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4-03

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范例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1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范例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1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利的大小划分。

  四、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2

  一、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宋太祖改革(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利的大小划分。

  四、古希腊的海外殖民(了解)

  1、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2、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1)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5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始落后西方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皇权独尊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3

  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4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开始落后西方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5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武王、周公旦

  内容:

  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2、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远地区;

  4、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5、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2)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重点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重点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统治:清*日益*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重点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和*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的关系。)

  4、如何理解*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社会在列强侵华,*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统治:清*日益*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重点3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1.*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国家可以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极易形成*、腐败现象,这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④是*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大事的商讨

清朝

(强化)

清初*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3)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1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2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背的知识点总结3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了解《*宣言》主要内容:1848年2月《*宣言》发表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1)无产阶级革命胜利:1871.3.18。无产阶级*建立--巴黎公社:1871.3.28 政治:摧毁旧*,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实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11.7)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2)战争引起革命:二月革命 1917.3.10 两个*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 vs资产阶级临时*(矛盾)

  (3)列宁《四月提纲》(和*过渡)+ 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4、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作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A、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推翻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C、 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

  D、 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

  5、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的建立的概况: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义制度在*基本建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5)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2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二、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运和商人:P17

  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 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④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 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2)市场:P18

  ①秦代: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

  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离城镇稍远

  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也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B、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华。

  (3)城市(商业都会):P19

  ①战国:(商业城市兴起,多依靠政治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6)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2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3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阻碍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国家政策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7)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 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 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军用: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 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 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军用: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二、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8)

——高中历史必修123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123知识点总结1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123知识点总结2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

  兴起:春秋时期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9)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背景)

  1、社会条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政治上:出现局部统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民心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因素:秦国实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开创皇帝制度(权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质:专制(个人独裁) 皇权独尊 特征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建立较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巩固和加强皇权:减少失误 大夫(监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 太尉(虚设)

  3、地方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意义: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秦朝国力日益增强,疆域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影响:形成*,激化了阶级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2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

  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扩展10)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总结 (菁选2篇)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总结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缺点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2、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等具体条件决定。

  3、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质生活水*,公民文化水*。

  4、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5、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6、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7、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总结2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

  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李由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康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队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3、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1)有助于决策者:

  ① 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② 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2)有利于促进公民:

  ① 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推荐访问:必修 知识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3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1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总结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