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24-05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8篇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如何看待内卷现象作文500字关于内卷的作文素材3篇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开展阶段到达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8篇,供大家参考。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18篇

篇一: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如何看待内卷现象作文500字关于内卷的作文素材3篇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开展阶段到达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出现这种现象,比成绩?比家世,就连小学生的竞争也开始白热化,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并不必多去说了。

  因为社会资源有限,所以你想抢到更好的资源就必须得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人人那么想,就会让竞争加剧。可是,那些很努力的人该怎么办?他们永远在慢慢努力,心里想着别人比自己快多少步的同时还得估量自己脚下的路。都说努力才有结果,那假设收获只有一点,便陷入了这个无限循环的怪圈。

  我们与别人争同自己挣,只要第一到手就行了,我们在乎的不过是脸上的体面和心里的欲望罢了。世界这么大你为什么不努力去看看?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立的个体,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别人何干?

  要想解决内卷,不陷进内卷的漩涡,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目标是什么,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内卷的工具。“内卷〞作为新兴词汇,最早是用来形容艺术的。举个例子,新西兰毛利人的绘画艺术,一看十分复杂、精美,倾注着艺术家十足的心血,但仔细瞧才发现全是循环的花纹,形成一种单调的“复杂〞,这种向

  “内〞演化的艺术被称为“内卷化〞的艺术。现在人们喜欢把这个概念拿过来用到我们的现代社会,以“内卷危机〞相称。

  第一个将内卷赋予社会性质的人,格尔茨,他总结的内卷是:“某文化到达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在中国,“红学〞的开展便是这样,红楼梦虽是传世的经典,但说到底只是一本书,“非常道也〞,更不可能变成其他的形态,却在这一两百年被各路红学家们嚼来嚼去,书确实是嚼烂了,但再继续下去只不过是向内的精细,低水平的复杂。

  那么是什么驱使人们走向内卷?关于内卷的动力问题,其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更好〞的追求,只可惜“追求〞的方向瞄反了。有了漂亮的房子,还要更漂亮,但房子本身结构不可改变,于是便在其上雕花纹,画壁画,摆装饰,还要更漂亮,便在花纹里雕花纹,在壁画里画壁画,在装饰上糊装饰,而模式是固定的单调的,并没有什么创意。说是“追求〞,其实更像是一种折腾出的“正反应〞、病态的自激。内卷就是把这份指向无穷的折腾劲儿塞到一个封闭的房间中,任人们在里面“激来激去〞,貌似在无比努力地追求什么,到最后,追求的是什么,捞着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了。这样既花费了人力、物力,还落下个“抽风〞的毛病。由此看来,内卷也确实是个危机了。与我们每个同学息息相关的高考,是在中国陷入内卷最深远的事物之一。高考的难度大致是不变的,知识的范围根本是同纲的,考试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历年相同,但

  正是在这间封闭房间中,一届届的学生为追求“高远〞,“应试的武器〞越攥越紧,辅导书籍在爆炸式增多,各种课外班变态地生长,学生的作业无厘头迭代。这种一年比一年“终极〞的追求不是“抽风〞是什么?而这种“追求〞又求来了什么?是更深的知识,更强的能力么?并没有。而这样的追求与新西兰毛利人的“花纹艺术〞有何不同?人们所谓高考的“磨砺〞又与他们看到“花纹艺术〞时惊叹的一句“真精美〞有何区别?我只想说,毛利人因畫画而双手受伤甚至残废的人不在少数,而我国中学生因备考而麻木,毫无突破与进步的大有人在。

  基于此我对内卷下一个结论:内卷是在框架中的病态自激,是体系能量无意义的耗散,是人对人所独有的“神性〞的浪费,是进化的歧途。

  同学们,要想将“追求〞从歧途中调头,我们就得稍微克制下自己“折腾〞的劲头。其实只要看清楚什么是“外〞,什么是“内〞;什么是向上,什么是两侧,人就不那么容易“抽风〞。“电磁学之父〞麦克斯韦,在他这里,电磁学迎来了“冲刺终点〞的时刻,他把电与磁看了个透彻,但不变的物理规律这所封闭房间没能引发他的自激,相反地,他将自己半生的研究成果凝结成了三行等式。在他的墓碑上,这三行等式显得尤其地简洁,神圣。这靠的正是他清晰的视野,向“外〞的创新追求,对人类文明向上攀援的信念,对左右疯长的不屑,对“折腾〞的鄙夷。

  这鄙夷所竭力保护着的,是人的“能量土壤〞,不能把它浪费在内卷这样的杂草上,而要让它之上开出科学、文化、艺术等种种真正

  属于人的“神性〞之花。中国社会是否严重“内卷化〞,以至于青年没有出路了?答案显

  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并未“开展停滞〞。如果身處加速进步的科技领域,“内卷化〞就是无病呻吟。海量青

  年研发人员斗志昂扬加班加点,不断战胜困难、成果频出。许许多多有志于投身这一宏伟进程中的年轻人,都有时机在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努力用研发力量改变中另一个大的开展方向,是经济与生活模式的优化升级。当前中国仍然在积极地拓宽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的高铁与电信网络、新能源应用覆盖全国。一些省份在积极投资带动下,开展水平突飞猛进。一大批“新一线〞城市在快速崛起,并非只有北上广深才是年轻人的出路还有一个大方向,是全球化出海。随着中国全球竞争力的进一步升级,将产生巨大的开展空间。逆全球化形势加剧,全球化的再次分工势所必然,但时机永远不会垂青那些只动嘴抱怨不脚踏实地的人,随着跨国公司市场覆盖全球,利润率将明显上升,高收入的工作时机将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也不会“内卷化〞。

  当然,局部的“内卷化也不可防止,某些传统行业停滞是常见现象。这正是变化的动力,人们从停滞的行业、找不到时机的地区撤出来,寻找新的时机,因此,与其抱怨“内卷化〞,不如考虑哪些行业与地区更值得去努力。只要愿意努力,中国能够为青年群体提供全球最多的时机。

篇二: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高校亚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重构德育体系等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高校;亚文化;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概念的界定要深入了解高校校园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搞清楚,只有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充分明白高校校园亚文化中不良亚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求应对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以下是通过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分类、特点及其研究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意义的表述,来充分界定高校校园亚文化。(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涵义《教育大词典》对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是其产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则是其外在表现,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该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社会性。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特征。变迁性。高校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

  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亚文化的变迁。它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亚文化不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亚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一起的,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二、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高校校园亚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也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而趋向多样化。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再加上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疏远和庸俗,人际关系商品化、复杂化。第二,一些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校园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二)高校亚文化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急剧变革中,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激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接受、理解乃至成为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2.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大学生的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早熟的消费能力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对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因此,同一意向中的相互冲突和彷徨在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3.网络和影视等媒体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知识和信息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电视、电影来获取外界信息。目前,网络、影视等媒体己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网络、影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虽然大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很好的表达积极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文化达到不轨目的,严重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极易受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道德还亟待提高,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三、解决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面对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自身意识的影响,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构德育体系。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和管理等措施,才能让整个高校出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第一,大力发展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体现主流文化的时代性,把握校园特色,富有创新精神。第二,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是客观现实,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或漠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及时引导。一是要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将主流文化渗透到中性亚文化中去,大力对中性亚文化的改造。三是要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可以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实行“个案化引导”,引导不良亚文化向健康亚文化方向发展。(二)重构德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校园出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三观馓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运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并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高校德育的现代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三)高校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q-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

  定型之时。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首先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为贴心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各种咨询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咨询队伍,提高咨询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向高校咨询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咨询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对咨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各种咨询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解决各种疑惑的专职咨询队伍。最后,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及请校友做报告等形式,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参考文献:[1]孙32-34.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

  [2]邵会如.加强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206.[3]张捍东.黄伟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0-21.[4]高婷.从高校亚文化引发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34.[5]赖焱烽.范忠烽.构建和谐校园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南方论刊,2007,(3):62-63.[6]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39.[7]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u):94.[8]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心态探析[J].建材高校理论与实践,1999,(1):51-52.[9]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0.

  [10]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5):25-26.[1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111[12]关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学院学报,2007,(4):23-24.[13]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3.[14]崔景贵.社会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53-55.[15]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11):49.[16]JohnFiske.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1990.

篇三: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内卷”焦虑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

  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只有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有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和职业规划能力。目前,一些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需要持续优化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就业意识和信念;企业也应明确用人需求,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关键词:“内卷”焦虑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引言

  “内卷”这个词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了,但其讨论热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愈加升温,尤其是在一篇名为《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的文章出现后,更是将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讨论推向高潮。“内卷”一词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无效努力”“过度竞争”等。大学生在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压力下,为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许多大学生被迫参与到非理性竞争中,从而引发焦虑情绪。这样恶性竞争引起的内耗,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摆脱“内卷”的束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内卷化”的裹挟之下,大学生群体就业焦虑情绪加剧,具体表现为心理上焦躁不安,行为上刷绩点、刷学分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与同龄人的比较、就业期望过高、学校提供支持力度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提出相应解决办法。首先,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拒绝盲从;其次,要转变观念,换道超车;最后,学校社会双管齐下,共同努力缓解“内卷化”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情绪。

  1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面对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五个维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学生需要获得技能,尤其是专业技能这一核心技能和其他可转移技能,如适应能力、通用能力等。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能够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1专业技能不扎实

  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呈现多样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出现,各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存在差异等。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更新速度加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环境和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是高等院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仅要保障学生知识技能可以高度符合学历层次,同时还需要高度满足社会需求。对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其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关企业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是否完成所学专业课程。因此,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元素就是专业技能。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的学习仅满足于考试能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扎实,同时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不够紧密,出现理论课成绩高,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1.2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清,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也有一部分学生能意识到自身问题,但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未能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对大学是人生下一步发展的新起点的认识不足,自律能力下降,不重视社会常识的学习,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有效提升。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仅对加强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定位和适应环境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影响就业能力。

  1.3通用技能重视程度不够

  知识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又一项重要元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保障。在与毕业生交流过程中发现,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十分重要,但忽视了通用技能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能力,且组织协调、沟通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欠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在获得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习通用技能,这样才能向企业展示自身的能力优势。从企业的角度思考,企业衡量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很大程度上考虑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通用技能,如团队合作、沟通与合作、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独立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学习方法等。

  2大学生就业焦虑的解决办法

  2.1做好规划,拒绝盲从

  首先,大学生应充分剖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设立阶段性小目标是避免被“卷”着走的第一步。其次,大学生们需要练就一个不被外界干扰的内心,做好个人管理,把目标作为驱动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要提高对外界信息的辨别能力,关注就业信息本身,不要轻易被网络上纷繁杂乱的信息影响,陷入自我怀疑中。最后,当陷入无法自我调节的焦虑情绪中时,积极与老师、同学和家人沟通,从而使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2.2转变观念,换道超车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郑强老师曾说:“如果年轻人把就业标准放宽,把目光从一线城市转向中西部城市,从热门岗位转向一些冷门岗位,那么就业的选择将更多。”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准确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积极调整心态,在完成好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不同领域优秀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寻找新型“赛道”,或者适当放宽标准,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2.3学校社会,双管齐下

  冲出“内卷”的怪圈,不仅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的支持。学校方面,首先,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就业焦虑,高校对其职业规划课程的设置需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及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引导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强化就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分类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其次,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安排教师持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把握好行业就业的风向标,及时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最后,学校应提供更多的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制度,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社会方面,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开设就业服务咨询中心,出台更多的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推动大学生在良好的就业环境下实现个人发展和就业。

  结语

  引导学生提前设定发展目标,制定自我规划,努力提升符合国家、社会、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做好应对职业风险的准备。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市场和企业的真实情况,邀请校友传授就业创业经验,提供有效的学业、就业、升学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走出内卷的旋涡,成长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64.

  [2]刘成斌,张晏郡.向体制内卷:疫情风险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J].江汉学术,2021(4):5-13.

篇四: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沈永真;鲁文英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2(000)020

  【摘要】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既有主流文化,又有非主流文化,或称为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间,多元思想意识形态的盛行进一步催生了形式多样、内容时尚、价值多元的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必要创新和整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亚文化策略,引导各种亚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总页数】1页(P157-157)

  【作者】沈永真;鲁文英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710125;西安培华学院,71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王远方2.青年亚文化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王文洁;毛维国;任凤琴3.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张蓓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张蓓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王远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主播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

  沈永真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8(000)013

  【摘要】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真切地认识了网络主播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种现状的出现有社会需求、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应该加强对网络主播行业的引导与监管,针对网络直播特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主播亚文化活动中鉴别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科学认知网络主播亚文化,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沈永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71012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阻隔及其超越之道[J],王夫营;谭培文2.论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吴章伟3.思政视角下高校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杨杭

  4.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实证研究[J],周艺庆5.网络主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策略——以李佳琦为例[J],倪扬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丧文化”的解读及

  对策

  作者简介:

  陈鹏洁,女,生于1998年9月,汉族,贵州贵阳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C433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以“丧”为标识的网络文化的流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市场,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受“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背后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当下的诉求。对于这种亚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出解读,消弭“丧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丧文化大学生

  一、“丧文化”的话语生成与社会表征

  新媒体席卷当今社会生活,给当下信息社会带来了巨大且明显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个众语喧嚣、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拉开了帷幕。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这样一种拥有用户多、传播快、互动强等特点的环境为青年亚文化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其中“丧文化”是青年在新媒体空间自由探索以及与媒介营销的互动过程中生长的一种青年亚文化。[2]

  “丧文化”可以认定为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3]2017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由葛优饰演的季春生一组躺在

  沙发的剧照携带着浓浓“丧”气席卷网络;2018年“佛系”风潮在网络上再掀风浪;2019年心灵毒鸡汤以及2020年“网抑云”之风盛行,近年来,以“丧”为标识的网络文化的流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市场。“丧文化”作为社交媒体上诞生的流行文化,客观上凸显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文化生产力。

  (一)“丧文化”话语生成

  1、新媒体的放大作用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设备的普及更使得信息飞速传播,得益于此“丧文化”传播更为快速和广泛,同时新媒体环境的特性使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受到同化影响,进而自发成为“丧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聚集效应再次加强了“丧文化”的影响。

  2、新媒体与资本推波助澜

  自人类步入数字时代以来,技术信息行业与消费文化主导的媒介文化工业边界逐渐模糊,形塑着当代社会和社会文化。[4]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商业资本不断乘势涌入,朋友圈不断刷屏的“丧茶”、“爱无能小酒馆”,从“没希望”酸奶到“凑合过的确幸蛋糕”的“丧”蛋糕,相关的商品对于“丧文化”的形成添了一把火。

  (二)“丧文化”社会表征

  1、个人发展不确定性

  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新兴职业——主播、网红等发展,他们的工资或者知名度远远超过名校毕业的白领,学历文凭已经不再是高工资、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代名词。较之以前,个体的发展成为不确定的多选题,大学生对于个人前途、未来发展的焦虑感上升,形成“丧”情绪。

  2、新媒体的“部落圈”

  有赖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社交媒体,促使原来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聚集成群的、有着特定文化趣味和社会属性的个体或个案,可以在互联网环境

  中汇聚,从而形成收获海量用户或海量关注的长尾效应。[5]网络“丧文化”获得了众多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在网络回音室效应以及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众多网络青年以“丧系青年”自居进而再次扩大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二、意义消解与情感促动

  观察一下当下的媒体环境,它对个人的干预和渗透程度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个体对外界及自我认知和定位,受到媒体的极大型塑。[6]“丧文化”作为网络中盛行的一种亚文化,其颓废、消极等负能量特征有悖于主流文化,与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不符,“丧文化”大肆横行对大学生具有消极影响。但也需看到“丧文化”其中所隐含的大学生自我反抗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一)意义消解

  1、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丧文化”以表情包、毒鸡汤等形式在网络中泛滥,核心特征是颓废、消极等负能量,侵蚀危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悲观主义价值观对主流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积极人生价值定位产生消极的影响。

  2、消解奋斗精神

  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理应不断奋进,而“丧文化”消极的宿命观让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怀有“无能为力”的消极心态,在接受生活挫折后不仅丧失了克服挫折、积极奋进的阳光心态,甚至安于现状、放任纵容。

  3、缺失责任感

  长期在“丧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易将个体失败的主观因素归因于社会客观条件,仅仅将目光停留与自我得失中,无法与社会相联系,缺失责任感。长期停留于自我得失中也会失去与历史的联系,失去历史的延续感。

  (二)积极影响

  1、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

  “丧文化”盛行的背后是并未真正绝望的青年群体,而是借助网络中一个消极颓废的形象以及乏力麻木的逃避表现来宣泄自身对于重重压力的焦虑感。网络中“丧文化”狂欢让青年群体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在网络中以自我反讽的方式释放压力,在现实中依旧抵抗压力继续前行。

  2、需求的反应仪

  “丧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青年群体的情绪发泄需求,其中隐含着青年群体需求的声音、凸显了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发展要求。新媒体时代下依托新媒介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丧文化”,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当下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需求,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反应仪。

  三、“丧文化”转化对策

  大学生正在人生的关键成长期,“丧文化”虽然并未与大学生共存,但其在新媒体空间中盛行正在渗透大学生群体中,因此社会、高校等多方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避免“丧文化”的传播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言行。

  (一)社会层面

  1、关注大学生精神物质需求

  高校部分大学生对“丧文化”产生情感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矛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未得到满足。因此,社会应该重视青年的利益诉求,出台相关向青年倾斜的政策和制度,并完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专门针对青年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体制机制。[7]

  2、加强网络监管,改善网络环境

  新媒体时代下,绝大多数网络信息由网民自行创作发布的,内容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具有极大自由度,加之网络运营商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内容夺人眼球以吸引用户、获得关注。因此,社会层面应加强网络监管,增强主流媒体网络

  话语权;加快推进官方网络平台的建设,以主流文化宣传为核心,创新宣传形式贴近青年群体,以积极阳光的舆论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二)高校层面

  1、引导主流价值取向

  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物质财富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甚至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价值取向偏差使得大学生群体没有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给予回击,打消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错误观念,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2、增强个人与历史联系

  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仅着眼于自我得失而失去了历史延续感,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产生退缩情绪,不利于青年学生未来自我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带领同学们走出“小”而“确”的舒适区,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之问放置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得到自我的确立。

  (三)自我层面

  1、主动调节情绪

  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价值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对自我成长之路抱有信心,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挫折,对国家、社会和自我成长更有信心、更有耐心。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建设中来,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在祖国的发展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2、培养奋斗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有意识的培养奋斗精神、抗压能力是消弭“丧文化”消极影响的重要方式。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旧是我们砥砺前行

  的重要力量,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本质,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辛.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12):17.

  [2]刘朝霞王瑜.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以流行词“佛系”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3),101-110.

  [3]朱思良.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20.

  [4][7]程明.以“上文化”消解“丧文化”[J].人民论坛,2018,(19).

  [5]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

  [6]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09).

篇七: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

  作者:姜金征梁永朵王爱玲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2期

  摘要: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亚文化的内涵和校园亚文化现象入手,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具体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加强引导高校亚文化活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亚文化对策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

  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

  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

  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

  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

  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概括讲,校园亚文化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发性。以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年级,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构成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

  2.不定性。它在初始阶段往往是由某一个发起者或核心组织倡导或实施的,但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和远景规划,从而导致将来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某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当这个核心出现问题时,这个群体也会相应出现问题。

  3.批判性。青年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并更多地趋向于批判性、边缘性。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论坛,都以激进和叛逆标榜自己,针对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也显得言辞过激。

  4.新颖性。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日益扩张,导致各种思潮的泛滥,折射在校园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被称为“酷一族”。

  四、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摆脱了中学老师、家长的严格监控,逐渐变得自主和自由,从而为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逐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追求;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亚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2.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校园亚文化当中。

  3.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内容因循守旧,不能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为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

  五、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1.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校园亚文化可以满足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学生群体的各自需要,让他们在娱乐中陶冶性情,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和谐。

  (2)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校园亚文化张扬个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参与自由,活动空间广阔,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亚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形成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4)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亚文化群中,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变成了主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中的低俗文化、血腥、暴力、无限升级游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导致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比例呈逐年上涨趋势。

  (2)所谓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涂鸦文化。由于它届届相传的继承性,不利于学校正面教育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大学校园亚文化。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容易使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六、如何引导大学校园亚文化

  关于大学校园亚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首先应该看到校园亚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有利的方面,譬如,它重视自由与创新、关注个人与社会、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协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大有益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亚文化的不利方面。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贻误学业。

  1.营造一个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年轻一代。

  2.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科学分辨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

篇八: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四结束语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特征更加鲜明其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作用也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对亚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理解亚文化产生的原因与特点明确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化影响并发挥互联网发展优势推动亚文化的规范与管理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王倩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4期

  摘要:大学校园亚文化是大学生群体在特殊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虽然其与主流的校园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理念的塑造却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其在亚文化建设中融入了网络因素,使得亚文化在类型与内涵上逐渐丰富。基于此,本文从大学校园亚文化入手,对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特点以及建设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校园亚文化;建设策略

  一、大学校园亚文化概述

  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形式,是指在主流文化或者综合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属于某一局部或者某一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学校园亚文化则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某些具有局部特点的文化形式,如课桌文化、寝室文化、涂鸦文化、网络文化等,这些文化形式虽然与主流的校园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却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习惯等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推动主流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亚文化的规划与建设,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文化形式中展现自身特色,实现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于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一过程中纷至沓来的网络信息涌入校园,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亚文化形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校园亚文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大学生的行为活动更加多元。进入到大学校园,学生不仅脱离了传统应试教育的高压环境,也脱离了家长的管制与约束,开始走向真正的独立;此外,大学校园中对个性的展示给予了充分的宽容,因此,学生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接触到了更多的亚文化形式,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以参与到文化中来。

  第二,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网络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与传统的主流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多元价值理念,更能够畅所欲言,因此,原本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冲突被转移到网络环境中,并在一些人的不理性言辞的推动下形成激烈的碰撞与冲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第三,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维模式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方式,其对于个体与集体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封闭、机械、刻板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开放、主动、多维的思考方式受到青睐,而这也让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建设策略

  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它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多元价值的引导下实现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强化了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让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确实、道德价值迷失、个体人格异化等问题。基于此,高校应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建设策略。

  第一,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动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与影响。校园主流文化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亚文化的构建中能够起到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该立足于校园主流文化的宣传,利用校刊、板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等多种渠道,推动主流文化的渗透,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围绕主流文化建设社团组织,构建良好的文化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中树立基本的文化标准,以抵消不良校园亚文化的负面影响,推动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第二,分析大学亚文化特征,合理引导校园亚文化建设。大学校园亚文化是独立于校园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并与主流文化一同构成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应积极引导亚文化建设,例如依据网络环境的影响,在校园网基础上为大学生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交平台,鼓励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拓宽亚文化的传播范围;注重对亚文化标准的建立,其应该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化相契合,并利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手段摒弃亚文化中的糟粕,强化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导向。

  第三,推动制度文化构建,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是当前大学校园亚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却让亚文化走入歧途。针对此,高校应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多管齐下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如对于大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应基于国家相关行业规定以及校园主流文化要求制定管理措施,对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在鼓励大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亚文化环境的改善;与相关部门一同做好网络监管,及时清理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交流的网络平台。

  第四,配合德育教育培养,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大学生是亚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观念是推动大学校园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校应加强德育教育,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上围绕“大学校园亚文化”这一主题开展辩论,在思想碰撞中为大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拓宽影响,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特征更加鲜明,其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引导作用也更加突出,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对亚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理解亚文化产生的原因与特点,明确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化影响,并发挥互联网发展优势推动亚文化的规范与管理,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延生.曝光校园亚文化的滋长净化环境多渠道的探索——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及其引导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2):16-17.

  [2]黄丽.网络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的理性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3-5.

  [3]高亮.高校校园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0):149-151.

篇九: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叶婧婵茅晓妍来源:《社会与公益》2019年第12期

  叶婧婵茅晓妍/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作为当下青年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文化”对青年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解读“丧文化”的概念界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实证分析“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并提出具体应对“丧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亚文化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对“丧文化”的定义基于以下概念:“‘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文化截然不同,它反对说教和心灵鸡汤,更多的是把社会、人性黑暗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不管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挫败感和无望感。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调查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浙江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其中男生107份,女生105份。参与研究的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科、理科以及工科。下文将就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1.对“丧文化”的概念认知

  大部分学生对“丧文化”概念了解不多,了解的主要途径为表情包、朋友圈动态、段子等。参与调查的对象中,43人从来不用“丧文化”表情包,其余169人都使用过此类表情包,占总人数的79.72%。对于该类“丧”表情包,大家看法各异,多数人对其印象为有点意思、搞笑。

  可见,“丧文化”正逐渐成为一种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文化,它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正以多样的形式渗入大学生的生活。

  2.“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总体来说,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情绪来源为学业压力、学生工作压力、同龄人的压力。其中,大一、大二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与学生工作压力,大三、大四学生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

  调查中,82.50%的学生曾产生过此类消极情绪,其中频率较高的有42人。45.30%的学生表示这种“丧丧”的情绪最多持续一天,大多数人表示这种情绪会持续一周甚至半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产生过此类沮丧、消极、悲观的情绪。

  3.“丧文化”的影响

  约66.70%的学生认为,“丧文化”会对自身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参与调查的46.70%的学生认为此类消极情绪是正常现象,其余人表示不喜欢这种情绪。

  在“对‘丧文化’的影响看法”中,调查对象对其有不同的认知。

  积极影响有三个方面:第一,“丧”是一个释放的出口,面对优秀的同龄人、学业的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迷茫等,“丧”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种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第二,在宣泄负能量的同时,他们利用这种自嘲、调侃的方式从反方面进行自我激励或得到他人肯定式的安慰,从而引导自己走出沮丧的情绪;第三,在区别于主流文化的“丧”氛围中或相互吐槽中,他们能够感受到并非只有自己在承受这样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从而摆脱自我否定的桎梏。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丧”让人萎靡不振,而为人处世应该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经常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会让自己陷入不断否定自我的怪圈,产生无助感,极端时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第二,“丧”情绪会让人自我怀疑,因为对自己的努力以及收获的正反比有强烈不满的心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抵触心理;第三,“丧”情绪容易影响、裹挟周围的人,如当身边的人出现“丧丧”的情绪时,自己容易受到影响,无缘无故陷入低潮的情绪。

  对于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丧文化”,68.87%的人认为这是人们的言论自由,有利于负面情绪的抒发,不需要控制。可见,“丧文化”反映了生活的一面,展示了大部分人遇到挫折时最正常的反应,虽然这不是人生的常态,但可以帮助负面情绪的抒发,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丧文化”流行的必然性。

  4.“丧文化”的应对方式

  男女生宣泄消极情绪的方式有所不同:男生更喜欢自我消化,且很少会用大发脾气的方式;女生则更喜欢找人倾诉,且较多人会通过大哭与大发脾气来消化消极情绪。可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应对“丧”这种情绪。

  (二)访谈

  本研究访谈了浙江某高校的三名本科生与三位教师,三名本科生分别来自不同学院的主席团;三位教师分别为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教师何老师、中国文化概论教师郑老师、某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老师,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

  1.学生消极状态的来源以及应对措施

  通过对三名本科生的采访笔者得知,他们的消极情绪有以下两个共同来源:学业的压力,包括各等级考试、期末考试和证书的考取;工作的压力,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的工作与学习冲突,占用复习时间。

  当自身产生这种“丧”的状态产生时,一名学生倾向于自我消化,她认为消极情绪是会传染的,不希望别人被自己影响;另外两名学生更喜欢找关系好的人倾诉,通过聊天排解不良情绪。而当他人向自己寻求帮助时,三名学生都表示会先当好一个倾听者,然后针对对方的问题站在其立场上给予积极的反馈,教会对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

  2.教师对学生负面情绪来源的理解

  三位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学业压力是他们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何老师认为,工作压力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郑老师认为,学生对成绩的追求造成了他们价值观上的偏差,对核心素质的忽视使他们缺乏精神支柱,造成“空心病”;林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多伤害。

  3.对“丧文化”的看法

  接受访谈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丧”文化只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形式,“丧”文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合理地使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利用其宣泄负面情绪,可以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但是要掌握“度”,否则就会产生危害。在被问到青年大学生是否需要告别“丧文化”时,学生都表示不需要,“丧文化”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必要全盘否定。

  接受采访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态度。针对这种情况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开阔的眼界,和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教师遇到学生有该情况,应给予关注和引导。学校则应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篇十: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同时它还存在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网络领域的青年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

  标签:青年亚文化大学生表现形式原因分析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和社会主流文化区别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则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1]

  一、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1、阶级性与青春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就将阶级性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对立下的仪式抵抗。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青年为了抵抗作为社会主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借助于亚文化来表达其反抗诉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已经逐渐减弱,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矛盾。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青春性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正当青年期。由于成长在与父辈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与父辈有不同的理想、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为了表达自我存在,彰显青春个性,他们希望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定义,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青春叛逆的特征。

  [1]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2、群体性与边缘性

  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群体中重复发生的,并由此产生部分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而哪些相对独立的个体叛逆行为并不是亚文化的特征。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大学生群体现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青年亚文化从产生之初,就被主流文化排斥甚至打压而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不仅体现在青年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更体现在它在支配思想意识方面的边缘作用。因此,在主流文

  化中满足不了诉求的青年以非主流的行为、视角、方式来参与社会活动,以边缘的姿态对主流社会的结构和意识进行反叛和抗拒,以捍卫自己的利益。

  颠覆性与兼容性

  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特点与青年所处的边缘性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年一代往往通过张扬的个性、逆反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借以表达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由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地位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青年亚文化必然会对主流的社会文化进行抵抗与颠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二者的兼容性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青年亚文化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主流文化中原有的部门内容可能被青年亚文化取代。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层次高,同时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思想上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主流社会,因此他们轻视、抵触主流文化的方式比较温和,他们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会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并将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领域青年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也比在现实社会更加迅速和多元。截至2012年6月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为3.88亿,通过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有3.80亿[2],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网民。网络空间成为了大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根据内容不同,网络青年亚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恶搞、网络事件等表现形式。

  网络游戏方面,大学生们通过游戏中的格斗与厮杀来宣泄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压抑情绪、舒缓压力,由此形成的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数量不在少数;在网络语言方面,大学生是发明和传播网络语言的重要力量,借助于网络语言,他们可以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娱乐、调侃甚至讽刺,例如“累觉不爱”、“普大喜奔”、“神马都是浮云”、“五毛”等网络用语,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主流文化规则的抵抗和不满;在网络恶搞方面,网友根据电影《无极》而自制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网络恶搞风潮,使网络恶搞成为备注瞩目的网络文化现象,大学生更成为了网络恶搞的推崇者和参与者;网络事件方面,大学生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试图以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影响事态的进展,有代表性的事件有“范跑跑”事件、“躲猫猫”事件等。

  2、娱乐领域青年亚文化

  娱乐是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娱乐也是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持。目前部分人对娱乐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也成为了青年亚文化人群值得炫耀的内容,娱乐知识化、知识娱乐化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群体在娱乐

  领域的青年亚文化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追星族、“80后”写作、服装和发型、动漫COSPLAY等。

  在追星族方面,从香港“四大天王”到内地“超女”、“快男”,再到日韩电视剧造成的哈韩、哈日现象,都是大学生追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80后”写作方面,此类作品强调对性的尝试与表达却严重缺失性道德,追求酷的一面却没有统一标准,不再沉迷于虚幻却没有理想追求;在服装和发型方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补丁裤”、“镂空装”“莫西干头”等;在动漫方面,推崇“萝莉”、“伪娘”“宅男”等动漫形象,吸收和认同一部分非主流的价值观。这些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3]3、消费领域青年亚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已经不再成为左右他们购买的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个性化、新奇性。他们根据主观喜好和情感体验来选择商品,更加关注一些时尚信息和产品,并且在消费手段上更愿意采用网银、支付宝等虚拟消费方式。

  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国家宣扬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了青年,另一方面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种类的丰富,为青年用消费手段构筑亚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角度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传统的社会管控体制日益弱化,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被打破,造成了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首先,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产生了一个价值结构的真空阶段,使大学生无统一价值观可循。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和传媒等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缺位。再次,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受冲击。最后,由于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外在根源。

  (2)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单一化的成功评价模式导致成功的衡量标准的机械化,造成人性的虚伪和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空虚。人们都习惯将“官”或“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社会上才出现了“拼爹”“炫富”等不良风气,出现了如“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李某某轮奸案”等事件,这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亚文化。

  大学生自身角度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介入

  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网络对青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迅猛发展的网络,削弱了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不断弱化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类信息文化鱼目混杂,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其中所渗透和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相应的青年亚文化。

  社会竞争关系增加了大学生的交往压力

  现在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当人际关系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他们面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再相信主流文化宣扬的“和为贵”、“诚以待人”等理念,而很容易走向人际交往的极端,甚至出现社交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疾病。

  (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社会所认同、尊重甚至崇拜。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技能和面对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在实现理想之前往往会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通常会做出三种选择:一种是通过个人的拼搏努力去实现理想,这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原有目标,通过麻醉自我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另外一种就是采用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方式获取同样的成功。当大学生们尝试走主流方法却未成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时,一些人便会转而尝试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并且在不同的亚文化之间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J].互联网报告,2013年8月,第68页.

  [3]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1月,第78页.

  [4]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5]欧盛瑞.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篇十一: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浅析高校校园亚文化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其中高校校园文化包括商校主流文化和高校亚文化。高校亚文化反映的是校园各不同群体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特色文化。目前,由于社会的变革。大学生自身思想的不成熟等因素,校园文化中的高校亚文化有了渐趋平庸化、世俗化的趋势,这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高校亚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重构德育体系等应对措施,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关键词:高校;亚文化;大学生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概念的界定要深入了解高校校园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搞清楚,只有对高校校园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充分明白高校校园亚文化中不良亚文化出现的原因以及寻求应对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以下是通过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概念,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分类、特点及其研究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意义的表述,来充分界定高校校园亚文化。(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涵义《教育大词典》对亚文化是这样界定的;亚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性文化的补充。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价值体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价值体系,体现鲜明的集团、群体个性、风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态。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差异是其产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语言则是其外在表现,共同的价值观是维系该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校园亚文化是指青年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其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的特征总和和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二)高校校因亚文化的特征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社会性。高校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特征。变迁性。高校亚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

  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亚文化的变迁。它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亚文化不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亚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一起的,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二、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高校校园亚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它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高校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冲击,也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群体文化的影响而趋向多样化。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第二,易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校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深远。高校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再加上实用主义的盛行,使得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较疏远和庸俗,人际关系商品化、复杂化。第二,一些品味不高,质效不佳,消极颓废和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使得校园充斥着不思进取的颓靡之风。(二)高校亚文化现存问题的形成原因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变革的影响

  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也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急剧变革中,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和渴望,这种激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接受、理解乃至成为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2.大学生自身思想不成熟大学生的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所固有的一些矛盾,如自主要求与依附地位的矛盾,早熟的消费能力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认识水平与活动能量的矛盾,对社会的积极参与的渴望与社会条件的制约及自身能力局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大学生难以处理复杂的新旧文化关系。因此,同一意向中的相互冲突和彷徨在大学生中随处可见,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一些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3.网络和影视等媒体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知识和信息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是依靠互联网、电视、电影来获取外界信息。目前,网络、影视等媒体己成为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网络、影视等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虽然大多数影视作品都能很好的表达积极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视文化达到不轨目的,严重影响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极易受这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职业道德还亟待提高,德育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不够有力,经费投入等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三、解决高校不良亚文化的对策面对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生自身意识的影响,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构德育体系。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和管理等措施,才能让整个高校出现一片和谐的景象。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要积极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第一,大力发展校园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体现主流文化的时代性,把握校园特色,富有创新精神。第二,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是客观现实,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或漠视的态度,而应积极应对及时引导。一是要努力发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方向,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个性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让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要加强对中性亚文化的引导,将主流文化渗透到中性亚文化中去,大力对中性亚文化的改造。三是要努力改造、合理疏导不良亚文化。可以对部分不良亚文化现象实行“个案化引导”,引导不良亚文化向健康亚文化方向发展。(二)重构德育体系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校园出现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各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三观馓育。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要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运用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跟踪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努力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并把它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提高高校德育的现代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三)高校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q-分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走向

  定型之时。但同时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渡阶段、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而引导的关键则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首先要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为贴心的关爱,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有效的各种咨询服务。其次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咨询队伍,提高咨询人员的基本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向高校咨询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咨询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与大学生对咨询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各种咨询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真正能够为大学生解决各种疑惑的专职咨询队伍。最后,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及请校友做报告等形式,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参考文献:[1]孙32-34.亮.浅谈当代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J].化工高等教育,2003.(2):

  [2]邵会如.加强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05-206.[3]张捍东.黄伟良.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20-21.[4]高婷.从高校亚文化引发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4):34.[5]赖焱烽.范忠烽.构建和谐校园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J].南方论刊,2007,(3):62-63.[6]潘国廷.高校不良亚文化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37-39.[7]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u):94.[8]崔景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负面心态探析[J].建材高校理论与实践,1999,(1):51-52.[9]陈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0.

  [10]刘彦超.浅析大学校园亚文化[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5):25-26.[11]袁小武.试论校园文化中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J].巢湖学院学报,2004,(6):110-111[12]关欣.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学院学报,2007,(4):23-24.[13]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63.[14]崔景贵.社会转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3):53-55.[15]刘海生.试析校园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J].教育探索,2002,(11):49.[16]JohnFiske.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1990.

篇十二: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当今中国已发展成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打破了彼此孤立的社会文化状态将人们置于多元的文化体系中但是文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化变迁速度过快引起社会文化失调新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固有文化体系的冲突导致了价值体系的混乱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认同上的危机也就无法确定生命的意义无法接受上一代所赋予的成人的生活意义及行为规范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摘要

  传统语境中,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淡漠,一部分人在能力与道德上呈现出与传统观念的明显断裂。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呢?本文将从亚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方面论述大学生价值取向改变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亚文化价值观

  传统意义上,大学生被称为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与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学生的心理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调查,有28%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向往“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25.4%的大学生希望过“舒适安逸的白领生活”,八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享受孤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淡漠,一部分人在能力与道德上呈现出与传统观念的明显断裂。那么,是什么导致、促成了何种改变呢?我认为是一种与主流社会期望渐行渐远的学生亚文化。一、大学生亚文化

  亚文化也称“副文化”、“支流文化”、“次文化”、“次级文化”或“少数群体文化”。美国社会学研究者伦德和沃姆在其《社会学:世界的窗口》一书中讲亚文化定义为:当存在于主流社会的一个群体,具有有别于主流社会的某些形式时,例如在语言、规范和习惯等方面,我们就把它称之为一种亚文化。学生

  -1-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亚文化是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由学生的规范性行为、共有的价值、意义和信仰所构成。大学生亚文化作为高校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它在受到主文化的引导和辐射时,一般不与主文化形成抵触和对抗,但它有可能影响主文化,并成为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亚文化被主文化同化的可能性较大,但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亚文化的异质性得到加强:一是强调自我价值,认为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讨价还价,奉献加索取是符合道德的;二是强调个人需要,认为公私兼顾是合理的,可以为“哥们义气”而违纪违规;三是重利轻义,把利益放在突出地位,在人际交往中讲究平等互惠。二、大学生亚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亚文化的成因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由于某些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如残障学生和智障学生),在其生活经历中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崇尚并张扬所谓“个性”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自我标榜、吸引他人关注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他们一定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是社会迫使他们冷漠对待;并不是他们没有忧患意识,而是个人势单力薄,无法改变什么。2、社会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今中国已发展成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打破了彼此孤立的社会文化状态,将人们置于多元的文化体系中,但是文

  -2-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化变迁、速度过快引起社会文化失调,新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固有文化体系的冲突,导致了价值体系的混乱,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认同上的危机,也就无法确定生命的意义,无法接受上一代所赋予的成人的生活意义及行为规范。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极易使大学生背离民族文化传统。3、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社会阶层有其特有的思想与观念,在不同的家庭中,学生受到不同观念的影响,到了大学后,这种特征进一步得到强化。身处下层的青年大学生渴望达到中上层的生活目标,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常因为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便逐渐形成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这些学生自动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

  青年大学生特殊的年龄、身份决定着大学生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反叛性。大学生亚文化的外部特征是一种风格化、符号化的反抗,这是因为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长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管束”,接受着千篇一律的“说教”。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有了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对一些具有反判性的标新立异的学说、思潮往往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并进而在亚文化群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发泄自己的情绪。二是松散性。大学生亚文化群以某种类似的观念为纽带,通过体现这种观念的亚文化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学生背景中构成一个松散的、在空间上没有直接接触的集群。一旦具备了某种条件,他们可以迅速转化为有形的团体,并对环境作出共同的反映。

  -3-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三是可塑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同时大学生亚文化的内涵也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更新。三、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例如,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以及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等。

  但是,大学生对亚文化错误的理解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影响,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

  第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当前,多元文化冲突大量存在,中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乃至对立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比以前更为突出。大学生在文化的冲突面前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对民族文化忽视,追求西方文化,追求享乐,集体荣誉感淡薄,民族自豪感丧失。

  第二,易造成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亚文化的冲击下与主文化充满着失调和对立,而大学生文化意识层面上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依附,由此造成价值观念上依附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纷争”,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重标准并存的局面,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

  第三,会诱导大学生形成犯罪人格。大学生自身的特性导致其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冲动性,并通过反叛来寄托对未来的强烈期望。因此,大学生的反叛行为总被认为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背叛。于是,亚文化群体就成为大学

  -4-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生摆脱“权威”束缚、寻求支持和认同的“避难所”,在这一小“团体”中极易使一些负面成分恶性膨胀,蜕变为一种特殊的反文化——越轨亚文化,从而形成群体化的犯罪人格。

  四、构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其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来构建健康合理的大学生价值观呢。

  第一,构建主流文化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当前,多元文化冲突大量存在,中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乃至对立没有消除,大学生开始对主流文化怀疑和反对,对西方的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而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渐趋淡薄。这种情况下,高校应从中国社会以及当代青年心理两方面考虑,加强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确立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青年文化的发展确立核心。第二,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第三,加强对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

  -5-

  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创造是高等教育特殊的文化功能,而在大学校园引进或创造新文化,开始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亚文化。如果这种文化不为社会所认同,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如果这种文化为社会所接纳,就有可能逐渐地融入或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强化对学生的凝聚,为减少其群体成员的偏离行为创造条件。

  同时,要重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事实证明,青年学生的许多行为都受其个体心理层面的影响,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和个性发展。因此,必须把以往较为薄弱的心理卫生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校园里,校园流行文化中最能够得到接受和认同,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凝聚学术文化精华以及具备丰富内涵的“亚文化”和传统内容。现实与理想还是很有差距的。一个人只有在关心社会下才能得到支持。现实是残酷的,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一味地享受孤独只是一种消极的回避,大学生们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过硬的本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日]间庭充辛.文化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87.[4]董泽芳付松涛王万俊,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2期[5]蔡骐,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传播学论坛[6]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6-

篇十三: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总之我们要大力加强对90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紧贴90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使其真正成为真学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冲击和危害在实践中增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于行为提高青年学生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价值追求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西方社会思潮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作者:金玲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24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传播进入中国,冲击和侵蚀着我国高校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思潮,把握其思想实质,分析正视西方社会思潮给90后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积极推进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诸多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的流动、交流、沟通与互动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进程和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到中国,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国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开放意识强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接受新鲜事物,但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有限,对鱼龙混杂的各类社会思潮无法理性辨识,在极具迷惑性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最容易被误导和利用,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抢占9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智特点当代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敏感及冲动的群体,他们具有时代精神,拥有主流价值,具备国际视野。然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智等正处于成长阶段,无法完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追求享乐、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有些甚至对中国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等。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经济转型、贫富不均、学习不堪重负、就业创业压力等也现实问题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种种焦虑和恐惧。在大学校园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偷偷地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冲击;部分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政治信仰模糊,利己主义浓厚;有一些则价值取向产生扭曲,他们重索取回报轻付出奉献;有一些知行脱节,在认知上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与之相悖;更有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发展很漠然,认为与己无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非常分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其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二、几种对90后大学生影响较大的西方社会思潮的由来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由一定的理论形态作主导,反映了特定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群体的愿望和利益,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突出矛盾的反映,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当前,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对90后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三种: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早萌芽于19世纪三十年代西欧社会,在1991年苏东剧变后,开始在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大肆泛滥,逐渐蔓延渗透到我国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推行一种新的“公正、民主、自由与和平”的社会模式,并称之为“第三条道路”,他们表面上坚决批判资本主义,高举着所谓“社会主义”的大旗,却反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必然,从实质上看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高校校园中迷惑、煽动着90后青年大学生,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地位,动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决心。2、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建立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一个新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理论方面,宣扬私有化和市场化,全面否定公有制;二是在政治理论方面,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新自由主义虽然对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追根溯源就是新自由主义的蔓延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它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是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扩张的一种新的经济政治制度,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自由主义思潮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否定集体主义,推崇人权、自由,宣扬拜金和享乐主义,导致青年学生丧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缺失,金钱至上,功利至上,更有部分学生将传统的以他人为重,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看成事唱高调,形式主义。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逐渐在我国高校蔓延兴起的一股思潮。概括的说,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告别革命”论,对革命持贬损和否定的态度,认为革命除了破坏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二是打着“学术研究”“重新评价”的幌子,丑化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否定在解放和建设新中国党所取得的成绩。三是宣扬“政治自由主义”,否定五四运动以来的“爱国、革命的传统。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却将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加以美化,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会导致90后青年学生是非、美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荣辱标准的颠倒,导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缺失,摧毁青年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显而易见,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信仰迷失,民族精神淡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对社会认知不够深刻,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控制和利用,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影响危及到整个社会,后果难将难以设想。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积极推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90后大学生在主旋律的氛围中被培养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统领着其他的价值体系,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至高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1.加强理论创新,夯实引领的思想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全面认识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关键在于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深层次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学习的方法和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它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昌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但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阶级立场的差异,资产阶级总是在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各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企图在青年学生一代身上实现推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思想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结合目前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既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又使马克思主义紧贴社会发展现实,使其在比较中相信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而放弃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迷恋。2.彰显榜样,树立群体行为的合理参照,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同和外化践行。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在战争年代有革命英雄成为民族的榜样,在当今和平年代则涌现出了一批批以“感动中国”中各行各业道德模范为代表的新时期榜样,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和信念,感受到的是精神和力量,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向用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但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同时,部分人在西方社会思潮侵蚀和冲击下,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渗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到社会的每个角度,影响着腐蚀瓦解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应于当今社会的优秀道德,挖掘塑造社会生活中的榜样偶像,同时鞭挞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使青年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并且落实到行为上,外化成为良好的行为规范。3.优化引领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营造引领的社会氛围。实践表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因此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引领的保证。学校是宣传的第一主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入学校、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各种学校活动。社会是宣传的第二主阵地,要全方位的利用报刊、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营造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氛围。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因素和道德标准纳入和体现在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并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总之,我们要大力加强对90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紧贴90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使其真正成为真学、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冲击和危害,在实践中增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于行为,提高青年学生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价值追求,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目标。【基金项目】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11GJ020)(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篇十四: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分析(3篇)

  第一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影响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已逐渐的走进人们的生活。手机、电脑等电子类产品几乎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从人们的出行到住宅,网络甚者可以说是遍布了所有的日常。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来说,因为很多高校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也都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各个方面,它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同时也能对其产生不好的负面作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的未来继承人,我们担负着建设和发展未来社会的责任。因此,应对网络文化影响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网络文化;学习交往;娱乐

  自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现阶段,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水准越来越高,PC时代也逐渐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随着Internet的深入发展,就针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其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Internet网络文化更是对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现阶段,国内高校的课堂、实验室以及宿舍等环境中,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大学生们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比例,也实现了大幅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网络文化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网络文化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想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进步,并使之转变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型与复合型人才,就要求其必须要对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有所了解与掌握,并以此来形成一个交叉型的知识结构。而从本质上来说,网络自身内容的广泛性,就能够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泉。这样一来,不管是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还是个人道德的修养,都可以借助于网络环境来获得。其次,其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求知机会。互联网自身的快速性与便捷性,能

  够为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且,就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借助于资料的查阅与教师的讲授,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之间还存有着很多的不适应,而互联网则正好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弥补了传统教育中所存有的不足,来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空间与途径。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有助于学生交往范围的拓宽。就针对于传统的交往方式而言,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往往都会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生活圈子里面,但是,通过网络连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以此来打破人们之间所存有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等级和财产等方面的限制,并以此来有效的突破了人们之间所存有的地域与国界上的局限性,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而又广阔的方式。其次,通过网络环境,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消除交往中所存有的隔阂。我们这里的“隔阂”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的差异与自身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的差异等。

  (二)负面影响

  第一,因为网络交往会占据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很难得到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就连住在同一间宿舍里面的舍友,有事不面对面直接交流,而是用QQ、BBS、人人网来交流的情况,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就很有可能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受到不好的影响。第二,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丧失应有的交往规范。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会对于人际交往制定相关的礼仪要求,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因为言论的自由性导致其形成习惯以后,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网下的交往也存有过于随意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导致其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第三,过度的网络交往,往往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过于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造成上网时间的失控。并且,若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就很容易导致其在实际的生活中出现社交恐惧症,并造成角色混乱以及反社会人格等问题,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其出现违法犯罪的问题。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娱乐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数字时代大众娱乐的方式,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面不存有强权与国界,玩家之间可以随意欺骗,可以任意的厮杀拼斗,但是,正是如此,才导致大学生在刺激与娱乐中慢慢的失去了自我的本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是非观、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同时大学生的价值

  观处于一个形成的重要时期,其自身的价值观相对来说还非常的不稳定,并且很容易受到外力与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大多数都具有色情与暴力的特征,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这方面内容的强烈影响,也将会导致其自身出现偏向,并因此而走向异化。此外,现阶段的国内网络游戏市场与我们名族的主流价值观仁、义、礼、信、智、忠、孝等优良传统是相矛盾的,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统统被暴力、色情、邪恶所替代,所遮盖了。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梦想可以不顾一切,当杀人可以不负责任,当放火可以不负后果和代价的时候,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样会偏离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远。所以说,我们应当强化游戏的设计,注重网络游戏的健康。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本次调查中得出,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我们大学生不应该去回避它,应该合理运用网络,避免受到它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正面功效,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和谐的网络环境。

  第二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

  摘要:

  网络文化对参与其中的社会群体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青年人的成长联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中坚力量,即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任务,对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环境下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文化;价值观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其中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占整体的75.1%,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而大学生普遍集中在这一年龄段群体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充斥在大学生生活当中。而从价值观特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旦树立,不易改变,网络文化作为宣传媒介,对价值

  观的影响不可忽视。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冲击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其中不乏不良意识形态。而准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为成熟的“社会人”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精神保障,同时是人的道德品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加深社会认知

  网络是全世界的信息纽带,网络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世界各地的文化及信息,普通网民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媒介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的世界里认识、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加深社会认知。

  (二)网络文化多元价值观促进了大学生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

  目前,开放式的网络文化中存有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大学生在接触各类网络文化时更具全球视野,用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类网络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结合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而树立科学的自我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需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思想开放,能够迅速地接受新鲜事物,不仅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同时关心周边环境和社会发生的新鲜事物。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强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文化和空间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孕育思想的条件和空间,小到切身之事,大到社会事件、国际关系,大学生都可以从中了解、思考并持有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畅所欲言,思想在网络交织碰撞,持续更新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和需求3。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海量信息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丰富,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社交文化等,这些以娱乐为主的网络文化有着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如视频、文字、图片、声音等;这类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文化往往不辨真假信口开河、以讹传讹甚至恶意造谣屡见不鲜,容易使大学生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导致价值观扭曲,甚至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海量信息的网络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声难,对准确价值观的树立带来巨大冲击。

  (二)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模糊了社会价值判断标准

  当今的网络内容不再是由特定群体定制,普通网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服务器,这使得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导向的网络文化在传播。网络信息有其特殊的便捷性与隐匿性,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肆意发布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宣扬民族分裂思想等内容。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对一些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如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就容易歪曲自身的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从“大我”到“小我”

  因为青年人本身自我表现欲强,想得到周围社会的认可,而网络社会恰恰通过各类软件和应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构建自我的平台。这类网络文化崇尚自我,以自我快乐为原则。近年来,网络中充斥着一类如“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为自己代言”等符号化的网络亚文化,使得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群冷漠不关心,对人缺乏信任感,舍“大我”取“小我”,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4。

  三、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准确价值观的策略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准确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网络用户中,大学生这一群体既占有绝对比重,又是引领未来思想潮流的中坚力量,所以,如何对这一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共同发展

  网络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的迅速膨胀,但没有网络安全这一前提,网络环境所孕育出的网络文化就只能任由其肆意扩张,多了乌烟瘴气、生态恶化,少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严重违背了构建风清正气的网

  络空间这一初衷,大学生只有在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网络文化熏陶下,才能够树立起准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二)增强新闻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网络环境处在多媒体时代,各类媒介平台多、受众广,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类似,不同的观点、信息、态度、声音在各媒介平台交融、碰撞,这些媒体平台信息来源广泛、渠道复杂、受众群体成分复杂,在网络社会中人人均可扮演相对应的角色,个体、群体衍生或传播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但这种衍生或传播出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不良文化很容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各类媒体要增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从源头上掐断不良文化的路径,从过程上掌控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关注度高、突发的网络文化一定要及时有效地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和调控,真正发挥出各类多媒体应有的作用和社会担当,大力宣传主流网络文化,严厉禁止不良网络文化,做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化网络文化的肆意发展

  从某个角度反映出网络文化缺少制度约束。在目前依法治国的前提下,要利用法律手段,约束网络行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化解网络风险,遏制危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网络文化。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增强网络监管,用技术手段监管网络文化,发现不良苗头对其进行过滤、拦截和限制,甚至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摧毁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更加和谐向上的网络文化5。

  (四)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日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网络空间是各类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集散地,这需要在使用传统思想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持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方法,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文化的高地,密切结合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努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思潮。只有巩固扩大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利于大学生准确价值观的树立。

  综上所述,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树立准确价值观的影响有着长远意义,我们要发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和弘扬准确的网络文化,努力营造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6-01-22)2016-05-05.

  2唐亚阳,杨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4(237):46-50.

  3吴俊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28.

  4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现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0-111.

  5涂青.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第三篇: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讨

  摘要: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是一把双刃剑。从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角度分析,它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人格心理和个体独立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教育中要对此进行正价导向,积极跟进,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抗干扰能力,从而培养全面健康的个性人格,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

  关键词:

  网络文化;学生心理健康;负面影响;对策

  一、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价值观模糊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不过,网络文化中的内容非常丰富,精华与糟粕并存,正能量与负能量交织一起,这些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很强的冲击力。如网络文化中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干预,将会扭曲学生的人生立项和价值观,对其心理健康健全发展形成破坏性的作用。

  (二)道德自律弱化

  网络具有虚拟性特点。在网络环境中,很容易滋生不良的网络文化,比如黄色、黑色、暴力信息。与此同时,因为中职学生本身法律知识的一知半解或匮乏,加上自律性比较差,在暴力、色情信息的影响下,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道德自律弱化,进而做出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三)人际交往障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也是虚拟的。这种虚拟的人际交往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在交流时失去了真诚和信任;而恰恰相反的是,学生逐渐习惯了虚拟网络世界里的欺骗与玩弄,自我与玩世不恭。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导致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孱弱,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缺乏真诚与信任,心理健康极为不健全。

  (四)人格心理异化

  过度沉迷于网络,会使学生的意志力被消磨掉。尤其是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通过在游戏中寻求新鲜感、刺激感、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被不良的网络文化毒害,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在网络文化世界及其所带来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他们往往表现出不愿与外界接触,在心理上出现自我封闭;同时,因为中职学生的自控力和判断力的不健全,过于迷恋网络生活方式还导致精神上瘾,如一些学生离开网络后,就会表现出昏沉、空虚迷惘、厌倦、烦躁、孤僻、厌食、无所适从等各种不适应状态,久而久之,导致严重的精神障碍,心理异常。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分析,发现痴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他们在网上、网下出现很大差异,严重的出现偏执人格、

  多重人格、边缘化人格等表现。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在网络时代,要培养学健康的心理和个性品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和理念。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引导,帮助学生准确使用网络,理解网络文化,学会在网络时代如何避免迷失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网络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利用网络文化,扩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开展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他们通过可视化的环境来融入

  到教学中,从而继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学生带来了美的感受和爱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情。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共处,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观、荣誉感,能学会谦让、关爱,能学会竞争、成就自我;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校园文化反映了全体学生的共同价值观,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影响力,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的优势,可以对不良网络文化进行抑制,减少消极、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不过,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一些消极的思想与腐朽的作风有机可乘。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尤为突出。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学校要增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敏感度,坚决抵制网络不良文化,

  引导学生在心理上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与信念。

  三、结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对待网络应持全面的观点,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既要看到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网络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依据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健全教师队伍,研究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关心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增强情感教育,正价导向,增强网络道德、网络法纪教育,因势利导,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内化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的有力武器。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分析(3篇)

篇十五: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

  张帆;沈旭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当代大学生校园亚文化的全景式图景,剖析了其行为表象背后的价值理念,凸现出后现代语境下校园亚文化的独特之处,呈现出当代校园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断裂之处并指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张帆;沈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亚文化及其特质[J],曹迎2.大学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周蕾;周姣;谢佳敏;3.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征r——以电影《十万个冷笑话2》为例[J],彭贵昌4.思想政治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领[J],孙伟;于浩田5.思想政治教育对后现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领[J],孙伟;于浩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六: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生的“亚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对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亚文化的内涵和校园亚文化现象入手,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具体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加强引导高校亚文化活动的几点措施。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亚文化对策

  一、亚文化及其内涵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亚文化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够以其自身特征与主文化相区别;至少服从主文化的一部分规则;以与主文化的差异特征而拥有约束自己成员的行为规范;能够支持保持该文化的少数群体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整体行动;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主文化的差异与距离。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现象目前,高校校园亚文化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主要包括短信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等。1.短信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大量充斥着校园,其中包括各种爱情短信、幽默短信、友情短信、节日祝福短信等。2.网络文化。它是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等。3.课桌文化。所谓课桌文化,就是涂鸦文化的一种。涂鸦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对学校的一些不满或对一些现象的看法,亦或是一些打油诗,格调低下,粗俗不雅,文化格调不高。4.广告文化。学校好多地方都贴满了各式小广告,其中包括考研辅导班、假日兼职、出售二手笔记本、社团活动、自考等信息,内容可谓种类繁多。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特征高校校园亚文化是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概括讲,校园亚文化群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发性。以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年级,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构成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2.不定性。它在初始阶段往往是由某一个发起者或核心组织倡导或实施的,但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和远景规划,从而导致将来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某个人或组织的发展。当这个核心出现问题时,这个群体也会相应出现问题。3.批判性。青年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亚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并更多地趋向于批判性、边缘性。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论坛,都以激进和叛逆标榜自己,针对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的,也显得言辞过激。4.新颖性。当今社会信息量的日益扩张,导致各种思潮的泛滥,折射在校园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被称为“酷一族”。四、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大学生摆脱了中学老师、家长的严格监控,逐渐变得自主和自由,从而为亚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逐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追求;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亚文化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2.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校园亚文化当中。3.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内容因循守旧,不能贴近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为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五、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1.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大学校园亚文化可以满足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学生群体的各自需要,让他们在娱乐中陶冶性情,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和谐。(2)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校园亚文化张扬个性,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活动参与自由,活动空间广阔,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亚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形成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4)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在亚文化群中,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变成了主人,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2.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中的低俗文化、血腥、暴力、无限升级游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沉迷于网络而导致休学、退学、不及格重修的比例呈逐年上涨趋势。(2)所谓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涂鸦文化。由于它届届相传的继承性,不利于学校正面教育的实施,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大学校园亚文化。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取向容易使学生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六、如何引导大学校园亚文化关于大学校园亚文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与处理。首先应该看到校园亚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有利的方面,譬如,它重视自由与创新、关注个人与社会、追求真理、善于团结协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大有益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亚文化的不利方面。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贻误学业。1.营造一个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养年轻一代。2.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科学分辨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3.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要通过谈话、监督、与家长沟通等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自觉消除不良习惯。七、结语我们应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

篇十七: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

  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当遇到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时,相互倾诉自己的情感,因相同的文化意识而结为友伴群体。校园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如以兴趣爱好为标志的摇滚乐队、街舞团体等等。免费论文。二、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在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资源获取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把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为全世界。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某种信息手段,出现了所谓的“拇指族”、网虫等等,热衷于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可以畅所欲言,无需过多隐讳。这对于交流过程中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一方面这种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使大学生远离现实的生活集体,以更加封闭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实在的人际交往产生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出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苦闷压制在心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时代,资源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良莠,自觉和不自觉的接受着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其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畸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晰,感到困惑和彷徨。他们往往在心理低谷期将网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色情暴力信息作为排遣发泄的手段,甚至沉溺于其中,这给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具有年轻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价值取向是多元的。由于正身处于社会的转型之中,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有着对前途的迷茫,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大学生站在踏入社会的门槛上,面对着学业竞争、就业、生存的压力以及渴求成功的压力等,一部分大学生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大学生刻意掩饰这种失重状况,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3]。大学生面对这种矛盾难以排解,更多地体现出浮躁、批判和消极,当遇到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时显得过激和偏颇。许多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压力,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发形成了许多团体。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人魅力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有利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但一些偏激、叛逆和浮躁的意识等不利因素也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形成了无形的障碍。三、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包容校园亚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质得以体现,带来了不同类型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当然,这也给大学生文化选择增加了难度。对于广大的教育者,特别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要直面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整合互补的对策。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包容各种校园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一方面应良好地把握亚文化所反

  映出的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使具有积极性质的亚文化形态保持存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清晰校园亚文化中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亚文化成员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内容,剥除负面内容。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其过程是一种文化浸润的过程,需要某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其创造条件[4]。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应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在需求出发,建设具有较强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亚文化中创新、活泼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决抵制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袭,将社会主流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蕴含于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使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在调节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管理,使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校园亚文化的产生是源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因此要净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校园网在思想性、知识性方面的指导作用,并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群体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倡导文明用语和使用健康的手机短信;积极对大学生社团和群体进行引导和、监管,使之向学习型、学术型、公益型方向发展,促进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地发展。

篇十八: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P>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决抵制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袭将社会主流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蕴含于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使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在调节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

  向他人吐露,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有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当遇到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时,相互倾诉自己的情感,因相同的文化意识而结为友伴群体。校园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如以兴趣爱好为标志的摇滚乐队、街舞团体等等。免费论文。二、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在信息化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赋予了校园亚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资源获取手段和信息传递方式,把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为全世界。大学生是现代技术的受用群体,享受着信息技术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但在某些方面,全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某种信息手段,出现了所谓的“拇指族”、网虫等等,热衷于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可以畅所欲言,无需过多隐讳。这对于交流过程中的真实性十分重要,也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但同时,一方面这种非直接性的交流手段使大学生远离现实的生活集体,以更加封闭的心态面对校园生活,实在的人际交往产生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出现障碍;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苦闷压制在心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大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时代,资源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大学生难以辨别良莠,自觉和不自觉的接受着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其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困难,极易被不良亚文化所畸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晰,感到困惑和彷徨。他们往往在心理低谷期将网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色情暴力信息作为排遣发泄的手段,甚至沉溺于其中,这给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具有年轻人开放、激进、独立性强的特点,价值取向是多元的。由于正身处于社会的转型之中,受到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有着对前途的迷茫,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大学生站在踏入社会的门槛上,面对着学业竞争、就业、生存的压力以及渴求成功的压力等,一部分大学生焦虑急躁,找不到适当的人生坐标,而成人的自觉意识又促使大学生刻意掩饰这种失重状况,表现出高度自我,玩世不恭,诸事漫不经心,或干脆反其道而表现出极端的颓废与消沉[3]。大学生面对这种矛盾难以排解,更多地体现出浮躁、批判和消极,当遇到各种敏感的社会现象时显得过激和偏颇。许多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压力,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发形成了许多团体。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人魅力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有利于协调学生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但一些偏激、叛逆和浮躁的意识等不利因素也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形成了无形的障碍。三、引导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包容校园亚文化。随着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质得以体现,带来了不同类型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当然,这也给大学生文化选择增加了难度。对于广大的教育者,特别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要直面一个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研究,积极探索多元文化整合互补的对策。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语言、思维和信息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要以更开放的态度来理解、包容各种校园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一方面应良好地把握亚文化所反

  映出的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对于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园亚文化形态要大力弘扬,使具有积极性质的亚文化形态保持存在空间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清晰校园亚文化中的主流方向,从而引导亚文化成员自觉地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内容,剥除负面内容。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其过程是一种文化浸润的过程,需要某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其创造条件[4]。大学生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环境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应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在需求出发,建设具有较强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作用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亚文化中创新、活泼的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决抵制消极的、低俗的文化侵袭,将社会主流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蕴含于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使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在调节大学生心理、个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管理,使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校园亚文化的产生是源于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因此要净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校园网在思想性、知识性方面的指导作用,并高度关注网络虚拟群体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倡导文明用语和使用健康的手机短信;积极对大学生社团和群体进行引导和、监管,使之向学习型、学术型、公益型方向发展,促进校园亚文化健康和谐地发展。

推荐访问: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 影响 大学生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