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4-05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4篇

【篇一】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造就亿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这将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57%,已经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落户,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但是,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到2030年至2035年,还会有约4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简单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它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人们说,城镇化会伴有“城市病”,其实乡村也有“乡村病”。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后者是在发展趋缓中产生的。乡村发展的活力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据统计,1960年至2016年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33%提高到54%,伴随着城市发展,乡村社区发展活力却在逐渐降低。在我国,其集中表现为农村“三留守”问题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这表现在只注重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重务农队伍素质提高和职业化。相应的是,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要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各类群体到农村去创业创新,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
爱农村,方能守初心。如今,“农民”两字不应是一种身份,而应是一种职业。新老农民队伍中,不乏赶时髦一哄而上者,也有人因短期效果不佳而离开。但是,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创业者是怀着对农村的美好向往、对土地的特殊情感,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托起了新农业,创造了返乡下乡创业的许多成功案例。

  乡村振兴战略得靠这样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人去落实。一方面,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另一方面,只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a href=>

【篇二】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XX县模式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行乡村振兴戰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助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比重,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实现乡村“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发展成效;
优化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范式,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一、康县开展乡村旅游概况

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隶属于秦巴山区贫困片区,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全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基础丰富,全县现有“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69个,新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52户,累计达到317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12.4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1.01亿元,同比增长34.3%。康县政府以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大力推动县域内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成效,预计到2018年底,全县美丽乡村总数达到317个,占总村数的90%。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以此来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康县经济的转型发展。二、康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康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取得了丰硕的开发成果,当前已形成了以花桥村、凤凰谷、何家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花桥村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引入市场资金新建房车露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成效。在2017年全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人均增收1850元,占到居民人均收入的35.3%,同时并鼓励社会资金和本村的能人大户参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中,使花桥村居民收入和人均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多元主体联动的“花桥模式”。凤凰谷村依托于政府扶贫资金优势,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通过股息分红、合作社带动、劳务输出等多元化方式,拓宽村民增收途径,使得贫困户的收入从人均2013年的2234元上升到2016年6520元,而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收入占到居民收入的近50%;
在凤凰谷运营管理上,采用公司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何家庄依托于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特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中,采用政府主导、群众为主体的建设机制,按照“发展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宜居宜游宜业”的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建设规划,采取全面统筹、整合资金、重点投入的办法,并将中国传统“五常”文化融入乡村开发建设中。通过政府租赁村民土地,整合村民发展资金,以此来发展本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其中2016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0元,这其中乡村旅游所带动人均收入达456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7.9%下降到2016年的3.8%。与此同时,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带动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将村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经济优势。通过发展本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农户的旅游开发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与乡村的振兴开发。三、康县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

第一,乡村旅游开发有效地增强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功能,助力农业全面升级。乡村旅游的开发有效地盘活了农村的资源,充分发挥了旅游乘数效应,通过旅游实现兴一业而带百业的发展目标,也提升了乡村发展的文化与产业内涵,增强了乡村在经济发展中的自身动力,并通过引入发展新业态,提升了旅游发展品质,提增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第二,发挥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品质。在康县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提高对茶马文化的开发水平,带动了以花桥村为主体的乡村发展。通过加大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形成了以朱家沟为代表的乡村古村落文化旅游。以红色文化为开发方向,形成了以云台村的红色古镇乡村游;
以地域特色文化为驱动轴的乡村旅游开发,增强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在品质,使乡村旅游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

第三,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助力农民全面发展。康县政府着重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开发,以此来助推乡村经济发展,通过旅游的开发有效地整合全县乡村的旅游资源,并且有效地带动乡村居民就近务工,产业分红和农特产品销售。同时,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提升了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了劳动的附加值。旅游的开发也让农民形成了市场化的思维方式,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功能,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旅游的开发有效地改善了原先乡村脏乱差的乡村环境,使得乡村环境更为生态宜居。乡村旅游的开发也使得乡村有了本村的乡村产业,有效增强了乡村发展的自生动力,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旅游的开发使村民更多地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并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和村规民约的约束,使村民的市场化意识和维护乡村环境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成了邻里间的和谐、村民间互帮互助,极大地改善了乡风民风。旅游的开发,提高了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社区化治理,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社区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将社区治理和村两委治理相结合,将改善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乡村治理的成效。乡村旅游的开发给当地村民不仅仅带来了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旅游为乡村居民带来巨大的收入机会和增收项目,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四、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有效地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通过合理旅游发展模式和产业利益分配模式,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之上的乡村振兴,将全面实现乡村经济和产业的协同带动,有效地促使乡村发展全面振兴增效。

【篇三】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林权流转制度机制逐步完善,新型林業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森林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创新,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持续加强,林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林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特色经济林,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林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木材经营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是实施林业产业化的关键。要按照“谁有能力谁就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鼓励、引导有关经营实体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高起点培植龙头企业。按照“注册一件商标,培育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原则,强化企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效应。引导优势林业产业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培育一批新的品牌企业,争创名优产品。支持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品牌实行不同层级奖励,鼓励林业企业创新发展。加大品牌产品宣传力度,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林、经济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战略。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加强植物植被景观的培植,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四、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林业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阵地。在推动实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以来,应该通过有效发展林业产业,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的区域辐射带动效应。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全球已经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破坏严重、生态产品短缺、生态差距巨大、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剧增等严峻形势,严重侵蚀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林业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林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和富民产业,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要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以植树造林为起点,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要在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沙产业、林产工业等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有效保障,拓宽新的途径。

五、结束语

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四】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的广袤国土上,乡村无疑是重中之重。所以说,只有全面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才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坚实的精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科学规划,需要文化引领。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没有文化的振兴就没有乡村的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发展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而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更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远景。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兴旺、物质丰富,更要生态和谐、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经济议题,而且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只有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发展。让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课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1.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意义重大,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只有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先进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2.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经济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谋求乡村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就经济谈经济的狭隘思路,必须改变重物不重人、重量不重质、重经济不重文化的发展理念,必须变“输血”为“造血”,既要重视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化人”作用,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让群众开阔视野、明晰思路、增强自信、增添动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健康,还要注意到乡村产业并不是对城市经济的简单模仿或机械复制,而是立足于乡村文化传统的视角,探索具有中国乡村特色、乡村风格的经济发展路径。需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动力和持续动能。

3.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乡村共同体,只有尊重民风民俗,乡风文明才能接地气;
只有和谐自然,才能更生态;
只有设施完善,才能更宜居。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切实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既需要全社会范围内的法治氛围和导向,更需要提升农民的民主素养、治理能力、法治水平和道德水准。要立足于乡村本身的地域文化特性,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都需要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重要基础和内在支持。

二、当前射阳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部分乡村却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结合射阳的实际,大体有如下几个情况:

1.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

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引起的“人走屋空”,部分农村人口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市,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打工离开农村向城镇转移,使村庄常年人烟稀少,仅有老年人和儿童留在家中,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突出。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产业呈现“空心化”。

一些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普遍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基本仍是传统的种粮、蔬菜自给,农民增收难,甚或出现抛荒。

3.精神文化荒漠化严重。

一些城乡接合部的群众富了口袋,空了脑袋,做生意可发财,读书无用论盛行,有了钱就挥霍,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猖獗,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泛滥,精神风貌令人担忧。

4.农村社区建设落后。

部分自然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公路覆盖率低、医疗卫生条件不足、水电供应不足等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5.农村基层治理较为混乱。

个别乡村基层组织弱化,面对矛盾纠纷村组不愿管、不敢管;
农村村头恶霸包括地痞、流氓侵蝕基层政权,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甚至存在充当“保护伞”的行为。

上述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不单要在乡村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需要振兴乡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振奋精神。更说明即使乡村经济发展了,如果文化发展不足也会导致部分村民没有精神追求,缺少幸福感,迷失生活方向,给乡村发展、给家庭幸福带来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不仅要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引领,让农民于经济发展口袋富裕的同时,脑袋也更加富足。

三、射阳地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乡村振兴不能仅依赖扶贫救济,外在输血,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农民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在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中,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提升和思想转变。文化建设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大有可为,实现乡村振兴、文化富民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措施:

1.要促进城乡融合,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1)市县图书馆与乡镇图书分馆联动,叠加“农家书屋”开放推进文化惠民,图书馆和书屋舒适的阅读环境给予村民徜徉书海的情致。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购买农技致富书籍报刊,满足村民对于各类书籍的需求,让农户“白天地里忙、晚上进学堂”在书山网海里寻找致富之路,让村民们享受到“文化大餐”的艺术氛围。

(2)文化部门利用农村集市开设科技书市、开展送戏下乡,让集镇广场、村居中心和农庄处处飘溢文化的芳香,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送去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提升镇街综合文化站,聘用村级文化宣传员,策划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展现英模风采、健康文化、乡风民俗、耕作制度、传统节庆以及民间手工艺等,让墙壁成为农民接受文化熏陶的露天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人物学习,养成科学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一村一典型、一村一特色”体现乡村地方特色,传承乡村文化,与自然风貌、特色民居融为一体,可带动当地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游。

(4)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吸纳农户家庭的姑娘、大妈们参与到镇村大小文艺团队中,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实文艺人才队伍,让队员们翩翩起舞,舞出新时代精神风貌、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2.突出主体,努力提高农户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抓基础教育,从加强投入改善乡村教学条件入手,让乡村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去,摆脱代际贫困传递,为农家注入新鲜活力。

(2)成立村农民夜校,强化技术培训、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志在“打赢知识翻身仗”,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积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获得感。根据乡村特色经济和生产发展需要,走进课堂学习农业技术,组织开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让“庄稼汉”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将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理念传递给村民,不仅让农村电商“活”起来,也更多的农民家庭富起来。

(3)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确保村民家中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户的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掌握电商交易平台操作,解决村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成为新时代的现代职业农民,树立文化向农业产前、产后、产中融合的意识,形成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升级。

(4)引导“跳出农门”的大学生选择回村创业,投身现代农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其兴办家庭农场,给予创业扶持,让其“和土地谈一场恋爱”,让平凡土地生长出致富新希望。对到经济薄弱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吸纳贫困村民就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鼓励他们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1)培育良好风尚。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文明乡风。树立勤奋、诚信、奉献的精神价值观,持续开展好儿媳、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养成推崇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风气,使村民在不知不觉中精神面貌就发生变化。

(2)倡导新乡贤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作用,鼓励和动员品行好、有能力的企业家、技术人才、文化精英和创业成功人士返回家乡,以思想、技术、资本及社会影响力回报故乡,创业建设、助推公益。他们大多经历过市场经济风雨,见多识广,胸襟视野相对开阔,让他们致力于对贫困农户的教育影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让新乡贤成为当地乡村建设的“智囊团”、群众利益的“公道杯”、村政事务的“宣传员”、公益事业的“助推器”。尊重乡贤,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见德思义,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正能量。

(3)加强农村基层综合治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文化整合功能,提高社区凝聚力。乡村振兴不能是乡村居民仍是一盘散沙,各过各的生活,而是相互之间协作,创造更好的生活。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完善乡村自治的各种制度。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4)发挥传统礼俗文化的现代功用,做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一批反映当地人文传统的乡村故事,把“崇孝、守信”的内涵渗透到文化建设中,让村庄有灵气。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将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把各项法治要求融入礼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口口相传,使法治精神内化成农民的内在自觉,树立法律信仰。实现传统文化和法制精神融合,赋予农村新气质。

4.要加大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农村地区的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1)依托上级博物馆资源,从保护好古井、古屋、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遗迹入手,从生活生产等方面收集大量村民过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如做饭的炉具、犁地的耙子、打粮的磨盘等一件件实物,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运用现代手段修缮建设乡村史博物馆,建设乡村文化“地标”。保存乡土味道,留住“乡韵”,保护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以深入挖掘“记住乡愁”、“守住乡土”等为切入点,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2)筹建乡土民俗展示馆和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有庆祝丰收的节日、春节、清明和七月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规则、仪式和活动,深入挖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使乡村成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民画、柳编等更是“活”的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对草根文化人才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让农户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多彩多样的作品来装扮生活,活化与传承并行,鼓励文创产品创新发展“非遗衍生品电商”,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依托“十里菊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药文化展览馆和菊花药材加工园等景点举办菊花节;
依托阳河湾景区、千秋大罾和贝拉玫瑰园等景点举办玫瑰节;
举办进园赏花、游览观光、招商推介暨品味花茶、电商街开业等系列活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资源,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人人投入经济建设、参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圍。

(4)利用当地农特产品资源的优势,创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依托草莓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和农家乐,打造农业休闲主题旅游特色小镇;
发挥桑蚕产业优势,组建企业加工蚕丝被,让蚕丝被品牌闻名遐迩,打造丝绸小镇;
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加大对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让每一个镇村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激发农民的主体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拉动贫困村民就业,让特色经济产业成为农户的持续增收的依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地包含着重视文化功能的要求。唯有文化,才能够让人尚善向上,知荣知耻,才能让乡村灵动起来、美丽起来,唯有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够让家园厚土泽惠后代、醇厚民风流芳千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奋斗,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形态,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担当和智慧,让我们乡村的星云更加璀璨、天空更加蔚蓝、群山更加青翠、河水更加洁净、空气更加甜美、乡风更加文明、读书声更加脆亮、屋舍更加整齐俨然,不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形式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形式与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0000字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2000字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年乡村振兴年初工作计划(优秀16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我们该怎...

2最新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报告(14篇)【通用文档】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大家想知道怎...

3最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汇总12篇)(完整文档)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上发言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

52023年在某市乡镇财务人员培训班上讲话

同志们:为扎实做好2022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提高乡镇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加...

6乡镇党委书记听党课交流发言材料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个人心得体会汇报如下:通过聆听*微党课上的讲话,指出乡镇党委书记应具备的几项素...

7经验材料:精准分类优治理多治融合促振兴【精选推荐】

**省**市**区按照政治引领、自治提升、法治护航、德治涵养、智治融合“五治一体”思路,突出问题导向...

82023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近年来,我市将金融扶持作为脱贫富民的重要举措,创新建立小额信贷“三精准三确保”模式,走出了一条...

9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精选文档)

按照市委农办《****年**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考评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10县乡村振兴局关于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调研报告(全文完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站在党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