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05

创新扶贫案例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扶贫案例12篇创新扶贫案例  推广示范带动助推精准扶贫——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典型案例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扶贫案例12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扶贫案例12篇

篇一:创新扶贫案例

  推广示范带动助推精准扶贫——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典型案例牡丹江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位于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大莫村,目前建有牡丹江和云南两个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近7000余亩,种植棚室1300余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模式,合作社管理牡丹江和云南两大种植基地,两大种植基地由相关产品种植户组成,两地共计超过1500人参与生产种植,年产出口级蔬菜3.3万吨,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平均增收超过3万元,两大基地均已辐射其周边30余个村屯。牡丹江种植基地现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黑龙江重要对俄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合作社立足资源优势,大胆探索创新,以牡丹江对俄出口为主轴,以“大莫村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以“龙莫绿蔬”品牌出口级蔬菜千亩标准化种植为主题模式,建设对俄蔬菜出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出口蔬菜种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通过蔬菜出口产业有效助推了牡丹江市西安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为西安区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大发展。2013年合作社建设了1800亩对俄蔬菜出口标准化生产基地,到目前已经发展到2000亩。通过在基地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绿色标准防控技术、引进台湾微生物有机营养液土壤改良等技术,带动大莫村周边种植户100余户将蔬菜种植走向绿色标准化生产的设施农业发展之路;同时也带动了全区蔬菜绿色标准化设施农业的科学种植之路,推动了牡丹江对俄蔬菜出口产业的发展。合作社参与种植的农户平均增收超过3万元。二是强化培训,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种植户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标准和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种植。为向种植户提供技术帮助,合作社还组建了以台湾锦懋奈米应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琼城博士为首的台湾农业专家团队,由台湾农渔会联合咨询中心执行长徐嘉洪负责两岸专利技术等事物协调,由台湾互助国际有机农业学会秘书长陈静萍负责产品调研及两岸蔬菜产业规划。并常年聘请黑龙江农经学院的专家教授到基地指导农民生产种植。针对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合作社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10余场次,参训人员

  1

  达到500余人次。通过培训,让种植户掌握更先进的种植生产技术,逐渐走入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生产道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延长服务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合作社引进台湾微生物益生菌有机营养液生产线,采用台湾专家团队研发的“奈米级培养基研磨”和“益生菌对数发酵”专利技术,有机营养液不仅能够解决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残留等农业污染问题,还能为土壤提供微生物益生菌,增加土壤活力,同时还可以以叶面肥的方式增加植物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此产品在合作社种植基地内推广,一方面实行生产资料直供,降低农资价格,每亩可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2000元左右,另一方面随着蔬菜品质的提高,迎合市场产品供应需求,也同时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四是实施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合作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的理念,带动贫困群众提升素质能力。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采取合作经营、政府资金入股、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合作社承担的发展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着力构建“产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农业产业扶贫新格局,扎实推进西安区贫困户稳定脱贫进程。

  西安区共有贫困户11户,其中温春镇5户1贫困户目前已全部参与合作社合作经营。合作社通过政府匹配的扶贫资金入股经营,利用扶贫资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增加合作社生产种植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合作社和种植户的收入,并组建专人团队管理资金使用和收入分配。合作社种植收益实行一年一结算,财年结束后根据全年收入将相应利润分配给西安区温春镇5户贫困户,分配全程由政府监督。年收入户均增加3000余元。

  合作社将依托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产业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探索对俄蔬菜出口产业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引领更多种植户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

篇二:创新扶贫案例

  重点贫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实践——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郑怀林【摘要】张家口是离北京最近和河北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重点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对张家口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充分发挥全市金融扶贫牵头作用,谋求精准施策,实施产业扶贫,推动创新实践,实现穿透带动,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取得扎实成效.【期刊名称】《河北金融》【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金融扶贫;创新实践;政策建议【作者】郑怀林【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一是发挥人民银行金融扶贫组织、指导和推动牵头作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成立了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明确小组金融扶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真正发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的指导、协调、调度作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小组研拟并出台了《张家口市信贷支持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印发全市银行

  业金融机构并组织实施;多次组织深入贫困村、户和带动扶贫企业、项目开展扶贫调研指导;多次组织或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工作部署、汇报、沟通和调度。二是创新发挥金融扶贫“以案促扶”典型案例示范推动作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全市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案例征集,以案促扶”活动,这有效地促进了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的示范引导作用。2016年人民银行张家口中心支行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张北、蔚县等多个贫困县、贫困村对典型案例扶贫点金融扶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指导,陈建华行长一行深入河北博天糖业有限公司和崇礼区西湾子镇下三道河村实地调研,对信贷支持制糖产业带动土地流转、甜菜种植户稳定脱贫和金融支持生态休闲旅游带动村民就业致富“典型案例”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三是切实发挥扶贫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引导作用。蔚县银泰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践“扶贫再贷款+扶贫资金+龙头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模式和“扶贫再贷款+养殖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信贷模式,不但实现了对扶贫专项资金和商业信贷的聚合撬动,而且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融资成本,增强了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2016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51亿元,借款金融机构利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扶贫贷款96笔,已向52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贷款225万元,向带动精准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173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金额共计11593万元,占比90.57%。2017年1季度已有2家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5200万元。目前,虽然张家口市扶贫再贷款总体规模投放不大,但这样一家小小的村镇银行投运模式创新带来的显著效果,显示了金融扶贫再贷款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巨大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作用。人民银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发挥试点牵头单位作用,积极实施土地金融扶贫,主动协同市农工委、市金融办等多部门推动全市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通过推动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

  稳步推进张北县等县区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16年末,张北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39.85万亩,累计办理12笔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金额405万元,涉及耕地面积6741.95亩。蔚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44.4万元,支持土地流转2293亩。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步转化为拿“租金、薪金和股金”的新型农户,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重视实施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指导全市金融机构配合张家口市政府落实《特色产业脱贫行动方案》,通过“信贷+”支持规划的40条产业带,形成具有张家口市地域特色和符合张家口市产业扶贫特点的产业扶贫模式。一是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优势作用,重点实施精准项目金融扶贫。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与特色小镇建设等重点精准扶贫项目与张家口重点和集中贫困地区的贫困村、户高度重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户脱贫具有明显的穿透带动作用。张家口市人民银行重点指导和支持农发行张家口分行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贷款规模大、期限长、利率低的扶贫优势,支持重点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有效发挥脱贫穿透带动作用。生态涵养、绿化造林,绿色金融精准扶贫。截至2016年末,张家口农发行支持的林业资源与保护贷款项目贷款金额18亿元,涉及16个县区,造林面积159.21万亩,占全市总规模的69.13%。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金融精准美丽扶贫。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9.39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融资贷款37.19亿元,占总投资的62.62%,仅张家口农发行投放美丽乡村贷款就占到全市该类贷款总额的83.28%,政策性信贷资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注重发挥农商行、农联社、村镇银行等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金融精准扶贫作用,注重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金融支持扶贫创新实践,

  全市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呈现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目前,旅游扶贫做成金融扶贫新兴业态,甜菜产业形成金融扶贫甜蜜事业,光伏大棚蔬菜创新金融绿色扶贫、乡村建设实施金融美丽扶贫,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带动“三金”扶贫,金融支持移民搬迁实施重点项目扶贫,剪纸和打树花成为金融支持的文化扶贫,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形成全域扶贫带动。2016年末,全辖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68.56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1.04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47.3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110.16亿元。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在推动金融扶贫创新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金融扶贫风险适度分担和可管控,把协调作为重要履职手段和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将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等资源融入到金融扶贫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之中,形成激励机制和风险管控保障。一是促进政府搭建扶贫融资平台。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与市金融办、市财政、市扶贫办等部门加强金融扶贫协调,建立“政银企户保”风险担保基金,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优先用于金融扶贫的信贷担保和风险处置,全面联合推动辖内各县区搭建扶贫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和利用全市市县(区)投融资平台筹集的4亿元银行贷款偿债基金推动重大扶贫项目实施,支持全市2000家特色产业合作社带动扶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这些金融扶贫政策、资金与扶贫信贷组合,做到风险分流共担,风险均衡管控,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不同扶贫项目、不同扶贫对象的金融精准扶贫有效路径和模式,在全市金融重点实施信贷支持产业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张家口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51.9亿元,22.77万贫困人口脱贫,448个贫困村出列。二是支持政府创新购买服务模式。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以及全域旅游试验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多数属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融资规模大,盈利回报周期长,信贷风险相对大,甚至缺乏合格的信

  贷主体。由此,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这些重点项目开展金融扶贫创新实践,采取企业实施工程,政府购买服务,银行机构以三方协议作为担保开展创新实践,特别是在金融支持生态涵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精准扶贫项目上取得重大实践成效。三是引导信用评级和保险支持信用。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贫困村、贫困户评级授信,鼓励开展扶贫特惠金融,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由财政提供贴息补助。积极支持探索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积极支持发展扶贫小额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由财政予以全部补助。一是精细化精准施策。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推动精准施策的指导思想:第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类;第二步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户划类设计针对性信贷解决方案精准施策;第三步通过激励机制创新引导金融扶贫精准模式和精准路径。重点是实现精准穿透带动,最终将信贷支持传导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体现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效果上。张家口金融开展精准施策的具体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和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土地就以农村承包土地收益权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宜贷则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红增收,则对合作社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宜贷则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就业或优先优惠订单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牧产品原材料的龙头企业宜贷则贷;对旅游环境好的贫困村则信贷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办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脱贫增收。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对上述凡符合扶贫再贷款申请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其发放扶贫再贷款给予支持,最终将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传导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实施精准穿透带动。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同,将扶贫优惠政策、专项资金优先配置到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引导和激励金融

  机构重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金融扶贫,有效提升精准穿透带动。2016年以来,人行张家口市中心支行引导部分县域金融机构以农家乐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旅游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施策和穿透带动的试点,指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在草原天路沿线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共建成乡村农家院300余家。信贷支持23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建成美丽乡村,并配合市政府对1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信贷支持11个县(区)28个项目总容量达55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20744人。信贷支持12个贫困县(区)969个贫困村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共投入资金1.08亿元。信贷支持全市共启动异地扶贫搬迁4.95万人。一年间,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助力13.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贫困人口从131.8万人减少至50.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2%。一是建议加大央行抵押补充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展绿色金融重点项目扶贫力度。金融扶贫是国家战略,当前,央行在扶贫再贷款外,建立补充抵押贷款又一金融扶贫工具和路径,充分发挥了人民银行利用更多货币政策工具牵头引导精准扶贫作用。二是建议改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正向激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但张家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面临宏观审慎评估与增强金融扶贫信贷投放两难。建议考虑在宏观审慎评估指标体系中,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增强对金融精准扶贫指标的正向激励力度。三是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增强金融扶贫政策、资金配合。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扶贫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机制的金融扶贫作用,增加京津金融机构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新生力量,有效引导和动员区域金融精准实施金融扶贫。建议,一方面,在宏观审慎评估要求下,可以选择京津金融机构与张家口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信贷合作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协调机制破解京津金融机构在张家

  口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在不调整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使京津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转移于张家口金融扶贫。四是建议加强部门协调和机制再造,合理设置政策、资金组合,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形成正向有效激励,推动扶贫再贷款的需求和投放。目前扶贫再贷款需求受到管理要求的束缚,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需求申请不积极,主要是政策优惠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缺乏利益激励,因此在融资可获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中,应增强与扶贫专项资金与财政贴息的协调配合,互为使用条件,实行利益均衡,形成需求激励。■

篇三: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04%下降到1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5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16年,西藏实现了1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17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16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16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15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

  救助。2017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

  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

  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15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15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四: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三)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下面的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基金项目: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__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__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__年

  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__年西藏继续大力推

  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XX年,西藏实现了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XX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XX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一)背景导读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XX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__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

  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一)主要结论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岗位。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

  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

  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

  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

  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__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

  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__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

  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五:创新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xx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21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21年,西藏实现了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

  1/11

  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21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21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21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21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救助。2021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4.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2/11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

  3/11

  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

  4/11

  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

  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5/11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21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6/11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

  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7/11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

  8/11

  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21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9/11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

  10/11

  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21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11/11

篇六:创新扶贫案例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健康扶贫——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自从有了签约家庭医生,我们家相当于多了一位医生亲戚和健康顾问,现在有啥病有啥问题就给管大夫打电话,这是太方便了。”这是___村贫困户__发自内心的感叹。__的妻子因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导致行动不便,他本人也因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___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__同志带领各个队员,携带医疗器械上门为其检查身体,指导护理知识、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讲解健康生活知识。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家庭医生的签约团队中发生。如何开展精准健康扶贫,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呢?___卫生院成立了4支由区、镇、村三级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人口实施签约式服务。通过区级医院专家指导、定期上门服务、健康大讲堂、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举措,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贫困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对家庭医生履约服务情况开展排查,对有诊疗需求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注重履约服务实效,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唯“实”不唯“率”,确保履约到位。今年以来,通过全面推进健康脱贫工程,有效解决基本医疗保障突出问题,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为重点,切实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群众共享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同时医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健康扶贫”新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可以使优质医疗资下沉到基层群众,优质医疗教育也可以下沉到基层医生。以前的慢病随访需要拿上听诊器、血压计等常用医疗器具,走访一户一户

  贫困户,手写记录问诊过程,回到办公室再一条一条地将数据上传网络,现在利用手机,上门随访的时候就可以将数据及影像资料等一次性录入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一是减轻家庭医生的工作负担,使用电子签约系统,医生可以把记录融入诊疗过程,减少工作量。同时,系统的数据可以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

  二是方便患者。医生利用上门服务后,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现场进行录入,同时记录患者现状和需求,便于开展后续工作。

  三是方便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系统可以记录家庭医生的服务频次、服务内容,根据这些数据对家庭医生进行考核,能够调动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依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扶贫方式的转变、服务载体的转变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更加便捷,辖区贫困户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

篇七:创新扶贫案例

  茶树下的致富路——产业精准扶贫成功

  案例分享

  摘要:陕西汉中作为汉水和汉文化的发源地,对于中国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汉中茶叶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汉中悠久的种茶历史、独特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其茶业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南郑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是陕西茶叶优势产区之一,也是汉中仙毫和汉中名优绿茶的核心产区。近年来,产业扶贫作为各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茶业作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这几年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云峰寺和小南海就是我市茶叶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之一。

  关键字:茶树致富

  1.云峰寺村产业精准覆盖和长短产业结合发展案例

  1.1云峰寺概况

  云峰寺村位于南郑区牟家坝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之一,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有农户620户、1771人,其中贫困户194户、478人;2018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退出。目前,全村建有茶园5351亩,可采摘面积3510亩,茶叶加工企业4家(规上企业1家),2021年干茶产量352吨,实现产值0.54亿元。

  1.2模式简介及主要作法

  云峰寺村地处汉中盆地浅山丘陵地带,气候温润,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近年来,汉中市将茶叶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汉中仙毫为品牌的茶叶逐渐走向全国。南郑区作为汉中仙毫的主产区之一,在脱贫攻坚期间制定了完善的产业扶持

  政策,云峰寺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产业扶贫户的长线产业。通过走访和精准识别,全村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在政策积极引导和技术培训服务下,均发展了茶叶种植。同时按照长短产业结合发展思路,村上通过宣传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发动产业扶贫户因地制宜发展了中药材种植和猪、鸡、牛等养殖项目。在茶叶产业的扶持和带动下,该村2018年就提前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截止整村退出时,全村累计新发展茶园1518亩,实施老茶园低改1200亩,建成1500亩配套有节水喷灌设施的核心茶业种植区,全村产业扶贫户实现了长短相结合,长线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为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以来,云峰寺村两委依托茶产业资源,先后成立云峰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峰寺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了党支部带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流转、统一建园、分户管理、产品回购”统建共享反租倒包方式,公司通过合作社与生产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回收鲜叶、加工、销售产品和分户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产、加、销等多环节的衔接配套,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有“租金”、订单生产保“定金”、劳务用工拿“薪金”、入股保底分“股金”,实现了多渠道稳定增收。

  1.3主要成效

  云峰寺村坚持以茶叶发展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先后打造了“汉尚云峰”、“梁州福”、“廉泉”茶叶品牌。该村云峰茶业公司“汉中仙毫”先后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多次在“南郑赛茶大会”上荣获奖项。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2018年云峰寺村举办了南郑区采茶能手大赛和接洽了2018年度世界环球旅游小姐“感知汉中之美”主题巡游到南郑牟家坝云峰茶园活动,有效提升了云峰寺村茶叶知名度。目前,茶产业带动全村122户贫困户实现每年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2.小南海镇秦家坝村集体经济带贫典型案例

  2.1秦家坝概况

  南郑区小南海镇秦家坝村,距汉中市区40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253亩,有农户355户11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299人。秦家坝村传统上以粮油种植为主,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脱贫攻坚以来,秦家坝村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紧紧围绕茶产业谋发展,让曾经荒芜的茶园重新变成了“摇钱树”“黄金叶”,产业脱贫也由“输血式”帮扶转化为真正的“造血式”发展。

  2.2模式简介及主要作法

  秦家坝村选择以村组织领导下的“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该村确定了“以村合作社为平台、农户茶园建设为基础、项目投资为牵引、企业经营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一是制定《秦家坝村扶贫规划(2017-2020年)》《秦家坝茶产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秦家坝村民富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在脱贫攻坚包联部门帮助下,积极申报产业扶贫项目,以民富合作社建设一座840平方米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招来本市著名茶叶企业陕西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协议每年支付村集体民富合作社租金20万元,脱贫攻坚期间60%用于贫困户分红,40%用于村级产业发展等集体事业。三是民富合作社与东裕公司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双方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判市场行情,会商研究解决办法。东裕公司通过村委会协调解决茶园建设用地,近年来新建、改造茶园2000多亩,带动具有秦家坝特色的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产业链逐步完善,有效促进了茶产业良性发展。

  2.3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秦家坝村走上“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每年收购当地茶叶鲜叶5万余斤,支付群众茶叶收购款近百万元。在有效解决群众茶叶鲜叶销售难题的同时,村集体每年获得茶厂租金收益20万元,2019年--2020年村集体经济每年以扶贫茶厂收益为103户贫困户分红12万元、人均达400元。龙头企业的入驻,激活了秦家坝周边五个村5000余亩茶叶种植资源,带动了群众增收脱贫。

  该村依托集体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茶产业,带来三点启示。其一,找准底数,选准产业是基础。只有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激活产业发展要素,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其二,引入龙头,优选企业是关键。企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产业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知名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销售市场。其三,村企合作,互利共赢才长久。村企双方以合作社为纽带,约定权利义务,形成“紧密合作、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产业发展氛围,实现了村企互利共赢,确保了产业持续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云峰寺”和“秦家坝”这样的的茶产业基地存在,又加之南郑在谋划部署、组织推动、资金技术支持、品牌宣传等多方面不断做实保障,持续在全产业链上做大做强茶产业,才确保了以“茶叶”的主导产业地位,有效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为贫困户铺就了一条茶树下的致富路。

  参考文献

  [1]李剑歌张军南郑年鉴2019[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1-3

  [2]候彦双高红张志昌等茶叶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力[J].南方农业,2020(6):130-131

  [3]李勇陕西茶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51-155

  [4]郑宽明何志军郭亚峰汉中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产业经济,2009(6):119-120

  作者简介:王敏(1984-04),女,陕西南郑人,助理农艺师,2008年12月开始从事农业技术信息宣传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八:创新扶贫案例

  持贫创新案例

  巴东地处鄂西边陲,境内山峦起伏,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盘踞;长江、清江两江分隔;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土壤多偏酸性,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适宜产茶的重点区域之一。

  一、背景与概况在2005年以前,巴东有大小茶叶加工厂数十家,却没有一个叫的响的品牌,茶叶产业年产值更是微乎其微。自2006年以来,巴东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高度重视茶叶这一资源优势,把茶叶确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引导进行资源整合,培植龙头企业。起源于巴东县金果坪乡的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抢抓机遇,率先整合县内几家大型茶叶企业,主打“金果”品牌。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该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两突破,创造出固定资产、年创产值十五年双双翻四番的奇迹。目前,全县共有茶叶面积近7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达1400余吨,茶叶综合产值1.5亿元。有工商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8家,从事茶叶经营的茶农及从业人员近2万人。近几年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使巴东茶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

  二、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一)整合优势资源,壮大企业规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金果坪乡等乡镇的大力支持下,针对巴东茶场数量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的现状,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茶叶企业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经过几年的摸索,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先后整合了铧烨、神农溪等8个中小茶叶公司和加工厂,公司自有基地面积逐步扩大到3000亩,辐射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公司在金果坪乡相应建立了1000亩银杏基地和1000亩板粟基地,在溪丘湾乡建立了50亩茶叶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县城为中心,江南、江北同步发展,覆盖全县12个乡镇,成长为巴东茶叶产业的领军企业。通过整合,原有的华亚、神农碧峰、碧绿仙芝、溪丘茶等数十个茶叶品牌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金果品牌。“金果”茶叶品牌越来越响亮,“金果”商标也连续两届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省科技厅确立把金果茶业纳入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该公司抢抓机遇,与省农科院果茶所开展

  2

  合作,围绕色绿、香高、味醇、型美、耐泡的品质要求,结合新引进的全恩施州第一条清洁化自动流水生产线,制定了《金果茶业全自动清洁化流水生产线加工标准》;摸清了巴东山区茶园土壤、茶树营养状况,获得了茶园平衡施肥测土配方,制定了金果毛尖王、金果玉露茶的标准化加工工艺,建立了科学的病虫害生物防治体系,基地完全实现无公害化,公司的基地管理水平、加工工艺、产品质量等都越上一个新台阶。

  2009年,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挂牌成立,公司真正实现自主研发,此举开创了我州茶叶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机构的先河,在业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公司以高标准定位,招聘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从事新产品研发、加工工艺改造,市场营销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研发中心通过与各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先后推出了“虎年献瑞”、“云雾留香”、“金果恩施玉露”等多款新品,在上海国际茶博会、湖北省农超对接会、中国(武汉)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上崭露头角,并一度蝉联金奖,获得了业内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公司在品牌营运上已显现实力。

  (三)强化龙头带动,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将发展重点转转移到带动产业,帮助农民致富上来。金果茶业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帮助农民致富。为了让乡亲们掌握茶叶种植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与技术含量,公司与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联手组织技术人员免费对茶农从田间管理、茶叶采摘、精选茶叶等方面进行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免费指导茶农科学种植管理茶园。公司还安排技术员组成义务服务队,公布服务电话,出资购买喷雾、修剪等器械和生物农药,随时为茶农提供上门服务。为了更好的解决全县茶园产量低下,品种老化等突出问题,公司与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无性系繁殖茶叶母本园科技示范园,该园引进了8个无性系良种扦苗和福鼎大白等9个优良品种,采用遮阳网大棚进行无性系繁殖,按照有机茶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规程栽培管理,全力以赴进行低产老茶园的改造升级,提供优质种苗,为发展壮大巴东茶叶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公司还牵头成立巴东县华亚茶叶专业合作社,巴东县平阳坝茶叶专业合作社,吸引茶农入社。通过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实现订单式生产。年初,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与公司签订产销协议,公司保证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所有社员生产的茶叶,一方面,既保证了公司的产量,另一方面,切切实实保障了所有茶农的利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10年前,每斤鲜芽茶的价格只有十几块钱,而现在每公斤最高可卖到80多元,茶农仅采摘一天茶叶可得到100多元左右的收入。”长期从事茶叶生意的金果坪乡江家村村民张孝成说,“这得益于苏方俊把茶叶产业搞活!”据统计,11年来,金果茶

  4

  业公司带给当地群众现金收入几千万元,许多家庭因为种茶而脱贫致富。

  (四)、发展循环经济,帮助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逐步稳固的同时,为解决茶叶采摘淡季茶农收入低下等突出问题。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金果茶业公司积极抢抓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组建了神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承接浙江长毛兔养殖产业,建立长毛兔、肉兔良种繁育基地,确立“以种养畜、畜种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放大”的生态经营思路,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坚持“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万千农户,做大做强企业,扶持农民发展,兴企富民强县”的发展新理念,明确打造湖北第一家循环经济生态种养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发展生态养殖产业。2009年,公司又建立了南江黄羊良种繁育基地,循环型生态茶叶产业建设逐渐步入正轨。通过开发养殖产业,将茶树垄间的杂草利用为养畜最好的饲料,养殖产生的粪便又作为有机茶最好的肥料,种茶和养畜结合,综合开发,可谓一举两得。茶农在非采茶季节养殖长毛兔、肉兔和南江黄羊,有效解决了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弊端,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循环种养、多元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而且为农民打造了最切实可行的致富模式,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5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一)基地建设不断扩充。2010年8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业发展的意见及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近五年总体思路和目标,出台了推行标准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强化政策保障、激励机制四项保障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及金果坪乡等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掀起了茶叶基地建设高潮。仅下半年不到六个月时间,全县新建茶叶基地1.2万亩,引进了鄂茶1号、鄂茶10号等优良品种,引进了三家茶苗繁殖企业,发展茶苗基地350亩。在全州2010年冬季农业开发茶叶基地建设考核中名列前茅。(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自巴东县确定以金果茶业公司为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以来,通过先后实施的《富民强县项目》、《200吨有机茶流水生产线》等项目支持,该公司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实现了升级。从2007年金果茶业引进恩施州第一条清洁化流水生产线以后,又相继引进了恩施玉露生产线、乌龙茶生产线,并在恩施工业园建造了全省首个星级茶叶加工厂。金果茶业目前已成为恩施州茶叶加工企业中加工设备最优、分厂分布最广、标准最高的茶叶龙头企业。2011年9月,金果茶业加入了湖北省茶叶产业战略联盟,并成为湖北省科技厅在恩施州唯一认定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11年10月,金果茶叶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等9个部门联合表彰为全省非

  6

  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成为全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茶叶企业。

  (三)茶叶品牌逐渐知名。2009年,湖北金果茶业有限公司开创全州茶叶企业之先河,在武汉高标准设立研发中心,企业发展驱动轮移师武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提供研发金果·恩施玉露系列产品,配套开发茶月饼,柑橘,茶枕,茶杯等相关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全县以“金果”为核心的茶叶品牌在全州及全省的品牌地位不断提高,行业地位不断提升,金果商标连续三届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近几年获得各类产品荣誉近30项。2010年,金果品牌与恩施玉露形成合力后,公司大力推介金果、恩施玉露品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取得了当年产僮翻番的好成绩。

  四、经验与启示通过扶优,扶强,着力培养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帮助农民致富,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独立自主的作用,通过以企业为载体,在企业取得发展成就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全体茶农参与到生产中来,是健全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步骤。巴东县作为鄂西边陲的国家贫困县,变传统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切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找到了可行的模式。同时,发展农业支柱产业,使三峡库区产

  7

  业空心化等突出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五、重要推广价值随时三峡移民的逐步深入,大部分项目实施接近尾声,农民

  自有耕地减少,库区原有的经济结构遭受变革,致使整个库区的农业产业链断裂。恢复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迫在眉睫。

  目前,整个武陵山区都有种植茶叶的历史,具备发展茶叶产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以项目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可行性较强。同时,政府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符合高层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避免了发展后期企业不能自主,农民种植的产品受市场影响不能出售等诸多问题。同时,发展茶叶产业,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8

篇九:创新扶贫案例

  作者:杜萍[1]

  作者机构:[1]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理论视野

  页码:85-87页

  年卷期:2015年第9期

  主题词:扶贫开发;模式;黔西县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黔西县“五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的个案研究,揭示我国扶贫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篇十:创新扶贫案例

  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自从有了签约家庭医生,我们家相当于多了一位医生亲戚和健康顾问,现在有啥病有啥问题就给管大夫打电话,这是太方便了。”这是***村贫困户XX发自内心的感叹。

  XX的妻子因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导致行动不便,他本人也因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XX同志带领各个队员,携带医疗器械上门为其检查身体,指导护理知识、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讲解健康生活知识。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家庭医生的签约团队中发生。

  如何开展精准健康扶贫,把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温暖真正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呢?***卫生院成立了4支由区、镇、村三级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人口实施签约式服务。通过区级医院专家指导、定期上门服务、健康大讲堂、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举措,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了贫困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对家庭医生履约服务情况开展排查,对有诊疗需求和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注重履约服务实效,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唯“实”不唯“率”,确保履约到位。

  今年以来,通过全面推进健康脱贫工程,有效解决基本

  医疗保障突出问题,实现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为重点,切实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群众共享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

  同时医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健康扶贫”新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可以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群众,优质医疗教育也可以下沉到基层医生。以前的慢病随访需要拿上听诊器、血压计等常用医疗器具,走访一户一户贫困户,手写记录问诊过程,回到办公室再一条一条地将数据上传网络,现在利用手机APP,上门随访的时候就可以将数据及影像资料等一次性录入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一是减轻家庭医生的工作负担,使用电子签约系统,医生可以把记录融入诊疗过程,减少工作量。同时,系统的数据可以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二是方便患者。医生利用APP上门服务后,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现场进行录入,同时记录患者现状和需求,便于开展后续工作。三是方便对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系统可以记录家庭医生的服务频次、服务内容,根据这些数据对家庭医生进行考核,能够调动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依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健康扶贫方式的转

  变、服务载体的转变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更加便捷,辖区贫困户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

篇十一:创新扶贫案例

P>  由于移民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各级政府在组织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专门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如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计划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542财政国土农业林业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扶贫办为办事机构统一筹划相关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迁移对象的选择标准民申请和办理程序移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移民项目和物资的招标采购等作出明确规定

  产业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县扶贫办“产业带动”促贫困村增收致富的典型材料

  自去年以来,县扶贫办根据上级扶贫开发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在贫困村注重以“调整结构、创建组织、整合资金”为突破口,采取撬动工商资本,捆绑使用各类资金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截至到目前,已为45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22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近百项。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5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62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650万元,通过产业带动、规模发展,我县先后涌现出了祝南良村、朱庄

  村、卢庄村、刘洪宇村等扶贫开发亮点村10余个,辐射了群众达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孟店乡卢庄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现有农户262户,人口1176人,其中贫困人口770人,耕地1936亩,农民靠种传统的麦子、棒子吃饭,2016年人均收入仅1020元。扶贫开发进入新十年,该村被定为“十二五”重点扶持的贫困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抓住国家扶贫扶持机遇,引导农民转观念、调结构,创建股份合作组织,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从一个贫穷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扶贫亮点村。

  卢庄村的产业带动不能不说是XX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是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捆绑使用资金、整合部门资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行之有效途径之一。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

  农民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从种植传统大宗作物调整到设施种、养上来。为尽快转变农民延续几千年种植传统麦子、棒子的陈旧观念,选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帮建一个可持续增收项目。县扶贫办先后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本市的肃宁、XX县及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了《转观念、调结构、促增收》专栏。通过观摩典型、学习先进,卢庄村“两委”班子意识到,传统种植,只落个白受累、不赚钱。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结合本村土质、水源等情况,最后选择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并制定了发展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措施。

  二、创建组织,整合资金,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

  为使产业发展规划得以全面实施,在县扶贫办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头创建了股份合作组织,即卢庄村绿硕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大股5

  个,吸收村民小股86个。一是对规划项目区内既没有劳力,又不愿种地的,通过协商把土地流转出来,年亩转租费800元。对有劳力,但是又不愿转租的户,通过地块调整,从而实现流转;二是对缺乏建棚资金投入的户,可带着土地入股,根据拿出土地多少,确定股份占比。贫困农户除土地参股,可带扶贫项目补贴资金,一并入股。三是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年终将按合作社章程,根据入股土地及资金占比,进行分红。同时,为确保剩余劳动力有活干,促进土地流转户增收,一方面优先照顾流转户到合作社打工,多增加一份收入。另一方面,引导剩余劳动力通过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外出打工,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户的再就业问题。项目区规划总投资684万元,集中流转土地500亩,新建春秋大棚120个,日光温室10个,新打机井1眼,架设低压线路改造800米,新新修配套道路1500米。项目建设先后两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合作社

  投入400万元,国家安全部投入84万元,整合涉农部门投入120万元,整合放大扶贫投入9倍。

  三、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打造了产业扶贫亮点

  在创建卢庄村绿硕种养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申请注册了“绿硕”产品商标。合作社按照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大棚设施建设、统一育苗栽培、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销售,全面推进蔬菜园区整体发展。常年聘有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专家教授,对种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蔬菜的培育、种植、施肥、采摘、销售一体化管理。并成立了完善的监管监测体系,杜绝农药使用,施肥以沼渣及沼液为主,已全部实现了肥水一体化滴灌设备棚室全覆盖,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葡萄品牌。去年一期建成的120个春秋大棚,配套机井1眼、架设低压线路改造800米、道

  路1500米。蔬菜种植品种有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甜瓜及各种叶菜;葡萄种植品种有红芭拉蒂、维多利亚、红无核、玫瑰香等;果品种植有樱桃、蜜桃、甜石榴等。仅蔬菜一项实现利润240万元,棚均效益2万多元。通过整合撬动资金、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卢庄村的设施蔬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村年农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020元增至2016年的5000元。村民卢文进全家5口人,去年建了1个春秋大棚,种植优质葡萄并间作西红柿、甜瓜等蔬菜品种,当年就实现效益2万元,人均收益4000元,全家走上富裕之路。同时,合作社还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200多人就业,使他们在家门口就挣到了现金收入,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卢庄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扶贫开发亮点村。异地扶贫案例分析中国异地安置扶贫案例分析

  刘玫

  1中国异地安置扶贫概况

  背景异地安置扶贫,是通过自愿移民搬迁的方式,解决部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是中国扶贫开发一项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在中国高寒地区、沙漠化、石漠化等地区,或是常年严重干旱缺水;或是地表水渗透严重,无法利用;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使得这些地区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常规扶贫政策难以取得效果或成本太高的情况下,异地安置扶贫就成为缓解当地环境压力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中国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从“三西”地区开始的。1983年,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开展三西地区农业专项建设,在中国首开区域性扶贫开发之先河。鉴于定西和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有

  些地方开发条件很差,而在河西地区和宁夏沿黄灌区尚有后备农业资源,可以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开发土地,“三西”建设提出了“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方针。“出路”就是移民搬迁。由于组织措施得力,“三西”移民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对扩展迁出地区的生存空间起到了一定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明显。这项工程对解决全国特困地区的温饱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

  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使用常规的扶贫方式就地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易返贫,而且会进一步增加生态环境压力,政策效应和投入效应明显不足。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在扶贫攻坚中推广“三西”经验,采用移民搬迁的办法。1994年出台的《国家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少数特困村,要按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开发式移民。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把“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解决温饱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明确要求加强领导,确保移民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自90年代中期以来,继甘肃、宁夏之后,河北、山西等23个省也先后开展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据各省扶贫部门数据统计,从1983年“三西”地区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开始,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23个省(区、市)共搬迁移民约万人。理论依据异地安置扶贫是基于人口迁移理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

  衡,如果这种平衡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持,必然导致整个系统被破坏。在人口和自然环境中,人口是相对活跃的因素,阻止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数量,即把人口数量保持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范围内。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当环境不适于人口生存时,采取人口迁移的办法解决尖锐的矛盾。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基本动因在于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历史研究表明,除非为了躲避战争、瘟疫、种族纷争与迫害等可能导致的大规模非自愿迁移,无论是采集渔猎时代的逐水草而居,还是追逐土地资源的农业迁移,以及工商业时代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这种因为追求经济利益产生的迁移一般都是自愿迁移,通过迁移,移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2

  会有所提高。两个基本问题每一次人口迁移都有两个基本问题是不能回

  避的:一是是否需要迁移,即在就地解决问题和异地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做出合理决策;二是如何进行迁移,即迁移的对象如何确定,采取分散迁移还是整体迁移,迁移到何处,以及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手段确保迁移取得预期效果。在中国开发式移民中,对第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决策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落后地区,生产力发展滞后,环境严重超载,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往往非常脆弱,有些地区甚至濒于崩溃。例如在一些偏远封闭的大山区、深山区和高原牧区,由于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社区,一个社区往往只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发展二、三产业缺乏基本的人口规模,只能维持原始的小农经济。同时,由于山高坡陡,河川阻隔,社区之间,社区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十分困难。这种封闭的环境同时塑造了封闭的心理和保守的观念,导致了自然与文化上的双重封闭。这在西南石灰岩地区最为多见。广西大化县的七百弄乡不足2万

  人,分布在700多个农场,每个农场(屯)平均只有5户人家,而且村屯之间山崖阻隔,来往不便。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的

  问题。但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架设线路成本很高,基本不具备可行性。还有一些地方,由于生态退化,灾害频发,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如云南怒江大峡谷中,有7万多傈僳、独龙、怒族农民,居住耕作在50—60度的陡坡上,固定耕地很少,耕作方式原始,产出率极低。由于山大坡陡,常常有人畜失足摔死。仅泸水县一个只有万人的乡,1995年就摔死60多人,300多头牛。一些山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的生命保障。在这些地方,贫困对移民产生了强大推力,只有通过迁移,大幅度减少人口,彻底改变生存空间,才能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显然比较复杂。贫困农户要进行自发迁移,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首先,由于贫困人口缺乏

  在就业和投资上的竞争能力,向城市的大量迁移是不可能的。其次,缺乏新的可耕地。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农业垦殖,特别是新

  3

  中国建立以来,人口的极度膨胀,基本上占据了绝大多数适宜居住的地方,就连生存条件明显欠缺的地方也栖息着大量人口,已不存在大规模农业移民的资源基础。现有的耕地普遍长期承包到户,土地流转买卖既存在制度障碍,又缺乏法律保障,贫困人口也没有购买能力。第三,严格的与生产生活资料紧密联系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没有户籍意味着不能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也使移民在迁入地处于一种非法地位。第四,贫困山区的农民缺乏信息来源和新的技能,他们不知道应该向何处迁移,也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适应迁入地就业需求。第五,迁移需要一定的初始投资,贫困农户缺乏这种能力。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迁

  移如果没有政府组织就很难实现。政府通过大量的投资,繁杂的组织协调,广泛的动员发动,才能创造移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直接促成迁移的发生。从迁出方式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散的松动式迁出,以减少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增加迁出地的人均耕地水平。二是放弃迁出地,以自然村为单位整体迁出。在迁移对象的确定上,尽管扶贫移民搬迁是带有扶持帮助性质的福利性政策,贫困地区对人口又有强大的推力,但由于贫困农户依恋故土、惧怕风险的心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迁移。往往愿意迁出的首先是有生产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各地对迁出人口普遍作出了选择要求,一般都按照“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群众申请、分户报名、张榜公布、村组提名、乡镇政府审核批准、扶贫部门备案等程序。归纳起来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要解决温饱

  的贫困户,如在河南省,申请农户

  必须符合“三不通”和“四难”条件;第二,迁出户资源稀少,主要是人均耕地少,如广西明确规定迁出户的耕地要在亩以下;第三,迁出户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第四,个人自愿。

  资料1:贵州省搬迁农户条件迁出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负载过重,基本丧失了生存条件;搬迁农户2000年末人均耕地少于亩,人均纯收

  4

  入低于625元;搬迁农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并按照完全自愿的原则提出申请;搬迁农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在政府为他们改善的生产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脱贫致富;搬迁农户遵纪守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资料2:内蒙古自治区移民选择标准、筛选办法及补助标准1、制定移民选择标准:拟搬迁的贫困人口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全家人口的户口均在确定的迁出区;②必须是在册的贫困人

  口;③必须具有劳动能力,且智力无缺陷;④必须是一直从事农牧业生产,并且以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牧户;⑤家庭成员由2人以上的合理人员组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列入搬迁范围:①有一方为在职职工的半家户;②有一方户口为城镇户口、但已经在城镇居住或者享受城镇居民完全待遇者;③户口虽在搬迁区域、但举家外出打工两年(含两年)以上者;④每年举家外出打工6个月以上、连续两年以上,已经不以农牧业生产体力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者;⑤无劳动能力、有智力或其他影响生产经营缺陷的民政对象;⑥临时分户者(即在确定搬迁对象起1年内分为两户、两头占地、占房的不合理分户);2、移民的筛选要经过以下程序:①移民自愿申请,②群众大会公开评议,③村委会按照人均纯收入排序提出初步意见,④张榜公布,⑤乡政府批准,⑥旗县扶贫办审核备案。3、移民补助标准:自治区按每人5000元、以户均4人计算,

  每户给予2万元补助,每超1人增补2000元;地方配套人均4000元左右,牧区人均约1万元左右;移民自筹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全部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施建设。

  5

  从安置方式看,同任何一种迁移一样,扶贫移民搬迁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难度加大。这不仅是因为迁移距离长增加了成本,而且由于迁移涉及的行政区域多,在获得新的生产资料、户籍等方面,困难也会增多。同时,迁移距离长使移民适应新地生产和生活的难度加大。因此,扶贫移民搬迁强调由近及远,尽量在本地安置。目前的迁移基本都在本省内安置,以县内安置最多。在万搬迁移民中,县内安置约万人,占%;跨县或跨地州安置约万人,占%;其他安置方式如务工经商等自然搬迁、跨省安置、劳务移民等约40万人,占%。

  四种基本移民模式经过20多年移民搬迁、异地扶贫的实践,中国已经积

  累了比较系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探索和创造出“整体搬迁”“插花移民”“国有农林场安置移民”、、、“公司+基地+移民”等异地安置扶贫模式。“整体搬迁”模式,是利用专项资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异地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的一种移民形式。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将扶贫移民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尝试移民建镇,也就是无土集中安置。资料3:无土集中安置—红太阳移民集中安置点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红太阳移民集中安置点坐落在大汾镇圩镇西侧,位于久营公路旁,交通方便,位置优越,是集商贸、居住为一体的理想家园。安置点占地总面积20亩,安置移民105户486人,其中xx年安置58户289人,xx年安置47户197人。为了使集中安置点规模做大做强,次年,再延伸征地15亩,计划再安置300多人,即将形成一个200多户、1000余人的移民社区。红太阳移民安置点结合城镇规划和新农

  村标准进行建设,建筑新颖美观,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已建好移民新房105栋,每户占地面积在60-85平方米不等,新房外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小区内的水、电、排水排污、电话、电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并且进行了路面硬化,种植了行道树木、花草,安装了路灯。

  6

  在移民后续管理方面,经批准成立了红太阳移民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各项管理工作正朝着制度化和正规化方向健康发展。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安置点内15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800平方米的移民社区综合服务大楼。同时,扶持兴办了一批商店、卫生所、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基本能做到“四个不出社区”,即:问题调解不出社区,基本购物不出社区,基本医疗不出社区,小孩幼托不出社区。

  “插花移民”模式,又称分散移民,在条件较好的乡村通过投亲靠友找到接

  受地的农户迁入后,得到和居住地农户同等的待遇,有的通过购买迁入地空置房入住,安置成本低,不少人可以从移民建房补助款中节省出一部分来发展生产。也有部分移民户有一门手艺,或子女打工收入较高,在移民建房补助款的支持下,可以直接到圩镇或县城建造或购买住房,实现无土

  分散安置。

  “国有农林场安置移民”模式,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了一批国营农林场,后来随着大批职工的返城就业,这些农林场一般都很不景气,有些承包给企业、个人经营,有些在低水平上维持。这些土地产权属于国家,便于安置。但是,由于各企业管理体制不同,也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移民要取得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移民。一般国家会对开发企业给予

  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广西在一些移民安置区尝试了这一做法。政府的做法和作用政府是整个迁移活动的组织者。组织移民搬迁的各级政府从尽快实现解决温饱的目标出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第一,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领导和管理。由于移民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各级政府在组织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普遍建立了专门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如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计划、

  7

  财政、国土、农业、林业、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扶贫办为办事机构,统一筹划相关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迁移对象的选择标准、移民申请和办理程序、移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移民项目和物资的招标采购等作出明确规定。第二,在试点的基础上,编制合理可行的移民

  计划。各地在制定移民计划之前,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对需要搬迁的地方和人数进行严格论证。搬迁工作采取了边试点、边总结、边调整,稳步推进的方式。各地在制定移民计划时都突出重点,一是突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移民主体放在国家确认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二是突出解决群众温饱这个中心。不仅要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的问题,更要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到“愿搬迁,留得住,能发展”。三是突出生态治理。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与移民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达到“以封促退,以移促退,以改促退,以调促退”的目标。第三,多方筹集资金,为移民提供耕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政府投入扶贫资金是移民搬迁资金的主要来源。此外,部分民政资金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资金也参与到移民项目中。对口帮扶资金、社会各界捐款、国际组织援助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云南省对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社

  会服务配套工程、安居房、基本农田地和高稳产农田地进行了全面建设。截止xx年10月,全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无偿资金亿元,其中,中央国债亿元,省级亿元。地县也作了一些配套。安置区可以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并做到孩子能上学,移民有病能就医。大部分移民解决了户均不低于亩的宅基地,户均不低于1亩的高稳产农田地,人均不低于2亩的耕地,为移民打下了稳固的脱贫致富基础。再如,洛阳市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口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将以工代赈、交通、扶贫、农业、水利等资金整合用于搬迁扶贫工程建设。xx年,洛阳市共投入各类搬迁资金1311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00万元、省配套2000万元、洛阳市各级财政配套资金226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845万元、群众自筹4503

  万元。另外,广东省对口帮扶广西自治区每年6000万的无偿资金全部用在移民搬迁上。

  8

  资料4:中国移民搬迁资金投入分析在移民搬迁资金投入中,各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比重较大,其中中央一级的资金投入又占较大比重。截止到2002年底,移民搬迁共投入资金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亿元,占%;移民自筹资金投入亿元,占%。政府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体,但在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以前的70%下降到2002年的%;移民自筹资金投入比重呈增长趋势,从2000年以前的30%上升到2002年的%。从人均投入看,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自筹资金投入,在数量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结构上,政府投入在总的人均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移民自筹资金投入比重呈增长趋势。表1:移民资金总投入、人均投入合计年份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单位:亿

  元、元、%移民自筹资金投入比例%%%%

  总投入人均投入总投入人均投入比例总投入人均投入%%%%

  2000年前20012002合计

  在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投入中,中央一级的扶贫资金投入为亿元,占%;省级投入亿元,占25%;地县配套亿元,占%。中央一级扶贫资金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体,但在政府扶贫总投入中的比重亦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以前的%下降到2002年的%;地县配套资金投入呈增长趋势,从2000年以前的%上升到2002年的%。表2:各级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年份2000年前20012002合计合计中央金额比例省级

  金额比例单位:亿元、%地县配套金额比例%%%%

  %%%%%%

  %%

  从人均投入来看,无论是中央一级的投入,还是省一级,或是地县配套的9

  投入,在数量上总体呈增长趋势。在结构上,中央一级扶贫资金投入在政府扶贫总人均投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地县配套资金投入呈增长趋势。表3:各级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年份2000年前20012002合计合计中央金额比例省级金额比例单位:元、%地县配套金额比例

  第四,制定优惠政策,免除移民的后顾之忧,解决移民初期的生产生活问题。如“三西”移民在迁出后,仍然保留原来的耕地和房屋,三年内有返回原籍的权利。在迁入地,移民可以在三年内免除一切摊派及定购粮任务。广西则规定,林果开发项目从投产日算起,减免特产税5年。新疆规定,搬迁户原居住地耕地,分5年逐步收回;移民在3-5年内免除农牧业三税和义务工;移民原

  居住地果园自行出售或出租。河南嵩县通过信用联社,先后向搬迁群众投放小额贷款800余万元,扶持他们经商、办企业、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牛羊养殖等产业项目,目前全县搬迁新村中形成了一批劳务输出专业村、畜牧专业村和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搬迁农户中80%的群众有致富项目。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第五,做好农户的组织发动工作。迁移前向迁出地群众进行广泛宣传,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们了解迁移的意义,接收地的基本情况,可能得到的土地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政府对移民提供的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动员农户自愿报名。在农户进入移民点后,加强后期管理,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返迁。扶贫移民搬迁的效果评估扶贫移民搬迁是以扶贫为直接目标的政策性移民,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而言,其产生的正面影响和效果是不容置疑的。第一,直接推进了解决温饱的

  进程,有显著的扶贫效果。移民搬迁是比较稳定、

  10

  比较彻底解决温饱的途径。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又普遍采取了一系列帮助扶持措施,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三西地区的移民,已经普遍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部分已经脱贫致富。山西广灵县的移民,1995年在原居住地人均纯收入仅为230元,人均口粮140公斤。1996年下半

  年搬迁后,1997年当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元,人均生产粮食达到439公斤。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移民迁出后,迁出地区农户的人均占有资源增加,开发空间增大,对发展生产,加快解决温饱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移民搬迁带来的这些发展上的优势也使得大部分搬迁的并且能够在安置地安居下来的农户对移民政策的满意程度相对

  比较高。据统计,移民后在迁入地稳定居住的比例可达到90%以上。在对宁夏和云南两地移民安置地农户的调查中,有85%的农户对安置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表示满意,有80%的农户认为移民后的生活比移民前要好。辽宁省有70%以上的移民户在两三年内实现了稳定脱贫的目标。来自江西省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99%以上的移民表示移民搬迁不后悔。民意测验表明,移民户对自己住房的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对道路交通状况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对用电状况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对通讯条件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对就学条件的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对医疗条件评价为分,比搬迁前增加了分。第二,有利于人口的合理再分布和国土资源的开发。在人口、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只有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才有利于地区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其环境对人口的容

  纳能力就越大。不同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速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容纳人口的能力是变动的。人口迁移就是积极适应这种变动的行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很不平衡,但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方,人口的自然增长越快。使得中国目前人口分布很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村人口相对较多,城市化滞后;贫困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落后,生态压力大。鉴于人口总量过大,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下大力气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适度的人口迁移非常重要。扶贫移民

  11

  搬迁减少了我国最贫困、生态最敏感、人口压力最大地区的人口,对于我国的人口再合理分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示范作用。扶贫移民搬迁通过兴建水利工程等措施,加速了我国后备国土资源的开发,这以三西移民最为明显,

  甘肃河西地区和宁夏沿黄灌区的一些地方,经过移民开发,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些开发地原来沙化严重,经过水利开发搬迁移民后,人进沙退,有效遏止了荒漠化势头。第三,减轻了迁出地区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人口迁出地区一般

  都分布在高原、大山和风蚀沙化地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人口减少,土地压力减轻,为改变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在三西地区,由于燃料紧缺,很多农户铲草皮、挖树根,生态破坏严重,移民搬迁减少一个农户,一年就少铲60亩草皮,对于当地保护植被、遏制生态继续恶化产生了积极作用。据云南永善县统计分析,每迁出5000人,每年节省燃料折合人民币72万元,节省粮食90万公斤,相当于退耕万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后,各级政府对安置区进行科学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扶持移民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使

  安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料5:宁夏移民吊庄工程建设缓解了山区人与自然环境双重压力宁夏移民吊庄工程经济过二十多年建设,缓解了山区人口和自然环境双重压力,使人口与环境趋于协调,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超载压力,取得了迁出一户、宽松两户、解决三户的效果。迁入地的土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同时还创建了移民新社区,丰富了川区人力资源,提高了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从山区移民万人,可以腾出100多万亩耕地留给当地农民进行生产。迁出地由于人口压力减轻,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不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养畜,发展林果,增加农民收入,为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四,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开放。由于迁出地与原居住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双方交往和合作的机会很多,这为长期封闭在贫困山区的农户建立了一个

  对外

  12

  交流的窗口和平台,有利于他们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捕捉发展机会。宁夏在银川郊区建立的吊庄移民基地,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劳务输出的中转站。

  2案例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县外吊庄案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异地安置扶贫有县外移民吊庄、县外插户吊庄、县内移民吊庄、城郊型移民吊庄、农业生产型移民吊庄、东西合作型移民吊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型移民吊庄、生态建设型移民建设等多种形式。其中,县外移民吊庄是宁夏移民吊庄的主要形式。县外移民吊庄是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在北部引黄灌区或中部扬黄灌区划出大片土地,由南部山区县组织贫困乡村农户,利用专项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异地集中安置,建立新社区的一种移民形式。截止xx年,宁夏有12处县外移民吊庄,已安置移民万人,规划耕地总面积为万

  亩,建成的有固原县、彭阳县在中宁县大战场和马家梁、泾源县在银川市芦草洼、隆德县在平

  罗县潮湖、海原县在原陶乐县的月牙湖及贺兰县的南梁台子、盐池县在灵武市狼皮梁等移民吊庄基地。目前,移民吊庄已全部移交属地管理,隶属关系明确,并正式成立了相应的行政建制。此外,宁夏扶贫扬黄灌溉移民搬迁工程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现已搬迁移民万人。农作物种植面积万亩,人均有粮439公斤,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3年解决温饱的目标。宁夏移民吊庄建设项目从投资效益来看,做到了经济收益最大化。据2000年初步统计,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移民吊庄建设各类项目资金亿元,按移民人口和开发面积计算,人均投资884元,亩均投资500元,与国外移民平均每人1万美元的标准和国内三峡库区人均搬迁安置费9561元相比,是非常低的。农民当年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多数移民定居后经过两三年的努力,

  就可脱贫致富。与原迁出地的贫困山区相比,平均每人增收粮食200公斤,增收200多元,加上减少了人畜饮水补助和救灾救济粮款,现金增收235元左右,四五年即可收回投资。

  13

  资料6: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在宁夏移民吊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财力物力建设水利、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制定落实扶贫政策。在宁夏移民吊庄建设过程中出台过各项优惠政策,比如,移民吊庄若干年内享受宁南山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先按排自治区灌区建设项目资金;对移民建房和搬迁给予一定补贴,放宽宅基地面积;允许移民在原籍保留2—3年的山区承包地种植;三年内免征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免缴水费和各项提留;发放小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用于移民发展生产;对农用化肥、地膜专

  项下达指标等等。多年来在宁夏移民吊展庄建设开发中社会力量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效果显著。比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的狼皮子梁、大战场移民开发区的石喇叭村;东西合作建设的闽宁村、华西村;以吸引、鼓励企业投资参与建设开发的隆湖开发区等。实践证明,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可以拓宽资金渠道,加快移民吊庄建设步伐、可以创新投资和运行机制,引入新的开发模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可以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扩镇案例内蒙古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扶贫移民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从2000年开始,在乌盟、赤峰等盟市的8个旗县实施移民扩镇试点项目,移入城镇的贫困人口7000人;2001年扩大到11个盟市的22个旗县

  ,搬迁了8900人;xx~xx年又在全

  区26个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示范区安置了10400人。5年共在39个旗县实施了56个项目,搬迁了26300人,投入资金13540万元。xx年又下达了xx~xx年分两年实施的第四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计划,涉及30个旗县,计划投资6000万元,搬迁贫困农牧民万人。试点项目的建设拉动了城镇经济建设,使城镇规模得以不同程度的扩大,增加

  14

  了城镇劳动力和商业人口。5年来,移民扩镇工程在38个旗县所在城镇或建制镇建成移民村(居委会)56个;在四子王、巴林右、商都、库伦等旗县移民区已形成了劳务市场,完成了与城镇工业化的对接;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移民一步到位,直接进厂成为产业工人。移民从事的种养业生产既为城镇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品,同时也增加了城镇消费,从而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与此同时,迁出区生态恢复效果明显。经过2000、2001年两年项目的实施,

  在农区,移民迁出后,不仅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还退出了大量的耕地和草场,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正蓝旗等牧区旗县,经过1年多的休养生息,迁出区植被覆盖率就达到90%左右,实观了人与环境的双赢。项目所在的科尔沁沙地于xx年首次实现了治理和植被恢复速度超过沙化速度。资料7: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近年来在内蒙古扶贫过程中,对于一些居住偏远、且无电、无水的自然村,尽管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但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只能解决当时的温饱,而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脱贫致富问题。例如,商都县格化司台乡西伙房自然村全村仅有2l家居住户,该村无电、无水,全村人畜饮水需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拉运,各级政府每年都需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维持村民生存,若想彻底改变该村的生存条件,该村需上电,并需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以及配套高低压线路,仅高压线路一项就需投入资金40

  多万元;解决人畜饮水需铺设供水管道15公里,需投入50余万元。仅此两项就需投入90余万元,户均万元。随着移民扩镇扶贫工作的开展,居住户由分散变为集中,单位投资效果明显提高。据对商都县、四子王旗等地的调查,首期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100元以上,从根本上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3.问题和建议

  在中国,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工作任务繁

  15

  重的社会系统工程,做为一种政府主导的人口迁移活动,由于组织得当,投入到位,移民自愿,生产条件改善,定居率高,遗留问题少,显示了经济、扶贫、生态等多重效益,成为政策移民的成功范例。但扶贫移民搬迁作为一项扶贫工程,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后备土地资源十分缺乏。西北地区虽然有大片荒地,

  但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开发成本很高。南方山地普遍开发过度,生态压力日趋增大,开发空间狭小。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不具备大规模农业移民的条件。同时,现有的耕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普遍承包到户,国家很难调出来安置移民。近年安置的部分移民,就没有能够取得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存在潜在的遗留问题。二是移民成本相对太高。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手段,国家投入少,解决不了大问题。投入多,目前的财力有限。根据各省提出的需要移民搬迁的规模,全国累计约需迁移600万人,按照每人10000元的标准,全国共需投入600个亿,比目前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年总和还要多。要达到这个投入强度,近期还很困难。资料8:移民成本测算在过去二十年扶贫开发中,截止2002年底,已搬迁了436万多人,但仍有近万贫困农民需要移民,其中计划在县内安置的有万人。在各省制定的2001-2016年扶贫开发规划中,共计划

  搬迁人口万人,其中县内安置万多人,扶贫移民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但目前的人均补助费用标准较低,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据对21个省的数据计算,县内安置人均补助标准平均为3818元,距人均实际需要费用8655元相差4837元;据对11个省的数据计算,跨地州安置人均补助标准平均为6510元,距人均实际需要费用12042元相差5532元。据对7个省的数据计算,其它安置方式人均补助标准平均为2721元,距人均实际需要费用6917元相差4196元。尽管如此,由于在一些地区除了移民搬迁,缺少其他的开发手段,扶贫移民搬迁仍将在未来中国扶贫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今后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应该严格控制规模,积极稳妥进行。

  16

  一是扶贫移民搬迁要在特殊地区解决特殊问题。特殊地区是指那些生产条件极端恶劣,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处偏远,水、电、路基础设施投入太高,

  缺乏生存和发展前景的地区。特殊问题是指目前生活极度贫困,其它扶贫开发措施很难见效,如果不迁移就很难解决的温饱问题。要重点解决丧失生存条件社区的问题,进行社区的整体迁移。特别要注重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以确保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迁入居民的补贴和就业安置。要充分发挥移民搬迁的放大效应,使迁出人口能够切实推动迁出地的经济发展。如果能够达到迁出一户,松动两户,解决三户的效果,移民搬迁的相对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因此,迁出人口应该达到

  一定规模,使迁出地的资源空间显著扩大,有条件改变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二是把异地移民扶贫纳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生产力布局和各级扶贫开发规划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自力更生、社会参与、市场行为相结合,坚持异地开发扶贫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

  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尽可能与小城镇和小集市的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土、治水、办电、通路、小额信贷、贫困村综合开发等扶贫举措结合起来,整合各种资源,多方筹集资金,为全面提高异地安置农民的收入,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驶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实现安置区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异地开发扶贫的效益,提供更有效的途径。三是鼓励和推动贫困农民的自愿移民迁移。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不远的将来,将有更多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贫困农户还很难直接进入城市。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户籍等政策,使进城农民及时腾出耕地,优先组织人口超载地区的人口迁入。贫困人口可以先以劳务的形式临时就业,逐渐定居。

  17

  附表1:各省异地安置扶贫模式一览

  表

  1.浙江省

  2.辽宁省

  3.河北省

  4.山西省与城镇化和工业小区建设相结合的搬迁模式。①整体搬迁,统一规划,新建移民扶贫小区;②部分搬迁,分散安置。自然村并靠到主村,整村搬迁建移民新村,整村搬迁分散安置,务工经商、投亲靠友自然搬迁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城镇周围建新村;有土地开发条件的,几个小村新选址建新村;自然村并入主村或大村;分散安置整队搬迁,整队安置;建移民一条街。“整体搬迁、整体安置”,“自我联系搬迁地、政府补助”,“水库后靠就地安置”。有土集中安置、无土集中安置、有土分散安置、无土分散安置、就近避灾安置和集中供养安置移民扩镇、牧区集中移民抓水移民:充分利用中部引大灌区、景电灌区、盐环定灌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河西大、中型水库、渠首等工程安置县内、跨地州移民;省外劳务移民:通过老乡关系或投靠亲友等形式向省

  外组织输出劳务移民。移民吊庄,具体模式有县外移民吊庄、县外插户移民吊庄和县内移民吊庄。香巴异地扶贫项目整村整组迁移,集中连片安置和插花安置相结合。整

  体搬迁与疏密式搬迁相结、水土开发区集中安置与插花式安置相结合。规模集中安置、小规模多点安置、插花安置、与小城镇、小集市建设相结合安置,沿路、沿水、沿村社安置。整村、整乡集中搬迁安置建设移民点若干。插花式搬迁、集中式搬迁、梯级式搬迁。开垦宜农荒地;调整现在耕地;依托企业;依托小城镇;依托农场;与退耕还林结合。农田、草场、社区服务等配套。

  5.安徽省

  6.河南省

  7.江西省

  8.内蒙古

  9.甘肃省

  10.宁夏11.青海省12.陕西省13.新疆14.云南省15.四川省16.重庆市17.贵州省18.西藏

  18

  附表2:各省移民情况

  扶贫开发规划搬迁人口其中:其中:县内安置合计23252547653520205040跨地县内安置州23232578000200

  省份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始于1996199619981997199619961994

  1998199119931994199819961996

  截止2002年底已完成搬迁人口当地稳从xx定居住年起,还县内安跨地州合计其他人口口025005200003500000000002000000000040100

  10

  19

  省份

  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始于199619981983198619831996

  截止2002年底已完成搬迁人口其中:当地稳从xx定居住年起,还跨县内安跨地州合计其他人口口内安置合计县内安置州0011201911021021231230105010101641641217230228

  扶贫开发规划搬迁人口

  续表2:各省移民情况

  截止2002年底扶贫资金投入省份合计18518214422016441425210

  24中央7338414200018920省级5621173001482594252104地县配套555905279320000移民自筹735001770113801075200人均补助费用县内安置350015005000350015005000人均实际需要跨地跨地州

  县内安州安安置其他置置其他70009000150006000200011000135007000200006000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

  20

  截止2002年底扶贫资金投入省份合计中央省级地县配套移民自筹

  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0473950001164221216367009360030017493177671118941587300030400130009000200020002000490335049254740140711250282219***********000108889516396400508501222903801838018000600060000004550033700950023000

  人均实际需要跨地县内跨地州县内安州安安置安置其他置置

  其他1250100003000750010000150002000025020008000800010000100001200070004250500040003500250050050030008000100001500150007000600075004000500060005000350015000170002000

  人均补助费用

  700065005000300011005005005505500100005000

  1250070005000600010000650020000

  3500500060001500010000

  21

  附表3:思茅市移民预算表

  类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科目水利电力道路住房学校医院开垦耕地生产经济林果畜牧业技术推广合计人数10101010101010101010人均投入30090012001000150508080090304600金额3000900012000100001500500800800090030046000

  注:1998年思茅市开始安置昭通地区跨地区移民,人均投入近5000元。上表是该市制定的10万人移民投资计划。

  22

  附表4:江西省移民搬迁农户满意对比表

  家庭及社会经济状况您对您的家庭收入您对您家里的伙食您对您家里的住房您对道路交通情况您对家里的用电您对通讯条件您对本地的医疗条件您对您本人的农业生产技术您对您本人的非农业生产技术您对家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您对农产品市场行情的了解您对个人获得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机会和条件您对本地的学校条件您本人对集体事务的了解您本人对参加集体事务讨论的机会您对集体事务的决定方式您对本村的环境卫生条件您对本村的治安状况您对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您对县其它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您与居住地其他

  农户的人际关系资料来源:评估专家组民意测验汇总。搬迁前

  6搬迁后

  23光伏扶贫产业如何打造新型商业模式

  一、国内光伏扶贫现状

  数据得知2016年全球装机容量达到了62GW,光伏带动增长数据5000亿,增长速度达到了20%。而2016年中国新增光伏电站规模,分布式项目开始不限制建设规模,与此同时我国的光伏扶贫项目也正式启动。

  2016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印发光伏扶贫的通知里出现了光伏扶贫的初步模型。这个模型决定了安徽、山西、河北、甘肃、宁夏、青海六个省成为扶贫试点。后来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也积极参与了光伏扶贫的申报。这六个省份针对光伏扶贫政策及应用形式逐渐落地,但还不是特别明确,还有很多地区都陆续出台光伏扶贫政策。这些光伏扶贫政策的频繁发布,会推动光伏扶贫迅速发展。

  光伏扶贫目前的应用形式主要有地面电站、村级电站、分布式屋顶、光伏农业设施,但是由于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同,各地区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掌控了不同的应用形式,应用形式开始出现遍地开花的现象。

  二、光伏扶贫商业模式和产业路径

  目前,光伏扶贫的商业模式是政府和企业两大双翼共同扶持的。光伏扶贫是国家扶贫项目,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其他财政辅助资金构成国家的专项资金,农发行专项贷款助力去各地做扶贫项目。

  企业负

  责提供优质可靠的产品,以及高效的运维服务。最终,要能够保证扶贫电站每一个贫困户,每年三千元的收益,同时收益用以电站的维护。政府希望在未来的运营过程当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以河北为例,2016年河北是试点省,河北有平山、曲阳、巨鹿、临城、赤城、

  平泉六个试点地区,六个地区扶贫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河北省区别于其他的地区的扶贫模式,就是扶贫电站配比商业电站的比例是1:,就是要做一个25兆瓦的电站,里面要有10兆瓦的扶贫电站在当地扶贫,15兆瓦是商业电站。这种模式就是能源局通过指标把控,保证企业在做项目中的质量标准,确保扶贫电站的收入能够稳定、持续、可靠地达到每个贫困户手里边。

  光伏扶贫产业路径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品牌与集成的竞争,第二属地与外地的竞争,第三价值与价格的竞争。

  品牌与集成的竞争,就是品牌商和集成商;属地与外地的竞争,除了国家公布的

  的光伏补贴政策,各地政府针对自身的财力及

  自身光伏产业发展情况,出台了很多地方保护的补贴政策。外地的光伏项目如何打破地方性的垄断,吸引实施单位和企业投资,就隶属于属地与外地的

  竞争关系;价值与价格的竞争,光伏项目的价值判断有三点,第一光伏项目如何能够保持20年的周期,第二如何保证项目所有产品使用周期的完整性?第三在20年周期当中,谁能够为光伏项目提供终身服务?而价格是无法估量价值的。

  光伏扶贫产业分为三个部分,产品、施工安装以及后期运维,最终落脚点是后期运维,运维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走向向高端化,智能化,互联网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智能化的运维平台和方式,这将是后期运维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未来在中国各地光伏项目的服务商应该远大于光伏项目的集成商。产业扶贫铺富路

  一个品牌,在全国家喻户晓;一个产业,在承德快速腾飞。提起承德,人们自然会想到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群;提起承德的特色品牌,人们则会想起承德露露。这个品牌早已随着良好的口碑和优质的口感走遍全国、走进了千

  家万户,露露杏仁露产品推向市场三十余年,因其含有丰富的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降血脂、润肺养颜等保健作用,特别受到北方地区消费者的推崇和喜爱。露露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露露杏仁露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在承德露露无限光环的背后,承载的是数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的梦想。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当代中国最佳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先生曾经说过:“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点事,这是我们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注资入股搭平台、探索模式惠农户、增加投入提产量、技改扩能保增收”,带领山区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靠做大山杏产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企业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比如做慈善就是一种责任。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这是必须要做到的。科学发展观就教会我们如何科学地赚钱和持续地尽社会责任。”――鲁冠球承德露露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承德市罐头食品厂,在整个罐头行业低迷时期,公司基于市场需求导向,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杏资源,开发生产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1997年11月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植物蛋白饮料唯一的上市公司。2001年,露露集团步入发展瓶颈期,鲁冠球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捕捉到承德露露的市场后发优势以及杏仁产业对农民脱贫的巨大带动作用,果断决定注资亿元成为露露的第二大股东。xx年经过国企改制,万向集团持有公司%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鲁冠球的带领下,承德露露绝地重生,公司本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群众、保护一地环境”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破解

  山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企业效益让利于农民,从而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生态富民之路。

  通过承德露露的辐射带动,全市共栽植山杏450万亩;年产杏仁万吨,杏壳3万吨;建成了北方最大的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场。全市以山杏为主要原料的蛋白饮料、即食食品、活性炭、杏仁油等加工企业达80余家。建立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经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基本框架,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山杏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山杏增强了山体固土能力,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测算,全市山杏林每年吸收二氧化氮9万吨、二氧化硫21万吨,一氧化氮11万吨,一氧化碳66万吨,年涵养水源3万m3,减少土壤流失量600万吨,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投资农业是让农民和我们一起赚到更多的钱,共同富裕。”――鲁冠

  球

  针对承德山杏产业丰年价低、歉年价高,农户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承德露露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因地制宜探索了“企业+基地+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元化的市场机制扶贫模式,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承德露露在杏仁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也按照合同价格收购,实现了丰年高收益,歉年不减收。公司扶持模式使杏仁产品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增值,化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了生产规模、资源质量与经济效益的互为拉动、同步增长。

  目前,公司杏仁露年生产能力超过40万吨,产值22亿元,领跑中国杏仁露产业,成为行业第一、国内生产规模最大、产销量最大、市场占有率高达90%的杏仁露生产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亿元,税收亿元,净利润亿元。全市农民依靠山杏种植增加收入亿元,有效带动

  了全市30多万户农民实现稳定增收。该产业已成为承德贫困地区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产业。

  “我对农民有感情,为农民做点事是一种乐趣”――鲁冠球

  针对承德山杏产业管理粗放、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承德露露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坚持把科教兴林作为推进山杏产业发展的主体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

  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指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方法,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大力开展以强管理、提产量为主的研究和大规模示范推广,形成了一套以定株、割灌、修水盆等为主的简单易行推广技术。三是积极与高等院校、专业科研院所接洽,不断开发杏仁产业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同时,针对大面积的山杏林树体衰老、冻害频发、产量低下的问题,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合作,对现有山杏进行品种改良,依据双方的协议,改良后山杏每亩产杏仁达到200斤,产杏壳400斤,比照2016年杏仁收购价格10元/斤、杏壳收购价格元/斤计算,农户每亩杏仁收入2000元,杏壳收入200元,合计每亩收益2200元,扣除人工费、管理费,每亩纯收入2000元。

  为使承德山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承德露露不断实施技改扩能,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全部用于技术改造,在使承德山杏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受益杏农不断增加的同时,也使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带动杏农脱贫致富的能力,激发农民发展山杏产业的积极性,公司又实施了“十二五”技改扩能,2016年将达产,扩能后产能达到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企业生产1吨杏仁露需杏仁50公斤,完全达产后每年需要杏仁3000万公斤,全市农户杏仁收入6亿元,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壳收入6000万元,即公司每增加1吨产能,农民收入增加1100元,可保证全市60多万农民实现稳定增收,产业扶贫效果凸显。

  承德露露带动承德市山杏产业腾飞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个产业的发展只有“强龙头、壮龙身、摆龙尾”,建设起产、供、销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真正带动一方、富裕一域的支柱产业。有更多像鲁冠球这样的企业家引领和带动,承德市各产业体系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富民强市”强劲的增长点,一定会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1~

篇十二:创新扶贫案例

P>  扶贫工作典型案例小学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钟山典型案例)扶贫助学________筑就她成长“天梯”扶贫助学·筑就她成长“天梯”

  ——记在扶贫资助求学路上的贫困学生董美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陈小武20________年5月的一天下午,董美连给扶贫培训基地(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送来喜报:“老师,我被提升为技术主管了,从6月起加薪600元!感谢老师的栽培!”董美连,女,成长在钟山县钟山镇护平村委龙潭田屯一贫困家庭,于2021年3月就读于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农艺专业,现为广东万泰(潮州)农牧有限公司生产部兽医技术主管。两获“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接触过董美连的人都体会得到,一个家里不富裕的农村小女孩的个性,节俭、勤劳在她身上完全汇集着!双胞胎的她自出生20天就离开了原本很幸福的家,被送去了另一个本不相

  识的家庭收养,上学的学费及全家人的开销的担子全压在养父母身上。对于亲生父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这样养父母的担子越来越大,还要照顾家里唯一的老人——姥姥。所以,她随时都有辍学的危险。在当今国家如此重视教育的年代,养父母无论如何是不会让她辍学的。因为她养父当年读书时,成绩优异,后来因为家穷,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养家,照顾自己重病缠身的双亲和年纪尚幼的三个妹妹。20________年10月,董美连养父由于常年的过度操劳,在县人民医院诊断出患严重的肺疾病,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刻,20________年5月,她收到了一份永生难

  忘的关爱——国家扶贫培训职业学历班资助政策。于是她开始申请办理扶贫助学金,并获得审批通过了,这才让这个家有了喘气的机1

  会。记得当年老师在班上宣布她有幸成为扶贫助学金的一份子的那一刻,她激动得从座位跳了起来,感动得满面泪流。她迫不及待的跑到学校公用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养爸妈。后来知道,当时电话那头她的养父母也都激动的双双留下了热泪!养父母永远是她坚强的后盾,但对于国家给的这一份关爱,她也

  的有趣,她不想失去这个去体验的机会,当一个人的愿望被得以满足时,她会是多么的感动,对这份“爱”,她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学业,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学校、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有了国家给的扶贫助学金的资助,董美连如虎添翼。不仅在生

  活中帮她解除了后顾担忧,而且在精神上更激励了她的勇气和信心,让她更有动力去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正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的行船,让她找到了方向,让她懂得回报,更让她学会感恩。中职三年,在国家扶贫资助政策的帮助下,董美连可以安心的只顾知识技能的专注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这就是她感恩的方式,让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连续获得20________、20________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课余时间,董美连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以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努力提升专业科技能力。中职三年来,她参加过各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得自治区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全国三等奖一个。

  在人生路上抉择就业20________年春,中职学习进入了

  临人生的选择。可是由于参加高考升学,学费越来越昂贵,助学金也不能全部解决全家的问题,于是董美连毅然选择了就业,为了此2

  事她养父母深深感到些许愧疚。面对升学、就业的抉择,董美连选择了去广东万泰(潮州)农牧有限公司就业。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在公司仅半年时间就提升为小组长,工作能力深受同事、领导的称赞。今年初,企业给培训基地(钟山职业技术学校)发贺电,董美连被评为“优秀新员工”,并加薪350元。

  几个月后,就晋升为技术主管,这是一个人能力的充分体现!

  面对这一成绩,董美连心中万般感谢祖国、社会、学校,没有国家的资助就没有今天的她。多年后的她,不管成功与否,一定不会忘记中职的艰辛岁月,不会忘记读书期间大公无私的默默资助自己的祖国、社会、学校,一生无法忘记的亲人。

  薪火相传播撒温暖饮其流者思其,学有成时念党恩。完成中职学习后,董美连在新工作工作岗位上,从扶贫资助政策的受益者成长为宣传员和实践者。自毕业以来,董美连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抽出500元资助母校的困难学生生活费,现已捐出了10000元。她

  这样看待自己,“我希望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困难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资助,让同学们多感受一份别人的关爱。”

  在资助育人的实践中,董美连时刻加强学习与思考,注重将“经济资助”与“精神扶助”同步进行,将单纯的经济资助升华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上来,引导受助学生自强感恩,爱国诚信。20________年5月3日,她应母校团委的邀请,回到母校——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她把自己三年的中职学习生活用PPT形式生动的展示给学弟学妹们,并从思想意识、人生价值观入手,解读了这三年如此努力学习的缘由所在,

  3现场师生们自发的响起13次热烈的掌声„„

  从董美连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进沧海”,明白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道理,走好未来的路是她勇气和自信的见证,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绚丽灿烂的明天。

  不管她以后会成为多么成功、多么有用的人,但只因国家、社会、学校的这份关爱,她一定不会辜负这份期望。这份

  拯救一批又一批渴望读书交友、渴望成为有用之才的农村孩子的国家扶贫助学金,让人间充满了爱,让人间充满了感恩。

  4旬邑县教育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教育树丰碑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属国家贫困县。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5万,是农业大县、山区大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2021年底,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1万、占总人口的24%。旬邑县有中小学校153所,学生41000余人,教职工33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566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856人。绝大部分学生均为农业户口,家庭经济困难,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推荐访问:创新扶贫案例 扶贫 案例 创新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