、加入WTO十年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1]十年前,看一场进口大片,听一场音乐会,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顿难得的文化大餐。同样,十年前在国际的银幕上舞台上来自中国的面孔也并不多见。加入WTO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舞台,世界也成了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渐渐开放的文化市场开始让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国际经典,中国观众看到了国际大片,听懂了歌剧,学会了芭蕾。十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让中国人打开了眼界更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文化领域的不断碰撞和交流,更多西方的社

  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开始以猛烈的姿态传入中国,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积极影响1.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在中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中,不乏接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民族优良传统的时期,但并未形成正确的开放观,即使是以开放著称的汉唐盛世也不例外。当历史进入多元竞争的时代,中国古代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一的开放观念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反复,多少受制于这种“天朝大国”的虚幻自大思想。“WTO打破了各国文化之间的封闭和隔阂,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日益交汇融合,呈现出多元文化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化交流格局,这就给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进行全面、深刻和持久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取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充分利用世界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提供了新的契机”[2],开放的基础离不开文化绝对优势的心理定势,相对民主和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中国开始以一个充满自信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中央,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争奇斗艳。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过多讨论这些思想的危害和弊端,只是说明在加入WTO后的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发展使其具有了一个文明大国所应具有的气度。2.加入WTO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在加入WTO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自己,进而进入国际市场与西方相抗衡。加入WTO十年,中国不仅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大片,制作出了本土化的音乐剧,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十年间中国对外演出集团从演出中介商变成了拥有演出、票务、音像出版等完整产业链等的文化集团。中国出现了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此外,我国在海外的文化阵地建设也不断加强,已在海外设立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9个中国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组织保证。这些鲜活的例子和数据表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以一种崭新面貌呈现在西方社会面前,中国展示着大国的风采。(二)消极影响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构成了挑战。WTO使我国的国门逐渐打开,面对着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我们当然欢迎积极正确的思想,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不符合我国实际和国情的思潮的涌入,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宣扬的多党制、超阶级国家观、指导思想多元化等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在我国颇受一些人的追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自由主义思潮也逐步扩大在我国的影响,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有人无限放大公有制的弊端,提出了以私有制为导向

  的改革,主张全盘私有化;在加入WTO后,我国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部分人表现出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这些思潮都与国外社会思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与主导WTO游戏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而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开阔的国际市场,西方从未放弃过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文化价值观上对我们的渗透,实施其“西化”“演变”图谋。加入WTO无疑对这种进攻、渗透和图谋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和更为便利的条件。十年间西方社会利用宗教、影视文化作品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而这些形式总是以潜移默化为特点让我国人民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这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不得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一)思想阵地的重要性要求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地论述了思想的重要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4]一个国家崛起最重要的条件是思想。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思想家,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创新意识,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做其他的国家和民族的跟班。人类在进步,这种进步常常是由看不见的思想产生的。思想这样虚无缥缈无可捉摸的东西,在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竟然会动摇一个实体,这实在是世界上的奇观。“社会变革是由街头民众推动,这实在是一个误解。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思想。”[5]综观人类发展史,封建社会解放了奴隶,使得人人平等,极大地释放了占大多数人的农奴的积极性,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封建社会创造的财富要远远大于奴隶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出现了机器,这就更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于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财富又远远大于封建社会,所有这些适应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因为思想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在思想领域中占据高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与国际间交流次数的增加,思想领域里的这种无法言语性给它增了许多的复杂性。(二)我国思想领域的现状不容乐观单就中国本身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家为本,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又是一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等级社会。这样一个封闭的社会决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比较保守、小农思想较严重。伴随着改革开放从局部单项向整体系统方向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计划经济向

  

篇九: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一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

  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

  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

  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的儒家意识形态

  在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

  位受到冲击,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

  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

  导思想。

  1.表现:1)思想意识:

  以平均主义和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在建国后成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精神纽带和中

  国社会建构新体制的指导原则。(表现)

  2)政治指导思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核

  心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

  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

  景之下,共产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

  调动的革命力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

  的必然要求。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

  斗争性特点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

  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

  度。(表现)

  3)经济分配:

  大公无私的价值理想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土地问题为例: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

  形态,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

  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景之下,共产

  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革命力

  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斗争性特点也

  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然强调对社会

  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表现)

  2.功能:1)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某些人的政治沉浮。

  2)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寄托和凝聚力的基础

  3)承担着指导功能,是改革前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决策、基本体制建构的指导思想

  3.分层:1)以功能分:①纯粹理论性的意识形态——从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作用:维

  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②实践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作用:指导中国共产党组织和

  行动)

  2)以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分:①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意识形态,强调极端集体主义和极端平均主义,目标是通过持续的革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表现: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端集体/平均主义)

  ②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具有务实色彩的意识形态,希望通过艰苦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是西安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表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3)以两种标准分层的作用:①使得意识形态既有远大目标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有现实的公共政策的指导作用

  ②但是在一定时期这两层意识形态有一定的矛盾。

  4.特色:1)政治意识形态的范围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表现:一切社会意识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内涵)

  2)意识形态也扩张到了极致(表现:意识形态决定了一切)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

  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

  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

  的科学理论。其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它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摆脱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2)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后的工作重点稳步向经济建设转移。

  3)重新界定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明扼要、完整系统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4)主张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

  6)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2.特征:1)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从以政治和道德为主,走向以经济为中心,否定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确立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发展标准。

  2)确定了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从而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3)主张在建设经济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制建设

  4)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性5)否定了片面的自力更生,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艰苦奋斗,

  在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现代化建设。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发

  展;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7)要勇于改革,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与改革以前相比:1)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日益淡薄,经济功利色彩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利益结构日益明晰化

  2)注意意识形态化的状况有所改变,社会科学研究在改革后日益得到恢复和发展,非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也开始得以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作用:1)为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一整套的合理性论证;2)为改革开放消除了意识形态障碍)

  4.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变:1)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转换,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转换,即从社会至上转变为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中心和大局;

  3)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转换,即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意识形态工作的检验标准,即从惟书惟上转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意识形态工作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

  6)意识形态工作的着眼点,从崇尚经典转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等等。

  

  

篇十: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形成逻辑一致和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从中央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变得更具包容性,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不过,24个字还是太多了,一方面不能够看到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另一方面说不清楚各种价值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应该是今年意识形态工作最大的亮点。与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12个字显得更加简洁,之间的逻辑关联也更加顺畅。然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国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述。

  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上,我们还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言简意赅,逻辑上相互补充,形成了环形的整体。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不能简单地搬用或模仿西方的价值观,而是要深入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向世界开放的心态,落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实际理想,概括出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特色、唤起更广大人民的奋斗激情并能够长期扎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民众日常的交往中,所崇尚的真实价值观更多地源于传统,最核心的就是“仁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是要继承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仁义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层面主要是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逻辑,向外扩展成诚信友善、和睦相处的社会秩序,在国家政治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一视同仁”、“选贤与能”等价值,它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相结合,已经成为相对稳固的当代中国核心政治价值观。因此,“仁义”价值观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中国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以“自由”为本位的价值观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内心观念,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自由价值认同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忽视。尽管马克思主义也认同自由价值,但与西方个人主义的自由价值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容纳了个人自由观念,显得更具包容性,但一定要讲清楚当代中国的主流自由价值观与西方主流自由价值观的同与异,强调中国自由价值观中更积极和更负责任的内容。

  最后,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展”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是中国传统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所缺少的,需要特别地强调出来。它是旧邦维新的核心动力,而且在当今中国,它已经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内心。

  如此看来,要形成更加合乎逻辑、更加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可能需要重点突出反映中国传统的“仁义”价值、反映面向世界的“自由”价值和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价值。用中国传统的仁义来容纳规范自由和发展,无疑是中国政治有机体保持稳定与活力的重要保障。

  

  

篇十一: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

  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且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去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且也使人们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倾向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容否认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遭到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推荐访问:中国发展展现意识形态的例子 意识形态 中国 例子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