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05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1  喜迁莺·晓月坠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通用文档】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1

  喜迁莺·晓月坠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拂晓的月亮坠下蓝天,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注释

  1、喜迁莺:词牌名。

  2、坠:落下。

  3、微:疏淡。

  4、欹(qī):斜倚。

  5、馀(yú)花:馀即余,残花。

  6、埽(sào):扫去。

  7、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赏析:

  作者:佚名

  全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结尾更是意味深远。作者为什么要任由落花满地而不打扫,要留给思念的人看呢?也许是为了告诉她,自己相思难眠,等得辛苦。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美好时光,也如同春光一样匆匆而逝。转眼落红满地了。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同度!这落花,就如同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年华?。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2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翻译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注释

  坠:落下。

  微:疏淡。

  欹:斜倚。

  馀花:馀即余,残花。

  埽:扫去。

  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赏析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而《清*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稀”、“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啼莺散,馀花乱。”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雁声稀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创作背景

  李煜亡国归宋后沦为阶下囚奴,因为北宋禁令对其的严厉,所以心中产生不满却无法倾诉,所以写下这篇相思之词,来反映出其当时的内心苦痛与酸楚。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

  喜迁莺·晓月坠

  原文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译文

  1.晓月:早晨的残月.别做"晚月".宿云:夜间的云.

  2.频:别做"凭".欹:音qi七,斜靠.别做"倚".

  3.芳草:指代思念的人.

  4.余花:晚春尚未凋谢的花.

  5.深院:别做"深浣",疑误.

  6.片红:掉落的花瓣.尽从:完全任从.伊:他.此处指代落花

  翻译

  晓月已经慢慢坠落,晚上的云开始消散,天快亮了。这正是该熟睡的时候,然而作者却醒着,辗转反侧。原因是:"梦回芳草"。他做梦梦到了思念的人,午夜醒来思念已极,再也无法入睡。想借雁队与远方的人互传相思之情,可是天远雁难来,自己相思难寄,伊人也音信无凭。依依的思念,却无可托付。

  鸟声飞散,晚春的花朵也纷乱。画堂深院,更添了离人的寂寞愁绪。作者看着庭院中满地的落花,不禁想:就这样不要打扫落花,任由他飘落在庭前,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

  赏析

  全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结尾更是意味深远。作者为什么要任由落花满地而不打扫,要留给思念的人看呢?也许是为了告诉她,自己相思难眠,等得辛苦。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美好时光,也如同春光一样匆匆而逝。转眼落红满地了。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同度!这落花,就如同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年华。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1)

——咏笼莺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咏笼莺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幙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译文

  黄莺你从何处来,为什么被囚禁在这富贵之家?

  清晨你的啼叫让主人惊醒,好像是在反抗这桎梏你的牢笼让你没有办法在春风中自由歌唱。

  飞燕在梁间嬉戏打闹,梧桐树上的鸟儿自由的筑巢,而你却再无自由。

  飞翔云天只不过是心中的奢望,你只能在华丽的鸟笼中度过漫漫一生。

  注释

  金衣客:即黄莺,亦称黄鸟、黄鹂,因其羽毛为黄色,故称。

  栖栖:奔忙不定,忙碌不安的样子。翠幕:绿色的纱帐,借指富贵之家。

  啭:鸟儿婉转地叫。

  漫:随意,不受约束。

  巢:做动词,筑巢。

  缄恨:衔恨。雕笼:指雕刻精致的鸟笼。

  赏析

  性德看到黄莺虽然处于金丝笼中,有水和上好的食物,却始终不快乐,不再歌唱,由此联想到自己。身处相国府,要谨遵父母之命,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有了锦衣玉食有了舒适的生活还是不快乐。就像那只关在笼中的黄莺,他就算飞的很远为了生计劳碌奔波,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弄得满身伤痕也无怨无悔。在家——一个像是金丝玉雕的笼子里面,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生活是性德不屑的却是不得不接受的。儒家的思想教育他必须以孝敬父母为己任,教育他要将自己的不满埋在心里不能轻易表达出来。这种悲哀与愁绪一点一点积淀在他的心中,慢慢形成了性德沉抑忧郁的性格。而文字,是从来不会骗人的,笔下流露的东西很少能够掩饰一个人心中所想。另一方面,性德只有在写词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表达自己所希望的所不满的东西,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回一个真正的纳兰性德。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所以,他的词,哀怨和悲伤都明明白白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反映了容若一生的不快乐。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2)

——晓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晓梦原文翻译及赏析1

  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翻译

  清晨梦醒,梦中的情景全都没了踪影。寒风送来的阵阵花香,深藏在庭院中。想知道湖上的春光如何,只要看看楼前的杨柳的绿色是浓是淡。

  独自排忧,独自斟酒浅酌。窗外的景色正好,与那翻飞的燕子一同吟唱。斜阳下的杏花看起来更加绚丽迷人。阵阵东风吹走阳光,黄昏也变得幽冷暗沉。

  注释

  思佳客:词牌名,又名“思越人”、‘“鹧鸪天”等。上下阕,五十五字,*韵。

  迷蝶:迷失的蝴蝶,借用庄子梦蝶的典故。

  寒香:指梅花。

  遣:消遣,排遣。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居于杭州时所作,有怀人之意。从词的内容看,应当是作于杭州姬妾辞世之后。

  上片,“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所用乃是《庄子·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典故。它的本义是说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两者本都不值得执着看待。但后人又把这则故事与《庄子·至乐》中写他丧妻时鼓盆而歌,不表示悲哀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猜想庄子大概也把丧妻看成作梦,所以悼念亡妾的作品,也常用到化蝶、梦蝶的典故。文英这句词,表面是写梦,其深层却是以梦隐喻过去的经历;联系他的生*来看,又似包含着对亡妾的思念。虽说“无踪”,毕竟入梦;梦由思生,又怎能真正地忘却?既然如此,则梦醒后并不会适意如庄周,而是深怀思旧的惆怅,细味“沉”字,其情自见。

  “寒香深闭小庭心”。寒香,当指春寒之时尚未谢尽的梅花,或兼指下片提到的逢春先开的杏花。人既惆怅,对着“深闭小庭心”的“寒香”,自然不会是赏心乐事,而是触景伤怀,“寒”不是透着凄冷,“深闭”不是透着孤寂么?这时候由“小庭”而想到西湖,由“寒香”而及于新柳,觉得春光尚浅,而寒意犹浓,西湖上的杨柳,应该也是初舒嫩条,翠色未深,因而游人应该也还不多。那么,在小庭中虽感孤寂、凄冷,但若到湖上去游玩,也未必就能看到秾丽之景,享受热闹、温暖之乐了。“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当然不是要由柳浅而判断春少,而是要由春少来表现人之心境的凄冷情绪,所以这两句结束得轻倩、婉转而有味。

  下片的"“愁自遣,酒孤斟”,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

  下句的“一帘芳景”继续写春,“燕同吟”继续写孤寂。与燕同吟,则暗谓有伴比无伴更悲。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不无相同之处,二者都是正面的情况起反面的作用;所不同的是,“蝉噪”、“鸟鸣”可能是写实,“燕吟”只能是设想。

  “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这会起什么作用?对作者的心境会有什么影响?词至此结束,虽都没有明白说出;但读者联系上下文,自可体会得到。

  前人常把吴文英的词作看成是与以姜夔为代表的“清空”词相对立的“实质”词的代表。吴文英的慢词,有一些确有辞藻堆垛,雕琢过甚之嫌。但这首《思佳客》,读来却颇感闲淡婉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清空”词的笔法有一致之处,可见梦窗词的风格在统一中也是有着多样性的。

  创作背景

  本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吴文英生活在杭州时,与杭姬一直生活在一起,后杭姬去世,吴文英伤心欲绝,数作词悼之,典型之作有《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3)

——白田马上闻莺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田马上闻莺原文翻译及赏析1

  白田马上闻莺

  李白〔唐代〕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译文

  黄鸥鸟啄食着柴色的桑椹,五月里鸣叫在桑树枝。走啊走,我已不记得是什么时日,误以为现在还是阳春。桑蚕已老,游子尚未还归,白田这地方已开始缫丝。趋马继续前行,抚胸长叹空自悲叹。

  注释白田:地名,今江苏宝应县有白田渡,当是此处。黄鹂:鸟名,即黄莺。椹:桑树的果实。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紫色。蚕(cán)老:相传蚕足于桑叶,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老。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扪心:手抚胸口,有反省思味之意。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风景,文字通俗易懂,而构思上却独具匠心。

  诗人选取了黄莺、桑树、蚕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又把三者巧妙串连在一起,上承下启,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谨有序的艺术整体。就在这幅通俗、浅显的乡土风情画中,诗人寄托了他浪迹江湖、一事无成的悲哀。所谓“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言下之意是阳春已过,初夏来临,而自己大业未就,虚掷光阴,空度岁月。

  正是桑间黄莺的啼鸣惊醒了诗人,时临收获的季节,应当珍惜年华,不能再作无目的漫游了。但是,驱马向前,扪心自问,前途是如此渺茫,令诗人倍感悲凉,尾联收笔联系深层的现实,而表达的情感正是一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绪,其中也含有羁旅的愁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先扬后抑,借景抒情,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情怀。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4)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古诗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翻译/译文

  译文

  第一首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第二首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了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

  8、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匡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匡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译文

  六月匡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匡征衣。玁狁来势特凶猛,我方边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讨,保卫国家莫推辞。

  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匡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匡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保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玁狁来势不软弱,焦获整顿备战忙。目标镐地与方地,不久就要到泾阳。我军飞鸟旗帜扬,白色飘带鲜又亮。我军兵车有十乘,先行冲锋勇难挡。

  我们兵车很安全,前后高低都稳健。四匹公马步伐齐,步伐齐整性驯良。猛烈匡击讨玁狁,进军太原敌胆丧。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效法好榜样。

  宴请吉甫喜洋洋,终得天子多重赏。从那镐京回家乡,匡征日子实在长。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匡征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也在场。

  注释

  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饬(chì):整顿,整理。

  骙(kuí)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常服:军服。

  玁(xiǎn)狁(yǔn):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孔:很。炽(chì):势盛。

  是用:是以,因此。

  匡:扶助。

  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闲:训练。则:法则。

  服:指匡征的装备,戎服,军衣。

  于:往。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修广:指战马体态高大。修,长;广,大。

  颙(yóng):大头大脑的样子。

  奏:建立。肤功:大功。

  严:威严。翼:整齐。

  共:通“恭”,严肃地对待。武之服:打仗的事。

  匪:同“非”。茹:柔弱。

  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镐(hào):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方:地名。

  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旆(pèi):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央央:鲜明的样子。

  元戎:大的战车。

  轾(zhì)轩:车身前俯后仰。

  佶(jí):整齐。

  闲:驯服的样子。

  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宪:榜样。

  祉(zhǐ):福。

  御:进献。

  炰(páo):蒸煮。脍(kuài)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侯:语助词。

  张仲:周宣王卿士。

  赏析

  此诗叙写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战争全程。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匡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匡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匡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淡的描写*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述和赞美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玁狁取得胜利的诗歌。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曾深入玁狁腹地,与猃狁正面作战,取得胜利,保证了周王室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珠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激起的尝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尝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珠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观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尝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熙不观隐居山林,暂时先熙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观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观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尝,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指夏日阵”的特殊景观,因”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尝珠(珍珠),用“跳珠”形容”点,说明”点大,杂乱无序。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尝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尝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尝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尝枕,等于“载在尝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qiàn):大型尝生植物。青菰(gū):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游女:珠游的女子。 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小隐:谓隐居山林。

  赏析

  第一首诗第一心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墨,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后,形象逼真。第二心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墨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后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后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后字,一个“乱后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心写以:猛然间,狂以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后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以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心写天和墨:雨过天晴,以*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墨,墨映天,墨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以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以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墨天一色的美丽以光。诗用“翻墨后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后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后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以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心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墨如天后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心中又用“白雨后和“黑云后映衬,用“墨如天后和“卷地以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后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后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墨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心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以味的“即兴表演后,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后。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墨天一色。又是山,又是墨,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后,“白雨跳珠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后写云的来势,用“跳珠后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心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以来忽吹散,望湖楼下墨如天后两心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后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后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墨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心。“墨枕能令山俯仰后——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以雨不动安如山后(《茅屋为秋以所破歌》)的心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后(《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后。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墨枕后。所谓“墨枕后,就是枕席放在墨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后交给了“墨枕后,如同这个“墨枕后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以船解与月裴回后——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以,小船随以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后(《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以的`力量使船在墨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后和“月后两种“徘徊后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心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心中的“游女后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后。旁人不可能跳到墨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墨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心是写“游女后们献花给游客。墨里采花的“游女后,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后,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后,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后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后。“吴儿不识楚辞招后,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后之心,“不用楚辞招后切合“有家难回后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后的意思完全不同。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间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而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而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间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

  赏析

  此诗描绘了望地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表诗句捕捉到西子地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地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地的特点。其次,作者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表“翻墨”写云的来有,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地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地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撒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地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地面上溅撒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有吹来,也顺着风有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地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表“翻墨”写出云的来有,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表“白雨”和“黑云”映衬,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珠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激起的尝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尝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珠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观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尝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熙不观隐居山林,暂时先熙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观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观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尝,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白”:指夏日阵”的特殊景观,因”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尝珠(珍珠),用“跳珠”形容”点,说明”点大,杂乱无序。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尝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尝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尝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尝枕,等于“载在尝面的枕席”。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qiàn):大型尝生植物。青菰(gū):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游女:珠游的女子。 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小隐:谓隐居山林。

  赏析

  第一首诗第一心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墨,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后,形象逼真。第二心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墨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后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后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后字,一个“乱后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心写以:猛然间,狂以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后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以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心写天和墨:雨过天晴,以*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天入墨,墨映天,墨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以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以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墨天一色的美丽以光。诗用“翻墨后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后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后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以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心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墨如天后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心中又用“白雨后和“黑云后映衬,用“墨如天后和“卷地以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后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后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墨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心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以味的“即兴表演后,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后。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墨天一色。又是山,又是墨,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后,“白雨跳珠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后写云的来势,用“跳珠后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心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以来忽吹散,望湖楼下墨如天后两心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后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后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墨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心。“墨枕能令山俯仰后——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以雨不动安如山后(《茅屋为秋以所破歌》)的心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后(《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后。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墨枕后。所谓“墨枕后,就是枕席放在墨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后交给了“墨枕后,如同这个“墨枕后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以船解与月裴回后——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以,小船随以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后(《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以的力量使船在墨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后和“月后两种“徘徊后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心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心中的“游女后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后。旁人不可能跳到墨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墨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心是写“游女后们献花给游客。墨里采花的“游女后,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后,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后,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后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后。“吴儿不识楚辞招后,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后之心,“不用楚辞招后切合“有家难回后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后的意思完全不同。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6

  小雅·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翻译

  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出征衣。玁狁来势特凶猛,我方边境已告急。周王命我去征讨,保卫国家莫推辞。

  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披挂整齐上战场,行军卅里赴边疆。周王命我去出征,辅佐天子保家邦。

  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出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报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玁狁来势不软弱,焦获整顿备战忙。目标镐地与方地,不久就要到泾阳。我军飞鸟旗帜扬,白色飘带鲜又亮。我军兵车有十乘,先行冲锋勇难挡。

  我们兵车很安全,前后高低都稳健。四匹公马步伐齐,步伐齐整性驯良。猛烈出击讨玁狁,进军太原敌胆丧。文武双全尹吉甫,万国效法好榜样。

  宴请吉甫喜洋洋,终得天子多重赏。从那镐京回家乡,出征日子实在长。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出征酒宴还有谁?孝友张仲也在场。

  注释

  栖栖:忙碌紧急的样子。

  饬:整顿,整理。

  骙骙:马很强壮的样子。

  常服:军服。

  玁狁: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孔:很。

  炽:势盛。

  是用:是以,因此。

  匡:扶助。

  比物:把力气和毛色一致的马套在一起。

  闲:训练。

  则:法则。

  服:指出征的装备,戎服,军衣。

  于:往。

  三十里:古代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修广:指战马体态高大。修,长;广,大。

  颙:大头大脑的样子。

  奏:建立。

  肤功:大功。

  严:威严。

  翼:整齐。

  共:通“恭”,严肃地对待。

  武之服:打仗的事。

  匪:同“非”。

  茹:柔弱。

  焦获:泽名,在今陕西泾阳县北。

  镐:地名,通“鄗”,不是周朝的都城镐京。

  方:地名。

  织文鸟章:指绘有凤鸟图案的旗帜。

  旆: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央央:鲜明的样子。

  元戎:大的战车。

  轾轩:车身前俯后仰。

  佶:整齐。

  闲:驯服的样子。

  大原:即太原,地名,与今山西太原无关。

  宪:榜样。

  祉:福。

  御:进献。

  炰:蒸煮。

  脍鲤:切成细条的鲤鱼。

  侯:语助词。

  张仲:周宣王卿士。

  鉴赏

  此诗叙写尹吉甫北伐玁狁的战争全程。全诗六章,前四章主要叙述这次战争的起因、时间,以及周军在主帅指挥下所做的迅速勇猛的应急反应。诗一开首,作者就以追述的口吻,铺写在忙于农事的六月里战报传来时,刀出鞘、箭上弦、人喊马嘶的紧急气氛(“柄栖”、“孔炽”、“用急”)。二、三章作者转向对周军训练有素、应变迅速的赞叹。以“四骊”之“维则”、“修广”、“其大有颙”的强健,以“我服既成”的及时,“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的严明及“以奏肤功”的雄心,从侧面烘托出主将的治军有方。第四章作者以对比之法,先写“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的凶猛来势;次写车坚马快、旌旗招展的周军先头部队“元戎十乘,以先启行”的军威。一场恶战即将开始,至此,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峰。第五章作者并没有被时空逻辑的局限所束缚,凌空纵笔,接连使用了三个“既”字(“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描写己方军队以无坚不克之凛然气势将来犯之敌击退至靠近边界的太原。很自然地从战果辉煌的喜悦之中流露出对主帅的赞美和叹服。从紧张的战斗过渡到享受胜利的*和喜悦,文势为之一变,如飞瀑落山,又如河过险滩,浩荡而雄阔。最末一章,作者由对记忆的描绘转向眼前共庆凯旋的欢宴。“来归自镐”是将记忆与眼前之事联系起来,而“我行永久”说明作者也曾随军远征,定国安邦,与有荣焉。然而自己的光荣之获得,又与主帅的领导有关,可谓自豪与赞扬俱在其中。

  从审美的角度统观全诗,这种以追忆开始,以现实作结的方法,使得原本*淡的描写*添了几分回味和余韵。同时,此诗在行文的节奏上,一、二、三章铺垫蓄势,第四章拔至高潮,第五章舒放通畅,第六章归于宁静祥和,也使诗歌产生了丰富变化的节奏感、灵动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述和赞美周宣王时代尹吉甫北伐玁狁取得胜利的诗歌。尹吉甫,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房县)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曾深入玁狁腹地,与猃狁正面作战,取得胜利,保证了周王室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7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芡:大型水生植物。

  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游女:出游的女子。这里指采莲女。

  木兰桡: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桡: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

  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

  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现*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一个总称。

  小隐:谓隐居山林。

  中隐:指闲官。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诗人想,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被打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

  今节恩赐沐,把菊开清尊。

  天涯信音来,扩缄为一欣。

  展视未竟幅,泪雨益帨帉。

  辞家甫八年,边尘覆全坤。

  *生几亲故,半为捕鱼死魂。

  纵脱虎口涎,亦复马鬣坟。

  所幸二犹子,从弟偕诸孙。

  崎岖矛戟中,偶得性命存。

  意欲守丘垅,死不去榆枌。

  是我时陈卿,受命开帅垣。

  奋身艰危际,勉图戡济勋。

  铲壕峙城壁,锄荒列营屯。

  敌至誓固守,为力良艰勤。

  变故起肘腋,辕账塞轒輼。

  一死事则已,万恨谁与论。

  遗氓能几何,天未许贷原。

  貔虎暂敛退,寇盗不定期纷纷。

  哀我数子者,挈孥竞惊奔。

  亦不免维絷,恐迫甚滋焚。

  掠夺寺得脱,归来匿空村。

  生涯荡无余,暴敛何寡恩。

  万里无视诉我,重我忧心熏。

  尔苦我得知,尔创我得扪。

  岂不忆松槚,岁时荐炮燔。

  永惟宗祀计,忍自遏其源。

  威也吒我久,尚以穷愁言。

  宁不思尔曹,命危豺虎群。

  安得田二顷,有屋休寒暄。

  顺风招之来,相与共饔餐。

  皇后职生化,蛰蛰庶且蕃。

  胡忍趣其毙,狝割如羔豚。

  夙传老上殒,国乱犹丝棼。

  若为秋风高,已复群吠狺。

  呼童具黑渖,襞纸当前轩。

  万一邮传通,庶几信息闻。

  严装理航棹,及春下荆门。

  余公新受钺,尚义气薄云。

  感我骨肉念,不难只手援。

  芘计不早决,噬脐何复云。

  愤极思一吐,声出辄复吞。

  长谣欲上诉,九穹隔重阍。

  劫运极必复,玉石可不分。

  赏析/鉴赏

  【原题】:

  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所寄书自蜀阃递中附至历言去冬今春所遭兵祸及有司叔迫科调之苦喜其存全哀其窘蹙洒涕如霰寄讯邀其下峡而边事又告急未知其达与否也会杪冬见邸报宣论使者余公侍郎改命授钺尽护蜀师意欲以此事归控骨肉地聚兹事其谐和矣喜极涕零遂成长篇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古诗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6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翻译/译文

  译文

  第一首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第二首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从水中看山如倒了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静。

  8、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赏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生所不曾有过的。

  注释: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离骚》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生”应解为“超过*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5)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翻译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6)

——莲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莲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莲叶初生南浦,*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译文:

  南浦上莲叶初生,江流*树上柳絮飘散。傍晚时分,你那夹杂着鲤鱼腥味的风,要将彩船送去哪里呀?凝立着,凝立着,只见楼外江面上烟雨纷纷。

  赏析:

  贺铸本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在和州(今安徽和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太*州(今安徽当涂)等处任职。这些地方,均近江临淮,晚年又退居苏州,长居水乡,在他的词集中,便有不少写水乡风光与生活的作品,《忆仙姿》即其中一首。

推荐访问:晓月 赏析 原文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喜迁莺·晓月坠》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