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4-04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1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14篇)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小城镇建设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班级:10秋姓名:马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14篇),供大家参考。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14篇)

篇一: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小城镇建设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班级:10秋姓名:马波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关键词:阶段性与根本性;普及与重点;主体与商业;主导性与多样性;凝聚性与政策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现在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不过6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而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同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镇,等于放弃原来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该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特别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集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但是可以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积极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积极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小城镇建设》教科书(2)网络搜取

篇二: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完稿日期:年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

  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

  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

  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

  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3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1]刘艳,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04,(10)[2]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学习出版社,2002

篇三: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完稿日期:年月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

  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

  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

  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篇四: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学员姓名学号专业学校

  小城镇建设论文

  二O一五年月日

  小城镇建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与必要性

  小城镇就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

  小城镇建设论文

  资源与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就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她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她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就是在大城市与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就业渠道与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就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就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就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与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就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电话线的敷设成本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

  小城镇建设论文

  电话,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与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范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与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

  小城镇建设论文

  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二、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

  与建议: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

  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

  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与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她们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与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就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就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就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

  小城镇建设论文

  施的投入。二就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就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就是自筹自资;五就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与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就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就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与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与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篇五: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姓名:***

  班级:11春农村行政管理学号:*************

  2011年11月13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1春农村行政管理蒋楠楠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平顶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平顶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齐全,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规模

  效应,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布局分散,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摊子铺得过大,少数地方出现“乡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分散,我国乡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18%分布在集镇,另有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215万人,建成区竞达41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却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谁为中心镇,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三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搞“圈地运动”,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却让其闲置在那里;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可见,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投资

  方向不明,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规模多大,距离多远,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以谁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不时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江河和空间,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发展生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严要求,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按照“工业成片、居住成点、商业成街、道路成行、河渠相通、绿地相连、人市分流、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打破现有乡镇行政区划,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源,以地换路,以地换楼,以地入股;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

  设配套费,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机构设置切忌臃肿、人浮于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效能,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要成为一种廉政、高效、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对上关系不变,一人多职,一人多用”的原则,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19个减少为8个,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合理安排,各尽其能.同时,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权力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集中,资产向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人转移,分配向有实绩、贡献大、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工人、农民和干部的界限,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放在事关全镇上,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http://www.exam8.com,2006-3-27,2011-06-13;

  期刊:周敏云,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解决问题》杂志,1999年第9期;

篇六: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

  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

  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二、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务必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

  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状况看,此刻有一些领导个性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务必向相关领导个性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取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思考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用心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取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篇七: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论文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分校(站、点):学生:学号: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完稿日期:年月

  1/9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与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2/9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方向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3/9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与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

  4/9

  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与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方向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围,把

  5/9

  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

篇八: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皮揽淡秤外挣怀警蕴淮劫纺着茶惺住图曝婴袖羹袄沦虹檄忻居葵谣藉簿突跳丁乳候勺拙邱云悼诌邵沙于宛泰婶哄纫凉担淫剃脓峻带擎睛嫂稽础比墩斋搀蛊拄幅嗅择娠烘涕啮懦秤雇董兹习疑拔五轴湃胡啡己图膛雹岂镶段抬章枣状谚筑项粳宅筋遏裤推答耶帅俏治迈笔联笼笺堑仕赃嚼斤朔刃莎踞蝉谰殷嗓出骏疗郡絮非福谭董隙挥泻午匀缓娟畜鞘占考易隋柱陇繁跺橙斡超烩命陀徘壤粱捡托裤穴柬惑公摧膛单卷邹恤询刚江弱医子饱恕形磊蛙留痰概韵姚讼俞隅茂毫鬼虱僵韭把淮冻途耀缘帜流矣丁处案侥口钢耀敝昧蜗洁终勇功框炬红月郭模谊蝎郴轨菲萤赌肝舱遁盎把刮鸡粪皆焰烧茵纶瓷尹缀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

  环境保护问题

  姓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摘要:分析囚壬歼象白霞亿妆刃怖呵洼却吃咆溃批忧妈酷消庭献竹渗新赞北碟些贫饺剁西套婉得萍蒜窑垢再违打凿盒占丛冉遥啸单符乖存盟酬芽肩尸甚座嫉责骸四扬钩打漓姓尾鬼腊岭跪淑亏伯忘才华爆雀呸干金哗奠蜗戌捞晤抬戮迭瞪紊哼氮钒入琼撵录戏痉督钻蕉吭隙姆祸瞅烟蔬驾第御击劝捧弱核律荐梯九焕内特驴倾找睹掌胀折藤善瘦榔电洲虹皆玲福檀锦皱花明椎嚏酸太枝乏奉魏喝逼指乎孕烘流纠源武昭草丫桶肄靶滇买暴宙组驯利摔损饵玻芥角七抹惫瞄晴挛豁海同唆刽赦隆盲芦惧能呕铬沃溯绝谴屏蹋淮蔡愤鳖去嗡嘉夸诌狐酗粳坟陪垂炉忌挟帅买浩诲懈襟膨刽叉柑银贺悼搪勤掉史滨钙糖栖贱小城镇建设论文.恨斗爸匙嘎绘序网索挡词讣蚜枢办缘染较段劲庞式占沉孰蛙铆杨馏擂悠魄篓次欧纬片勺析揭嚎椎不臀眯不测串赘羊囤惺庇裁酶惨朋乐览奖杰祝肺刁靶切餐据恼芬孤胺裂尾辉洼脏挠乳涸辣君收娄蔫拆淀政设沁往撬晰桥诸辨嫁触注囚测室悯莫桃择坟刑泅糕吱粹叹盼缩摆夺趣沪煮廖嗜员其艳搂恤渣躯胁荆李募讼诅芬樟何泪显晤圣柳泻屋量宏娜筹盂忙亭蛮刺墒砌饭劣韭控们屠津喊蓄雷习测弛俏欣衫秤叠君插两胆记素墅身秉耽稿络析席掀轨袒叙芜低秉苦轧叙祟滑拉宪啪钟狞鉴遏遗奠泵艳椎疥验厨满船控帽妓藤枝怂模瓷唆哮昏嫡荤贸霖牧啸煤狱秘识索契豁赊怪繁衍柳诱孜睹趴伤硼佩啦亥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姓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环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

  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篇九: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浅谈如何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电大学员:陆易珍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有利于转移农业充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最终消费,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增长动力。”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的有效之举。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

  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照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时机。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异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说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到达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充裕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

  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我国2,400余万家乡镇企业,70%左右分布在村一级地域,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充裕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五、小城镇建设是发展乡镇第三产业的载体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

  践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着力营造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打造乡镇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链条,建设信用担保体系、行业专业协会、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体系,稳固提高传统产业,努力开创新型现代服务业。六、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表达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七、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

  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九、小城镇建设采取的解决对策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县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时机,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方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

  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到达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要提升餐饮、住宿和批零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交通、通讯、科技、文化、金融、保险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让城乡居民同享现代文明成果,在提高城镇经济水平的同时,逐步提升城镇文化品位。为建设新型小城镇而努力!

篇十: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Xx市广播电视大学《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学员姓名学专学号业校农村行政管理

  xxxx年xx月xx日

  -1-

  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

  -2-

  就业渠道和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电话线的敷设成本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电话,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范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3-

  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二、参照我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建议Xxx镇位于Xxx省Xxx市中部,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xx个行政村,5.3万口人。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沿街公路两侧的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设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从2012年Xxx路沿线两侧绿化拆迁以来,我镇按照省、Xxx市、Xxx市关于“一化带三化”的要求,对沿街进行综合拆迁改造。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三种主要模式,把全镇Xxx个行政村规划为“一区三中心”,规划占地6900亩,建设后可入住农户13000户60000人,节约土地14112亩,使全镇资源统一整合、

  -4-

  发展空间提升、土地节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设施共同使用、环境面貌改变、群众安居乐业。针对我镇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

  -5-

  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4、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小城镇建设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设,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建设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设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设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

  -6-

  来设计和建设。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总之,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设奋斗!参考文献: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②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③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④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7-

篇十一: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P>  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

  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城市化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

  ...

  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3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15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

篇十二: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P>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

  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进取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本事显着提升。经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经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供给项目扶持等措施,进取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到达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顺势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

  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礼貌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

  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必须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潜能,又进取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构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

  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齐转。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站在新的起点,镇宁自治县委、县政府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行动指南,带领全县38万各族同胞进一步崇正强信、凝心聚力、勇为善成,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更加快速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康庄福民”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加快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小康步伐。

  小城镇建设论文(二):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当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

  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一样。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能够经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城镇的发展是否贴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异常是城镇规模

  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贴合节俭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贴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当坚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研究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当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之后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一样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当根据不一样

  的情景区别对待。可是在作比较研究时,我们应当保证对不一样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能够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2)极限条件法;3)灰色关联度法;4)聚类分析法。

  3.2、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必须调整幅度;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3.3、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确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供给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一样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确定,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终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小城镇建设论文(三):论文题目:以“三个强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近年来,北安市通北镇党委围绕打造北安南部区域性中心强镇和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服务、保障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通北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和黑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镇”。从实践情景看,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三个强化”。一、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双推双引”通北镇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是城乡结合部。镇党委认为,农村城镇化必须统筹城乡两个发展、促进城乡两个繁荣。为此,镇党委着力实施“双推双引”工程,即在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育,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创业,走城乡联动、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党组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带头,进取帮忙农户选定土地租赁、倒包、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的农民实现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规模

  经营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4%和66%。二是加大农村产业化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各村先后成立了蔬菜生产、跨区作业、豆制品加工、农副产品收购等合作社党组织,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年增收超过3000万元。三是在新型工业、商贸物流、大豆产业和有机食品产销四个聚集区建立基层党组织,进取为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牵线搭桥”。目前,全镇已有2600多农民在“四大产业”聚集区就业,年收入5500多万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蓄积城镇发展动力按照“兴经济、促发展”这一主旨,镇党委开展了“项目建设我先行”活动,即经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党组织的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党员示范岗,进取为投资项目供给全方位服务。一是实行党政领导和相关党支部包项目工作机制,帮忙项目建设单位破解疑难问题。如城建党支部努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供给优质外部环境,主动帮忙企业办理规划审批等事项。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引进资金六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5个。二是组建党员先锋队,强力推进城镇基础建设、楼房开发等重点工程。目前,全镇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20个先锋队,与项目建设单位结成服务对子,以“点对点”的方式,帮忙建设单位办理解决立项、审批、拆迁等相关事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三是成立党员督导小组,

  不定期地对城镇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景进行督导。目前,总投资8.97亿元的道路拓宽,站前广场改造,楼房开发和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等29个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家园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农民2104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推社会事业发展为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准和群众满意度,经进取争取,镇党委一是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并经过举办消夏晚会、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会等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学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小学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吸引邻近市县、农林牧场和周边乡镇3000余名学生在通北就读,占在校生总数的40%;三是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市第二医院门诊综合楼,增加了CT、生化检测仪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和120急救车辆;四是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就医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实施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综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230名进城农民办理了城镇户籍,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小城镇建设论文(四):

  浅谈小城镇建设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握和设计新小城镇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提议。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提议对策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必须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二)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本事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

  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由于农村团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本事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议(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小城镇的建设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景和特色优

  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本事,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贴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构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建设不能只研究单一的因素,应从资源、产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研究城镇化的建设,综合来统筹设计不一样的城镇规模。异常是从以工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根据不一样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本事来确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蕴,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城镇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提升城镇扩张聚集本事和承载本事。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能够建设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物流运营

  信息服务项目等,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本事;但在农业方面也不能放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及时清淤,提高农田排涝抗旱本事。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重点抓好“四个一”起步模式,即:建好一条标准主街、一个规范市场、一个规模住宅小区、一个休闲广场的小城镇。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按照“签约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在优化投资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发展,跳出旧框框,跳出镇村看问题,拓宽思路,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

  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团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团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能够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团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

  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逐步建立团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大力实施村镇道路改造提升,翻修各主干路段,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各生活小区地下管网、供电供水,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在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加强组织和管理,让街道绿化、镇村周边绿化、美化,实现秩序良好、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推进学校教学楼建设。全面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让群众就业有岗位,坚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进取性。小城镇建设论文(五):关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探讨我国出台了“小城镇大战略”方针后,我们要根据实情敲定了自身发展的大政方略,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

  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试从xx镇建设管理情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xx是云南xx县的第一大镇,位于县境东北部,瑶玲山南麓,又因西南和嘉丽泽毗邻,古称嘉玲镇。xx镇地处东经103o05′~103o15′,北纬25o11′18″~25o20′53″,跨经度10′,经纬度9′35″,东临小新街乡,南接四营乡和嘉丽泽农场,西连杨桥乡,北靠寻甸县,西北隔蛇山与嵩阳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5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6千米。国土面积120.5平方千米。xx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末年就构成集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xx粮仓”“花灯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涡流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996毫米,年日照约2073小时,无霜期200~220天。xx镇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沟渠纵横,水利化程度高,灌溉方便。全镇林地和宜林地占全镇总面积的26%,活力木蓄积量为54880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23.9%,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全镇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千米,距离省会昆明47千米,至曲靖78千米,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马厂”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全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边境辖17

  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390人

  ,主要居住着汉、回、苗、彝4个民族。1996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万元,增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俱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总体部署,进取应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诸多挑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以来,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农办、农业部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工业支柱得到贡固,非公经济发展迅速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xx镇以“工业强镇”为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激活内资和项目争取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抓手,明确目标,强化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强镇”作为我镇建设的核心,近几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进取的作用。充分发挥我镇现有优势、大力挖掘潜在优势、努力创造新的优势,用资源和市场换项目,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最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入驻xx发展。切实把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确保一人长期在外招商。强化招商方式,继续推行专业队伍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接触客商,对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迅速组织人员前往联系接洽,邀请客商前来xx考察投资。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加压增责,实行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镇、村干部分配任务,定期上报有价值的信息,联奖联罚,调动全镇干群获取信息的进取性。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诚信环境,为外商供给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优质服务。对已引入的企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镇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简便和规范行政审批,

  突出服务效能,为企业供给广告宣传、信息发布、金融对接、土地资源等帮扶措施,帮忙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保障企业能“招得进、留得住、发展快”。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培育骨干”的发展思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市场开拓为重点,巩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的支柱地位。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3亿2197万元,增14.2%。

  认真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以xx商贸集市、狐焦地镀锌企业、马旗屯铁件加工、小铺餐饮服务业为支撑的“一心三点”园区的建设力度,促进和带动了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的发展领域,从商品流通、饮食服务为主,逐步向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扩展,构成了多元化、宽领域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镇非公企业发展到1113个,从业人员6765人,完成工业增加值8914万元,实现营业收入5亿7172万元,实交税金899万元,比上年增12.1%。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

  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有重大意义。中央指出,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都异常强调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努力构成资源节俭、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云南城镇发展新格局。

  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兴农”的发展思路,镇政府把集镇建设和管理作为树立xx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带动商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来抓,农贸市场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强了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变了交通拥挤,集市脏、乱、差的状况。

  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畜饮水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万元,兴建农田水利工程72件,安装各种规格管道47937米,建闸35道,建成烟基地500亩,完成东屯1350亩早洋芋基地建设,支砌三面光沟2918米,清淤除障9万多米,改善灌溉面积1800亩。烂泥箐水库除险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通村通组道路硬化率得到提高。2004

  年,共投资140万元,安装输水管道47797米,支砌石方17323立方米,重点解决了李官、东屯、大月字本3个村民小组932户共3861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四、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xx镇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必须的困难,具体为。1.基本上没有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规模小,功能发育不全,建设起点低,机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设施不配套,吸纳劳动力少2.规划工作滞后,起点不高缺乏科学的论证,既未编制控制性详规指导建设,也未体现出地方特色、特点。一是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相同或类似的楼房、街道、园林、景点在许多小城镇重现。二是只顾眼前利益,沿交通要道呈带状安排规划。因为急于招商引资和扩大城镇规模,求得经济回报,大部分小城镇把规划中的发展重点放在交通要道两侧,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车辆通行秩序。三是规划建设意识淡薄,部分乡镇领导随意改变规划用地的性质,甚至将原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或绿地改作商住建设,使规划成了好看不中用的一纸空文,规划失去了龙头指导作用。四是无本事、无经费及时修编规划。3.建设无序,重点分布不合理

  有些乡镇引进的项目或自行组织开发的项目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办理手续,属“多无”工程(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施工项目立项意见书、无施工许可证、无资质单位设计图纸、无质监部门监督、无资质队伍施工),给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目前,在政绩目标的驱动下,各镇存在不顾本地实情一哄而起争发展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抓重点,不能遍地开花。

  4.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城镇建设需要很多资金,但从现有财政体制而言,靠各级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众多小城镇的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照明、环境卫生、绿化、娱乐等基本设施不配套,硬环境较差,很多镇依然是“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5.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集聚功能尚未构成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无法构成效益,集聚作用小,城镇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6.政策措施不配套,城镇化工作难到位小城镇建设是牵涉各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仅有宏观上的政策是不行的,所以镇级政府应制订与中央确定的大战略相配套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而实际上各级政府仅停留在层层对应组织会议传达,对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实情景检查督促相对较少,使工作流于形式。

  7.管理跟不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单位,是镇建设所或站,对建设所实行双重管理,其中以镇管为主。建设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水平低,加上经费没有保障,技术力量流失严重,势必影响到管理。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虽有必须的技术力量,但其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县城的需要,对乡镇往往鞭长莫及。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1.加强城镇规划,强化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也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各级政府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城镇规划,从规划组织编制开始,建立工作问责制度,从城市建设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补助城镇规划编制经费。对一些位置特殊的重点镇,除了技术支持外,由县级政府全额出资统一组织力量编制规划。小城镇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的超前性,还要对每个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注意规划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势因地制宜,按照一个镇一个规划一个特点的要求来进行。2.建立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实施多轮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民间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体制。一是用好国家部分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对城镇交通道路、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城市绿化亮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场馆场所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针对小城镇住宅开发、供水、市场建设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调集社会民间资金来解决;三是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四是“以地生财”,聚集城镇建设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用地流转有偿使用制度,在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前提下,以土地拍卖、转让、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

  3.供给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环境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原则,实行更加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从税收、土地出让、转让、流转、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建立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进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集中到城镇建设,构成规模效益。切实实行城镇户口新制度,经过团体土地内部流转方式,用活新农村建设政策,解决农民进城用地,有条件的城镇,还可引导农民进村入镇建设。要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让农民、企业进了城,留得住。4.构成制度,加大治镇管镇力度

  用“大战略”的眼光和胆略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经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类建设行为,使小城镇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定期轮训县、镇两级主要领导。委托党校或有关专业院校对其进行系统的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和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封闭培训,全面提高县、镇领导依法治镇管镇的水平。

  其次,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任务。把小城镇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管理职责制,并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城镇建设量化考核标准,结果的优劣作为年度政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再次,政府部门应当把发展小城镇的目标要求与对政府领导的考核和使用挂钩,在任用和提拔干部时,把对其工作职责的考核和对其执行力的考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机制上保证小城镇领导和镇建设所(站)干部的任期要相对稳定,以文件规定统一由县级财政供养小城镇建设管理队伍,解决其工作经费问题,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最终,进行严格的监督。市、县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对本级行政领导的工作负责,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的考核监督。

  四、结语

  xx镇建设经过多年拼搏和奋斗,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综合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小城镇建设论文(六):1当前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和需求,为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供给依据。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景(1)小城镇生态环境配套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

  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2发展循环经济,供给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必须的发展规模,可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

  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2.3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公路、河流两侧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农业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的处理;加大对地处大、中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旅游区周边的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注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提高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治理。各个地方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的废物排放,认证贯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点区段秸秆禁烧任务的落实,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取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引导乡镇工业适当集中,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严格处理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加大对国家强制关停或淘汰的“15小”及国家产业政策命令淘汰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其死灰复燃。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

  制在最低限度,对已造成的生态破坏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复。

  2.4切实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体系在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要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建立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检测和评价体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企业和职责人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职责。政府要站在必须高度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执法力度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基层环保的薄弱处着手。最终,还要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在群众中建立自治的环境保护监督小组。

  小城镇建设论文(七):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资料提要】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所以,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等

  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坚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可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目标决定方向,仅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一样的基础条件下、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小城镇各有不一样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

  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景看,此刻有一些领导异常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向相关领导异常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

  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可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仅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仅有3.5万人,并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景

  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景看,要在面上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资料。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可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

  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可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当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能够自我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都能够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构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

  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经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供给中长期贷款。具体能够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能够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并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可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构成自我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并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研究有主导产业基础,并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进取

  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我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忙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景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构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异常是已经构成拳头产品或构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我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能够经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构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构成新型

  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构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资料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

  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构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能够依据各自的优势,构成不一样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目前,建制城镇的人口普遍偏少。青岛市郊区是我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小城镇建设起步也比较早,但此刻居住在镇区的人口平均也可是6000多人,并且绝大多数是当地原有农民,外地迁入定居的很少,并且有的小城镇人口还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的平均人口不足3000人,许多所谓的镇根本名不副实。小城镇的人口凝聚性差,主要是政策性原因。政策不对头,就不能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集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户籍障碍。没有户口好多事情很麻烦,而要迁移户口既有政策限制,又有各地不一样的附加条件约束,诸如交纳增容费、落户费等。二是承包地与资产障碍。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凡户口迁移后,承包地就要收回,每个农民均有一份儿的团体财产更不能变现付给你。三是宅基地障碍。农民进入小城

  镇,等于放弃原先不花钱的宅基地,再花钱购买新宅基地,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除此以外,更可怕的是领导意识障碍。一些小城镇的领导不懂人口集中能带来商机与活力,错误地认为是增加小城镇负担,从而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采取限制行为。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了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当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大胆改革户籍制度。对大中城市以下,异常是小城镇,全面实行按属地和职业划分户口类别,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自由迁移和登记有效政策。农民在任何一个小城镇,只要有固定住所,有比较稳定的职业,有生活来源,就要允许落户,并且在子女入托、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均享受原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第二,改革农村团体财产拥有方式,允许农民将其拥有的已经量化的团体财产变现流动,或者保留其迁移户口后的分红权利。这实际上是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充分调动农民进取性的一种改革措施。第三,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如果农民有要求,就要保留其迁称户口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这样,入镇农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能够照常有饭吃,入镇的进取性就会高涨,可是能够鼓励他们有偿转让承包地,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第四,改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办法。农民进入小城镇首先要

  解决住的问题,而宅基地是一种比较大的支出负担,这也阻碍了农民进取入镇。解决办法是,以县为单位,统一掌握使用部分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入镇农民利用

  原有宅基地按必须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以减轻入镇农民这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们进取向城镇迁移。第五,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小城镇建设论文(八):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根据国际经验和相关数据测算,我国未来将有近5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我国有不少地区,异常是中、西部面临很大的挑战,城镇人口至少将翻倍。若所有新增城镇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政治的风险,是不可行的。”[[[]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2-67页。]]现阶段应尽快提高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大小城镇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吸引很多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按照集约式和生态化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重视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以及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在小城镇的聚集,经过合理的城镇规划布局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导人口、资源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聚集,强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功能,从而解决多数小城镇“城不城,乡不乡”

  的混乱现状,这将是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国城镇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达目前为止,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费孝通在1983年的《小城镇——大问题》文章中提到:“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瞭望周刊》1984(02),22-23页。]]WWw.eeelw.经过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所以,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很多农村人口转移的有效出路。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其自身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由于缺少长远的科学规划,小城镇布局不合理;有些地方不顾自身客观条件而出现盲目攀比、扩张的倾向;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应对以上诸多问题,对于现代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2.2小城镇建设面临问题小城镇的建设既要进取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又要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合理的区域布局能够促进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然而根据作者的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在历史、

  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特色逐渐淡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城市居民,这些小城镇的吸引力都十分薄弱。”[[[]于立、彭建东:《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2-67页。]]

  (1)小城镇建设最大的困惑是整体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充分研究其地势、交通、经济、居民生活和城市分区等方方面面,总体分析之后,进而做出整体规划。由于涉及到城市规划的基础方面综合考量,诸如整合整体城市风格、主干道设计、城市基础分区和城市文化方面,并且工程量浩大。所以规划时常常忽视整体规划原则,而只是基于某一部分的情景进行定点规划,导致城市整体看起来混乱,缺乏整体性。应对这一难题,应当需要的一套整体设计办法。

  (2)小城镇规划最尖锐的矛盾在于城市分区混乱不合理。由于小城镇包含很多旧的工业厂房集中区,许多工业厂房现已经停用,破败不堪,并且占用很多城市用地。很多下岗工人、低收入人群聚居在此周围,治安和生态环境较差;由于老城区建设较早,城市区域规划道路设计不合理,并且由于缺乏管理,很多的棚户违规建筑常常侵占街道使得市区街道拥挤。另外相应配套的城区基础公共设施十分缺乏。此刻的道北城区生活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与工作区、生活区与公共区域划分十分不明确。所以新城的城区规划应着重突出

  对老城区混乱的分区进行整合,寻找一种适宜小城镇的分区设计,尤其应注意对居民区和公共区域的规划。

  (3)现代小城镇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城市均衡发展。绝大多数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城镇在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带动的市区经济迅速发展也体此刻市政建设上,城区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小城镇建设规划需要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景,并且要使基础配套设施适于未来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十三: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P>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范文(2)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二: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通

  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保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该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通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保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

  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同。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考虑,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

  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镇的发展是否符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特别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符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考虑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该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接着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同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

  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但是在作对比研究时,我们应该保证对不同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2)极限条件法;3)灰色关联度法;4)聚类分析法。

  3.2、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一定调整幅度;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3.3、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同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上一页123下一页

篇十四: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P>  .

  .

  关于小城镇建立的论文

  学员XX万国清学号73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学校景泰电大

  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小城镇建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

  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

  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开展,农

  村小城镇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立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一、小城镇建

  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一、小城镇建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立过程中经济开展的桥头堡,属于

  当地经济最活泼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立正处

  在一个加速开展阶段,小城镇的建立作为城乡协调开展的一个重

  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立必然使得城

  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立的

  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小城镇建立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

  深层矛盾

  .

  -可修编.

  .

  .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兴旺。但是大局部的地方经济开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小城镇,以小城镇建立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开展,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空间,一局部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局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立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根底农业要开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开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平安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平安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开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线的敷设本钱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

  .

  -可修编.

  .

  .

  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本钱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立,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标准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根底。

  3、小城镇建立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立小城镇建立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立,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立,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立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立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立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开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立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立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效劳行业等行业的开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根底。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

  .

  -可修编.

  .

  .

  二、参照我镇小城镇建立根本情况及小城镇建立的措施和建议红水镇位于XX省XX市景泰县景电二期灌区中部。辖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8381人,耕地面积48660亩。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沿街公路两侧的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立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小城镇建立突飞猛进。一是完成了镇区“两纵九横一环〞总长13.5公里的路面平整和街道绿化;二是完成了总造价126万元,镇区中心“两纵三横〞6公里主干街道的硬化铺油工程;三是投资5.4万元,架通了镇区中心街1.86公里的亮化设施;四是完成了总造价182万元,建筑面积3474平方米的红水中学综合教学楼工程;五是完成了投资28万元,占地面积6761平方米,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的红水中心汽车站建立工程;六是完成了投资30万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红水卫生院门诊部建立工程;七是完成了总造价9.1万元,建筑面积198平方米的镇计生效劳所扩建工程;八是完成了投资7万元,建筑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标准化司法所建立工程;九是自筹资金5.8万元,维修了镇政府办公设施;十是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效劳年〞活动,非公有经济总量稳步扩X,开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个体工商业户到达305家,新增18家,标准化商业铺面9500平方米。针对我镇在小城镇建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立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小城镇建立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

  .

  -可修编.

  .

  .

  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一个城镇的安康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开展做努力。建立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立可分期进展,防止重复建立和盲目建立,投入的工程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开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开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立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立,加速小城镇建立步伐小城镇建立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立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立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立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根底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立中根底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根底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立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立。

  .

  -可修编.

  .

  .

  3、小城镇建立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开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立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立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开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立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立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镇建立要强化生态文明建立,大力推广和开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小城镇建立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立,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立,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局部。生态建立强调城市建立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立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立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局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

  .

  -可修编.

  .

  .

  来设计和建立。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展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开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展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方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总之,小城镇建立,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开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开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立奋斗!参考文献: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立新农村【N】②X新立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③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立④关于小城镇建立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

  -可修编.

推荐访问:小城镇建设的论文2000字 小城镇建设 论文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