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4-0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解读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民生问题是指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可和接受。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可以从民生视角出发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生;人民群众;需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人民群众理解、认可和接受,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等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不尽人意。为此,应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民生是指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食品安全等。“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等,这些都蕴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表达了统治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注。近代以来,孙中山首次明确了民生的内涵,“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此后,孙中山又提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等思想主张。自成立以来,共产党始终将民生问题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为了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从总体上看,民生问题不仅包括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问题,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人的发展问题。

首先,民生问题涉及了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范畴,但是马克思却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比如,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种“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吃穿住用行以及其他需要,还有为了这些需要进行的生活与精神活动。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唯有通过连续不断的物质资料生产,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并为“现实的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然,这些论述都蕴含了深刻的民生思想,也为民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民生问题关系着劳动者的素质,影响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财富状况等决定着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人们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获得充分供应,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仅有生产力发展并不能充分解决民生问题,要解决民生问题还必须改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结束以牺牲多数人利益的方式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让“所有人共享大家创造的福利”。由此可见,民生问题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素质提升,“财富创造者必须拥有财富”。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将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才能使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中介环节。

二、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制约

党的革命与建设经验表明,改善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将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根本任务,通过调整工商业、解决失业问题等方式改善民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也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理论为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虽然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取得丰硕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却不尽人意,这固然与宣传方式不当、理论过于抽象、形式过于简单等密切相关,但主要还在于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深层次问题日渐凸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冲突不断等问题就较为严重,同时,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些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以教育问题为例,由于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日渐严重,也使许多贫困学生、农民工子女等无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以医疗卫生为例,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人们不得不奔向大城市看病,同时,随着医疗服务价格的提升,许多人陷入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这些民生问题使许多人对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产生了质疑,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产生了怀疑,这无疑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开展。

三、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完整的社会化过程,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大众化更具有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只有让人民群众主动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现实价值。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上学难、看病难、房价高、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为此,应加强民生建设,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生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利益问题……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显然,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基础,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对物质力量的重视就体现为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民生问题是物质利益问题,就需要用物质力量来解决。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并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成果共享。要让人民群众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紧靠理论宣传远远不够,因为科学的宣传教育只能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却无法让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思想主张,并最终接受共产党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应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等基本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主动认同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

民生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往往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比如,建国初期的民生问题主要指温饱问题,而当代社会的民生问题更多体现为分配不公平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问题,正是由于各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人民群众才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因而,应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热爱社会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民生问题。关注现实生活、解答群众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也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的最好办法。邓小平同志就说过,“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应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生活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解释各种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而不能“避重就轻”,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见、不闻、不问,要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自己的理论,能够为自己答疑解惑,能够说自己的心理话。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仅要解答群众的思想困惑,满足群众的理论需要,还应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比如,2010年《七个“怎么看”》就涉及了房价过高、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并从直观现象入手,以群众看得懂的方式出发,逐步引入宏观层面的问题,解读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

综上所述,理论关心群众生活,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理论解决群众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只有从民生视角出发,时时刻刻关心群众利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利为民所谋”,才能使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 白刚,付秀荣.“思想体现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09 (04).

[2]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3] 周柏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初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02).

[4] 谢仁生,田宗远.改善民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关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5] 黄骏.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建设提速的制度创新之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J].理论探讨,2012(02).

[6] 陶文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点[J].福州党校学报,2009(05).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视角 民生 解读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