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05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完整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清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完整文档)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解决办法:多读。)

  (3)如何更好地对残疾人表现出我们的关爱,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解决办法:直观事例,震憾心灵,发散思维,奉献爱心。)

  2、教学难点:

  (1)莎莉文老师如何教“我”感受“爱”。(解决办法:设置活动,亲自体验,根据文本,重点理解。)

  (2)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处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此文与这一单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当事人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个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时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来学习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四)资源分析。

  1、学生对残疾人生活、心理的了解。很多人没有亲自接触过残疾人,但通过各种媒介对残疾人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课外收集搜集海伦及残疾人奋斗成才的资料。学生易把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别人的帮助这个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学生参与帮助残疾人的经历。

  4、学生自已在成长过程中受他人重大影响的经历。

  5、教师收集《千手观音》的资料,《千手观音》演出的成功因素与海伦成才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处,它需要四个手语老师的帮助。

  6、教师已有的电影《漂亮妈妈》的材料,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7、爱心歌曲《爱的希望》及手语操。所任两个班的学生均已学过,能引起共鸣。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法,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

  (1)探索教学法:归纳为“五步教学法”,思路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观察分析——>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直观教学法:展示有关画面、电影片断、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3)模拟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深入体会。

  (4)竞赛法。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发散其思维。

  (5)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2、对不同学生的启发、诱导方式:

  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中差生。本课主题学生虽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过搞小活动及放映电影,深入浅出,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分析问题时难度较大,老师适当点拨,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法设计:

  初二年的学生既保持了初一年时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跃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学习重在学会主动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2、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符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

  4、模拟实践,亲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这几种学习方法,当家作了课堂的主人,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进来,课堂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选用。

  1、教学媒体设计:

  (1)有关画面展示:海伦生活照、《千手观音》照、邰丽华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2)所剪辑的电影片段:《漂亮妈妈》的两个片段,触动学生心灵。

  (3)音乐播放:《爱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手语操,以烘托课堂“爱”的氛围,结束教学。

  (4)有关文字: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

  2、学生活动设计:

  两个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活动一是盲人认识具体事物,活动二是教聋哑人认识抽象事物。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爱心歌曲的感受。

  三、教学程序:

  总需时间:45分钟。

  附: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导入——速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电影片段欣赏,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布置作业——播放爱心歌曲。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1)

——《再塑生命》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

《再塑生命》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 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 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 主题升华 “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

  导入: 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 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 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

  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

  在 海伦: 与老师发生争执 不耐烦,摔洋娃娃 高兴

  房

  里 莎莉文: 重新练习“doll” 把洋娃娃扫到炉边 把帽子给我

  在 海伦: 清泉从我手中流过 理解

  井

  房 莎莉文: 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 在我掌心写“water”总结: 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 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 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 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 “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

  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

  作业:

  1. 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再塑生命》八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解决办法:多读)

  (3)如何更好地对残疾人表现出我们的关爱,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解决办法:直观事例,震憾心灵,发散思维,奉献爱心)

  2、教学难点:

  (1)莎莉文老师如何教“我”感受“爱”。(解决办法:设置活动,亲自体验,根据文本,重点理解)

  (2)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处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此文与这一单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当事人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个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时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来学习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四)资源分析。

  1、学生对残疾人生活、心理的了解。很多人没有亲自接触过残疾人,但通过各种媒介对残疾人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课外收集搜集海伦及残疾人奋斗成才的资料。学生易把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别人的帮助这个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学生参与帮助残疾人的经历。

  4、学生自已在成长过程中受他人重大影响的经历。

  5、教师收集《千手观音》的资料,《千手观音》演出的成功因素与海伦成才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处,它需要四个手语老师的帮助。

  6、教师已有的电影《漂亮妈妈》的材料,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7、爱心歌曲《爱的希望》及手语操。所任两个班的学生均已学过,能引起共鸣。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法,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

  (1)探索教学法:归纳为“五步教学法”,思路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观察分析——>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直观教学法:展示有关画面、电影片断、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3)模拟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深入体会。

  (4)竞赛法。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发散其思维。

  (5)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2、对不同学生的启发、诱导方式:

  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中差生。本课主题学生虽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过搞小活动及放映电影,深入浅出,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分析问题时难度较大,老师适当点拨,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法设计:

  初二年的学生既保持了初一年时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跃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学习重在学会主动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2、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符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

  4、模拟实践,亲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这几种学习方法,当家作了课堂的主人,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进来,课堂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选用。

  1、教学媒体设计:

  (1)有关画面展示:海伦生活照、《千手观音》照、邰丽华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2)所剪辑的电影片段:《漂亮妈妈》的两个片段,触动学生心灵。

  (3)音乐播放:《爱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手语操,以烘托课堂“爱”的氛围,结束教学。

  (4)有关文字: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

  2、学生活动设计:

  两个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活动一是盲人认识具体事物,活动二是教聋哑人认识抽象事物。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爱心歌曲的感受。

  三、教学程序:

  总需时间:45分钟。

  附: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导入——速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电影片段欣赏,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布置作业——播放爱心歌曲。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2)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再塑生命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再塑生命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主题,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⑵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复述课文,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⑵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目标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㈠教材分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品格,进行情感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既可以用来学习复述课文、把握关键句段,也可以用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心教育。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人物形象

  ⑵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⑶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三、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表演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法分析

  教学内容分理解内容、赏析语言、情感教育三大块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速读训练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研讨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说研讨赏析感受、读课文优美句段、写感受疑问,整理成文达到结合听说读写训练的目的。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导入部分用屏幕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以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间用屏幕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结尾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以烘托课堂高潮,结束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㈠导入:用屏幕展示展示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文字,背景为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共同学习的图片,全班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教师导言:

  ㈡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⑵你怎样理解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⑶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

  2、分小组讨论问题

  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㈢重点研讨,赏析语言。

  1、教师导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件事,或者是哪一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㈣小品表演

  1、小品场景:《新闻夜班》拍摄现场

  2、表演成员:学生5人,一人饰盲人、一人饰记者、一人饰摩托车和汽车、一人饰路边摊贩、一人饰消防栓。

  3、表演道具:盲道示意图、摩托车和汽车图样、路边摊贩图样、消防栓图样

  4、剧情:

  第一幕:(记者上)记者:(开场白)我市的环城公路已竣工通车,极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而道路上盲道的使用情况怎样呢?人们却很少关注,今天,我们就此问题做了一个采访,记者请到一位盲人朋友,{盲人上}请她和记者一起,亲身体验一下,使用盲道是否便利,是否达到的设计时的初衷。好,观众朋友,我们来到了外环的某段道路,我们将一路前行,亲身感受一下。(二人前行)

  第二幕:(盲人走到一个集市前,摩托车和汽车堵住了道路,盲人用棍试探)盲人(疑惑地):这是什么?怎么走不通了?记者:啊,这是菜市,我们绕开走吧!(继续前进)

  第三幕:(没走多远,路边摊贩一字排开,有些摊贩占住了人行道,盲人又没法走了)盲人(吃惊地):这又怎么了?记者:这是路边的摊贩把路挡住了。(绕开前行)

  第四幕:(向前走,来到一个施工遗留下的消防栓前)盲人(惊讶地):这又是什么?记者:一个消防栓。

  第五幕:(记者结束采访)记者:盲道,本是人们关爱弱势群体的一种安全方便的设施,是人性化社会的体现。但在某些地方,人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在享受一己便利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了呢?

  5言,全班交流。

  ㈤教师总结:同学们热情的发言中,闪耀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爱心,是冲破黑暗的曙光;爱心,是解除干涸的清泉;爱心,是寒冬里的温暖;爱心,是酷暑里的清风,爱心无价,愿爱心满人间!

  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七、板书

  《再塑生命》

  师:关爱善导热爱生活

  爱——获得光明、勇气、信心、新生——关爱他人

  生:好学自强扶助弱者

  八、练习设计

  将观后感整理成文。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朗读导入——初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小品表演——教师总结,播放歌曲。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3)

——八年级下册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成长历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及重点语句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搜集并整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有关事迹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

  (同学讨论)

  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1)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准备材料。

  幻灯片1: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相片

  幻灯片2:海伦·凯勒一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各国民众的赞扬。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幻灯片3:

  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阅读课文,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同学仔细阅读文章后,讨论、概括。

  明确: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让我了解大自然。

  (3)老师引导我理解爱。

  2.迅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标划出能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

  幻灯片4:

  (1)生命原貌:(像大雾中的航船)

  (2)再塑生命的起始:(与莎莉文老师的相识)

  (3)再塑生命的发展:(认识具体事物、了解大自然)

  (4)再塑生命成功的印证:生命中拥有了(爱)

  四、细节把握、重点研读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学生活动:研读本部分,讨论下列问题:

  1.读选文,把握文章,结合课外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对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五、分析文章主题

  问题1:刚才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结: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读了她的故事,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明确:坚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好的老师……

  问题2:从这些因素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结合文中事例回答)?

  六、合作与探究

  莎莉文老师应该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明确: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坎,莎莉文老师用博大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

  拓展1: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

  拓展2:通过这些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课结束(郑智化《水手》徐徐响起)

  实践作业: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温暖。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4)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0篇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三节《*面镜成像》。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

  1、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3、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它在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定律之后,学习、认识*面镜的成像,是前两节所学知识的应用;另外,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面镜成像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领略*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3、重点和难点

  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魔术视频引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近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反馈练习,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理解“虚像”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由非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4、*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面镜成像

  一、*面镜成像的特点: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虚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二、*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形成虚像

  以上是我对《*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结合表格提出以下问题:

  1、实验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欧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

  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一节《光的折射》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的思考】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还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二、【学情分析】:

  光的折射的特点就其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光的折射特点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光的折射特点的理解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的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光的折射特点。(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五、【学习资源】

  自制光的折射组合演示仪、烧杯、泡沫板、适量的水、多媒体课件。

  选择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

  通过多个学生活动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上述方法总结规律,并联系实际解决课堂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装置见图1)这是为什么?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说明: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为使学生看清水中的鱼,教师用电筒把鱼照亮)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一】: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见图2、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

  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图4、图5)。

  〖提出问题〗: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后由学生归纳

  【演示一】: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图6、图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

  学生活动后,画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图。

  【演示三】: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结论。(板书)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渔夫为什么叉不到鱼?怎样才能叉到鱼?[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解决问题、首尾呼应)

  通过学生猜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整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亲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复习小结、布置作业(1)课本p871、2、4

  (2)上网搜索:海市蜃楼现象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折射

  一、折射现象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折射光线折射角

  二、光的折射特点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光垂直入射时的折射角等于零。

  ⑤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4

  《二力*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二力*衡是物体受力*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习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习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习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习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习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衡和*衡状态、二力*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习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衡状态、*衡力、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

  3、*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面压力,根据二力*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二)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 B.108m/s C.90m/s D.3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二)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和时间的侧量

  3.长度的单位

  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问题三: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教师总结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问题四:让学生回答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的冠亚军的,教师总结

  5.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

  教师总结并引入误差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

  (五)学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的产生、传播、特性之后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物理知识不多,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出发,要学生了解早上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来源与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等级。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三、说学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假如你正在午休,有同学在走廊大声歌唱,你感觉怎样?一下子将学生带到生活中。

  由于情景是学生熟知的,学生就会有话说,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种令人心烦的声音就是噪声”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探索新知

  1、噪声的来源

  在理解乐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总结出噪声的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令人心烦的声音,从而概况出噪声在环境保护角度的概念。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举例概括出噪声的两个来源,培养了学生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产生草率的例子,学生这时情绪高涨,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等级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看“小资料”,并找出几个声音的强弱。学生通过看书查找所需信息,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中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早上的危害课本上讲得比较少,但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下面学习噪声的控制埋下伏笔。因此,我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噪声危害的三个方面:心理效应、生理效应、物理效应。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噪声的危害,从而产生了减少噪声,保护环境的情感,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3、噪声的控制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本环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通过前一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防治噪声的必要性,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正在学习,而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很多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控制噪声的方法。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一一被解决。

  4、噪声的利用

  这一知识点属于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知道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噪声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噪声的相关知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三)课堂总结

  总结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我设计了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二)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均速度和速度的*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二)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5)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1

  猎猎西风,刮走了燥热的夏天。一声新生儿的“歌声”,打破了秋日的凄凉。那一刻,她如释重负的叹了一口气,带着满意与期待,做了个美梦……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冬季。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她会心的笑了。婴儿身上散发出的奶香味,把她包围在做母亲的幸福之中……

  带着幸福,她们迈进了春天的大门。她抱着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不时地,她就对路边的花草“自言自语”,又好似在与孩子对话。即使她听不懂,但母爱使她坚持下去。皇天不负有心人,孩子终于“咿呀”地叫了声“妈妈”。虽然口齿不清,但她用心听懂了,母女相拥。路边的野花随风摇曳,祝贺她的“收获”……

  稍大些,孩子试图摆脱双手,要征服双脚。她意识到了,不顾夏日的炎热,与孩子执着地练习着。多少汗水洒下,可“母亲”的角色支持她挺下去……

  一年悠悠流逝,当孩子蹒跚地倒在她的怀里时,所有的辛酸一泻而出。孩子调皮地帮她擦去泪水,稚嫩的问“妈妈,你问什么哭啊?”一时间,又一次泪如雨下……

  时光荏苒,孩子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无数个夕阳西下,又总是她牵起孩子的小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同被晨雾掩埋,又一同消失在黄昏时的余晖中。她在孩子跌倒时,第一个上前扶他;她在孩子淘气、荒废学业时又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愫无奈的第一次打了她;她在孩子为学习叫苦连天时,又是第一个安慰她。“先苦后甜”一句朴素而简单的话语,却让孩子像吃了“定心丸”似的,重整旗鼓,再次扬帆在知识的海洋中……

  岁月不居,孩子带着她的爱茁壮成长,可她的代价就是无可厚非的变老。青春期的叛逆,更年期的唠叨,或多或少总会碰撞出爱的火花。可不远的将来,又会出现这种画面——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孩子牵着年迈的老母亲,慢慢地走向爱的国度……

  那个幸福的孩子是我,那个她就是我朝夕相处的母亲。母亲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我又何尝不是呢?感恩是我放弃了对母亲的抱怨。母亲赋予我生命时,多添了一份多愁善感,细微的举动,就会令我心潮澎湃。而泪眼朦胧中,所有的`耀眼角色,都属于母亲……

  我用感恩作曲,用人世间的美好品德作词,谱成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我想,母亲会接受的,因为她有资格。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2

  有人发现在飞机上同是30岁到40岁的旅客,坐头等舱的往往在看书,公务舱的多在看杂志或电脑办公,处于经济经济舱的比较多在看报纸、电影及玩游戏、聊天。不同的机舱内的旅客有着迥然的行为,这一发现使我觉得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其位置。

  坐不同机舱的人,身份自然也有所不同,而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则与其行为有关。有人可能会反驳,坐经济舱的人群中也有在认真看书的,可他坐的依然是经济舱,而不是头等舱。不可否认,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在经济舱内看书的旅客又有多少?极可能是屈指可数。且我们又能否断定那些坐在经济舱中也能认真看书的人以后会不会坐入头等舱,而你仍留在原位?那些现在坐经济舱却仍认真看书的人,极有可能在以后会有资格坐在头等舱。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是由自己所决定的,而其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其实,如果*时有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一些学习好的同学会在放学后仍留在课室学习,而许多学习不好的同学早就离开了课室,就这一留在课室学习的行为,影响了同班学习而不同的成绩排名位置。这与旅客在飞机上坐不同的机舱的原因是很相似的。有付出,才有收获,才能得到高于别人的位置。

  除了在飞机上,在机场内,贵宾厅里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这一现象,令我更加坚信行为会影响位置。

  早在宋朝,就有宋濂在年幼时,四处向别人借书回家抄录,即使是隆冬的时候也在坚持。这有别于当时的其他同龄的行为,影响了宋濂成年后有文学家的高位置。这正如机场内头等舱,公务舱及贵宾厅里的旅客在阅读,而经济舱、普通候机区的旅客在玩手机。

  虽说人人生而*等,可在很多时候,我们仍会把各色的人分为不同的等级。所分到的等级与其行为密不可分。在飞机上旅客分坐头等舱、公务舱及经济舱就是如此。而位置的高低,取决于你有怎样的行为,想拥有高别人的位置,就必须形成好的行为。若终日只想着玩手机、打游戏,不去阅读而提升自己,最终也只是在经济舱的位置,而不是头等舱。

  所以,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多学习,少玩乐,才能拥有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八年级下册语文作文3

  在天空中,鸟儿需要翅膀;在土地里,花儿需要阳光;在陆地上,我需要书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短短的几句话充分说明了书籍对我们的重要性。

  我非常喜欢读书,在班里可是有名的“小书虫”呢。在上课时我捧着书,在睡觉时我抱着书,在休息时我还是会拿着书。如果你什么时候去我的房间参观参观,你就会发现:我的房间是个小图书室呢,书架上放满了《格林童话》、《水浒传》、《十万个为什么》,床边叠满了《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神奇校车》……应有尽有。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沉浸在这书的海洋中,因为书让我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妈妈常说,当我沉浸在这书的海洋中时,就连一百八十头牛也拉不动我。

  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海底两万里》,主要讲一位法国的教授因为海洋里的一只被大家公认为怪物的不知名的海底生物,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开始了一次奇异而又危险地海底探险:遇到袭击,来到了一只名叫‘’鹦鹉号“的潜水艇中……终于,他被强大又有劲龙卷风刮回了陆地……对于他来说,这次冒险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种挑战,也是他能重新回到陆地的一种奇迹。我为他的勇敢而感到自豪,同样,我也为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感到遗憾;更为他的坚强,毅力感到敬佩、骄傲。

  要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些好词、好句、好段,我会把他们摘抄在我的积累本上,一有时间就会拿起来放声朗读。因为这样有助于增强对这些词、句、段的记忆,写作时也方便用到。

  这一本本好书伴我成长,让我感到了古典的美;这一本本好书陪同我度过这十二个春秋,带我走遍历史的长河;这一本本好书和我一起迎接明天的灿烂,教会我如何生活,与我一起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如果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飞翔;如果花儿没有太阳,就不能绽放;如果我没有书籍,就不能更好地成长!书籍,谢谢你,伴我成长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6)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3篇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文化之旅》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本课由前两个单元的家庭交往、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而本框则主要是介绍各国不同的文化以及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为学习下一框题《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奠定基础。对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跨国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重点的依据是:

  ①新课程标准中“懂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②学生在和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理解各国文化的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

  2、教学难点: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难点的依据是:

  ①新课程标准中“以*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和人民交往”

  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交往中也容易产生矛盾

  二、说学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沟通产生困难……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记忆和观察的能力。

  2、活动教学法: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故事启发法:通过阅读故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法:

  1、自主探究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手段

  五、重点要说的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魅力九江”宣传片《浔阳月夜》

  在刚刚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声中,学生欣赏到九江秀丽的风景,如浔阳楼、琵琶亭、长江大桥、李公堤、烟水亭等,让学生感受我们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感受了我们身边的文化之后,紧接着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世界文化之旅。

  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开始我们的文化之旅,第一站是欧洲的法国;第二站是亚洲的*;第三站是北美洲的美国

  展示图片

  节日方面:*传统节日及习俗;外国节日

  从而让学生认识节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在展示建筑方面的图片:*长城、法国埃菲尔铁塔。

  代表人物方面:法国拿破仑、美国林肯以及九江的陶渊明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分别从节日习俗、建筑风景、代表人物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这样林林总总的文化把我们的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教师归纳:

  (1)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在带领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认识文化的差异性

  (一)文化的和谐发展(认识)

  主要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读一读;二是辩一辩

  先阅读两个故事:有趣的菜单翻译和幽默故事《望文生义》

  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各国语言文字的不同,各国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文化不同,有没有优劣之分呢?

  接着就开展辩论活动:全球化等于标准化吗?

  经济的全球化就会导致文化的单一吗?

  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各国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世界文化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应该和谐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的世界文化大花园也是如此。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再展示一组图片:沙发、巧克力、可口可乐、咖啡等外来语,让学生感受文化的融合

  在感受了文化的丰富多彩,认识到文化应和谐发展之后,紧接着,我将引导学生一起来探讨面对文化差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三)文化的沟通交流(践行)

  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小品表演;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经典欣赏

  通过小品表演“哪里哪里”的误会,引导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才导致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一般对于别人的夸奖,我们*人的回答“哪里哪里”是谦逊而不失礼节的,而外国人却认为虚伪,因此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种沟通障碍有可能跨越吗?该如何面对?

  两种态度:①排斥。②沟通。

  前面说过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不存在优劣之分,因此在对待文化差异时,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态度就是沟通,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等交流,互相学习。

  最后请同学共同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这优美的经典名曲乐声中,欣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能代表*文化的精髓。

  展示一组图片:*的剪纸、秦陵兵马俑、国粹京剧、以及美丽的庐山

  这么做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到感性认识,体会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2

  一、说教学理念

  我们先看几组信息:

  *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设有一条心理咨询热线,他们曾进行过一次统计,在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

  为什么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接连飘落?我想,一方面是有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超出其承受范围;更主要的是未成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生命”的问题开始有了朦胧的思考但往往因不能正确认识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他们往往对“自尊”看得很重,相反对生命的本质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

  这给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的教育还有着浓重的应试教育痕迹,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本课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珍爱生命》是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科学习的开篇,奠基学习的基础。而第1课时《珍爱自己》在本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帮助学生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生命的珍贵与神奇,知道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探究,引导交流,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维目标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又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珍爱自己的生命。因为这是正确的生命观的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因此,在本课中,我侧重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探究。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讨论法;

  体验感知法;

  观察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现象、材料的分析,能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并进行简单的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并落实到生活实践。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

  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学习。这样有利加强学生的主动感知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提出的发现式教育理论等。

  四、说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家提前查阅、了解“韩国演员崔真实”的相关新闻和资料。

  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具有实效性。

  五、说教学评价

  从内容上主要采用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形式上,则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到及时肯定,有所偏颇的观点、看法,在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中,得到纠正。教师再给予点评。

  六、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新闻追踪:热点链接,吸引学生;新闻分析,突破重点。

  心灵叩问:生活考场,反思自身;情感渗透,突破难点。

  生命感言:情感升华,感悟生命;生命计划,指导实践。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

  环节一:新闻追踪

  学生观看“韩国演员崔真实”的视频片段,结合自己查阅、了解到的相关内容,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崔真实的死值得吗?

  2、崔真实表现的是对待生命的一种什么态度?

  3、你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出结论:珍爱自己的生命。

  通过热点链接,及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特别是对崔真实的生命态度的分析,帮助学生对不珍爱生命的行为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的良好开端。为下面深入体会珍爱自己坐下铺垫。

  播放影音文件《妈妈的一封信》,以生命运与成长的图片为背景,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于父母培养孩子的不容易。进而探究得出:生命是神奇而珍贵的:因其独特而珍贵;因其不可重复而珍贵;因其有限而珍贵。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教师顺势提出问题:那怎样才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呢?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心灵叩问。让学生通过问自己的心,达到行为反思的目的。

  环节二:心灵叩问(强化体验,认识生活中应如何珍爱生命)

  (1)请学生听《伐木工人的故事》并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听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珍爱生命,就要有永不放弃生命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层次:怎样理解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指既不放弃自己生的希望,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要顽强战胜,决不屈服,决不放弃。

  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前提自己要掌握一些求生的技能。

  设计一组问题,是学生在*时的生活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让学生通过抢答的形式完成。

  通过这一组抢答题,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应怎样处理。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升华在遇到任何危急情况时,应珍惜自己的生命,决不放弃生的希望。

  (2)珍爱生命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更多是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设计小环节:“生活大考验”。大屏幕上呈现几组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抢答,在这些情况中,怎样做是不珍爱生命的行为,珍爱自己的生命又应怎样做?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是珍爱生命的行为,并得到正确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一小测试,教师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适当地点评。鼓励学生爱自己,更多地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应该肯定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

  此部分最后一题,教师设计为:当身体有缺陷时,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即使身体有缺陷,也应爱自己,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精彩。由此问,引入第三步: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应延伸生命的价值。

  (3)图片观察,大屏幕展现一组图片。如:邰丽华,林秀贞,微尘(群体)等。教师用正面的事例感染学生,使之受到鼓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他们的生命都是*凡的,甚至有的是有残缺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不*凡的。他们自信的面对生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人,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也是珍爱生命的体现。

  通过“心灵叩问”环节中三个步骤的设计,使学生参与教学,有层次的逐渐体验到教学的重点应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归纳、总结出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并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由此突破教学难点。但,仅有认识是不够的,必须促进学生从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因此,进行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第三环节:生命感言

  1、让每位学生设计自己的生命写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通过思考,酝酿,可以对本课主题进行总结,反思。设计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言。

  2、制定“珍爱生命”计划,以一月为限。在一个月内,自己将从哪些方面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月后,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并重新制定。

  通过制定计划,让学生养成反思自身行为的习惯。用正确的生命观指导行为,将珍爱生命的理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课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新课程改革中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六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助我成长》是《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第一个框题。这一框题主要依据“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内容而设计的。这一框题对整个教材的连贯性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识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列举“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人帮助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培养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案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3、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教育、受教育权、义务教育的含义,通过分析“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事例,明确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掌握义务教育的特征。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设计理念: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生只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学会学习,才能更好的迎接时代的挑战。

  2、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

  设计理念: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因为年纪小,对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认识不足。他们只有明确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责任,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的三大特征是对义务教育的进一步丰富,它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理解义务教育。

  二、说学情

  八年级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其次,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学模式

  依据新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本回归现实生活学习、掌握知识,从而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是新授课,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我采用生本的教学模式。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于是我采用以下下教学方法:

  (一)合作探究法:设计理念:《课标》要求,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讨论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以教学内容与时代热点话题作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情境法:设计理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掌握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设计

  采用【视频导入】视频预计用时3分钟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材料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与时代性,引出课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本课共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问题预计用时6分钟。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所学的知识有初步了解,为后面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预计用时10分钟1、领会教育的作用(个人)活动二:通过苏明娟等人今夕对比和让学生讲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他人及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

  2、领会教育的作用(国家,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从感性认识*的发展壮大,通过教师点拨进一步从理性层面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重点。)第三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受教育权预计用时10分钟。

  1、列举图片及出示父女对薄公堂的案例让学生明确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2、出示教育法及赤峰收费标准的图片让学生体会义务教育的特征。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7)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图作品(书P28例2),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课前一两分钟对学生上交的作图作品进行快速筛选,进量多选出一部分,课上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再从中选取一两幅优秀的作品上课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学生盼望在课上教师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图会比*时更规范更准确;也可以说完成了变教师课上被动讲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所获更多,印象更深;

  2、课上展示学生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肯定,这又恰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这便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乐意学习数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听课更加专心。

  3、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4、令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1、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2: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4: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采用了如下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确定两点为(0,0)和(1,K)一次函数选择的两点为:(0,k)和(-bk,0)

  五、说课后小结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令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移和旋转,本章第一、二两节学习了*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移或纵向*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移a个单位。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举一反三想一想议一议并回答

  1、对于前面的结论,反过来是否成立?

  让学生仔细对照所作图形,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去讨论。

  2、观察以下图形,蓝、黑鱼是在红鱼的基础上怎样变化而来的,坐标发生怎样的变化?(1红,2蓝,3黑)

  (1)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移4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移6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6。

  (2)第二条是第一条向上*移4单位得到,纵坐标增加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下*移5个单位得到,纵坐标减少5。

  (3)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移5个单位向上*移3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5纵坐标增加3;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移3个单位向下*移4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3纵坐标减少4。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了当纵坐标或横坐标改变时,图形将纵向或横向*移,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当图形改变时点的坐标改变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利用扩散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触类旁通大胆猜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鱼的横、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时,鱼就能左右游动或是上下游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坐标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关系时,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学生猜测讨论,并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结论。

  在学生都有自己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图:

  作图验证按以下要求作图:在第一条鱼的基础上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作完图形和周围同学比较是否一样;所得图形和猜测所得结论是否吻合。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依次说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结论:

  当(1)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2)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3)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讨论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图形*移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阐述,最后集合学生结论总结规律:

  规律:当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n>1)(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横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当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纵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拓展思考:当(1)横、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2)横、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合理求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归纳巩固:

  引领学生学生复习图形*移,图形拉伸、压缩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课外思考

  图中红、蓝色的鱼与黑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鱼可以看作黑色的鱼如何变化而来的?图中红色的鱼与蓝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红色的鱼通过适当的变化得到蓝色的鱼吗?请写出具体变化过程。

  课堂内外的延伸

  课外拓展:

  课本P165第3题

  七、评价与反思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乘法公式》的第一课——*方差公式。我设计的说课共分四大环节: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课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应用。

  鉴于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以解决自主学习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使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经历、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后续学习及再创造活动的结果,体现教材从一般——特殊的意图,教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学生感受数学再创造的好素材,同时对*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数运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差公式的探索,体会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过几何验证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方差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明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对公式的变式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项式的乘法中发现规律,又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验证及探究*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旧到新,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同时展示学生探索成果,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2)学法

  让学生学会从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以问题为线索,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使知识再创造,从中让学生明确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过表象看公式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应用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方差公式,它是多项式乘法的再创造,采用体验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探究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代数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探索中,为突破难点,采用小组合作,先体验后归纳,从中感悟数形结合及整体的数学思想,趣味应用题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辅导

  有效性辅导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教师要诊断学生在听课、作业、检测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辅导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明白这些问题。辅导可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也可采用要点辅导,评语激励,把学生遇到问题中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创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人认为,反思就是“找不足”,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内涵,反思可以说“找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效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使自己成为高水*,学者型的教师。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优化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辅导,优化检测,优化作业,从而提高每个环节,每节课的有效性。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以来,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要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有效,考得满意”为落脚点的实效性教学模式,请你不妨从“有效性备课,有效性授课,有效性作业,有效性检测,有效性辅导,有效性反思”等方面来实践。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8)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3篇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1

  一、走进文本:发掘经典名篇的人文价值

  1、说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自喻,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由于其文质兼美,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传诵不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第五单元本的主题是“古代生活”,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点评:对课文内容要点和学习要求的介绍,要言不烦。需要指出的是,小标题“说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妥,从这部分所介绍的内容看,除了说到课文特点外,还着重提到了单元学习要求,所以应将小标题改为“说课文特点及单元学习要求”。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篇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2、认识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

  雅脱俗的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点评: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喜欢从三个维度拟制教学目标,并将其

  视作一种时尚,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机械地分割开来是不科学的,如“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就难以在目标中孤立地体现。从本课设计的目标看,“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列的两项内容与“知识与能力目标 ”的内容相重复。因此,应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删去,这样既避免机械地生搬硬套三维目标,也避免了目标之间的交叉重复,从而使目标更加集中明确。

  3、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虽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莲”形象和内在精神,理解作者的志趣和情感。至于教学难点,我将其确定为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点评: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符合单元学习要求和教学实际,且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相一致。

  4、说学情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对于文言文不再陌生,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较为浅显易懂,学生在参照课下注释的基础上能大致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根据课文学习要求和学情,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通过听读、仿读、试读、感情朗读等形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质疑探究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其主体地位。

  学法:(1)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领悟。(2)圈点勾画法、质疑法。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让学生将重要的字词和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勾画标注出来,以便交流和学习。同时,通过质疑,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意义。

  点评:“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受到广泛赞同的教学理念。本说课稿从八年级的学情出发,拟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实施课堂教学,拟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符合学情和课文学习需要,而且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精神,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探寻濂溪先生的精神世界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步骤,即“引莲——读莲——赏莲——爱莲——论莲——咏莲”, 下面依次进行(展课件):

  第一步:芙蓉出水——引莲

  1、课堂导入:莲花是美丽的,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那么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由此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写莲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简介作者及“说”这种文体:以提问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作者周敦颐的相关知识以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点评:“引莲”环节为课堂导入,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回顾所学的写莲诗句),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学习情境,又体现了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第二步:清香袭人——读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训练我通过以下五步来完成:

  (1)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诵读能

  够营造氛围,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

  (2)仿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将课文读通读顺。

  (3)试读。指名学生读课文,这样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学生读书情况。

  (4)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文意。

  (5)疑读。小组合作,讨论疑点;相互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取知识,产生疑问,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教师才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点评:正如执教者所言:“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的确如此,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对感知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作用重大。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是“读莲”环节最为出彩之处,通过五个步骤的“读”,学生循序渐进地研读课文,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另外,自主探究、质疑解惑、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步:冰清玉洁——赏莲

  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

  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花哪些品质?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揣摩品味课文描写莲的语句,领会莲的君子风范,学习莲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予独爱……)。作者从生长环境、形体姿态、香味、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把莲比作君子,赋予莲高洁、质朴、正直、庄重等品质。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衬托的手法,以解决文章的难点。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方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作者想通过本文来表达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由此借赞美莲花来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从而表达作者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是学习本文应着重掌握的一种写法。

  点评:“赏莲”部分为问题探究,是课文研读的深入,主要采用问题牵引的方法,设计的三个问题分别从文章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个方面进行阅读理解。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落实了教学难点,且由浅而深,由表及里,颇具匠心。如果对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再提炼一下,使询问的头绪更集中一些,效果将会更好。

  第四步:放飞思维——论莲

  引导学生讨论: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

  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既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领悟,又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不仅获得了教育,而且提高了思辨能力。

  第五步:积累美文——咏莲

  (1)学生背诵:让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文中咏莲名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

  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2)学生练笔:布置学生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结束:莲,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也是歌唱家们讴歌的对象,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曲《爱莲说》中结束新课。

  点评:第五步是教学的结束部分, “学生背诵”环节与前面的“课堂导入”相照应,凸显了对语文积累的重视;“学生练笔”环节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起到学以致用之功效。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简洁明了的概括,浓缩了课文的要点,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直观形象,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点评:教学板书是教学要点的浓缩,优美的板书,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不少教师忽略甚至遗忘了板书,这是不可取的。本说课案注意了教学板书,且设计合理,值得肯定。

  三、课堂评价——点亮精彩的人生课堂

  我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在了解常见字词和领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莲”的形象和内涵,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方法重在以读为主,安排了“听读、仿读、试读、译读、疑读”等教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同时注重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的导入、主体、结束等各部分结构完整,安排紧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角度,靓丽的画面、优美的诗句把学生引入一种古典的氛围,新课结束时我顺应了现代学生的心里,以一首歌曲《爱莲说》结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莲,如诗,如画,如歌,整节课结构完整。

  2、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来疏通文意,通过读来理解内容,通过读来领会写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点评:这里的课堂评价即教学反思,常言道“千金难买回头看”,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对经验的认识水*,有利于专业的成长。与本说课案的其它部分相比,教学反思部分显得用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内容较为单薄,浅谈辄止,不能精确而充分地揭示出本说课案的主要特点及其不足。

  总评:

  说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它要求说课人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行为以及理论依据,以达到促进交流研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专业水*之目的。它之所以倍受青睐并广泛采用,是因为这种教研形式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全面性。与课堂教学相比,说课更能看出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有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拟定,有教学过程和课堂板书的说明,有教学反思和设计意图的阐述,所以说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全面性。②理论性。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即学理依据,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③交互性。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那么说课则是教师与教师或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过程。由于说课人与听课人可以及时地交流互动,因此具有很强交互性,有利于实现“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

  认识了说课的特点,再来看本说课案,就会感觉到它完全符合说课的要求——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教法学法选用恰当、教学流程顺畅清晰、课堂板书设计合理,课堂评价比较客观。其中主要亮点有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一,将“自主、合作、探究”融入学习过程中。说课人坚持“以生为本”,切实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并落实到位。我们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的转变,这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其二,注重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阅读理解是研读文本、构建意义的过

  程,学生是阅读理解的主体,所以语文教学决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本说课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采取“听读、仿读、试读、译读、疑读”五步阅读法,这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也符合阅读认知的规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其三,“设计意图”较好地诠释了教学行为。前面说过,“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说课人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安排了“设计意图”,它们或点明学理依据,或指出教学意图,较好地诠释了教学行为,从而使说课更具理性色彩和研讨价值。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本说课案也存在着瑕疵,需要改进和完善。一是对重点字词的检查落实和对重点句子的揣摩品味尚显用力薄弱。尽管在“译读”环节安排了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相互交流答疑,但对初二学生来说仅靠自己消化理解是很难奏效的,需要教师的提示、强调与指导,否则教师的“主导”就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二是“设计意图”及“课堂评价” 稍嫌深度和力度不够。有的“设计意图”只是经验式的介绍,缺乏理论阐述;还有的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如第五步“积累美文”的设计意图,有些话是前面“学法”部分的重复。

八年级《爱莲说》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爱莲说》,下面我将从“走进文本”“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三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展示课件):

  点评:简短的礼貌语之后,即点出课题和说课的主要内容,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

  一、走进文本:发掘经典名篇的人文价值

  1、说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自喻,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由于其文质兼美,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传诵不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第五单元本的主题是“古代生活”,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点评:对课文内容要点和学习要求的介绍,要言不烦。需要指出的是,小标题“说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妥,从这部分所介绍的内容看,除了说到课文特点外,还着重提到了单元学习要求,所以应将小标题改为“说课文特点及单元学习要求”。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篇课文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2、认识莲花的形象和高洁品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文章的大意及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莲花的高洁品质,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点评: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喜欢从三个维度拟制教学目标,并将其

  视作一种时尚,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机械地分割开来是不科学的,如“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就难以在目标中孤立地体现。从本课设计的目标看,“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列的两项内容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内容相重复。因此,应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删去,这样既避免机械地生搬硬套三维目标,也避免了目标之间的交叉重复,从而使目标更加集中明确。

  3、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虽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莲”形象和内在精神,理解作者的志趣和情感。至于教学难点,我将其确定为托物言志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点评: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符合单元学习要求和教学实际,且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相一致。

  4、说学情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对于文言文不再陌生,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较为浅显易懂,学生在参照课下注释的基础上能大致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根据课文学习要求和学情,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通过听读、仿读、试读、感情朗读等形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质疑探究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其主体地位。

  学法:(1)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领悟。(2)圈点勾画法、质疑法。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让学生将重要的字词和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勾画标注出来,以便交流和学习。同时,通过质疑,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意义。

  点评:“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受到广泛赞同的教学理念。本说课稿从八年级的学情出发,拟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和“合作探究法”实施课堂教学,拟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符合学情和课文学习需要,而且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精神,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探寻濂溪先生的精神世界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步骤,即“引莲——读莲——赏莲——爱莲——论莲——咏莲”,下面依次进行(展课件):

  第一步:芙蓉出水——引莲

  1、课堂导入:莲花是美丽的,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那么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由此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写莲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典雅,充满诗意的导入为本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教学过程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简介作者及“说”这种文体:以提问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作者周敦颐的相关知识以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点评:“引莲”环节为课堂导入,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回顾所学的写莲诗句),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学习情境,又体现了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

  第二步:清香袭人——读莲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训练我通过以下五步来完成:

  (1)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诵读能够营造氛围,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校正字音,分清节奏。

  (2)仿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将课文读通读顺。

  (3)试读。指名学生读课文,这样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学生读书情况。

  (4)译读。边读边译,圈点勾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文意。

  (5)疑读。小组合作,讨论疑点;相互交流,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此,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取知识,产生疑问,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教师才适时点拨,发挥帮扶作用,授以学法指导。

  点评:正如执教者所言:“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的确如此,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对感知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作用重大。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是“读莲”环节最为出彩之处,通过五个步骤的“读”,学生循序渐进地研读课文,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另外,自主探究、质疑解惑、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步:冰清玉洁——赏莲

  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

  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花哪些品质?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揣摩品味课文描写莲的语句,领会莲的君子风范,学习莲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予独爱……)。作者从生长环境、形体姿态、香味、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把莲比作君子,赋予莲高洁、质朴、正直、庄重等品质。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衬托的手法,以解决文章的难点。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方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和效率,彰显了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作者想通过本文来表达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由此借赞美莲花来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从而表达作者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世风的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是学习本文应着重掌握的一种写法。

  点评:“赏莲”部分为问题探究,是课文研读的深入,主要采用问题牵引的方法,设计的三个问题分别从文章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三个方面进行阅读理解。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落实了教学难点,且由浅而深,由表及里,颇具匠心。如果对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再提炼一下,使询问的头绪更集中一些,效果将会更好。

  第四步:放飞思维——论莲

  引导学生讨论: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到的“消极避世的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洁身自好的君子”?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既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领悟,又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不仅获得了教育,而且提高了思辨能力。

  第五步:积累美文——咏莲

  (1)学生背诵:让学生尝试背诵古诗文中咏莲名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还要重视经典名篇的背诵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2)学生练笔:布置学生以某种植物为题,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结束:莲,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也是歌唱家们讴歌的对象,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曲《爱莲说》中结束新课。

  点评:第五步是教学的结束部分,“学生背诵”环节与前面的“课堂导入”相照应,凸显了对语文积累的重视;“学生练笔”环节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起到学以致用之功效。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简洁明了的概括,浓缩了课文的要点,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直观形象,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总结、巩固作用。

  点评:教学板书是教学要点的浓缩,优美的板书,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不少教师忽略甚至遗忘了板书,这是不可取的。本说课案注意了教学板书,且设计合理,值得肯定。

  三、课堂评价——点亮精彩的人生课堂

  我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在了解常见字词和领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莲”的形象和内涵,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方法重在以读为主,安排了“听读、仿读、试读、译读、疑读”等教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同时注重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的导入、主体、结束等各部分结构完整,安排紧凑。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角度,靓丽的画面、优美的诗句把学生引入一种古典的氛围,新课结束时我顺应了现代学生的心里,以一首歌曲《爱莲说》结束,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莲,如诗,如画,如歌,整节课结构完整。

  2、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来疏通文意,通过读来理解内容,通过读来领会写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

  点评:这里的课堂评价即教学反思,常言道“千金难买回头看”,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对经验的认识水*,有利于专业的成长。与本说课案的其它部分相比,教学反思部分显得用力薄弱,主要表现在内容较为单薄,浅谈辄止,不能精确而充分地揭示出本说课案的主要特点及其不足。

  总评:

  说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它要求说课人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行为以及理论依据,以达到促进交流研讨、优化教学过程、提升专业水*之目的。它之所以倍受青睐并广泛采用,是因为这种教研形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全面性。与课堂教学相比,说课更能看出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有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拟定,有教学过程和课堂板书的说明,有教学反思和设计意图的阐述,所以说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全面性。

  ②理论性。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即学理依据,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③交互性。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那么说课则是教师与教师或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过程。由于说课人与听课人可以及时地交流互动,因此具有很强交互性,有利于实现“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

  认识了说课的特点,再来看本说课案,就会感觉到它完全符合说课的要求——教学目标较为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教法学法选用恰当、教学流程顺畅清晰、课堂板书设计合理,课堂评价比较客观。其中主要亮点有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一,将“自主、合作、探究”融入学习过程中。说课人坚持“以生为本”,切实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并落实到位。我们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的转变,这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

  其二,注重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阅读理解是研读文本、构建意义的过

  程,学生是阅读理解的主体,所以语文教学决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本说课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采取“听读、仿读、试读、译读、疑读”五步阅读法,这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也符合阅读认知的规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其三,“设计意图”较好地诠释了教学行为。前面说过,“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且要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说课人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安排了“设计意图”,它们或点明学理依据,或指出教学意图,较好地诠释了教学行为,从而使说课更具理性色彩和研讨价值。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本说课案也存在着瑕疵,需要改进和完善。一是对重点字词的检查落实和对重点句子的揣摩品味尚显用力薄弱。尽管在“译读”环节安排了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疑难字词句,相互交流答疑,但对初二学生来说仅靠自己消化理解是很难奏效的,需要教师的提示、强调与指导,否则教师的“主导”就起不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二是“设计意图”及“课堂评价”稍嫌深度和力度不够。有的“设计意图”只是经验式的介绍,缺乏理论阐述;还有的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如第五步“积累美文”的设计意图,有些话是前面“学法”部分的重复。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9)

——八年级英语优质说课稿3篇

八年级英语优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采用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节。而本单元主要学习谈论健康状况。学习询问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健康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倡导人们养成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健康,关心他人。包括人体部位名称、各种疾病表示法以及怎样给人提出建议和意见。语法学习情态动词should 、 shouldn’t的使用和询问、描述健康状况以及回答的句子。

  而本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主要学习人体各个部位名称及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识记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及如何谈论身体健康状况。

  B、运用"What’s the matter…?" "I have/get …"句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对话。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如何询问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通过询问他人的健康情况并能给予帮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最主要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英语课和应付考试而学习。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及如何询问和回答身体的健康状况。

  难点:用"What’s the matter?/ What’s wrong?" "I have/get a sore throat…"句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老城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起步比较慢。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创造外语语言氛围,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英语各项活动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来进行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法、学法的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为了激励学生在课堂积极交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我创设一些真实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以调查的形式去询问他人的健康状况,以游戏、活动方式来进行教学。我采用了多媒体、卡片、挂图和肢体动作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活跃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掌握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单元与之前学过的单元没有太多的联系,Greeting 过后做一些有关身体放松的动作,(stretch, stretch, stretch my hand, shake, shake, shake my head…),然后放一首歌曲if you are happy,让同学跟着视频音乐做动作,活跃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让学生有个悬念,这节课将会学习关于怎样的知识,然后老师以肢体语言告诉同学,今天将去了解身体各部分名称 和如何表述身体的不适。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2、新课的呈现和讲解:

  本本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色彩逼真、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星漫画像,且结合自己的肢体来教授单词。这节课主要以分组比赛记分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目标。

  3、通过游戏等活动反复操练所学知识:

  A、口语操练:以抡答的形式进行操练和比赛,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T:What’s this? (教师指着身体各个部位问学生)

  Ss: Nose, mouth, head…

  B、 Touching game:

  (1)老师说英语,学生快速指向所说的身体部位,给反应快,表现整齐的组加分。

  (2)选几个代表组上讲台参与活动。这几位学生面对其它同学,老师出示单词卡给讲台下的学生,他们快速读出英语,而台上的同学根据读音指出相应的部位。

  通过A和B的反复练习,加深知识目标的巩固,提高了能力目标。

  C、找朋友游戏:老师把两张人物像各发到组里的同学,音乐一响,在图像上写相应的单词,给完成最快的组加分,游戏之前由老师示范。这个游戏能使学生更好的辨认新单词,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1a)

  4、新句型的呈现和操练:

  老师通过复习身体部位名称,以肢体动作引出新句型,同时也以多媒体示出图片和新句型。" 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you?" , "I have/get a cold…

  A、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work in pairs, work in groups, boys ask, girls answer 等多种方式操练巩固句型。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B、以游戏和活动来操练句型。

  1、老师做动作,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说出英语

  2、个别学生表演动作,其余同学询问及回答。

  3、全班同学一起做动作及说英语。

  4、根据多媒体上的图片快速猜出健康状况,给好的组加分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

  5、听力操练:(1b)

  通过以上的操练、游戏等环节,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和内容。这时通过听力既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锻炼听力。动静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6、归纳总结:

  带读所学内容,然后以"动"来结束这一堂课。全班一边说英语一边做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是一门活语言,充满乐趣。

  7、Homework:

  要求学生回去能熟读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并能写出来。然后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交流,询问同学的健康状况,关心他人。同时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学英语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考试。

八年级英语优质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采用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 Unit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节。而本单元主要学习谈论健康状况。学习询问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健康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倡导人们养成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健康,关心他人。包括人体部位名称、各种疾病表示法以及怎样给人提出建议和意见。语法学习情态动词should 、 shouldn’t的使用和询问、描述健康状况以及回答的句子。

  而本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主要学习人体各个部位名称及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识记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及如何谈论身体健康状况。

  B、运用"What’s the matter…?" "I have/get …"句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对话。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如何询问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通过询问他人的健康情况并能给予帮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最主要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英语课和应付考试而学习。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确定以下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及如何询问和回答身体的健康状况。

  难点:用"What’s the matter?/ What’s wrong?" "I have/get a sore throat…"句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老城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起步比较慢。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创造外语语言氛围,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英语各项活动时,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来进行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法、学法的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为了激励学生在课堂积极交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我创设一些真实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以调查的形式去询问他人的健康状况,以游戏、活动方式来进行教学。我采用了多媒体、卡片、挂图和肢体动作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活跃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掌握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单元与之前学过的单元没有太多的联系,Greeting 过后做一些有关身体放松的动作,(stretch, stretch, stretch my hand, shake, shake, shake my head…),然后放一首歌曲if you are happy,让同学跟着视频音乐做动作,活跃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让学生有个悬念,这节课将会学习关于怎样的知识,然后老师以肢体语言告诉同学,今天将去了解身体各部分名称 和如何表述身体的不适。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2、新课的呈现和讲解:

  本本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色彩逼真、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星漫画像,且结合自己的肢体来教授单词。这节课主要以分组比赛记分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目标。

  3、通过游戏等活动反复操练所学知识:

  A、口语操练:以抡答的形式进行操练和比赛,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T:What’s this? (教师指着身体各个部位问学生)

  Ss: Nose, mouth, head…

  B、 Touching game:

  (1)老师说英语,学生快速指向所说的身体部位,给反应快,表现整齐的组加分。

  (2)选几个代表组上讲台参与活动。这几位学生面对其它同学,老师出示单词卡给讲台下的学生,他们快速读出英语,而台上的同学根据读音指出相应的部位。

  通过A和B的反复练习,加深知识目标的巩固,提高了能力目标。

  C、找朋友游戏:老师把两张人物像各发到组里的同学,音乐一响,在图像上写相应的单词,给完成最快的组加分,游戏之前由老师示范。这个游戏能使学生更好的辨认新单词,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1a)

  4、新句型的呈现和操练:

  老师通过复习身体部位名称,以肢体动作引出新句型,同时也以多媒体示出图片和新句型。" 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you?" , "I have/get a cold…

  A、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work in pairs, work in groups, boys ask, girls answer 等多种方式操练巩固句型。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B、以游戏和活动来操练句型。

  1、老师做动作,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说出英语

  2、个别学生表演动作,其余同学询问及回答。

  3、全班同学一起做动作及说英语。

  4、根据多媒体上的图片快速猜出健康状况,给好的组加分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

  5、听力操练:(1b)

  通过以上的.操练、游戏等环节,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也掌握了一定的单词和内容。这时通过听力既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锻炼听力。动静结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6、归纳总结:

  带读所学内容,然后以"动"来结束这一堂课。全班一边说英语一边做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是一门活语言,充满乐趣。

  7、Homework:

  要求学生回去能熟读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并能写出来。然后用所学知识与同学交流,询问同学的健康状况,关心他人。同时能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学英语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考试。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扩展10)

——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教学反思1

  读了《再塑生命》让我感触颇深。安妮莎莉文老师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多多了。莎莉文面对的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学生且脾气又十分暴躁的不知道什么是爱的孩子(起码我们面对的孩子在生理上是健康)这要多少努力啊。放在现实我们很多老师肯定要放弃了(学校里表现不好的要么劝其转学要么撵回家)。但莎莉文老师欣然接受(海伦期盼新的老师),并一开始就送给孩子一个礼物——一个洋娃娃。这份礼物一下子拉近了与海伦的距离,安抚了海伦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并趁机拉过海伦的手在她手上写下“doii”这个单词,抓住教育契机,为海伦意识到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啊作为一个老师只有爱自己的孩子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

  教育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遇到困难时更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当海伦分不清“杯”和“水”时与莎莉文老师发生了矛盾时,并作出了撕毁洋娃娃的举动时莎莉文老师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选择沉默,然后领着海伦去郊游,改变了海伦所处的环境。到了水井房用现实中的水唤醒了海伦的求知欲,让海伦深深的认识了她的错误,认识到她多么的粗鲁,让她充满了深深地愧疚之情,让她的.眼里“浸”满了泪水。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是多么伟大的教育。反观现实中我们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火冒三丈然以雷霆之势全力把学生“压”下,然后再讲一些生硬空洞的道理,那就没有一点教育效果。

  莎莉文老师并不是让海伦机械枯燥的记忆是让海伦到自然中去记忆,去感受。让海伦独自感悟认识自然,甚至有意让海伦一个人独自去面对暴风雨这些也许是海伦以后坚强面对生活的积累。

  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大人和一个聋哑盲孩子在津津有味谈论什么是“让我感动极了。海伦市幸运的,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这基础来源于莎莉文老师。做一个有爱心、细心、耐心的老师,成就你的学生,成就你自己。

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教学反思2

  说句实话,加上这堂课,我的一共上了四节网络教学课,所以要拿出一节课来,都觉得心里没底儿。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的,凡是不足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以后尝试此种教学模式的老师应该借鉴的地方,希望我反思能让同仁们少走一些弯路。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对海伦的了解,扩展了解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指导学生自读网上长篇文章。具体的程序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领略课文大意。

  2、精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仅仅是自读的初始,应当在此基础上运用精读的方法细读课文,方能显其精妙。

  3、朗读体味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是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的最有效方法。

  4、品读感悟课文:品读是阅读深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聚神凝思,对作品认真阅读,细心品味,咀嚼赏鉴,吸收营养。

  然后重点分析三天中第一天的内容,最后仿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对“海伦凯勒”的资料整理过多,再加上让学生轮流重复回答的次数较多,导致后面的仿写内容无法进行,成为本堂课的最大遗憾。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甚至对文章的内容持有疑问,于是我意识到多媒体的教学作用和教科书的作用是相同的,都作为一种工具,只是辅导教学的作用,但决不能代替文本的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源于对文章内容有深刻了解和分析基础上的,而且初中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如果不加引导,也许这种教学方式会起到事倍工半的效果。

  于是,我又重新设计了这堂课。利用网络资源加深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把握,并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第一环节:对于海伦的资料介绍,也许有些同学在参考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用多媒体提供资料介绍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广度、深度评价,了解海伦,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对这个盲人的世界有更多认识。

  这篇课文的一个核心或是主要内容就是对于“爱”这个字含义的认识和理解。“爱”是一个抽象词语,对于一个聋、哑盲人而言,理解十分困难。当海伦第一次问“爱是什么?”老师让海伦感到心脏跳动,让她感受爱的存在,让海伦知道“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尽管这次解释并没有让海伦完全明白,但实际上已让海伦有了感悟。接着当海伦问“爱是花香,是太阳时”,她已经意识到爱不仅存在,而且能给人带来愉悦美好的感觉。而沙莉文老师则引导海伦从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抽象概念,于是她用生动的话语来解释爱:“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她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老师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循循善诱,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通过对爱的探索,进一步打开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让海伦刹那间,明白了爱的含义,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他人的心灵中间。

  “领悟爱的真谛”既是对课文内容分析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利用网络资源,扩展一篇和爱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爱”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将所看所感,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环节是第一次尝试,在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上略显不足,学生只能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评价,而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上要加强。

八年级语文下册《再塑生命》教学反思3

  对于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的文章.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推荐访问:下册 八年级 生命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3篇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1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说课稿100字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