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05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7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7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7篇,供大家参考。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7篇

篇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成功地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科学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就业,经济全球化

  一、前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展开了强大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实践的推进,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是无止境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盛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失业,就业问题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的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为不变资本,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家

  1

  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

  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

  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的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利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的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经济平台,并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扶强抑弱”性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应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理性对待并采取适当对策以抑制其消极因素。

  1、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全球化,无论经济全球化进行到何等程度,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和冲突必然存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无可避免。当今的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单单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要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2、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际收支,但同时也使得主

  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由于金融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相互依存,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营运,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3、拉动内需,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以维护经济的安全性

  今后我国应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应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群体,才能使经济的安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正是希望通过西部的开发,实现经济发展的东西联动,通过东西部协调发展,构建内需型经济的发展框架,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2

  4、完善市场信用和道德建设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而信用建设是社会的保证,是决定金融体系是否

  健康的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但可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实现扩张和繁荣,也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必须以信用和道德为基础。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政府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体制建设和结构建设三个方面的信用建设,而这首先将要求政府从制度上先行根除“上游”的“信用缺失”,杜绝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清楚地表明,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只是人们的一个理想,很美好却也很遥远。不管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普及所带来的利益多么巨大,我们都必须认识到作为全球化的动力——超级竞争促成了“胜者通吃”的局面。在缺乏公平和公正的背景下,要真正实现经济全球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家应清醒地估计局势,积极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正确地做出应对策略,在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保持自己经济的独立性,并力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它能够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的揭示了经济规律,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4刘崇仪《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学》

  5.《全球化挑战发展中国家经济》

  3

篇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不社会的和谐发展等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马克思主丿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在中国马克思主丿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乀地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

  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

  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

  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

  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走向规范和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

  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2走向开放和世界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00-103.[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6-7

篇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中国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经济规律。只有如此,才能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我国失业、就业问题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之下艰难地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劳动力开始大量成为商品,很多没有土地的人开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剥削问题。纸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使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引导更加有力有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在中国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资本主义走到了尽头。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强有力的推动措施,从而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引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新生产工艺、新生产理念的引进对激活全国经济有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科技人员愈来愈成为主要劳动者,电子计算机和监制的自动化机械体系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合成材料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当今社会出现高失业这一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应客观地面对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庞大的失业队伍存在,这支失业大军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发展,当有新兴行业时它们会马上进入其中促进新兴行业发展,失业大军本身的地位,亦会激发非失业者的工作态度促进社会生产。当然事物总有两面,如果失业大军过于庞大,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失业者的人生引导等,如处理不当会起社会动荡,所以正确处理失业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从总体上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经济平台,并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和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扶强抑弱”性会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应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理性对待并采取适当对策以抑制其消极因素。

  1.保持金融领域的独立性,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际收支,但同时也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由于金融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内的相互依存,各国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周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和国际储备的管理运营,都将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2.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全球化,无论经济全球化进行到何等程度,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存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无可避免。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曾分析了国家的宏观竞争能力,认为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在于:今天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当今的竞争已经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状态中,在基础科技可以迅速扩散、交通和传播成本降低的情形下,单单将生产活动迁移到廉价地区已经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要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3.完善市场信用和道德建设。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而信用建设是社会的保证,是决定金融体系是否健康的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证明,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但可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实现扩张和繁荣,也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必须以信用和道德为基础。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政府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体制建设和结构建设(如政企分开、中介独立等)三个方面的信用建设,而这首先将要求政府从制度上先行根除“上游”的“信用缺失”,杜绝政府政策的朝令夕改。

  4.拉动内需,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以维护经济的安全性。今后我国应推动长期导向的内需型经济的形成,使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应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群体,才能使经济的安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正是希望通过西部的开发,实现经济发展的东西联动,通过东西部协调发展,构建内需型经济的发展框架,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总之,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可是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国家应准确地估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适时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四: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真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源,有助于从各个方面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发挥重要的理论建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对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然发生着作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进入新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资本主义在全球迅速扩张的同时,它的内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资本主义世界失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经济危机此起彼伏,尤其是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中国政府的有力措施,又一次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目的和实质,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依据这些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

  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阐明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内容,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既然生产力是日益发展的,那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必须改变生产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的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有力的批判了用政治、思想因素解释社会发展根本原因的唯心史观,而且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南,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首要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具有实用性和导向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才研究资源配置是片面的。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

  是经济制度的运动形式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属体制性范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律。在对所有制、分配、分工、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竞争、垄断、价值、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概念范畴,对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机制,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等资本的运动,对资本的各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以外,还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原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经济世界的分析方法,它系统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利润平均化理论、资本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理论等基本原理,科学解释经济现象,形成了科学、完整、严密和创造性的经济学分析方式。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就不可能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深刻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走向,也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

  挑战。党中央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认真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源,有助于从各个方面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发挥重要的理论建构作用。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各方面内容,认真的学习和理解,将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1]冯瑞芳,李士绅.马克思恩格斯八封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王文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3]朱炳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4]王广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五: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XX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阐述这一理论的代表著作是《资本论》,其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共四卷一百四十九章,三百多万字,写作和出版历经了120年时间。《资本论》这部巨著它耗时之长久,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遂,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科学著作中无可比拟的。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它也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的深刻性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得到。”其具体表面在:

  1.经济X畴概括的规X性经济X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它反映了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的概念。大多数经济X畴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资本论》中对一系列X畴、概念都作了规X性的表述。围绕这些经济X畴展开分析,使其

  理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资本论》中的许多X畴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基本原理分析的透彻性表现为理论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程度。即理论认识克服了羞羞答答、含糊其词,实现了一针见血、一次到位。《资本论》是把价值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的,但研究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每一个细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阐述得相当深透。如在第一卷第九章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时指出:假如工人的必要劳动12小时,剩余劳动4小时。这时若雇两个工人其生活水平相当,若雇四个人,资本家的生活将好一倍,假如剩余价值二分之一用于积累,保持这种生活水平就需要雇八个人。这时的雇主如果劳动他就是“小业主”。如果不劳动雇主就是资本家。这也成为我们区别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界线。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佣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价值、剩余价值都是在运动中增值和实现的,离开了运动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实现于流通领域。而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借贷利息、农场主和大土地所有者收入的具体形式、来源与途径。这种深刻系统的理论著作对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珍贵的。3.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深刻性源于它对社会结构阐述的精辟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科学地阐述了社会有机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形态变革的过程和条件,以此作为全部研究的指导思想。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指导体制改革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体系的严谨性

  1.逻辑构思的完整性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资本论》是几经反复的最后成果。马克思从1843年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58年2月22日致XX尔信中说:“全部著作分成六个分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在1859年初写‘资本’这一册时,考虑比较细,写了一个提纲:Ⅰ资本的生产过程。①货币转化为资本;②绝对的剩余价值;③相对的剩余价值;④原始的积累;⑤工资劳动与资本。Ⅱ资本的流通过程。Ⅲ资本与利润。Ⅳ杂论。”第一卷手稿写完后,马克思变动了写作计划,并把书名定为《资本论》。《资本论》书名第一次出现在1860年2月3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从1861年—1863年间马克思写下了200印章的巨量手稿,4开纸,1472页,共23本,包括全四卷手稿。

  构思设计的完整性从出发点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资本家剥削,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又将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歪曲地表现出来,要想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就必须对以往经济学进行彻底的清算,通过批判错误的反动理论,建立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工人斗争服务。而要解决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问题,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切入点上看:对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从哪里开始?马克思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思维进程与历史发展相一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就从哪里开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最终目的上看:“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以与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秘密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号召无产阶级坚持正确理论武装,用整个阶级的力量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摆脱剥削和压迫,获得自由和解放。

  《资本论》在逻辑构思上有以下特点:第一,用辩证逻辑的方法,从整个理论的逻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构思。辩证逻辑方法就是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逻辑方法来自觉地指导人们的思维。马克思十分强调构思的整体性原则。他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第二,用辩证逻辑的方法,着力揭示事物和过程的二

  重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逻辑构思。《资本论》中对事物、过程二重性的分析是个典X。对于这种逻辑,恩格斯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第三,用辩证逻辑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通俗化的矛盾,并在逻辑构思中,把科学性和通俗化统一起来。马克思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来通俗化,而不能用牺牲科学性的办法来通俗化。这一点人们尤为值得注意。

  2.结构层次的合理性

  整部《资本论》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用铁的事实描绘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罪恶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三卷九XX论《资本论》理论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严格推敲的。第一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三篇二十一章阐述了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对抗性矛盾。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阐述了平均利润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论,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以与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条件。《资本论》结构层次的合理性和严谨性是令人叹服的。

  3.内容阐述的逻辑性

  总体上的逻辑: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总过程。即生产——流通——分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

  卷篇章的逻辑:第一卷7篇52章论述了三XX论;第一篇阐述劳动价值论;第一章商品理论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商品的三对矛盾。正如萨谬尔森所说:资本论的逻辑是令人敬佩的。《资本论》的逻辑无疑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工作的光辉典X。

  (三)方法的科学性

  总方法:唯物辩证法。具体方法:科学抽象法。

  矛盾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总之,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采取漠视、藐视和仇视的态度,企图抵毁它。但它鞭辟入里,富有远见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意义,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进方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下半叶(1867年)创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即为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所有制是马克思经济学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1.所有制理论的演化过程①马恩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分析认为,人类社会的所有制是公有──私有──公有。《资本论》第一卷就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按其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无产阶级革命应当首先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将建立单一全民所有制。②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建立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③我国建国初,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建立全民所有制,并通过合作化道路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不仅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而且毫无疑义地长期认为公有制越大越公越好。直到七八年后才对原有的所有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2.所有制理论的两个误区

  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置于生产力标准之上。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等同起来。一切用所有制来衡量,企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所有制来提高生产力。改革开放前几十年一直这样想、这样做,实质是本末倒置。

  二是把公有制实现形式绝对化。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公有制的某一种实现形式当作社会主义惟一的、普遍的形式,非公莫属,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不科学的认识:全民最好、集体次之、其他废除。从哲学上讲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3.所有制理论的两个创新一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理论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转变,形成了所有制结构理论。所谓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与相互关系。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即主体与补充(十三大),主体与并存(十四大),主体与共同发展。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概括,是所有制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①这种新概括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多基础论”和“混合基础论”是对原有马克思的“单一基础论”的重大突破,它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②这种概括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搞单一的所有制,也不可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这就要求把活生生的现实与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使之利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③所有制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除所有制外,还有分配制度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等,因此报告中说的“一项”是极为准确的。各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可以预期:全国由5:3:2降到3:4:3;龙江提出“三分天下有其一”;鸡西将来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二是形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从理论上回答了公有制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难题。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的矛盾。但国家所有制与市场经济还是有一定矛盾的。过去在理论上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经验证明,同一种所有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取同一种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制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X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对消除以往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我国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每一发展,离不开对国情(省情、市情)认识上的深化,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更新。即国情—观念—思想—理论—实践的往复过程。按照“两个长期不变”或“根本原则”,我们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大体达到了“底线”。

  (二)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创造

  1.以往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这里讲的分配是个人消费品或劳动成果的分配。分配从属于所有制。所有制决定分配。人类社会分配形式大体分为平均分配—自给自足—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2.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平均主义—分配不公—依据单一。3.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早在1978年,就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帮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接着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四大三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提出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政策,试行经理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同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目前某些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过高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提出规X分配的五条方针:一是保护合法收入;二是取缔非法收入;三是整顿不合理收入;四是调节过高收入;五是规X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是一条基本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劳动者收入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为了加快发展生产力,必须动员社会一切资源、挖掘和发挥

  各种资源潜能加入经济建设,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就要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或损失。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系统。如何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在总结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方面,提出了建立三条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方面,提出了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这些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社会稳定、拉开档次、体现公平、论功行赏,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1.传统理论和认识过程马恩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感到,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生产。因此,马恩认为在废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后建立的公有社会中,要取消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生产。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曾力图按马恩设想,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但不久列宁发现此路走不通。1921年便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在《苏经》中,他阐述了经济规律客观性、共有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等重XX论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保留商品货币关系(与马不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在流通中)。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建立了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虽然在50年代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以与《论十大关系》等重要经济思想,但由于我国在建国后3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几乎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国家计划、部门计

  划、地方政府计划、控制的生产过宽过细,几乎包罗万象,这就实际上排斥了竞争,忽视和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大体来说:计划经济(80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81年到84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85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7年)、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和方法(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几乎在所有重XX论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在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统一、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对立的理解上却表现出少见的“共识”,其源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着天然联系(马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斯语)两种传统观念。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使这个长期困扰束缚人们的重XX论和实践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恩格斯曾经评价马克思是天才,说他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快些。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天才人物,邓论中顶尖的理论,一是初级阶段理论,二是市场经济论,三是本质论。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经济运行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经济运行模式:自主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要补上商品经济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一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这一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所有交换关系(场所、交易、规则、管理)的总和。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也称市场导向型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计划配置资源不同。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竞争等)和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实现的。其过程如图所示:

  →供小于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多→投资增加→

  ↑↓

  ←投资减少←利润减少←价格下跌←供大于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和国家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减少单纯市场配置资源的盲目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依据。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素养人获得知识主要有两个渠道:间接(书本)和直接(实践)。实践经验经过总结、加工和提炼,形成书本知识、形成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庞大而深遂,学好它,对于增强理论素养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有好处;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会逐步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X,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多角度(动态地历史地全面地)。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某一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它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和体会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得到的几个结论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社会科学理论中最正确、最科学、最严谨的理论体系,它不断地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辟道路,它既不是终极真理,也没有过时。既要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又要反对“无用论”和“过时论”。马克思研究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它对于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指跟随时代发展而全面前进。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广泛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各个发展阶段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

  的经济条件,因而有不同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他们研究现存社会所提出的正确理论,有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有些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而失去指导作用。不拘泥于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第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不另起炉灶),二要发展(增强生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需要有正确态度,都需要有革命胆略和理论勇气。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如同一株世纪松柏,中国共产党人须用认真地正确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万古长青!

篇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从劳动和就业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就业的理论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劳动和劳动力理论。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2·资本有机构成原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论述是在其对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中展开的,而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所采用的分析根据的就是资本有机构成原理。(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用更新、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原有的机器。机器设备越是先进,它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少,资本的有机构成就越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是说,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数目相应增加,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就日益减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3·产业后备军理论。马克思在阐述了资本有机构成原理之后,进行了关于产业后备军理论分析,这可以称作是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核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即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地增加,这必然客观上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即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相对过剩人口现象,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称为产业后备军。今天,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想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讲,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经济时间超出了马克思当年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设想,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二者同时并存的局面,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科技信息为主要发动机的美国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篇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人类历史的演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发展和演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一代代无产阶级革

  命家,以及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民群众和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自

  身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历史。本文将对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性的回顾,并在近年来

  经济学界百花齐放的背景之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趋势;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2)06-000-02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家族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

  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财富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七世纪。

  在工厂手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

  加,以及各欧洲封建民族国家的不断形成,整个社会对于一种能够

  解释社会财富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并能够向国家政权提供富国强兵

  的方略的科学产生了迫切需要。政治经济学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

  下产生的。

  伴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西方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蒸汽

  机的轰鸣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社会组织形式

  的深刻变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和力量对比的改变使工业文明之下产生的现代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解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以此指引他们改变社会发展的不公正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初期,工人处于社会生产当中的被剥削地位。工业社会当中,广大工人阶级沦为了机器的附庸,被按照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和管理起来,工人阶级还要忍受长时间的劳动,但他们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大行其道的环境之下,工人们不得不面临十分严酷的劳动状况,食不果腹,饥肠辘辘,还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倍受压迫的无产阶级需要在一种科学理论的指引之下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旧有面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一种服务于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无产阶级能够用这种科学理论作为武器指引自己的革命行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引之下,世界无产阶级很快就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工人运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逐渐改变。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其创始人在吸收了人类历史所产生的众多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之后创立的,在其创立过程当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又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吸收。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充分观察,结合传统经济学的概括分析方法,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论断。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可以在实践基础之上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的科学。当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形态逐渐被垄断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取代。各种垄断组织最终使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的社会发展状态,在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列宁通过自身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工作实践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升华,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并正确总结出了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发展水平是不尽相同的重要特征,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垄断组织的统治之下,产生了各个资产阶级垄断集团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尖锐冲突。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薄弱的环节。列宁最终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某一个国家实现单独胜利的观点,这种一国胜利理论不仅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推动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终于,在列宁的英明领导之下,俄国人民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带领俄罗斯人民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验,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三、二战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有一国走向多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的国家被同时展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当中被不断地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作为一种指导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而广为传播和使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需要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管理体系。同时,不同国家由于基本国情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和人民的心理素质等因素千差万别,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当中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其次,为适应这种实际要求,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都进行了相应的工作。苏联在一五计划开始之后逐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将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规律,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之中。苏联共产党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就开始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改革,包括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尝试使用物质利益原则激励生产。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社会生产管理的措施的推行,使得苏联的经济建设

  局面出现了很大的改观。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依旧存在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了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的共同认知,这些有益的经验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下不断发展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当中,也对马克思主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了不断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相关论述,就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推荐访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判断中国未来趋势 中国 判断 趋势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