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05

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0篇)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国内自贸区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为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应对国内外压力,我国加快实施了自由贸易区战略。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0篇)

篇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国内自贸区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为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应对国内外压力,我国加快实施了自由贸易区战略。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FTA),我国设立的“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园区(FTZ),旨在积极探索政府职能和投资贸易管理创新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在对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沿革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厘清我国从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到“新常态”下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国现行四大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其发展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境内关外;示范效应

  随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局限性日益凸显,加之国内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我国长期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又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指出,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

  目前为止,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国家和地区。其中,已分别与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和东盟(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等国签订协议的自由贸易区(FTA)12个,正在研究的自由贸易区4个。此外,我国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2015年4月在天津、广东及福建成立第二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作为我国第一批设在境内关外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领域开放、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做出规范,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考察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前身”――经济特区的纵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对国内现有的四个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横向对比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3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直到1973年世界海关组织(WCO)制定的《京都公约》(KyotoConvention),在其“附约”中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了定义,即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税收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3],就是通常所说的“境内关外”。①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FTA),自由贸易园区(FTZ)更多是属于国家内部区域性的、无须经过谈判、可以自主设立的一种贸易制度安排。从实施范围上来说,FTA带来的政策落差存在于协定国家之间,而FTZ的政策落差则存在于自由区内与境内自由区外之间。此外,对FTZ而言,所在国家(地区)相关规定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均可自由进出,不具有“排他性”[1]。鉴于各国关于FTZ的译名尚未统一,2008年5月我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专门就此问题发文,建议将FTA统一译为“自由贸易区”,将FTZ译为“自由贸易园区”,本文将自

  由贸易园区(FTZ)简称为“自贸区”[4]。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类型按照形式可以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由贸易园区作为经济特区的一种形式,依据经济特区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阶段为汉萨同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初始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自由港为主导型式,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减免关税等措施,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这一阶段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缓慢、分布地域狭窄、经济活动单一。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以出口加工为主的逐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际分工的细化,这一阶段自由贸易园区从单一的转口贸易扩大到加工和制造领域,并成为东道国国家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发展出口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蓬勃兴盛阶段,呈现出功能综合化和形态多样化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创建自由贸易园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振兴本国经济的实验基地和示范区,并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简单加工和装备制造为辅的商贸结合的外贸发展模式[5]。

  二、上海自贸区代替深圳经济特区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远离北京、毗邻香港,既保证了不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又同时具备对外交流的有利条件。先行一步,试验出可供推广的如何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模式便是中央对经济特区最初的定位。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试验从要素市场到产品市场、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改革,逐步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6]。

  特区在初期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产权地方化、财政分权和官员任命制度等正式制度背景下,经济市场的“买方垄断”①促进了经济特区“试验―推广―趋同”渐进式改革开放发展模式的形成。而又鉴于特区试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根据诺斯(1994)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所揭示的逻辑,当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间背离越小时,其试验的动机会越强烈。对处于试验区的特区而言,具有“排他性”的社会基础设施(thesocialinfrastructure)②保证了特区试验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性,激发其试验的积极性。可见,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在自身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其他地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7]。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凭借率先开放、政策优惠、地缘优势以及粗放型的资源投入等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并通过制度变迁与移植、产业的集群和梯度转移、知识技术的溢出等效应,形成了从特区开放、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到沿边开放的整体区域发展的格局[8]。然而随着制度优势的消失、原有增长方式的效益递减以及资源总量的制约,特区的经济发展不再具有长期增长效应。然而随着十四大关于“构建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提出,经济特区最“特”的一点推广到全国,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特区不特”,改革开放的重点也从“特区”转向“新区”。这些不同形式的特区虽然名称不叫经济特区,但它们承担着经济体制改革中某些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功能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依然是经济特区[9]。

篇二: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改革开放后1改革开放至入世前1978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到2001年对外贸易额高达5097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状况及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改革开放对外贸易

  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是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列强,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改革开放前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亿美元,

  1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其中出口亿美元,进口108.93亿美元。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反映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一五”计划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直到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上。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也由建国初期的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到1957年后适应国民经济转入计划经济,形成了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管理和经营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2、改革开放后(1)改革开放至入世前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到2001年,对外贸易额高达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倍。对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位次不断提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改善,经济开放度(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市场分布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2)入世后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履行入世的承诺,以及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已经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二、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对外贸易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1978年到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982年到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亿美元增长到亿美元,年

  2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均增长%。

  2、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入世贸组织以

  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

  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3、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

  增长年均增速超过9%,取得近代史上任何一个崛起的国家都没有过的辉煌成

  绩。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国

  人均GDP每十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达到2500美元。我国进出口在世界贸

  易中的占比,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

  我国已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

  对外投资国之一。

  4、对外贸易形成了多无化的市场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与世界上约

  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贸易关系。1991年,在同世界各国、各地区

  的贸易中,内地同香港地区的贸易仍占首位,进出口总额达469亿美元。

  (二)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对外贸易在创造大额的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隐含能源和隐含污

  染物顺差,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净出口了大量能源和净进口了大量的污染排

  放,增加了国内节能和环境的压力。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钢材,这些钢材被美国

  国内消费,但是这些钢材在中国生产的过程中则需要消耗水、能源和排放污染物,

  这些属于直接的消耗和排放;同时为生产这些钢材而需要的矿石、设备等的生产

  也需要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这些属于间接的消耗和排放,因此中国向美国出

  口钢材的过程不仅实现了商品在国际市场配置,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

  放的国际配置。

  参考文献:1.邹忠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3.

  4.

  33

篇三: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计划经济时代及改革开放初期所作出的一些投资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由于缺少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使之退出障碍非常大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其产业转移和调整的能力也较差所以许多在发达国家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可以重新使用的资产在我国则只能被淘汰

  姓名:

  杨蒙蒙学号:

  1浅谈自由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一什么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FreeTrade)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竟争的贸易政策。

  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竟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二自由贸易的的分析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自由贸易的要点(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四自由贸易在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它既能增进贸易利益,又带来不可避免的代价。

  但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利及付出的代价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了,有的却被边缘化了。

  —个重要原因是自由贸易理论所描述的自由贸易利益的实现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条件,而不同的国家这些贸易条件的具备程度是不同的。

  1/7

  发展中国家对自由贸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五自由贸易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自由贸易理论也不断地通过规则和一系列制度的制定而被应用到实践领域,成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指针。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

  六中国对外的自由贸易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

  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除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外,其他9个自贸协定已经开始实施,实施情况良好。

  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七我国从贸易往来中获得的巨大收益1·充分利用国内廉价而丰富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往往出口需求大,以这种产品所需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得以发展,以前闲置的资源能够被利用,可以使国内一些资源的价值提高。

  中国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资源被廉价地闲置。

  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已经把国内资源转换成具体的多样化的出口产品,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2.补充稀缺资源,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发展除了固有的资源分布所导致的部分资源短缺外,中国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最

  2/7

  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中间投入品、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资源也存在大量缺口。

  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2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充分显现出来。通过自由贸易可以使中国获得这些必需的短缺资源,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同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还可以争取时问、节省资金、少走弯路,加速经济发展。

  3.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往往是其主导产业,出口的增长,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对外贸易也是需求传递的重要渠道。

  通过自由贸易,发达国家的大量现代化商品进入中国,使中国的消费偏好逐渐向这些新商品转移,从而产生新的需求,进而刺激国内相关部门的生产扩张。

  当前,国际贸易的这种作用已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传人我国,促使中国的消费理念和投资理念不断更新,并推动中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消费和投资现状也正彰显了这些变化,如,假日经济(休闲经济)、美容经济、大量中介服务机构的出现。

  八自由贸易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丧失一部分经济权利自由贸易不仅使贸易商品,也使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变得更具流动性,且流动无序,使经济运行速度加快,这不仅增加了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使政府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综合国力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比较弱,在部分产业或行业的国际分工中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难以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局势,特

  3/7

  别是中国现在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许多研究、开发和销售渠道并不掌握在手中。

  因此,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限制和问题。

  而发达国家由于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和制度安排,则可以在资本、资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世界市场上获得最大化收益。

  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济。

  而且在主要体现和反映发达国家利益的制度基础上进行自由贸易,我国的国家主权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支付高昂的产业转移及调整成本按自由贸易理论,一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那么,参与自由贸易的国家原来投资于绝对劣势和比较劣势产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必须转移到新选择的产业中来,有些具有专用性的资产如生产设备则将被迫淘汰。

  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中国已经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调整。

  计划经济时代及改革开放初期所作出的一些投资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由于缺少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使之退出障碍非常大,且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其产业转移和调整的能力也较差,所以许多在发达国家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可以重新使用的资产,在我国则只能被淘汰。

  同时,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城市则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他们再就业的能力比较差。

  因此,这种产业转移可能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产业淘汰,作为国家范围的产业调整,中国付出的成本都将是巨大的。

  4/7

  3.某些行业或产业可能出现贫困化出口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一劳动比率较低,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是利用自身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质量、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相交换,一些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因此,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只能以量取胜,靠低价竟销,基本上属于“贫困”出口。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初期收益被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损失所超过。

  这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的出口模式,使得我国劳工福利被牺牲、收入分配格局恶化、内船增长受到抑制,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和动力被削弱。

  如我国许多产品经常受到反倾销的调查,这已经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声誉。

  一些产品在进口国遭到某些群体的抵制或焚烧,如2004年9月发生在西班牙的焚鞋事件,2005年3月发生在俄罗斯的扣押装着温州鞋子的集装箱事件,以及中国许多电子产品在国外被调查的一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醒,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以避免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怪圈。

  九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充分利用国内廉价而丰富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往往出口需求大,以这种产品所需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得以发展,以前闲置的资源能够被利用,可以使国内一些资源的价值提高。

  我国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资源被廉价地闲置。

  通过对外贸易,我国已经把国内资源转换成具体的多样化的出口产品,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5/7

  2.补充稀缺资源,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发展除了固有的资源分布所导致的部分资源短缺外,我国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中间投入品、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资源也存在大量缺口。

  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2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通过自由贸易可以使我国获得这些必需的短缺资源,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

  同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还可以争取时问、节省资金、少走弯路,加速经济发展。

  3.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往往是其主导产业,出口的增长,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对外贸易也是需求传递的重要渠道。

  通过自由贸易,发达国家的大量现代化商品进入我国,使我国的消费偏好逐渐向这些新商品转移,从而产生新的需求,进而刺激国内相关部门的生产扩张。

  当前,国际贸易的这种作用已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传人我国,促使我国的消费理念和投资理念不断更新,并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消费和投资现状也正彰显了这些变化,如,假日经济(休闲经济)、美容经济、大量中介服务机构的出现。

  当然,自由贸易除了给我国带来上述利益以外,还带来了其他方面的益处,如,降低了贸易领域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整个社会福利。

  因为相对灵活、自由的贸易使得往来各方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或国际惯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或合约执行成本及可能出现的寻租行为。

  因此,减少了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净损失。

  6/7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自由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7/7

篇四: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浅析自贸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国改革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结构,探寻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道路,带动全国各省市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给我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如何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贸易优势,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标签:自贸区;进出口贸易;改革

  一、绪论

  1.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坐落于上海浦东区的自由贸易园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由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个区域组成。建立至今,基本上实现了计划要求的目标,制度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中,七个区域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产业经济网。

  上海自贸区在区内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力求打造一个便利、透明、自由、完善的深度开放贸易环境。在投资领域中,建立完善的投资体系,便利投资程序,优化市场信息网,让企业及时了解最新市场行情,吸引外来投资者。在贸易领域中,一是创新发展模式,重点聚焦贸易便利化,在業态和功能上寻找突破点。二是完善物流体系,整合资源,重点发展多种方式联运,使整个运作系统智能化、简便化,提高整体运输水平。在金融领域中,国家根据政策导向,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放开外汇交易平台、支持开展多种类型的资本项目等措施,拓宽了融资渠道,进一步提高了上海自贸区的资金融通水平。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期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共计约25万亿元,大大促进了我国的资金融通和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上海自贸区深度开放各个领域,借此推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及2001年加入WTO,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出口的产品结构低级,对外依存度较高。并且欧美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提高配额限制量,对外资企业增税,提高市场进入门槛,造成贸易壁垒。据统计,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出口企业遭遇贸易壁垒问题。现阶段,随着经济结构升级的要求,发展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逐渐失去了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外贸优势。

  笔者认为中国外贸正处于外贸发展的瓶颈时期。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从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进出口货物总值下降,说明了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低迷。2017年,就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外贸走势虽有所上升,但由于世界经济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国际关系不稳定等因素,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必须集中火力对我国外贸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升级改革,重点探究如何创新外贸的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外贸发展道路。

  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促进对外贸易加速增长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及其区内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加速增长。据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统计,2016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6.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5%,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8.3%。其中,出口4.1万亿元,同比增长0.3%;进口2.8万亿元,同比增长3.3%。2016年,上海口岸出入境旅客3845.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其中邮轮出入境旅客287.5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75.6%,当年上海口岸出入境(港)国际邮轮1027艘次,同比增长49.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海2016年进出口货物量呈良好增长态势,反映出上海良好的贸易环境,也显示出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贸区从通关、物流、结汇、退税等一系列流程上进行改革优化,促进外贸交易方式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推动了外贸的加速增长。

  2.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便利化”水平

  上海自贸区简化了以往繁琐的贸易程序,推动创新外贸发展新形式,极大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是上海自贸区实施分线分类监管。监管系统化地分为两条线路,一线“先进后报”“进境免签”“申报前检疫”,二线“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汇总纳税”“预检核销”。据统计,实施分线分类监管后,通关时间平均缩短三天,通关成本降低百分之十左右。二是设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6年,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了2.0版,形成“监管+服务”的高效贸易模式,多个部门联合建设,普及口岸货物通关作业全流程和国际贸易相关业务。上海港口95%的货物和船舶申报都通过2.0版单一窗口办理,使用用户达到5000家,服务企业约17万家。2016年12月30日,上海单一窗口从2.0版升级为3.0版,相较2.0版,升级版加大改革力度,规定企业可以跨地区申报进出口货物,提高了贸易效率,增强了区域之间的灵活性。三是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实时推送和共享最新信息,促进企業、各部门间相互交流和沟通,方便企业筹备相关贸易事宜和完善区内监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四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创新和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跨国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配套服务,帮助其资金调拨和融通。

  3.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

  上海自贸区建成以来,针对进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自贸区中鼓励培育新型技术企业,为其提供有保障的筹资渠道和信贷担保。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出口,如将我国的高铁技术、通信技术出口到一带一路、东南

  亚等国家。积极开展境内外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外贸业务,使外贸方式由“粗放式”向“精致式”转变。自贸区内针对进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质量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高效的措施,从多个领域可以体现:一是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近三年来大幅增加,其中的电子信息技术、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态势良好。二是国际市场多元化稳步推进。我国不仅把握住传统的欧美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出口增长迅速。三是对外贸易模式积极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旅游等服务贸易、一达通等新型外贸服务平台发展态势良好,实现“生产-销售-通关-物流-结算”一条龙式服务。四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比重提升,反映出我国的市场活力增强,资金流通加速,经济动力十足。五是高科技大型设备出口增多,我国企业加大在海外大型公共设施工程投资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我国先进的高铁、管道、通信等高新技术,拉动国内的装备生产和技术产品出口。由此可见,我国的外贸结构和外贸质量都在逐渐的优化升级,逐渐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三、借鉴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经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建议

篇五: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就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11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年达到最高点,为39.9%。2005~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2008年9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1)。2001~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亿美元增长到29727.6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98亿美元增长到15779.3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倍,进口额从2435.53亿美元增长到13948.3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7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45亿美元增长到1831亿美元,扩大约8.1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

  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2009年首次出现减少,为1961.0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2009年的低迷为1831.0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2008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滑,下降到59.84%,2009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到44.16%,但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回升到49.67%。总体来说,中国还是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四)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有所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中国外贸形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格局影响并不大。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中,欧盟仍然占据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边贸易总值为3782.7亿美元,同比下降14.5%;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依然是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3174.6亿美元,同比下降10.6%;日本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到2553.7亿美元,同比下降14.2%;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仍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较为单一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等原因被巴西赶超。在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高消耗、高投入、高依赖、低收益”的现状。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一系列冲击,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与隐患。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

  (一)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从贸易总额上体现出的贸易利润,启示并没有数据反映的多,因为我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额虽然比较大,但是我国通过贸易获得的利润却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增加数量来扩大利润,而这也是通常采取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在此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下降又会导致利润的下降,这样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出现,短期贸易中即使可以获得一定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贸易结构还是危险的。这是因为在长期进程中,如果竞争对手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就会彻底消除我国贸易竞争优势,这会损害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二)从产业结构理论和贸易机制来看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成熟和发达产业结构,例如在美国产业机构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为74.6%,1995年则为71.7%、1990年为69.9.%、1980年为64.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递增趋势,而且明显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在我国,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0年为39%、1995年为32.9%、1990年为31.6%、1980年为21.6%,虽然近几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三、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外部困境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对欧洲贸易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这会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而加剧。欧盟各国在应对债务危机时,为了各国利益,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将会把增加出口抑制进口看作摆脱危机的主要手段。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外市场日益庞大、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欧盟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所以在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下,欧盟将会采取措施,来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势,贸易保护措施必不可少,。2011年初以来,欧盟贸易保护主要就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5月份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欧盟向中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欧盟的此种举措,势必会对中国贸易产生影响。

  (二)世界性危机的影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不断蔓延,使得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锐减,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在欧盟经济面临严峻挑战时,自身经济也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危机致使许多地区和国家对进口商品需求减少,经济萎靡,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较深刻。同时,世界整体贸易形势也不乐观,在此环境下,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三)贸易摩擦增多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中国。在就业压力加大和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给我国国家贸易所带来的产品比较优势,将会遭遇更强大的贸易壁垒保护,中国或将受到更多反倾销调查。(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人们币升值,尤其是对于传统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会造成较大的冲击,甚至使其倒闭。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贸易的持续顺差,中国现在持的外汇储备较庞大。这在提高人民币信誉度、增强国家清偿能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巨额外汇储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一起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改善我国贸易现状的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隐患与突出问题,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下尤为显著。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一)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些新型市场经济体,更低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我国内需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条件下,这是切实可行的。在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使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推进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方式,使消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保障我国经济正常运行,不受外来环境的过度干扰。

  (二)优化产业结构

  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在扩展GDP的经济规模的同时,优化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仍然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所致,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我国服务业的空间,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我国现有产业结构。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欧盟作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合作伙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但二者经济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从美国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可以清晰的看出。所以,为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分散贸易风险,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同时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该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市场,这也是我国迈向贸易自由化不清晰而缺少的一步。(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外贸人才人才在如今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甚至是国内地区竞争中尤为明显。在影响竞争的众多软件因素中,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自2004年起,我国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达一半以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连年递增。在现如今世界格局日益震荡中,我国应该培养人才,尤其是具备竞争力的外贸人才,充分发挥人口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形成稳定的汇率机制。我国应该努力增强人民币在区域和国家中的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在一些经济合作组织和贸易联盟中的地位,开展亚洲货币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不仅包括了美元、英镑、欧元,还包括一些亚洲货币。由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货币,我们可以适当在一篮子货币当中加大欧元的权重,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与欧盟的外贸活动所造成的冲击。

  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外需将难以大幅度反弹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体超常规政策的干预下,全球经济衰退势头有所减弱,但后危机时代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异常缓慢,这无疑将制约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发展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元区各国为了应对GDP大幅萎缩9.6%,陆续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2009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而环比下降3.3%。同时,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的高失业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过程缓慢而曲折的这一趋势,将直接制约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消费水平,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反弹。(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大压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恢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救市计划,即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国内贸易赤字。不可否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品较中国更有优势,这意味着中国在出口中高端产品时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内经济复苏阶段通过采取本币贬值等手段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导致中国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渐丧失。(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出口将面临更多壁垒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各国过高的失业率,诱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的加强,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由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必然缩减中国对外贸易的出

  口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第二季度新发起的贸易调查案增长12.1%,而中国是这场贸易保护大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其中,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在23项新调查中(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被提及19次,占82.6%,而在最终实施的17项救济贸易措施中中国提及率为100%,有12项是完全针对中国的。

  (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出口收款风险将大大增加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价值剧烈波动以及信用急剧下降,这一现象将加剧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等级急剧下跌,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另一方面,许多海外客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纷纷采取拖欠、违约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风险,导致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2008年,中国出口行业坏账由2007年的150亿美元激增至450亿美元。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大宗贸易的统计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1.5%,2008年上半年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936宗,金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美国报损案件202宗,同比增长31.2%,报损金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6%。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篇六: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由于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支撑经济增长因此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上海自贸区的定位与建设内容从提出到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下文简称“上海

  自贸区”)在国内外市场上和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直至正式批准时过数日,上海自贸概念股依然是股市热点,上海本地股连续走强。是的,上海自贸区获批落地无疑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开放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后我国政府开始研究海外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到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浦东开发开放,再到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中国经济特区建设至此达到了新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经济特区“终极版”。决定设立这个中国大陆迄今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特区,意味着中央决策层对上海的期望定位不仅是“中国的上海”,而且是“东亚的上海”,乃至“世界的上海”。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内容是什么呢?宏观层次的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是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特别是离岸金融业务可望获得巨大发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续我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我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层楼的作用。这个自贸区在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简政放权减少和消除过度管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将会有秩序向全国推广。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外界人们普遍将上海自贸区称作“再造一个香港”,而且上海需要继续向香港学习的地方确实还不少,但我们现在与当年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时候不同,这个自贸区在探索中完全有可能提供成为国际模板的做法。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其超越香港的地方。

  二、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上海自由贸易区也被称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政府设置的上海区域

  性自由贸易园区。2013年8月22日经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贸易区,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上海贸易区是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以机场保税区与洋山港临港新城为辅助区。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经济的首个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现今开始推行金融制度、外商投资、税收政策等各项改革。创建自贸区可以促进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也不断发展。上海自贸区的总面积是28.78平方公里,该自贸区的覆盖面包含外高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这四个重要海关区域。建立上海自贸区属于我国境内的贸易行为,

  简言之就是我国境内规划一区域当作市场对外贸易区域,政府从贸易服务、行政管理多个方面实施创新,从境外运抵自贸区的货物会获取减免关税的正常。上海自贸区开张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田区,该自贸区对我国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积极推动TPP和TTIP,并未把中国考虑其中。这些国家之间相互签订协议,给对方最佳的开放待遇,没有加入其中的国家,就无法享受此种待遇,以后的贸易及投资都会一定程度受到WTO的影响。我国处在进不去的状况,想要进去就必须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大力实施改革,各种运行规则更能接近或达到这等水平。上海建立自贸区是我国为应对国际贸易新形势的需要。若TPP吸纳中国,那么我国自然可以加入其中,如果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仍把中国排除在外,中国也可以另起炉灶。建立自贸区是把探索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深化金融领域等进行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寻求新的途径,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上海自贸区的对我国对外贸易意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概念2013年3月成形,在现有浦东新区圈出

  外高桥保税区(包括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深水港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制度改革,面积28.78平方公里。国务院2013年9月27日总体方案规定五项任务:经过2-3年改革的试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金融制度和服务功能要创新提升,向外资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全面开放,符合条件者可在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航运服务放宽合资船舶运输企业外资股比限制"文化服务业方面将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专业服务包括律师服务!资信调查、旅行社、人才中介服务、投资管理业务、工程设计以及建筑服务,可成立中外律师事务所。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允许在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和社会服务六大领域共计18大类开放举措,增强营运和结算中心功能,成为真正跨国企业中心;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信息传输、数据处理和存储、呼叫中心等)业务,意味着facebook、twwier等外网获得放行"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等。这是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综合监管等四方面的综合制度创新。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超前过度反应,金融学称为“超调”消息一出,以外高桥为代表的上市公司股价连续涨停,上涨332%。

  上海市政府9月29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对18个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共190条,2013年版负面清单将适时进行调整。10月29日挂牌。各地投资者蜂拥而至,由于得不到具体细则,又转为失望,然后趋于冷静思考,探讨各方面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上海自贸区意义究竟何在?35年来中国的发展,改革与开放达到了新的高度,GDP接近美国,同时积累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与金融风险;外部则面临美国遏制。与30年前“搭国际最后一班车,否则就可能被开除球籍”不同,这次“是与美国并驾齐驱,还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8年见分晓”。“改革要注意公平,开放要注意安全”现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进一步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改革,有三大动力,一大阻力。动力一是人民对现状不满,二是品德高尚且有魄力的领导者要保卫红色江山;三是外部竞争压力,不改就被边缘化。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我国理论界从国外引进寻租理论,并有“裙带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不落空阶级,软政权与分利集团”等说法(孙立平,萧功秦等)。控制论证明封闭系统无法自动改革,中国改革最基本的经验是以开放为改革提供压力、动力,标准和经验,是动力中的原动力。2013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启动市场化导向改革,必定营造对外开放大背景,而上海自贸区则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最新前沿试验场。

  与此同时,国际游戏规则、国际经贸秩序是中国200年来的历史短板,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一方面要注意主权和安全。由于人口庞大,市场规模和文化凝聚力,任何像样的全球和亚太协定,都不可能把中国排除在外。只要参与,中国就能影响游戏规则,可因势利导把加入谈判作为促进体制改革的动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广泛参与自贸谈判,争取全球贸易的主导权。中国应加快与东亚经济体实质性区域合作的进程,与美国进行双边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合作。不应忽视双边投资协定,双边比多边容易谈,且可通过“最惠国待遇原则”推广到多边,与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受歧视,不如直接与美国谈判,打造“G2”框架。与美国谈成了,与其他国家就好谈了。为此须按新规则进一步改变国内体制。上海自贸区实验,特别是“负面清单管理,准国民待遇,司法中立”,是为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做准备的"开放六大市场领域,针对每一领域开放有明确规定与限制,建设一个个跨境产品管道(即界定可开放的服务产品及市场)可使自贸区发挥桥梁的作用。

  最复杂的是金融外汇管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离岸市场,实行与中国大陆隔离的另外一套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境外机构参与。另一种在岸市场,是在中国金融、法律、行政制度下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自贸区首先是对在岸市场,金融产品有明确法律界定,在自贸区内法律框架中受到监管。提供这一服务产品的机构需要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参与交易的客户可以是境外机构,也可以是国

  内客户。想利用上海自贸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管理。人民币国际化与自由兑换不是同一个概念。自由兑换是一项国家政策,可主动实行或恢复外汇管制。国际化是客观过程,需外国接受才行。本币流出还是外币流入,在浮动汇率下由利率高低加汇率预期决定,固定汇率下则存在两种货币同时流通,高估的货币(劣币)被低估的货币(良币)驱逐出流通一部分,与货币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恰恰相反。其原因不是金属货币与纸币的流通规律不同,而是外汇管制和长期失衡的固定汇率所造成。

  20世纪80年代人民币被高估,如是浮动汇率,没有外汇管制,人民币很快贬值。但人民币一时贬不到位,中国对外开放又急需人民币自由兑换,于是就在某些地区如深圳特区放松金融外汇管制,允许使用港币。商品卖方倾向于收取港币,于是就出现一种商品以人民币和港币同时标价,对港币标价较低,两种价格之比相当于市场汇率。当时人民币大约高估50%,人民币标价即提高一倍。港币约占珠江三角洲货币流通的50%,总体金融和商品市场,是这样保持均衡的。

  20年以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港币该贬不贬,高估约30%,巨额人民币到香港流通,形成人民币现货和期货市场。在港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受国际游资影响大,波动肯定高于国内"数年来人民币在香港一直升值,在2011年11月突然连续11个跌停板,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资本回流美国造成,后来人民币继续升值至今。

  2017年左右将是中国金融风险聚集期。人民币升值到1:5.5左右,房地产泡沫难以维持,政府债务接近警戒线,香港政治动荡加剧,美国停止量化宽松美元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和金砖国家经济调整。此时如外资大规模撤资,人民币可能在香港贬值,超过在国内贬值幅度。人民币贬值预期将促使资本继续外流,房地产泡沫破裂。

  有人认为在香港,深圳前海和上海自贸区这样的特殊区域里实行自由兑换,就意味着人民币离完全自由兑换不远了。未必如此。人民币可能在升值预期下迅速出境,也可能放开大部分外汇管制,但不应完全放开。国内反腐需要加强管制,防止腐败资本外逃。不存在单一的“放开”方向,放开与加强是双向的,在提高效率与防范风险间选择"如金融危机面临爆发,再度加强管制不可避免,象1998年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那样。

  上海自贸区没有自己的货币,比香港容易控制。在区内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可能不设二线与国内隔离。自贸区内人民币汇率会与香港套平,与国内人民币汇率不能拉平。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美元可能到上海和长江三角洲流通,这是一种化解外汇风险的方式。上海自贸区内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会带动人民币总体自由兑换。反而发展上海自贸区,在客观上有规避香港金融风险的意义。上海自贸区的自由化实验在今天,已具有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这是国际大战略,值

  得注意。

  四、上海自贸区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机遇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与过去已经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所不同,这是我国境内第

  一个自由贸易区,也会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福利。该自贸区的设定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也是我国改革开发的新型尝试。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我们应该紧抓机遇,不断创新改革才能促进快速发展。创建上海自贸区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一)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接轨

  创建上海自贸区可以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发,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与TPP快速接轨、合作。创新上海自贸区金融业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提供足够的资金,为国家贸易结算与跨国公司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方便。上海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实施先限额管理制度,不断扩大至无限额管理方式,也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货物交易实施期货交易和商品期货交割仓库。由此可知,建立上海自贸区有助于扩大我国进出口贸易平台,同时提供大量资金、物资帮助。(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基于上海自贸区的背景,我国推行简政放权政策,政府把传统的主权管理形式转变为监督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政府缩小管理权,加大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独立自主管理,在相应程度上刺激其积极性;加大监管进出口贸易的力度和透明度,在原来的监管制度上,上海自贸区为我国进出口毛便宜监管管理实施以下改革:创建自贸区信息子官兵共享及服务中心,推行一口受理、综合办理的服务模式;加大力度开发社会信用体系,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推行全面贸易信息记录同时创建披露机制,对那些信用度高的企业实施奖励,信用度不高的则给予相应的惩罚;逐渐建立综合监督管理体系,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综合监管能力。五、上海自贸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不少分析认为,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类比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由于后者成功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并成功倒逼了国内银行业改革。因此大多数市场人士看好于上海自贸区的前景,认为后者会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开放,资金流的规模与波动性远远大于货物流。所以对上海自贸区的演进前景应该保持谨慎乐观。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将会至少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

  其一,上海自贸区的金融自由化可能形成“政策洼地”要抑制相关跨境套利行为存在很大难度。在上海自贸区内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会让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局部联通。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自由化将使得上海自贸区内的人民币价格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民币价格形成显著的汇差与利差,这将为跨境

  套汇套利提供强大的动力。试想,香港还是一个与中国内地有着海关隔离的离岸市场,相关主体要跨境移动资金还有着一定难度与交易成本,但仅仅因为内地与香港的两个人民币市场之间在汇率与利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就已经导致了规模庞大的跨境套利活动(张明、何帆,2012)。如果在上海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而且这个市场与境内市场之间同样存在着持续的、显著的汇差与利差,那么对于中国监管当局而言,要管理这种套利资本活动将是非常困难的。诚然,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对在内地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与企业,以及在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分账管理”来抑制区内与区外的套利活动。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企业与机构,难道没有实现分账管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有足够大的盈利机会,市场主体就会千方百计地规避相应监管来牟利。这种套利活动不仅会降低监管政策的效力,而且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我们并不怀疑中国金融监管当局有能力甄别、发现特定的套利活动,但担心的是,如果这种套利活动是大型国企或其他强势集团主导推动的,那么金融监管当局能否及时制止就可能值得怀疑。正如吴晓灵(2013)所指出的,“在设定的自贸区范围里,想构筑资金的藩篱是不可能的。除非割断区内与上海市所有资金往来,才能防止政策洼地效应。”

  其二,公布的负面清单流于概念和形式,基本沿袭了现有体制内政策,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在日前发布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禁止类项目为38项,限制类项目为152项,合计190项,相对于1069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禁止类与限制类项目约占18%,看似开放度已经不低了。然而,多年来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禁止类项目为36项,限制类项目为78项,鼓励类项目中具有限制措施的为43项,合计157项。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在开放程度上竟然还比不上全国适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不由得不令人追问,上海自贸区究竟是在试验开放呢,还是在试验管制(马宇,2013)?即使在最令人期待的服务业领域,负面清单也依然令人失望。例如,在互联网数据、网络服务、各种类型的教育方面、负面清单的限制要比上海自贸区之外更加严格。

  其三,有关部门的监管思路面临转变、监管能力亟待提高,且需要有关部委的强力配合。六大服务业的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新政策,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由港。中国目前的特殊监管区域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设立防范屏障,既能让自贸区健康运行,又不对区外经济带来负面冲击,这是对有关部门监管智慧的考验。在开放创新过程中,有些情形下可能超出上海自贸区当局的自身能力范畴,这就要求其他部门做好协调工作。然而,就笔者的观感而言,这次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出台,似乎更多地受到地方政府与高层领导的大力推动,而在各相关部委方面未能达成足够多的共识。这一方面固然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存量改革方面的激烈博弈,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上海自贸区酝酿过程中“块块”(地方政府)与“条条”(中央部委)之间的沟通不足(张明,2013)。如果这一点不能得以改善,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进程将会注定坎坷。例如,作为新一届政府重点推动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却没有国务院以及“一行三会”的正职领导到场庆祝,整个揭牌仪式持续不到20分钟,这在极其重视名分与仪式的中国社会中,自然引发了大量讨论与疑虑(刘胜军,2013)。

  其四,全国范围内可能掀起自贸区热潮,甚至演变为自贸区泡沫,所谓改革红利有沦为政策红利的危险。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在于制度创新,而非政策红利。然而就在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的前后,全国各地便掀起了一股自贸区热潮,加入申报自贸区战团的城市包括天津、重庆、厦门、舟山,以及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联手打造的“港澳自贸区”等。在中国,很多时候,各地一哄而上相互竞争的结果,是让原本良好的政策期望演变为令人失望的新瓶旧酒。笔者担心的是,在各地的竞争之下,自贸区是否又会成为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政策支持,进而沦为通过经济增长追求政绩的一种手段?自贸区是否会重蹈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覆辙,或者仅仅成为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焦点?

  六、创建上海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在获取利

  益面前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可以担负起这些风险,勇敢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一)缩减进出口贸易顺差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长时间处在顺差时期,人民币因受到国际形式的压力不断升值,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商品多数为初级商品,出口量极多。长时间的进出口顺差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巨大压力,交易过多的出口商品知识资金外流,严重阻碍国内经济的增长。为有效缓解贸易顺差,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上海自贸区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外商到本国投资,加大力度开拓市场、调整V结构,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可以更多的借助有力资源,不断开发贸易平台,加大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如此一来可以改变我国当前的贸易方式,缩减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二)借助离岸金融体系

  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以前,一直处在国家控股、掌托的状况,资金流入、流出都依靠国家的支持。目前,政府放任其可以自由自主管理运行,这一变化导致进出口贸易在总体管理上也发生改变。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可以借助

  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借助离岸金融体系对进出口货物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管理,确保国内的贸易活动可以井然有序的开展。(三)强化进出口贸易管理

  我国创建上海自由贸易区之前,进出口贸易完全由国家控股掌权,发展方向比较明确。上海自贸区建立以后,进出口贸易实行自主管理,这必须设定更系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包括进化出口货物、资金及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等都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强化管理。

  七、上海自贸区对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发展的影响(一)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背景

  在国际新一轮贸易投资规则谈判和制定的外部压力下,在内生改革需要动力和推力的重要关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是一项真正的国家战略。1、国际背景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等国际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想与设立。后两个协议如果在预期内顺利谈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而它们都不包括中国,中国企业未来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将面对新的限制,同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活动将受到阻碍,国际竞争力将被削弱。

  这三大谈判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出有重大影响。通过在自贸区小范围的试点,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变革,测试中国进一步开放和接受美式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承受力、风险和防范机制。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2、国内背景

  近两三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内需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转型任重道远。新一轮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核心生产方式,以知识、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产、扩散与应用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的贸易模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助推器”,帮助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能级的新阶段。由于在国际需求疲弱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支撑经济增长,因此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

  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是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在:1、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集中,主要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2012年,我国出口商品60%以上出口到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风险分散。2、货物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服务贸易占比太低,201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0.54%,低于同期18%的世界平均水平;从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水平也较低,2011年该比值仅为5.2%。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为20%。现代服务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货物、服务贸易二者之间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3、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贸易环境并未得到

  相应改善,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日益受到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2013年第一季度,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由发展中国家发起14起,占总量的63.6%。4、对外开放利益获得不平衡

  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我国并未获取与贸易规模相应的贸易利益。以苹果手机为例,2009年美国从中国净进口19亿美元,我国增加值仅有0.73亿美元。(三)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方向

  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外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渐凸显,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格局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在动态、持续基础上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是许多国家贸易结构转型成功的重要经验。随着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是重塑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巩固中国制造、中国加工的同时,推动中国研发和中国设计,通过产业的升级,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再分配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试验区内贸易方式转型方面工作的展开和推进,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其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相应地位。1、资本净输出时代即将到来,对外投资渐成主角

  当前,我国的对外经济结构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外投资将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提供更大的驱动力。从趋势上看,不论是中国的外贸还是吸引外资,都已

  经进入中低增速区间,无法再现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而对外投资则方兴未艾。我国吸收外资额和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18:1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2:1,继而上升至2013年的1.3:1。2010至2013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分别为1088.21亿美元、1160.11亿美元、1117.16亿美元、1175.86亿美元,流出量分别为688.1亿美元、746.5亿美元、878亿美元、901.7亿美元。这表明,近四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一直徘徊于1110亿美元的水平,而流出量则增长了31%。从2013年的数值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比实际使用外资少了274.6亿美元,资本流出追上流入的水平已成为基本趋势。

  事实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往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2、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但拥有巨大开放潜力

  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间,我国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合同外资金额)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6208.42亿美元、9820.51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60.95%与36.93%,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绝大部分投向了第二产业。在服务业内部,外资主要进入了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吸收的外资占吸收外资总额的15.52%,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吸收外资总额的5.26%、批发和零售业占吸收外资总额的4.19%、金融业占吸收外资总额的2.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吸收外资总额的2.63%。尽管近年来,外资流向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比如2012年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高出第二产业8.35个百分点,但这些外资也主要是流入了少数服务行业;其中,仅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吸收了当年外资进入额的21.6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的服务性行业,吸收外资程度却很低。这反映出,阻碍我国多数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普遍存在,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空间。

  八、建立上海自贸区促进我国外贸格局的转变创建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我国外贸格局有很大的影响。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经济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创建上海自贸区是我国经济转型重要尝试,它从贸易层面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不断优化我国贸易格局,有效提高我国经济对外吸引力及贸易竞争力。(一)有助于提升对外贸易质量

  经过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

  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的环境系,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在悄然变化。创建上海自贸区试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举措。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来说,高能耗、低附加值出口商品仍占较高比重。因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出口商品的国际必须展现出萎缩的趋势。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贸易格局转变的一次重要尝试,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率,加大我国处于全球贸易市场的影响力。(二)促进外贸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的上海自贸区是一个经过创新的实验区,此次的创新也包含法律领域的创新。若暂时停止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作用,政府从上海自贸区的实际情况入手,不断创新、完善现今的法律体系,也可以说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可以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真实参考,确保最终的立法及法律执行更满足实际发展要求,更科学合理。(三)不断扩大服务业

  现阶段,我国国内服务行业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情况不满足我国经济升级的需求。建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任务就是扩大服务业,从而促进我国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确定上海自贸区选取航运、金融、文化等6大服务领域、18个服务子项推行一系列开放措施,暂停或消除相关准入限制,创建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准入的市场环境。从方案看出上海自贸区可以发挥扩大服务业开放示范作用,上海自贸区应该以优化服务产业为基础,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探索我国国内实际服务业开发之后,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篇七: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关于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3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直到1973年世界海关组织wco制定的京都公约kyotoconvention在其附约中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了定义即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税收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3就是通常所说的境内关外

  国内自贸区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为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应对国内外压力,我国加快实施了自由贸易区战略。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FTA),我国设立的“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园区(FTZ),旨在积极探索政府职能和投资贸易管理创新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在对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沿革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厘清我国从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到“新常态”下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国现行四大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其发展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境内关外;示范效应

  随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局限性日益凸显,加之国内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我国长期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又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指出,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

  目前为止,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国家和地区。其中,已分别与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和东盟(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等国签订协议的自由贸易区(FTA)12个,正在研究的自由贸易区4个。此外,我国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2015年4月在天津、广东及福建成立第二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作为我国第一批设在境内关外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领域开放、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做出规范,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考察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前身”――经济特区的纵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对国内现有的四个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横向对比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3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直到1973年世界海关组织(WCO)制定的《京都公约》(KyotoConvention),在其“附约”中对自由贸易园区进行了定义,即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税收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3],就是通常所说的“境内关外”。①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FTA),自由贸易园区(FTZ)更多是属于国家内部区域性的、无须经过谈判、可以自主设立的一种贸易制度安排。从实施范围上来说,FTA带来的政策落差存在于协定国家之间,而FTZ的政策落差则存在于自由区内与境内自由区外之间。此外,对FTZ而言,所在国家(地区)相关规定允许进出口的商品均可自由进出,不具有“排他性”[1]。鉴于各国关于FTZ的译名尚未统一,2008年5月我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专门就此问题发文,建议将FTA统一译为“自由贸易区”,将FTZ译为“自由贸易园区”,本文将自

  由贸易园区(FTZ)简称为“自贸区”[4]。

  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类型按照形式可以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由贸易园区作为经济特区的一种形式,依据经济特区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阶段为汉萨同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初始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自由港为主导型式,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减免关税等措施,扩大对外贸易,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这一阶段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缓慢、分布地域狭窄、经济活动单一。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以出口加工为主的逐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际分工的细化,这一阶段自由贸易园区从单一的转口贸易扩大到加工和制造领域,并成为东道国国家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发展出口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蓬勃兴盛阶段,呈现出功能综合化和形态多样化的特征。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创建自由贸易园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振兴本国经济的实验基地和示范区,并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简单加工和装备制造为辅的商贸结合的外贸发展模式[5]。

  二、上海自贸区代替深圳经济特区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远离北京、毗邻香港,既保证了不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又同时具备对外交流的有利条件。先行一步,试验出可供推广的如何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模式便是中央对经济特区最初的定位。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的经济体制试验从要素市场到产品市场、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改革,逐步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6]。

  特区在初期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产权地方化、财政分权和官员任命制度等正式制度背景下,经济市场的“买方垄断”①促进了经济特区“试验―推广―趋同”渐进式改革开放发展模式的形成。而又鉴于特区试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根据诺斯(1994)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所揭示的逻辑,当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间背离越小时,其试验的动机会越强烈。对处于试验区的特区而言,具有“排他性”的社会基础设施(thesocialinfrastructure)②保证了特区试验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一致性,激发其试验的积极性。可见,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在自身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其他地区,从而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7]。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凭借率先开放、政策优惠、地缘优势以及粗放型的资源投入等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并通过制度变迁与移植、产业的集群和梯度转移、知识技术的溢出等效应,形成了从特区开放、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到沿边开放的整体区域发展的格局[8]。然而随着制度优势的消失、原有增长方式的效益递减以及资源总量的制约,特区的经济发展不再具有长期增长效应。然而随着十四大关于“构建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提出,经济特区最“特”的一点推广到全国,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特区不特”,改革开放的重点也从“特区”转向“新区”。这些不同形式的特区虽然名称不叫经济特区,但它们承担着经济体制改革中某些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功能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依然是经济特区[9]。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转型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

  国际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上海自贸区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制度政策创新为着力点,通过先行先试实施一系列监管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在贸易、金融、投资及政府职能等多方面促进新一轮改革,引领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随后,中央又相继于2014年12月批准天津、福建、广东作为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运行;2016年8月批准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七省市确立为第三批自贸区的建设基地。这表明,上海自贸区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正在成为引领当今中国自贸区的发展模式。

  三、国内四大自贸区现状比较

  2013年9月29日,作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园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占地面积28.78平方公里,后于2015年4月21日扩容(数据来源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官方网站)。2015年5月,以广东、天津、福建三地为依托的第二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以上海自贸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色,充实了各区的实验内容[10]。2016年8月,在学习并总结了现有自贸区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七省市设立第三批的自贸区,旨在对接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此,我国自贸区的发展不仅着重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更是形成了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1]。

  上海、天津、福建及广东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之后,各级政府均将自贸区的发展纳入本地区的重点工作范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通过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探索“负面清单”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促进投融资便利化,发挥示范作用,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拥有毗邻京、冀的区位优势,天津自贸区把握多重机遇,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在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基础上,以金融创新为先导,以产业提升为载体,以体制改革为保障,建立三位一体的产融融合体系,为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以贸易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天津自贸区突出并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等优势特色产业,其中发展离岸金融、外汇兑换、交易支付将作为创新探索的重中之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毗邻香港和澳门,旨在积极扩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金融服务,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区根据自身不同的产业基础及营商环境,各有侧重。如前海主要发展金融创新,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横琴新区则面向澳门,发展定位于七大产业;南沙作为香港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航运物流业将成为其发展重头;白云机场以税收优惠为契机,发展物流中心。福建自贸区定位于对台经贸合作、着力于对台经济一体化,重点打造高端服务业,探索全方位开放模式,并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形成联动发展、相互辐射带动的健康发展。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新载体,福建自贸区采取“一区三片”的管理模式,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立足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业态,探索全方位开放发展模式[11]。

  虽然我国各个自贸区发展侧重点不同,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在监管方面,“负面清单”的质量仍然不高,且存在隐性壁垒、真空状态;金融、贸易管制的放松也增加了非法套利的可能;区内立法缺失、争端解决以及协调统一等问题尚且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贸易、投融资领域,市场准入标准模糊,边境管理审批过严、程序烦琐,运输及通信等基础设施无法实现信息的可对称,以及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不仅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融资能力,而且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与风险。此外,随着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如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开放,境外资金大量涌入很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金融风险,并在以自

  贸区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圈甚至更广的范围内扩散。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面对这些问题,各个自贸区在考虑自身发展重点的同时,也应该兼顾促进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改进“负面清单”,扩大开放程度,完善相关配套行政体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循序渐进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并加大金融风险监管及防范措施;建立健全自贸区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及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建设,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12]。

  通过对自由贸易园区起源、发展历程的梳理,我国自贸区前身的纵向分析以及现行自贸区的横向对比,并结合自贸区发展总体方案可以发现,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以制度政策创新为着力点,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以各自战略定位为发展目标,在直接促进本地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地区辐射和产业集聚效应,必将会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全球战略下中国应对新形势的重要举措。然而,风险与收益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方案》中要求的“风险可控”以及长期积累的官僚体系也为改革增加了不少协调成本与时间成本。根据我国自由贸易发展战略的导向,在“与国际接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自贸区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结合国内和区内整体的发展水平与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行,从易到难、由浅及深,既保证自贸区各项改革创新活动的顺利运转,又要前瞻性地防御各类风险,做到真正的“风险可控”[13]。

  参考文献:

  [1]徐晨.FTA与FTZ[J].中国海关,2013,(2).

  [2]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09-18.

  [3]周强,张洪元.入世后保税区的未来发展[J].中国检验检疫,2003,(3).

  [4]商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关于规范“自由贸易区”表述的函[Z].2008-05-09.

  [5]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市场,2013,(4)

  [6]钟坚,罗海平.原生市场、转型市场与经济特区――兼论经济特区的性质[J].开放导报,2009,(1).

  [7]徐现祥,陈小飞.经济特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起点[J].世界经济文汇,2008,(1).

  [8]罗清和,许新华.经济特区转型与中国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4,(1).

  [9]罗清和,潘道远.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功能定位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9).

  [10]汪涛,范温强.天津、广东、福建,领跑自贸区2.0版[J].中国远洋航务,2015,(1).

  [11]郭芳,王红茹.从四个经济特区到四个自贸区[J].中国经济周刊,2014,(29).

  [12]祝佳音.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进展问题及政策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4(,9).

  [13]王孝松,张国旺,周爱农.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比较分析与发展前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

篇八: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但请记住甜言只是修饰蜜语一无是处平凡却无私的人啊奋起你不是命运的傀儡她同样爱你平凡却无私的人啊雄起你没有被命运束缚他同样宠你平凡却无私的人啊千万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尝试去征服命运如果成功了全世界都会为你喝彩励志的话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等待幸运降临

  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

  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

  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篇九: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

  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

  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篇十: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与贸易的积极影响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席卷全球的经济背景下,亚洲国家继欧洲和北美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之后,逐步走上了适合全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不断的运行,使双方互惠互利,促进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选择。本文着重对该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由此概括自贸区发展的广阔空间与深刻意义。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我国的经济贸易;积极影响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相关区域经济的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毫无疑问会给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带来翻天地覆的变化以及收获由此而来的效益,贸易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将对以广西、云南等靠近东盟地区为主的西部省份以及珠三角地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广西南宁成为东盟博览会的长期主办地,辐射区域将扩大至东部沿海,为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长久的效益。经济一体化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和成熟,自由贸易区的出现,有效的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失衡的现状。通过对数据的查阅,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与东盟贸易额和增速保持快速增长。除了在2009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和金额有所降低,其余各年根据数据显示都保持了较高水品的增长。相比02年的547.81亿美元来说,11年我国对东盟进出口额达到3630.89亿美元,贸易额增长速度超过6倍,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由此可见,自贸区的建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增长,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促进我国相关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桂、滇等西部区域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这样的势头也会一直得以保持。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农副产品贸易的影响农业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中都占据基础地位,直接关系到政局的稳定。加强双方农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稳定,进而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双方的农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交流合作的需求。例如在杂交水稻、水产养殖、生物技术、鱼类打捞、农业器械和农业产品等方面,在中长期内,都是我国与东盟在农业中合作的焦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大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先,自贸区建立后大大降低了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由于外国大量廉价农产品的进入,有利于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下降,这使得我国广大的消费者从中获益,原本稀少的东南亚产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而高级消费品也逐渐变成日常消费品;其次,自贸区的建立也使得我国本土农产品得以走出国门,而我国出口的多为温带水果与蔬菜,与向东盟进口的热带水果具有互补性。最后,直接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向外出口,这为我国农业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吸引国外投资者的资金与技术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使各国物尽所用,用积极的方式推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工业产品贸易的影响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中,工业商品的贸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了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使得我国与东盟贸易双方在工业生产方面以及工业产品贸易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自贸区的深化和发展,也给我国的工业产品贸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

  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相关工业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大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第二,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我国与东盟市场的紧密联合度。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东盟各国对我国的工业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自贸区的建立以及关税的降低,加强了我国与东盟在经济上的联系,更有利于我国赢得广大东盟成员国的信任与支持;第三,有助于推动我国优势产业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和推广我国差异化和特色化产品,为我国更多的工业、制造业产业提供有利的商机。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服务贸易的影响纵观历史的长河,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中国服务贸易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更是将其推上了另一个高峰。例如,旅游业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游客不断增多,已经成为推动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旅游市场经济指数增长的关键。首先,双方可以利用不同的区位条件优势,如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等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贸易。增开多条旅行路线以及多样化的旅游度假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共同开发客源市场;其次,贸易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补,并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业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仅仅会促进双方旅游服务贸易的繁荣,并且有助于扩大自由贸易区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中国与东盟更多国际旅游线路以及种类的形成和发展;最后,为开展国际区域合作搭建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贸区的建立将为服务业的区域流通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2002年年底,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标志着双边贸易全面升级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的落实,无疑会再次掀起国内向东盟投资的热潮。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国内企业对于东盟国家的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向东盟国家进行投资,必然产生新的一轮投资的焦点,这种中国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相比之前中国企业只对于新、马、泰三国企业进行投资的状况来说,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后,投资现状将会大大改善。不仅资源的流动性与整合性将得到提升,而且双边的投资协议也将进一步完善。当新世纪、新形势赋予了“走出去,引进来”新的战略意义,国家也将大力扶持企业的对外投资。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机遇,也可以反向促进国内巨大市场的开发,参与东盟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1]刘立立.自由贸易区对区内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2]陶岸君,孙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0,5.

推荐访问:中国自由贸易区改革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自由贸易区 中国 发展现状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