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4-05

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3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3篇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  践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行知合一”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终其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3篇

篇一: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

  践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行知合一”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终其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不仅客观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并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陶行知“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院校和各级中学需要践行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校与教师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围绕“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和手段,促进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国家各社会培养素质更全面的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知行合一”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重任,因而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水准直接影响着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知行合一”运用并内化于职业院校的日常教育和教学中,有利于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格和素质的全面健全和发展,进而提升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1.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哲学蕴意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主张“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这种思想从本质上对认识源于实践进行了指明,进而对实践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指导。陶行知认识论公式“行—知—行”的本质内涵就是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根本来源,而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在于“生利主义”,也就是“生有利之物”,而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生利”的人,因而这种内涵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宗旨,既是职业教育的入手点,也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

  作为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理念是将教法、学法和做法进行有机统一,实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动手和用脑相结合的方式,进而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因而“知行合一”完全符合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1.职业教育“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内涵

  以“知行合一”职业教育思想为基准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对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进行精准定位,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通常情况下,应用型知识分为涉及事实和涉及经验两大类,而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快速地获取经验性的知识,而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也正在于此。

  将“知行合一”教育理念运用于职业教育中,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依据,将任务作为内在驱动力,并依托情境的职业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并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实现教和做的紧密结合和自然衔接。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类似于岗位工作,依据这一目标,对一系列的岗位技能进行行动性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工作,进而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操作能力的锻炼。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获取知识并掌握专业岗位技能,还可以独立自主地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

  此外,这个过程中,教师属于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并非唯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提升,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充分互动,将评价目标设置为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统一要素,引导学生的学习行动,强化其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设计“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课程

  首先,职业院校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课程转变为由一系列的岗位情境构成,并且围绕工作过程,将行动获取的的知识经验向岗位技能方面进行转变和发展。这种模式的学习主要以程序性知识作为主体,辅以陈述性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实际操作技术并掌握一定的经验。同时需要设置高操作性且目的明确的训练项目,为学生获取实践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课程需要完成课程内容的序化,依据学生对专业岗位的心理认知顺序及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程序,依据顺序和步骤开展并进行,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温和运用,进而领会并学到新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本质上,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改变的是知识的排序。同时,将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作为基础性依据,对陈述性、过程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促使课程知识的结构发生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变化,使学生在动态的行动经验学习逻辑体系中,感受、学习、训练和思考,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步骤化转变。

  3.2构建双师教学队伍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对岗位实训和实践课程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关注和密切观察,在实际学习和实训中指导并鼓励学生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其次,任课教师需要以岗位要求为基础性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整理,在教的同时开展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开展动手操作,如此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训练和对技能的转化。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步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基于此,“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和实施,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其兼顾操作能力,因而要想有效实施“知行合一”理念,首要条件是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进而为职业院校对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实施和落实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3.3培养学生的岗位兴趣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将“教、学、做”三位一体地统筹起来,使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化,在学习实践中均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自己共同体验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成就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并将其落实于教学训练操作中。其次,教师需要以任务引领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依据职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围绕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将学以致用作为最高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需要设计递进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不断征服更高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论结合实践的体验和成就感,进而使其积极参与到岗位实训中。

  3.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和矫正因而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学生理论学习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均作出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进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有效性的帮助。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极为重要,教师需要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将自己讲解和演示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扮演模仿的主体,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完成个性化学习。

  结论:学校与教师需要协同配合,明确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及时并科学地实施有效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更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刚义.知行合一,让教学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116-117.

  [2]崔健.管窥陶行知教育思想[J].才智,2020(14):39.

篇二: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一止八一演讲人:何俊演讲地点:尼山书院明伦堂演讲时间:2017年6月何俊《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0日07版)演讲人:何俊,1963年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等。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市民在余姚博物馆欣赏王阳明书法展,《客座私祝》《寓赣州上海日翁书》两幅王阳明遗墨真迹首次与公众见面。光明图片/视觉中国王阳明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认为心是用来思考的。古人所言之心并非心脏的心,而是类似于大脑的概念。孟子赋予了心一种自觉的认识,确立起心的主体地位。这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中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叶人,其思想和孟子一脉相承,其学说思想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而且在中下层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外,王阳明心学还对东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以降,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以反思传统为前提的现代化道路。也许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必要手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于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也更有责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世界文明提供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会王阳明心学是有益的。阳明先生的思想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心外无物。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观。第二,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就需要依照其世界观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要向实践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改变了此前思想家们把知与行进行分割、区别的做法,认为知行本为一体,是相互包含的。更为重要的是,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也就是说,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来样态和应然样态,这使得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得以展开。第三,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并没有说清楚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总之,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而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下面,我们主要围绕知行合一来讲解。为了更好地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我们从知行问题的简略回顾讲起。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

  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叩齿是养生良方,但鲜有人能每天坚持,总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知易行难。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人很容易被既有的知识所捆绑。在这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很好的例证。改革开放从解放思想开始,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冲破已有思想、知识、观念对人的束缚,认清世界潮流,认清人民的真正需要。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也要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可是,要区分这个问题就必须有知。所以,在孔子知、仁、勇的完整品格中,知是第一位的,知才能仁,有了知和仁,才能谈勇。《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所以,知行问题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问题。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以上均表明孔子对知已有深刻分析。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换言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总之,知与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就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并非空穴来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庸》对知行相关问题也有相关的描述。在孔子之后,儒家关于知行问题仍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相传《中庸》是子思的作品,但其中仍大量记录着孔子的言语,刚才所引的就有,所以,这些仍可看成是孔子的观点。当然,子思的言论也是很清楚的,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这里基本是并重的。在孔孟之后,不少人对知行问题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举荀子与朱熹两个例子。荀子——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非常重视知与行的问题,一方面,他强调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另一方面,他强调行比知更重要,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在荀子那里,知本身又有很多细化。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听到、看到和知道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实际上又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朱熹——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王阳明的心学是直接针对着朱熹的理学提出的,所以这里我们对朱熹稍微展开来讲一点。朱熹是宋代的伟大儒者,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与孔子相媲美。孔子继承上古中华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性换,开辟了轴心时代的文

篇三: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

  这其中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很好的与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教育思想无疑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及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批判地继承这些宝贵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也必将是教育科技兴国的必由之路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强调道德教育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

  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

  会充满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

  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

  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翻遍《论语》,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即宰予)、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孔子不仅没有放弃,还进行过赞扬。子曰:“爱之,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

  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孔子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贫富,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对待学生,教师要像孔子和陶行知一样,给他们心灵的关注,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教师的表扬或是批评,都是对他们的真诚的帮助,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动他们,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的观念。我们我们学校要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应该返璞归真,不仅要吸纳国外对中国有用的新理论,更要追寻

  并发扬自己祖先伟大的教育思想。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从孔子到陶行知,涌现了众多的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家。来源于中国本土又服务于本土、深深扎根在本土的,孔子和陶行知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现代平民化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开创者。虽然有的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变化黯淡了光彩,但在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中仍然有非常多的教育思想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其中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很好的与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教育思想无疑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及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批判地继承这些宝贵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也必将是教育科技兴国的必由之路。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史上知行合一思想的演化及启迪 史上 演化 启迪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