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05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 来源:网友投稿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由数学文化中的实际问题导入,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二分之一,它的全部,它们总共是33,求这个数。

  师引导学生分析,设元,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重点分析了如何去分母。可是大部分的学生不会用短除法找最小公倍数,于是我又给学生补讲短除法。

  讲完短除法,再讲去分母的方法。

  去分母,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两边分别乘以最小公倍数后约去分母。学生们在去分母过程中,常踩着几个坑:1,漏乘;2,分子是多项式时忘记加括号。

  虽然我一直强调它们,可是初学者都常踩着它们。

  我想,虽然强调过,但毕竞这些内容有些抽象,所以学生不易习得。

  最终只有通过再针对训练:精讲一个例子,再让生进行只去分母不移项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训练,这样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1)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1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以后,这节课重点探讨解下列方程的技巧方法,

  如在解方程30%x+70%(200-x)=200×70%中,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乘以100,化去%得:

  30x+70(200-x)=200×70,有部分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在200那里不乘以100?在(200-x)的里面又不乘以100呢?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我想是否要将原方程变形为,然后再各项乘以100,写成,最后化去分母。

  又在解方程中,怎样去分母呢?最小公倍数是什么呢?学生是有疑惑的,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二项都分别分子分母同乘以10,则二项的分母分别成为5和1,即原方程变形为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即把左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以2,右边第一项分子、分母都乘

  10,则三项的分母都为1。原方程变形为2(4x-1.5)=10(1.2-x)+2

  又如在解方程中,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

  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五步变形灵活应用,除此之外,据不同题型,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就能快捷地求出其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2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方程列出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怎样把方程简化,化成能够解决的一元一次方程,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较少。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没有等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这样造成多数学生跟着少数学生思维跑的局面,忽视了大部分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过程,只照顾了少部分学生,这会导致数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总是体验不到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的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这是我今后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4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例1:解方程。

  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

  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

  例2:解方程。

  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

  3、去括号导致错误。

  4、运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

  例3:解方程。

  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5、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5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

  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6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 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 +1-10×2 = 3x -2-2× 2x +3

  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 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1)基本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2)对学情分析不准确,本来认为学生对工程问题会掌握的很好,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会相对很轻松,但结果是学生早就忘了工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复习2的填空都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上临时调节不到位,使一堂本应轻松的课变得沉闷、不能有效推进。

  (3)从学习有效性考虑,对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一是复习中工程问题可利用例题分解完成,这样可以为例题做铺垫,提高审题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使例题学习更顺畅。二是例题后的变式,一道是在例题基础上的变结论题,另一道是单独的一道题,但是条件与例题有变化。此题不如在例题基础上直接变条件,节省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学习困难时研讨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问题研讨都可以得出结论,所以教师点拨的作用要适时体现。如,学生对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认识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力求方法表示整体1与各部分关系,这样学生可以很轻松理解。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7

  本节课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8

  这点要适当指导,② 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 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 5×3x +1-10×2 = 3x -2-2× 2x +3其中3x +1, 2x +3 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①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 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②想办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③学生有疑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讨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基本一致,就学生的表达能 力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准备 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达到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 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 题。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会初步了解了“建模”的数学思想及基本步骤。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步骤,通过把实际问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不仅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加深了对“建模”思想的理解。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的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多点听其他老师的课,尽量把他们对课堂教学处理的优点溶进自己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9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1)解方程中的“去分母”。

  (2)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0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2.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许多卡通动画效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4.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只是小学与初一老师的事情,其实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学习的“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都出现过。

  (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有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①解方程中的“去分母”,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由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且容易出错,再看方程

  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①部分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②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③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容易错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2后,得到2x—x+2=2,其中x+2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一,二之后,教案作为衔接教材与课程桥梁的作用: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课堂,获得了教材提供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解方程思想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我还要加强以下三点。

  一、应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我在教学中与生活中实例举得不够。

  二、要多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怎样才把4x右边去掉。利用等式的性质一。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加强评价

  我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没有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好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

  对本教案还应加强要多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4

  在小结里提出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为两大步,目的是进一步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从而使学生明确最简方程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目标,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是,首先寻求所给方程与目标的差异,然后设法消除差异,直至达到化归目标,即化为最简方程,求出方程的解.这里化归的具体方法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在解题时思路明确,有章可循.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5

  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是学生应该学会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从解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为0这两个问题入手,通过观察、探究,发现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进而得到解方程kx+b=0与求自变量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x+b的值为0的关系,并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确认了这个问题在函数图象上的反映。从而,归纳总结得出了用一次函数的观点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虽然前面有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但是学生不会想到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联系起来,所以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个难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次函数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我在得出结论后,设计了一系列的习题进行加深巩固,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数”到“形”,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注意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以及解题过程的完整性,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函数观点看方程的思想。经历了这些练习后,同学们可以更熟练地掌握通过函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虽然用函数解决方程问题未必简单,但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用函数的方法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个别同学在自己通过画图象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上还有一定困难,理解上不是很到位,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落实。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有所欠缺,前面引导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用时过多,导致后面巩固练习中的最后一题没有完成,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尽可能的合理一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举手的比较少,使得课堂气氛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所有的不足也在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改进,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数学课我给同学们讲了追及相遇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追及相遇问题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数学问题,而且完美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教会他们直接求解的方法之外,我还想通过初步引入未知量,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对待同一个问题拥有更多的思路。

  在备课过程中,我遇到一些麻烦,因为看到追及相遇问题就想列方程去解答,利用直接法去计算让我很头大,在不断搜例题看答案解析的过程,我开始渐渐明白直接法中蕴含的道理。这节数学课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双向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带给孩子们方程思想的同时,孩子们的角度也为我增加了一种新思路。

  在讲解追及相遇问题时,我通过生活中有趣的的情景模拟来举例题,比如军队追及敌人,小朋友找彼此玩相遇等等,我感觉这样会使同学们更加有画面感,从而更加容易去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我边描述题干边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简图,同学们兴致勃勃,跟我一起念起题干来。

  同学们原来接触过追及相遇问题,而他们只是记住了公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除以速度和,为什么两个人相向而行速度就要求和呢?大家沉默了。在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孩子们只是机械的套用公式,并不理解其中的奥义。通过讲解参考系,孩子们对这个公式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在用直接法解答完几个例题之后,我回到第一个例题,告诉孩子们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去求,孩子们热情高涨,都急于知道究竟是什么方法。在跟他们讲解不知道的量可用参数来表示,然后利用假设的参数列出关系式就可以解出答案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并不是都能理解这种解法,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未知量和方程,思想的转变并不是那样容易。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不断重复,就像高中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重复是学习最有效的工具"。孩子们说不是很懂,我便再讲一遍,只第一道例题,我用方程法就讲了三遍,结合提问,在讲完第三遍之后有更多的孩子表示能看懂关系式,回应积极。

  其他例题我引导孩子们用方程法去考虑,很多孩子都积极举手起来分享自己列的关系式,看到孩子们小小的心里埋下方程这个奇妙的种子,我心中的喜悦无法言喻。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7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环形追及问题,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处优点:

  1、本节课研究的是行程问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一类应用题,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环形跑道中的追及问题),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和处理,搭了一些台阶,增加了几道例题,由直线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到环形跑道上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分析寻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画图分析,另一种是列表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学生在这样的思路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问题情景再现,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4、让学生自己设计追及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曾为环形追及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此时记忆犹新,我引导学生把问题分成几类:

  1,同时同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

  2。同时异地同向追及慢者在前(快追慢)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短);

  3。同时异地同向追及快者在前(慢追快)

  解决方法:快者路程—慢者路程=一圈路程—两者相距路程(较长)

  在解决第三种问题时,我们还总结了一句话帮助记忆:要想快追慢,路程换一换。更有优秀学生提出用相对速度来解决追及问题,在他回答后我给予肯定和表扬。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课题气氛太活跃了,感觉有点控制不住,最气人的有两位学生因为争执竟然当堂吵价。看来制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很重要,控制活跃的程度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问题,为自己定个目标:争取做到收放自如。

  2、由于讨论占用了很多时间,对练习有点浅尝辄止的味道,故时间的安排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不然会影响了下一学科的教学。

  希望我的学生和我自己,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路思索,一路前进!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公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出发1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奔跑,小狗奔跑的速度为12千米/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第二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用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

  课是结束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

  新的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欢它。

  于是,我这样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索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先行100米,阿里斯开始追赶;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阿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时间?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9

  本堂课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的学习。为了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分别选用了辨别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并要求说明理由;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决问题等。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也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辨析、纠错,说明检验的方法及如何书写,老师在屏幕上给出板书格式,学生通过练习加深格式的书写。

  1、对概念的理解及辨析效果不错。

  但检验还是有点问题:

  (1)可能格式是用ppt投影出来的而有的学生没仔细观察,板书的时候有学生左右两边还是连在一起写;

  (2)旧知遗忘严重,所以前面的复习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最后小结比较匆忙。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难度很大)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但难度很大,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

  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过前人的筛选和整理了的,但对于他们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重新设计,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整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5、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

  对于例题的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尝试—交流—讲评—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对于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同样采用了“尝试—发现—归纳”的方式。

  6、重视方程思想的渗透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

  本设计一开始就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中,逐步体现“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同一个量”的观点。在用估算的方法求方程的解时,体现了用具体的数值代入检验的方法。今后还是要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知识点的特点及应用方法,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0

  本节公开课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与配套问题)。教学目标是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现将本节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1、设计简单而对本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1、小组内交流,中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

  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变式为分数,能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4、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3篇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习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来增加学生解方程组的方法与技巧。代入消元法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掌握,但加减法难度就大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明确用加减法解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必须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分类、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丰富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是今后学习方程组知识应用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和具体方法步骤,但还需要通过强化练习,才能达到熟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体会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学反思涉及到学生、教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方面面,我们只有通过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才能发现成功之处,更重要的是找到不足和差距,然后想办法改进、完善,使课堂更加完美。这既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有之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之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快。

  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课刚刚讲过,但感觉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回顾反思,找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㈠整节课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的时间的分配上存在问题,例如第一环节复习请用代入法解方程组让学生板演,花费时间过多,对后面时间分配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可以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㈡例3、例4两个例题之间教学跨度比较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题目,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教师可以在两例题之间加入未知数不是相反数,而是相等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帮助学生进行过渡,对于例3解方程组,教师的重心不能放在解这道题上,教师应不断的变化题型,让学生感悟到“择优”这种解题思想。

  ㈢习题的处理要做到精细化,这不仅有利于时间的分配,更能体现出课堂的实效性。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我今后再讲这一节课时,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好,使课堂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2

  作为今天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尝试,探究教学方法,真正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师成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创造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本课中紧紧围绕两个中心,“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如何用加减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来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层层深入,步步攀升,环环相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一步了解“消元”的思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与代入法相同,仍是“消元”化归思想,通过代入法、加减法这些手段,使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使“消元”化归这一转化思想得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化归意识的点拨与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先让学生用代入法求解,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之后,通过两个例题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同时明确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加减消元法的应用,并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个别同学在运算上比较容易出错,运用的灵活性掌握得不太好,解答起来速度较慢,我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又快又准确的。同时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的教育教学水*。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过直接采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问题的。我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复习设疑,引发兴趣;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散难点;自主学习与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面向全体,促进课堂动态生成,让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命化,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得到了教研组听课老师的好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足。

  优点:

  1、组内帮扶作用发挥的突出。虽然大家都知道加减消元法,但有些同学不太明确怎样变形成可直接加减的形式,而通过组内帮扶,正好能帮助教师分散解决个别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

  2、易错点强调的较好(这是听课教师的评价)。在用减法消元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减数位置是一个整体,应该每一项都变号,所以在学生展示时,我让他写出了减的具体过程,也要求大家本节课做题时也要这么做,这样就减少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不足:

  1、课前复习提问不到位。本节课要继续研究加减消元的方法,在课前我只简单的提问了可直接采用加减消元的条件及如何加减消元,但从学生做题的过程来看,学生更容易在对方程的等价变形中出错,即利用方程的简单变形,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学生往往忽略等式右边的常数项,不过,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提醒了一下,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还要更细致些,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的易错点。

  2、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出示时间有点早。我是在学生“先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课后认为在“后教”环节的“更正”、“讨论”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更能体现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命化课堂”教育新理念。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教学反思3篇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教学反思1

  自从成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不断地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字节的教学水*。今天上了一节复习课,在组内各个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这节课有了一定的把握,上起课来也比较有信心。

  我吸取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深刻体会课改精神,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教学的实质,在开学初就放心大胆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互批作业,小组讨论,组内互帮,我都放心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完成。这样,非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现在形成了优生帮困生,学生主动向老师问问题的良好学习风气。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我充分的进行备课,不管是学生较易理解的知识还是重难点,都在课前精心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我。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中我注重为学生留出生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为学生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在遇到某些问题时解决的方法不恰当。

  三、学生语言表述过于罗嗦,不能一语中的。

  四、在改进教学的同时还要多学习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水*,把生生互动课堂,真正扎实有效地开展。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努力顺应学校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放下包袱,改进方法,积累经验,稳步前进。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教学反思2

  一、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是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熟练、准确的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都已经很熟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对算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即要明白要这样算,还要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如去分母为什么不能漏乘,为什么要添括号。让学生理解数学演算过程的`严密性。

  二、教法学法

  1、本节是一节复习课,也可作为习题课,所以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通过复习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通过对算理的思考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通过解题后对结果的检查与验证养成检验与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进行十分顺畅,学生对算法、算理回答起来头头是道,也知道该注意什么,但总是有些学生“明知故犯”,所谓的失误率还不够低。

  2、这节课算得太多,容易形成学生的疲劳,增加失误率,如何让学生愿意算,乐于算,还需要想一些办法。

  四、注意事项

  对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的复习,我们考虑是不是也应该设置一些应用问题,以此增强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教学反思3

  本课以学生比较感爱好的《家有儿女》为话题引人,然后围绕刘星他们一家的实际问题分别设计成打折、积分、最佳方案问题。将问题呈现给学生,每一类型的第一道题目带领学生分析,这一类型的其他题目有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提供给学生探索归纳的空间。

  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独自完成。再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参与,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式子表示的等量关系,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对打折、积分、最佳方案问题进行复习。教师在过程中扮演了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启迪者的角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但是通过这一节课和别的学校老师相比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应始终保持*静的心态,接近学生,不要离学生太远。

  2. 在教学应始终保持笑脸。

  3. 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应多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4. 整节课的教学中,语言的过渡和衔接。

  5. 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未能将习题处理完。

  应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另外,本节教学复习的是七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由于是复习课,加上我上课的班级学生成绩比较优秀,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基本知识比较扎实了,于是本人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审题习惯的培养

  上课开始设计了一个小“陷阱”,仔细阅读练习纸,在规定时间按要求完成。由于学生没有把练习纸上的内容读完,都没有在意识到老师的“陷阱”。于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并且在复习完内容后,让学生说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后,提问哪一步骤最重要?(审题)然后出示华应龙老师编写的审题诗,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2、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是复习课,知识点学生基本已经掌握好了。于是在讲解每一题时,都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然后再指名学生讲解解题方法与自己的想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注重知识点的比较

  复习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后,我又设计一道,一倍数已知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灵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4、注重知识的拓展

  由于是复习课,在复习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又要有一点拓展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设计了一道“自我挑战”题,但与有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当堂解决,而是留到了课后。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3篇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1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

  在上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

  由于这节课是同课异构,我发现第一位老师上完课,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上课时,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

  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我认为:虽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质教案3篇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质教案1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知识目标

  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借助“列表法”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体会“列表法”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法学法

  优选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技巧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总结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指导学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结合具体情景、设计解决策略、与他人合作交流、自我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学习。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质教案2

  我把本节课设计为5个环节:

  1、情境引入相遇问题,初步感知列表方法

  张叔叔和他的朋友们开着越野车一同去森林探险,他们来到了森林不久不幸被一条毒蛇咬了,这种毒性在8小时就会发作,他们知道离森林大约60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大医院,本医院的救护车60千米/小时,可他们开的越野车40千米/小时,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救张叔叔呢?

  通过救人情境的创设,既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检测,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入路程问题——相遇问题。

  引入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课堂交流理清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的方法(画图或列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用列表的方法理清题目中的数量,让学生初步感受“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中感受“列表法”,让学生参与的知识获取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感悟故事中的追及问题,拓展提高对列表的认识

  第二场龟兔赛跑:兔子为了体现自己的速度确实比乌龟快的多,他们约定兔子让乌龟先行40分钟,并且在比赛中兔子和乌龟都每跑1分钟,停1分钟,如果乌龟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爬行,兔子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行进,试问兔子追上乌龟需要多长时间?追上的地点距出发点有多远?

  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为背景,配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引入路程问题——追击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列表法表示追击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等量关系,设不同未知数,列出不同的方程),进一步体会“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威力。

  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重复,学习过程也不能使机械地模仿,而应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由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一种方法到两种方法,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应用“列表”法的过程中,提高对“列表”法表示数量关系优越性的认识。

  3、回归现实,梳理新知

  浙江奥运健儿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的夺冠为*水上项目获得了第一枚金牌,掀开了*水上项目的新篇章。金牌后面是无数的汗水,在千岛湖,孟关良是这样艰苦训练的:一艘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在同一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

  本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题以“奥运”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对路程问题进行了巩固练习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4、合作互动,深化提高

  编写一道应用题,使它的题意适合一元一次方程60x=40x+100,要求题意清楚、联系生活、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创意。

  本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

  前面的环节是由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现在是由数学模型到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发展创新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畅谈收获,内化提高

  这节课体验到了什么?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收获和感受,全体同学交流。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后设计的畅谈收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总结收获,交流疑问,当堂消化本节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推荐访问:分母 方程 反思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3篇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1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