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05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2篇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党课:基层应急管理关键要增强组织力  社会运行通常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常态,另一种是非常态,即危机状态和应急状态。不同社会运行状态对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2篇,供大家参考。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12篇

篇一: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党课:基层应急管理关键要增强组织力

  社会运行通常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常态,另一种是非常态,即危机状态和应急状态。不同社会运行状态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领导素质领导行为要求的重点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在危机状态下,领导干部需要能够把握和遵循非常态治理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转变领导理念,迅速实现治理模式从常态治理到应急管理的有序有效转换。

  一、应急管理关键在组织力通常危机状态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应急管理需要及时解决的重点任务是:危机出现或突然爆发后,一方面带来一定时空范围内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急剧扩大,但同时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又难以迅速供给所需大量物资。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围绕如何迅速有效调配应急物资及时处置危机事件,以及通过应急沟通缓解人们抢购物资的恐慌心理来展开。通过处置现场和舆论场的“两线作战”尽快重建该区域的资源输入—输出系统,特别是资源输入系统,以保证非常态下区域社会的有序运行。无论是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物资进行应急处置,还是迅速对整个区域的人们进行大范围的舆论引导,单独依靠哪一个单位和部门都难以做到。因此,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必须通过对全社会的整体动员,以大规模组织化的社会行为来应对突发事件损害的突发性和广泛性。在危机状态下,只有通过增强组织力,迅速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才能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可能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对整体社会运行的损害。危机和突发事件常见于基层。基层靠近危机出现和突发事件爆发的一线,具有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和能够迅速部署处置的双重优势,再加上基层组织具备基础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能力。因此,基层自然而然成为应急管理的基本空间,乡镇和街道、社区和村等基层组织是应急管理的第一

  道防线,基层干部群众是应急管理的基本依靠力量。把基层力量组织起来、增强基层组织力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通过战时组织起来的基层整体力量,在基层就能够迅速形成一张安全网,使得危机和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被发现在基层、有效处置在基层。

  社会运行状态往往是在常态和非常态下两种状态下进行转换,这决定社会治理模式也需要相应及时实现在常态治理和应急管理之间的转换。增强基层组织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目的在于:使得基层治理建立常态治理和非常态应急管理两种治理模式的动态衔接机制,实现平战之间的有序有效转换。这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战时贴近基层、依托基层组织迅速建立应急管理处置机构,保证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组建有效的应急指挥体系;第二,平时注重通过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把基层应急处置力量组织起来,保证突发事件爆发后,应急处置体系能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有效运转;第三,统筹战时应急管理和平时常态化管理,把应急管理职责纳入常态化管理,建立危机常态化防控机制,及时激活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常态治理向应急管理的有序有效转换。

  二、贴近突发事件一线建组织不同的社会运行状态,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不同。常态下的社会治理通常按照分工、层级和流程,工作按部就班,就可以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下的管理模式,具有内在的特殊性,本质上是一种例外管理。因此,应急管理往往超越常态例行管理的分工、层级和流程,需要对危机和突发事件进行例外管理。危机状态下例外管理的本质是,迅速重建一个区域的资源输入—输出系统,为危机状态下的资源输入和资源分配重新建立资源输入和分配的渠道、规范、流程。应急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突发事件实施例外管理,及时把危机爆发后区域的混乱状态转换为“常态”下的例行管理,从而做到既有效处置危机又维持危机状态下本区域的有序运转。

  建立属地管理为主体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常态下例行管理的指挥体系基于层级制,分工、层级和流程都比较明确。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必须扁平化,只有扁平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才能有效保证应急资源的调配和迅速处置。而扁平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最适合建在突发事件爆发现场,依托现有的基层组织建立应急指挥体系。2021年4月28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应急状态下,由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本区域各类资源和力量,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可以看出,无论从中央要求来说,还是从应急管理的科学性而言,在应急状态或者突发事件爆发后,都应该在基层一线、依托基层组织迅速建立起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注意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从实际情况看,基层组织有着熟悉本地情况的天然优势,又处在突发事件一线,比较了解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真实情况。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基层组织虽然被明确为应急管理的主阵地和第一道防线,但其在危机状态下特别是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指挥力量和组织协调力量有着天然不足,仅仅依靠基层组织自己的力量往往很难及时协调整合各种资源、有效指挥各种专业力量的应急处置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市、县级政府要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支持”。因此,在危机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爆发后,上级政府需要注意,及时加强对基层组织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突发事件类型选派相关领导和精干人员组成应急管理指导服务组,迅速赶赴突发事件一线,参与突发事件处置指挥工作。

  下派指导服务组的主要职责是“四查三帮两考核”。上级政府下派应急指导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并不是也不能替代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处置作用,一般情况下,上级政府派出的应急力量可以由基层组织统一领导,上级指导服务组主要成员进入基层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参与领导、指导。

  借鉴深圳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下派指导服务组的经验做法,可以把上级应急指导服务小组的主要职责明确为“四查三帮两考核”:查主体责任是否落实、查宣传发动是否到位、查联防联控是否严密、查工作措施是否扎实;帮解决困难、帮克服短板、帮堵塞漏洞;考核应急工作成效、考核干部表现等。同时,根据上级对应急管理要求,及时向基层传达指导,第一时间推动市县政府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夯实一线应急管理指挥力量。

  

篇二: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与思考

  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系社会稳定、激活社会成长活力的重要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社会治理的根基,更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弱点。其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尤为突出。当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空心村”现象凸显,乡村原子化、并进一步造成村级党组织“失位”、干部闲置浪费等现状,重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突破基层社会治理瓶颈,对于国家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非常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以合村并组为主要着力点,从加强基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激活乡村党组织活力、强化村民自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对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村民自治;干部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治理”一词,并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可以看作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微观折射,但其涵盖范围更为微观,对象更为具体,关注点更为现实。从目前具备较为普遍接受度的乡村基层治理理论上来说,它指通过基层政府引导、基层组织协同配合,基层民众积极参与,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为发展创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活动。它既是理论,也是实践,必须立足于乡村振兴,面向具体现实问题。一、现状与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起来”及城镇化建设等经济政策及行政主导对乡村的“汲取式整合”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导致传统乡村的急剧衰落与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难题。(一)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抛荒”严重。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多由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留守,户籍人口和常驻人口比例极不均衡,“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以笔者所在村为例,因为精准扶贫,笔者在该村驻村帮扶了一年半。该村户籍共有600多人,长期在家生活的都是“三八六零”人员,总人数不足90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级组织设置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妇联等组织。由财政供养的村级服务人员有:支部书记、村主任、统计员、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计生专干、村卫生员、村保健员、村级警务人员等至少9人。加上村民组长、森林防火员、保洁员,超过20人。20多个人的服务队伍给实实在在在家生活的八九十人服务,行政成本极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二)留不住能人,建不强队伍。传统村落自然边界“原子化”,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为遥远,无法集中管理与优化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但又不得不管,导致村级干部冗员现象严重与治理效能的低下。但是,村级干部钱少事多,没几个人愿意干也是一个矛盾。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基本外出,无法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缺“建”、缺“人”、缺“学”、缺“位”、缺“钱”等现象严重,大大制约了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体系与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作用。(三)深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协作共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

  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结合目前中国实际与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执政党在统筹全局、大方向上的把控与引领作用之下,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升村民自治组织治理能力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实现多元协作共治,是创新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同时也是合村并组取得实际绩效的关键。

  一是推行村干部职业化。村干部轮换快、工资低,是无法将优秀人才吸引到村级干部队伍的主要因素。撤并建后,村干部任期为3年。“一年选,一年干,一年等着换”,是当时村干部面临的现状。任期延长到5年后,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轮换快、工资低,还是无法吸纳优秀人才,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充分提高工资,大力推行村干部职业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合村并组后,政区数量得到减少,提高村干部工资将成为可能。以笔者所在乡镇为例,政区可以减少到一半以上,村干部数量减少后,工资可以提高80%。这样,既不会增加行政成本,由于村干部工资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也不会降低服务质量。

  二是推进干部驻村常态化。改革开放后,在五级治理体系中,中央、省、县、乡四级衔接一直非常顺畅,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互动良好。但由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等问题的广泛存在,村级基层治理曾一度失控。搞好基层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每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的贯彻落实情况。在毛泽东同志“把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的号召下,广大青年离开机关,离开学校,在农村这块广阔的沃土上战天斗地,既很好的锻炼了自己,也改变了祖国很多贫穷地区,加深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一声令下,成千上万党的好儿女再次披甲出征,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与群众共克贫魔,几年时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空前提升。干部驻村常态化,是解决党的声音进万家,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三是干部能力提升精准化。“三农专家”,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治理农村,服务农村是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民选的村干部不懂经济、不懂社会治理,是村干部存在的普遍问题。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不懂农村,也是下派干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比如现在的精准扶贫,派出的干部多,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干部少。部分村派出的工作组,形式大于意义。培养一支了解农村,愿意深入农村,指导农村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干部队伍,是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途径:一是精准培训在职农村干部队伍解决一批;二是在县乡干部队伍中,培养一批愿意深入基层的干部队伍派驻农村;三是在部分大专以上院校设置乡村治理专业,专门培训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投入乡村振兴队伍。

  

篇三: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加强基层治理须“通脉”“强筋”“铸魂”工作感悟

  文库编辑精选《加强基层治理须“通脉”“强筋”“铸魂”工作感悟》一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您喜欢的更多同类文章:加强基层铸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夯实国家治理根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党建引领为“脉”,以夯实基础为“筋”,以延伸服务为“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织密治理网格,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畅通党建引领之“脉”。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只有把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根“红线”,完善组织、加强领导,才能畅通“脉络”,提质增效。要全程高位谋划推动,成立组织机构,科学设置工作组,细化责任分工,不断强化职能发挥、领导统筹、党建引领,形成“一把手”抓带头、“一盘棋”抓统筹、“一杆子”抓到底的良好工作格局。要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完善街道职责清单,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组建城市党建联盟,通过定期轮值、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等治理举措,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建共驻水平。建强夯实基础之“筋”。只有把建强阵地、育强队伍作为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的重点,才能使服务场所不断改善、干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真正打牢基础、强筋壮骨。要以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用好专项改造资金,有计划地对村和社区阵地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城市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党建阵地下沉。紧紧扭住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头羊”,大力实施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围绕增强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设能力等开展定制化培训,管好育强一批善治理、能带富、敢担当的带头人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广大群众、引领城乡治理的本领。铸牢为民服务之“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必须时刻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服务群众与城乡治理深度融合。要树立需求导向,注重精准精细,紧盯群众所想所需,从最困难的群众入

  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让广大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创新服务手段,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主动增加自选动作,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交流、送暖上门等方式,点对点、一对一提供暖心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加强基层治理须“通脉”“强筋”“铸魂”工作感悟》

  

  

篇四: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内容提要:加强城市基层治理是贵阳市当下基层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贵阳市在城市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问题也同时存在,本文例举了贵阳市在城市基层治理方面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从居民利益共同体、社会组织、共建共治、现代化专业治理、“三感社区”建设等几方面提升贵阳市基层治理能力。

  关键词:贵阳市;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搞好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对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障。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部署,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探索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街道社区治理机制。结合贵阳工作实际,加快推进贵阳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贵阳市城市基层治理主要做法。

  2020年1月贵阳市所辖区县完成了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设置,上半年逐步配齐领导干部,但工作人员缺编情况较为突出,街道配套机制尚需完善。年初贵阳市出台了《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管理体制、提升质量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等具体措施。党对城市基层治理的领导得到了加强,尤其是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得到提升,建立起直接责任与具体责任相联动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实现了进一步增强,各辖区综合考虑人群分布特征、商圈、机构服务半径等区位特点,把社会服务职能与党建、政务充分整合,逐步建立起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党群服务中心平台,使党员群众在居住区域与组织实现直接对接,享受便民服务。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贵阳市辖区共设置60个街道办事处,并赋予“六权”以增能效,区级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依规下放“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等六项职权,但目前下放效果不太理想,城管执法调度多数下放到位,其他几项职权还在摇摆当中。

  社区居民协商议事会、代表会制度建设实现有效推动。社区群众有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实现途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基本健全,法治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的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运用“智慧手段”能力不断深化,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不断改革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等一站式服务范围,把优化营商服务作为政务服务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为民服务意识,街道、社区不断推动重商、亲商、护商、爱商的友好气氛。

  加强街道、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街道、社区专业化干部极为稀少,多数都为半路出家,因此,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素质能力建设非常迫切。目前,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已纳入(市、区)人才队伍总体建设规划。

  二、贵阳市城市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城市基层治理由于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一)服务效率还不高。

  街道虽然设置了政务服务中心,群众办事确实也方便了很多,但这只是办事模式、办公场合的改进与整合,并未涉及到机构改革,财权与事权未衔接,管事与管人不一致,街道与区直相关部门关系未完全理顺。部分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场所条件简陋,信息化设备滞后、临聘人员多流动频繁导致业务不精造成单项业务办理时间过长,有的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工作人员缺乏主动为民服务意识。

  (二)社区居委会人群分化明显。

  原住居民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经济上较为宽裕,社区底层人群多为流动、外来人口,不同层级人群之间很少交流,各自形成相对分化的群体。街道各

  部门、居委会、志愿组织等与原住居民联系较多,与流动、外来人口联系相对较少,造成开展工作时有不畅,尤其是居委会干部中流动、外来人口极少甚至没有。

  (三)街道居委会社会组织培育不够。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倡导居民自治,计划到“十二五”末期每个街道具有五个以上的不同组织。“十三五”规划提出注册志愿者人数所占比例要达到辖区居民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但就贵阳市多数街道来看都不够,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人员大学生比例过高,有的达三分之一,辖区居民参与较少。

  (四)治理难度大,问题多,离治理现代化还有较大差距。

  部分街道组织感召力弱,不能有效发动居民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街道公益服务滞后,居委会自治工作开展乏力,居委会干部难以树立威望。基础设施薄弱社区的居委会干部很难获得居民信服,其基层治理的效果就不会太好。

  (五)基层治理现代化手段不多,效率不高。

  一方面表现在基层治理的深度较浅,不少街道与区直部门之间未实现跨横向联动,实际效果发挥不力;另一方面智能化治理停留在表面,不少街道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到位,难以实现共享,没有形成案例分享机制。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治理效果。

  (六)街道及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自2020年1月成立街道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存在严重缺编的情况。街道、居委会在人员少事务繁多的情况下,今年又遇到疫情防控,几乎所有工作人员从春节至今就没有得到有效休息。不少干部专业技能不高,难以适应服务岗位的所需技能;有的年轻干部服务意识较差,对开展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缺乏担当。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辖区居民利益共同体。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汇聚人口的功能得到加强。务工人员、公司白领大量进驻社区形成居民结构的复杂化、多样化,相互缺乏交流互助及共性特征。鉴于此,一是街道、居委会要想方设法增进社区居民互动,尤其是原住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公司白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彼此间的信任,形成社交网络。二是利用周末、传统节日提高社区活动频率,组织居民投入公共事务,提升居民共治能力。活动内容尽量多包含帮助孤寡老人、残疾儿童、贫困家庭等,提倡居民互相关爱,以帮助他人为荣,树立他好、我好、大家好的意识。

  (二)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提高社会组织资源的利用率,社会组织资源可有效提升社区居委会的行动能力,对帮助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居民通过参加不同社会组织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爱护家园、增进团结、和睦共处的意识,能有效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一是要壮大组织规模。街道、居委会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壮大,在人力上给予协调帮助,包括帮助辖区内中小企业,居民可利用企业资源实现社区自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二是大力提倡社会组织多样化。除号召辖区居民积极参与组织活动,还要提高志愿者、大学生、周围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组织活动的参与率,增加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有利于社区的开放。社会组织要坚持做好服务,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加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组织人员素质,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谋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多元化共建共治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发挥上级纪委、组织部的协调优势,上级纪委、组织部积极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困难较多的街道及其社区居委会,筹措资金定点帮扶,发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二是坚持发挥社群作用。打牢共建共治共享基础,政府在提供服务、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落实社区居委会自治活动;三是街道要大力提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威望,居委会干部积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发挥居委会干部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职能职责,着力提高基层治理效果。

  (四)构建现代化专业治理结构。

  为彻底解决城市基层治理问题,需要搭建一张无缝隙、无交叉、无重复的城市基层治理网络。一是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组建街道楼栋长、网格员、居委会工作人员、街道管理员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形成现代化治理平台架构;二是充实基层治理队伍。加强网络人员管理,建立“网格员、居委会、指挥室、街道领导”绩效捆绑考核制度,落实城市基层治理责任,按照一事双责原则进行考核。一旦发现有治理不彻底问题即启动网络系统进行处理,及时解决治理问题;三是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街道将治理内容、相关政务信息及时上传网络,实现街道、相关部门迅速联动,需要上报的问题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上反映。相关部门信息实现联网扩展,尤其是与12345热线、110联动、网络问政、数字城管、信访等数据信息共享,确保街道查阅了解相关案例,实现专业化治理,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1.创建“三感社区”。

  “三感社区”创建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出发点,要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参与,要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做到科学谋划、两点突出、措施得力、稳扎稳打、共建共治。“三感社区”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切实了解居民需求什么,要以居民的意见为工作出发点,凡事不要先入为主,要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发挥街道共治委员会的职能,建立社区平安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共安全联防联控,环境卫生共同参与,施行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及时完善,安装小区健身活动器材,车位改造升级,增设小区议事亭,智慧微菜场,确保餐饮卫生,疾病防控安全到位,坚决做到社区安全防控无死角,有效助推街道、社区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孙莹.以精细化治理引领珠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珠海特区报,2020-06-08.

  [2]黎家佑.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时代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02.

  项目: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校级课题“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项目编号:20DXKTYB028)成果。

  作者介绍:

  王凡,贵州遵义人,硕士,中共贵阳市白云区委党校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滕璐,贵州贵阳人,白云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党建。

  

  

篇五: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座谈发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社会、行政和理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当前,新塘美好社区建设、晓塘棚户区改造在书院路街道深入实施,为基层治理全方位重塑提供了重大机遇。下面,我结合工作,谈几点看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同时也为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打开了全新境界。我们要沿着《决定》设计的路线走下去。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我们在推进新塘美好建设过程中,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居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动群众,激活社会投资,变政府“独唱”到社会“大合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乡规民约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国有国法,乡有乡规,民有民约,社会治理首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乡规民约作为基层社会成员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制度,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依法治理社会至关重要。加强乡规民约建设,一是按照法律法令,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总体要求,该删除的删除,该充实的充实,提高乡规民约质量和依法行规的效能,保障公平正义。二是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积累好的经验,总结好的做法,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让乡规民约成为社会秩序维护“第一道防线”,成为群众自治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在创文创卫中,在一些老旧小区,组建自管会、业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居民行为,缓解了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后来在迎检中,不少居民还主动帮忙,我们还搞文明评比,大家你一夸,我一夸,居民觉得很有价值,自觉爱卫生、育家风,也十分奏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等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制度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及时的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新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群体结构分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向化等矛盾的出现,利益诉求体制与机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进。我们加强网格化建设,

  办实事办好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感情上接近、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例如,我们一直提街道门前道路狭窄,交通

  不畅,两会年年提,交警反复整治,收效甚微。今年通过美好社区建设,书湘路从4.6米拓宽至12米,拥堵问题并没有了,大家都说美好社区搞得好。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筑牢这一基石,加固这一支撑,就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XXX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贯彻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推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及社会工作发展的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我市民政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部署,我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全面启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工作目标。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一是社会工作的作用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成为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专业化社会服务,在心理慰藉、社区排查、分发物资等方向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专业化社工服务在优化基层治理、创新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诸多领域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充分,越来越突出。三是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民政事业发展当中基层力量薄弱的难

  题。(二)工作原则。乡镇(街道)社工站,是由政府在乡镇(街道)设

  立固定场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入驻建站。乡镇(街道)社工站主要服务对象是已经纳入政府重点保障范围的低保对象、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主要服务方式包括提供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在内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目的就是让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在得到物质保障和惠民政策的同时,在心理和精神层面都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构建起邻里友爱、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和谐、乡村文明的社会新风貌。

  (三)主要目标。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后,将着重培养社区专业社工人才、志愿服务队伍,重点打造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品牌项目,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把社工站打造成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为民服务的一线阵地。

  社工站的建成,将为城南、城北街道辖区内的困难家庭、空巢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化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从而助推社区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工作计划(一)本年度在全市50个社会工作基础较好的街道(乡镇)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社工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扎根基层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展民政领域社

  会工作服务,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提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在人员配备方面,每个社工站驻站有社工2至3名,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社工不少于1名;所有驻站社工应在承接社工站项目两个年度内全部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资质。

  (二)在服务内容方面,重点做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和社区治理等领域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服务;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人才培训、项目评估及督导、社区骨干力量培养、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服务;组织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做好志愿者注册及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志愿者激励与保障。

  (三)在保障措施方面,鼓励引导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资支持街道(乡镇)社工站建设,定向用于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四)在资金来源方面,要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统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相关业务工作经费。2021年度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要优先用于购买街道(乡镇)社工站项目,购买街道(乡镇)社工站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所需经费可从社会救助专项资金中安排,每个社工站项目资金每年力争达到25万元。

  同时,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从业人

  员、民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和天津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各区民政局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项目需求调查,按照“一街一策”原则,确定社工站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

  

  

篇七: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学思行,知信行”中用好基层治理“良方”(《对于加

  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意见》读

  后感)

  在“学思行知信行”中用好基层治理“良方”(《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读后感)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稳步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工程,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作为这项重大工程的“施工员”,要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字上下功夫,切实用好这一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基础上形成的“良方”,才能夯实“中国之治”的基础,充分释放基层善治的“红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学到要处,知根由,“目标任务方”明使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首先要学深悟透《意见》,细细研究其背景、意义、要求和细则。当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印发《意见》可谓“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对于新时期更好地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巩固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作为贯彻的“纲”和“本”,共分为3个板块7个部分,每一版块和部分各有侧重,要坚持学在日常、抓在经常,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研读全文,带着问题学、融会贯通学。同党史学习教育、“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组

  织工作条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强化提升基层治理体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思到远处,强信念,“落实落细方”担担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意见》明确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从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和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我们党有能力、有底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在推进过程中,要高质量完成明确的各项法律修订、规划编制、政策创制任务,要坚持紧密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明确职责分工,将推进的力度、速度和坚持实际统一起来,切忌“一窝蜂”“一刀切”,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用到实处,重执行,“久久为效方”聚民心。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疫情防控等提供了牢固基础,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新期待仍有一定差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要贯彻《意见》,就要切实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靶向发力,增加群众“话语权”,甘当小学生,借鉴、吸纳群众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要下一番“绣花”“水磨”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使命

  感,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确保基层治理始终和群众需要同频共振。

  

  

篇八: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座谈发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社会、行政和理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当前,新塘美好社区建设、晓塘棚户区改造在书院路街道深入实施,为基层治理全方位重塑提供了重大机遇。下面,我结合工作,谈几点看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同时也为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打开了全新境界。我们要沿着《决定》设计的路线走下去。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我们在推进新塘美好建设过程中,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居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动群众,激活社会投资,变政府“独唱”到社会“大合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乡规民约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国有国法,乡有乡规,民有民约,社会治理首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乡规民约作为基层社会成员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

  制度,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依法治理社会至关重要。加强乡规民约建设,一是按照法律法令,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该删除的删除,该充实的充实,提高乡规民约质量和依法行规的效能,保障公平正义。二是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积累好的经验,总结好的做法,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让乡规民约成为社会秩序维护“第一道防线”,成为群众自治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在创文创卫中,在一些老旧小区,组建自管会、业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居民行为,缓解了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后来在迎检中,不少居民还主动帮忙,我们还搞文明评比,大家你一夸,我一夸,居民觉得很有价值,自觉爱卫生、育家风,也十分奏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等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制度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及时的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新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群体结构分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向化等矛盾的出现,利益诉求体制与机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进。我们加强网格化建设,配齐专职网格员,包括支部建在小区,搞班子成员到社区联点,开展大走访行动,都是在促使党员干部注重调查研究,勤于和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沉下身子、放下身段,掌握群众需求,对

  村情、社情、群情心中有数。同时,今年还深化打造“一门式”服务站,微信、政务服务网等一站式直达,驻点联系、上门拜访,个别与集中相结合,以更加快捷畅通的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把话说出来,让气排出来,更重要的是针对各种意见分门别类,给予解释和解决,让群众心服气顺,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办实事办好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感情上接近、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例如,我们一直提街道门前道路狭窄,交通不畅,两会年年提,交警反复整治,收效甚微。今年通过美好社区建设,书湘路从4.6米拓宽至12米,拥堵问题并没有了,大家都说美好社区搞得好。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筑牢这一基石,加固这一支撑,就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九: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台账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毫无疑问是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拿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刀”。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改革,就是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也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改革的“碎片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提出的60个领域的改革,就是全面改革。二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改革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解决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法制和制度来“硬约束”。《决定》提到的“法治中国”就是为了给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决定》提出“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我觉得有必要将改革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把是不是改革创新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进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觉行动起来,同时还要建立不改革、在改革问题上“不作为”的问责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改革才会更有来头、更有劲头,才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改革的甜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解放思想。要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入手,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吸引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形成改革合力。

  

  

篇十: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如何把握基层治理的重点核心阅读基层治理是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的日常公共事务应对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它既是化解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也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当前亟需从优化治理体制、提升治理能力和用好治理技术等方面入手。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推进基层治理,必须把握好基层治理的重点。什么是基层治理在治理的复杂体系中,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范畴。一般而言,基层治理是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的日常公共事务应对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新方式,基层治理意味着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应对将从简单的管控走向党组织领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对此,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作出了界定。它不仅对基层治理的主要范畴作出了清晰界定,而且指出了基层治理的领导力量。从参与主体看,基层治理既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也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换言之,基层治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的基础之上。从主要构成看,乡镇(街道)治理、城乡社区治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乡镇(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农村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城市街居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内容。从应用规范看,正如《意见》提出“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注重同步运用法律规范与传统习俗等共生性制度规范,以此促进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为什么要重视基层治理从现代国家建构及有效治理的角度来看,重视基层治理是一种理性选择和主动的战略设计。它既是化解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也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有效的基层治理是化解社会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矛盾风险不仅客观存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渐增多。这些矛盾风险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城乡基层,成为影响基层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隐患。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进而夯实国家治理的根基,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此,有效的基层治理承载着人们的期待。历史和实践表明,在良性的基层治理中,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鼓励群众通过民主协商、协同合作的方式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尊重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能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扩大、问题激化。

  基层治理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基层的反映和体现,既映射出现代国家治理的能力水平,也承担着通过创新探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积累经验的重要使命。《意见》提出要“鼓励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对于基层而言,既蕴含创新的动力也饱含创新的空间。一些创新性探索最初由局部地区、局部领域有序试行,在基层由点及面渐次推开。这样能降低风险,缓解全面推开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如果探索成功,则可以逐渐推行,进而为整体性的转型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如果探索失败,则可以及时中止,不至于造成过大的震动或资源浪费。

  基层治理该紧扣哪些重点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种目标期待。当前,须紧扣三个重点以寻求有效突破。优化治理体制。对于基层治理而言,体制优化尤为重要。对此,《意见》重点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要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对此,要着力优化党的领导体制。比如,通过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委会主任、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等等,都是优化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切入口。二是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所谓党委领导,就是要从组织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把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所谓党政统筹,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设置党政机构、调配编制资源、优化职能配置。所谓简约高效,就是可以灵活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约化投入到基层治理之中。提升治理能力。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治理能力。基层治理能力涉及多层面、多领域,《意见》提出了五大能力建设。其中,极为重要的是三大能力。一是执行落实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否则就是“牛栏关猫”不起作用。对此,重点是要给基层配套的“工具箱”,让基层有能力有条件抓落实。比如,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特别是要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等困境。二是为民服务能力。为民服务既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落脚点,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直接标尺。当前,亟需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直接面向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做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三是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城镇化发展,乡镇及村居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容忽视。这意味着要及时补齐乡村的应急处置短板,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村居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等支持。用好治理技术。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当前一个无以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适应并努力应用智慧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必然趋势。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这说明,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比如,在建设

  规划方面,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统一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智慧信息系统和应用终端建设。在资源应用方面,重点是要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篇十一: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研究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事关乡村振兴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农村基层治理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科学规范的运用民主协商机制,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突出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多治融合,多措并举,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多治融合多措并举

  一、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意义

  基层治,百姓安,国家稳。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同时,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对国家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基层基础,是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局,事关乡村振兴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对群众切身利益、幸福获得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5年,加强与改进乡村治理总体目标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从乡村治理到乡村“有效”治理,短短2个字的增加,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现在我们乡村治理仍需要努力的方向。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很有必要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二、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另外,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期间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这些都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

  势更加严峻复杂,日益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和任务。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管理队伍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基层治理需求。虽然现在基层管理队伍大多已按标准职数配齐,但由于人员文化层次各异,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的能力水平不能满足基层治理需求。尤其是作为“领头雁”的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农村自治组织组建压力大。农村大多数中、青年人员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自治组织年龄、文化、认识结构参差不齐,自治组织组建存在“拔苗助长”。

  三是群众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农村,虽然绝大部分群众在驻村干部的言传身教下有所改变,但群众的感恩意识、奋进意识、荣辱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网格员、组管委、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因为没有报酬尚未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高。

  三、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以党建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科学规范的运用民主协商机制,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突出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多治融合,多措并举,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强基层堡垒,推动党建引领。首先要选优配强“领头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书。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雁”,党组织书记必须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甘于奉献、敢闯敢拼。其次要健全完善“组织网”。因地制宜成立党小组、组管委,推动基层治理向组民自治转变。再就是用好考核“指挥棒”。积极探索建立村级考评倒

  逼机制,减轻基层工作压力,充分激励、鞭策各村比学赶超、增比进位。最后要激发干部“源动力”。凡荣获中央省州县表彰的村支书、村主任任职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县级财政投入资金,加大村民组长待遇保障,有效激发村“两委”和村民组长工作动能。

  (二)注重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障。一是科学派驻人力下沉。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下沉锻炼,探索推进一个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或村、社区助理、配备一名警务助理以及选聘“三情”村官等方式将能人向一线下沉。二是精准推进网格管理。将农村一线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战场,选派干部下沉到农村,按照一个网格不超过30户的原则“化小承包”,工作触角家家户户“无死角”。三是依法组建自治组织。引导组建“寨管委”“组管委”“乡贤会”、姨妈会、红白理事会、社会治安队等群众自治组织,促进群众多形式、多主体参与治理工作。

  (三)探索方法创新,助力协商民主。创新推行群众议事会、质询会、公投会的“群众三会”工作法,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一是搭建议事台,请代表“签发”。凡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集体资产处置(流转、租赁、拍卖等)、发展规划及重大村规民约的修订等重要事项,均纳入“议事会”范畴。所议事项由村“两委”商议确定或三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提议确定;再提交村民代表讨论后决议;讨论结果及时公开;实施过程适时公开。二是搭建公投台,请居民“拍板”。当在城镇化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市场搬迁、违章建筑查处或其他重大项目等推进中遇到阻力时,若该事项涉及全镇群众利益的,由镇党委组织召开群众公投会,若该事项只涉及某村群众利益的,由村“两委”组织召开群众公投会,由群众进行表决。公投结果以赞成人数超过实际到会人数半数为有效。三是搭建质询台,请群众“开问”。为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增强行政工作透明度,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群众“质询会”。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较多,且群众反映较强烈的村,由10名以上村民代表联名,可适时召开群众质询会。先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支书或主任)就近期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向居民代表进行通报,再由村民代表轮流“质询”,由镇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成“释疑团”负责解答释疑。

  (四)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供给。探索县、镇、村三级共建共促共享“三级联动”,打造县级政务服务中心、镇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构建“党委政府推动、部门(镇街)联动、村民互动”的工作格局。同时,全面推进农村“多中心合一”,围绕“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建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农商服务中心,提高农村为民服务水平。

  (五)突出治理主体,引导三方参与。一是党委政府主导。强化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主导责任,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社区治理,通过派员下沉网格管理、选优配强村级组织、激励村干部工作动能等方式加强农村治理的队伍建设。二是社会组织推动。完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各类社会组织,组建各种志愿者活动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引导辖区内非公企业和各类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谋发展”村企支部联建和先进村结对帮扶工作,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双赢。三是能人参与。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载体,充分调动农村“五老”、农村致富能手、农村产业能手、辖区投资商人等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充分发挥他们“德高望众”的优势,协助村支“两委”完成“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文明传导、感恩教育”等工作任务,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六)坚持法治保障,建设平安乡村。一是不断完善法治设施。全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加强“一村一警”建设,实现村有村警,学校等人员集中点有警务室,推进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农村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大力开展“法治服务进农村、法治文化进院落、法治宣传进家庭、法治知识进头脑”行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完善和推广以奖代补机制,建立依法维权和调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三是不断强化法治服务。做好农村禁毒戒毒工作,加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四是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不断强化普法渗透到重点项目、渗透到中小学校、渗透到千家万户“三渗透”工作。

  (七)重视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一是党恩教育引。把“勤劳创造好日子、幸福不忘党恩情,懒惰贫穷不光彩、礼让谦和人称赞”作为群众教育的主题,通过联亲干部逐户上门动员,设置道德“红黑榜”等,引导群众感党恩、记党情、跟党走。二是传统美德倡。紧扣“法治、德治、自治,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主线,持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党员群众互谦互让、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三是身边模范激。开展榜样人物评选和多轮次、深入性、群众性的“镇与镇、村与村、组与组、寨与寨、户与户”比武竞赛,倒逼镇、村从抓点、抓示范逐步向抓村、抓全面开花深化拓展;广泛开展脱贫攻坚自力更生户、勤劳生产户、支持公益事业户、卫生家庭等身边典型培树工作。

  (八)健全村规民约,提高自治效能。一是集体事情群众议。推行“村民事、村民议”工作方式,强化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议、群众干、群众管”,不断增强自我管理的主人公意识。二是村规民约管。以感党恩为主题,因势利导植入思想扶贫、传统美德、乡风良俗等文化元素,引导居民重新制定村规、寨规。三是全民同心推。创新推进“小手拉大手·文明家家有”活动,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家长知党恩、感党恩、颂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学生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四是民间组织促。把思想扶贫与同步推进农村治理结合起来,在强化广大群众的思想扶强、动能激发、荣辱意识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村民自治工作的模式、内涵拓展工作。五是民族文化宣。通过鼓励群众组建民间歌舞队、编撰少数民族山歌、组织民间歌舞比赛等多种方式动员群众将村规民约、自治管理、身边榜样等运用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传唱。

  总之,农村基层治理必须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多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十二: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基层治理工作经验材料

  “五大融合”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海门区委书记陈勇(年7月22日)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21项具体改革任务,并确定南京、苏州和南通等7个设区市选择1—2个县(市)先行试点。

  海门作为江苏省全市域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先行试点市,按照中央、省和南通市有关改革精神要求,凝聚思想共识,主动创新作为,第一时间制定了《海门市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实施方案》,并被省委编办选作县级模板在全省推广。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积极开展基层治理“五大融合”,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前,海门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和镇(街

  道)职能机构全部按照规范名称对外挂牌运行,标志着海门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海门特色的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路径。

  以“党建融合”为引领,实现党的领导“触角延伸”。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工作的基本单元,是领导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我们坚持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根本,切实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来抓。推动党建“并网融合”。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市1141个治理网格上全部建立党组织,实现“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形成了村(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深化区域“联动共建”。全力打造党建引领、服务多元的党群服务中心,推行“365党建服务”“党群议事半月谈”等做法,构建了“社区党建综合体”“党员会客厅”等载体,形成了“党组织抓网格支部、支部抓党员管理、党员带动群众”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新格局,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进书记“县乡共管”。出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1+5+6”系列文件,实施培养激励“1135”计划,创新岗位年金制度,打通选聘上升通道,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引领作用,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服务融合”为宗旨,实现为民服务“一门办理”。构建简约便民服务体系,重点在于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坚持将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作为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按需赋权,推动权限下延。以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审批服务事项赋权清单,将审批服务事项向镇(街道)下放、公共服务事项向镇(街道)延伸、便民服务事项向村(社区)下沉,共下放延伸镇(街道)行政审批事项18项、公共服务事项115项。综合受理,推行集成服务。

  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的原则,推动公安、民政、人社、市监等市直部门基层服务窗口和税务、供水、供电等民生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为民服务中心。优化调整窗口设置,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一口受理、一窗通办、集成服务”。完善网络,立足利民便民。完善镇村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实现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全覆盖,通过建立代办帮办队伍、开通24小时“不打烊”自助政务服务区等便民举措,全面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以“力量融合”为突破,实现区域执法“一支队伍”。基层治理的责任主体在基层,针对基层面临的“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等发展困惑,通过赋权、赋能推动行政执法权限与力量下沉。规范赋权,让基层有权可施。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的原则,围绕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梳理拟下放行政处罚及行政强制事项335项,其中城市管理285项、市场监管13项、安生生产37项。力量下沉,让基层有人可用。延续城管力量下沉做法,将现有市城管综合执法近三分之二的力量下沉至所有镇、街道,与镇、街道原有城监执法力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形成合力,协调配合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市直执法机构在镇(街道)范围内开展联合执法,实现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完善机制,让基层执法依规。制定出台《海门市镇(街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对镇街道赋权后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日常规范执法、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等做出明确,确保基层赋权后能够有效承接,执法依规合法。

  以“事项融合”为抓手,实现基层治理“多网合一”。围绕打造“全要素”网格,针对部分网格规模小、力量散、管理乱等问题,全面推进资源整合重构,形成网格建设叠加优势。网格重构,形成治理“一张网”。根据“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

  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和“综合网格+专属网格”的思路,将全市301个城乡社区划分成1141个综合网格,各类园区、商圈市场、企事业单位等固化成434个专属网格,实行统一编码、统一管理。职能重构,实现事项“一清单”。实行事项准入制度,在流动人口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农村聚餐“一条龙”管理、非法金融活动排查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准入一项”的原则,将党的建设、平安稳定、社会服务、城镇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分步纳入网格事项,初步形成6类41项事项清单。力量重构,配强管理“一队伍”。按照“1+X”模式配备网格工作人员,明确1名专职网格员兼任网格长(员),区域内党员、楼道长(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担任网格信息员,并分步整合其他力量入网,将外来人员协管员、城管协管员、数字城管监督员转岗至网格员,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网格队伍。

  以“数据融合”为基础,实现综合指挥“一体联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按照省委、南通市委统一部署,全力加速推进市镇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在市级层面,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立足“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目标,整合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12345政务热线等信息平台功能,打造集发现问题、信息归集、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中枢,其网络端口向所有市级部门和镇(街道)开放对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在镇(街道)层面,同步推进镇级现代化指挥平台建设,打造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为民服务、城乡建设、综合执法、财政管理、市场监管、综合治理、联动指挥“1+9”功能板块,收集网格员上报信息,承接市级下派的任务菜单,指挥调度镇(街道)范围内各类问题,使指挥平台成为镇(街道)日常运行的“中枢大脑”。同时,明确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14家重点部门派员进驻中心大厅集中办公,实时受理交办事项,确保综合指挥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有

  序运转。

  

  

推荐访问: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治理 现代化建设 加强基层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