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4-05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1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1篇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1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1篇

篇一: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

  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

  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大家能不能记住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是在怎样的形成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造两弹一星,年长的可能知道,那时候是困难时期,但是,我们在困难时期造出了两弹一星。当时科学家本身就面临了困难,但是不造原子弹肯定是不可以的。

  说到现在的局势,朝鲜和韩国,最近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有许多猜测,当然,猜测已经揭开谜底了。尽管直到1953

  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当然,毛泽东当年跟美国记者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那么,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战略抉择,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搞出原子弹。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来做和平事业,也可以搞原子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大家也知道,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毛泽东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毛泽东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

  1955年元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副总理薄一波,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参加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59年之前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是不错的,还是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59年之前叫苏联专家,他要帮助我们,但是,59年开始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

  苏联专家撤走,周光召立即召集在苏联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国专家,讨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当时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战,以周光召为首的中国学者,还有一些是留学生。

  周光召起草联名信写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周光召曾经当过中国科学院的院长,现在快90岁了,在59年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刚步出校门不久的学者,年轻的科学家。以他为主起草了联名信,他们某种程度上是改行,他们原来是做原子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要回国了,随时要听从祖国的召唤。

  我们的院士,特别是这23位功勋,他们都很谦虚,按钱三强所说的,他就是石子,是沙子,是铺路的,院士的精

  神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他们强调的是集体。而且,的确当时搞“两弹一星”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是说谁可以自己说或者别人去说他是“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更何况,还有许许没有被授勋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为什么是23个?24个不可以吗?25个不可以吗?所以,没有列列入23个的,而是24个后面的,说老实话,他们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他们虽然没有勋章,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两弹一星的意义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朝鲜战争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起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1951年10月,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委托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他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为了反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

  有原子弹。”

  陈毅风趣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

  聂荣臻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以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经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尽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实现了导弹、氢弹与原子弹的结合,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

  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两单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毛泽东说得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点精神。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步世界东方数千年,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祖先培育出光辉伟大的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在

  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必定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当年,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硬是抗住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甚至饿着肚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特事特办”的结果,那么“863计划”的实施就完全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选择。它带领着我们的高科技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而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新能力,专家组成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常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而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

  抱怨。

  尽管从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记录,但对每个863专家来说,“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它和“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接力”。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我们的科技蓬勃发展的动力。第二,社会的稳定坚强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支撑。(汶川地震,西南大旱)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

  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史无前列的困难跟前,挺起了坚强的脊梁。救人、救人,全国吹响了拯救生命的集结号。时间就是生命,十万救援大军在最短的时间奔赴汶川,用他们的双手为废墟下的同胞撑起了希望的蓝天。只要有一线的生机,就要用百倍的努力,为了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这又何尝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时代的表现?我们共同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全国人民大力协同,受难者奋力拼搏,幸存者无私奉献,共同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的赞歌。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坚强,人们团结得更加紧密,国家才能稳步和谐地前进。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尽管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字,可是我们明白,自始至终都是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在延伸。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

篇二: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两弹一星的意义一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大家能不能记住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是在怎样的形成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造两弹一星,年长的可能知道,那时候是困难时期,但是,我们在困难时期造出了两弹一星。当时科学家本身就面临了困难,但是不造原子弹肯定是不可以的。说到现在的局势,朝鲜和韩国,最近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有许多猜测,当然,猜测已经揭开谜底了。尽管直到1953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当然,毛泽东当年跟美国记者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那么,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战略抉择,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搞出原子弹。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来做和平事业,也可以搞原子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大家也知道,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毛泽东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毛泽东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1955年元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副总理薄一波,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参加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59年之前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是不错的,还是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59年之前叫苏联专家,他要帮助我们,但是,59年开始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苏联专家撤走,周光召立即召集在苏联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国专家,讨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当时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战,以周光召为首的中国学者,还有一些是留学生。周光召起草联名信写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周光召曾经当过中国科学院的院长,现在快90岁了,在59年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刚步出校门不久的学者,年轻的科学家。以他为主起草了联名信,他们某种程度上是改行,他们原来是做原子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要回国了,随时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我们的院士,特别是这23位功勋,他们都很谦虚,按钱三强所说的,他就是石子,是沙子,是铺路的,院士的精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神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他们强调的是集体。而且,的确当时搞“两弹一星”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是说谁可以自己说或者别人去说他是“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更何况,还有许许没有被授勋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为什么是23个?24个不可以吗?25个不可以吗?所以,没有列列入23个的,而是24个后面的,说老实话,他们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他们虽然没有勋章,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两弹一星的意义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朝鲜战争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起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1951年10月,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委托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他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为了反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有原子弹。”陈毅风趣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聂荣臻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以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经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尽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实现了导弹、氢弹与原子弹的结合,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单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毛泽东说得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点精神。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步世界东方数千年,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祖先培育出光辉伟大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在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必定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当年,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硬是抗住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甚至饿着肚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特事特办”的结果,那么“863计划”的实施就完全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选择。它带领着我们的高科技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而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新能力,专家组成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常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而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抱怨。尽管从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记录,但对每个863专家来说,“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它和“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接力”。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我们的科技蓬勃发展的动力。第二,社会的稳定坚强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支撑。(汶川地震,西南大旱)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史无前列的困难跟前,挺起了坚强的脊梁。救人、救人,全国吹响了拯救生命的集结号。时间就是生命,十万救援大军在最短的时间奔赴汶川,用他们的双手为废墟下的同胞撑起了希望的蓝天。只要有一线的生机,就要用百倍的努力,为了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这又何尝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时代的表现?我们共同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全国人民大力协同,受难者奋力拼搏,幸存者无私奉献,共同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的赞歌。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坚强,人们团结得更加紧密,国家才能稳步和谐地前进。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尽管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字,可是我们明白,自始至终都是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在延伸。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

篇三: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关于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范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2“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__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

  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

  直前!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3“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几代科技人员报效祖国、无私

篇四: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多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一篇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我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感觉到了我们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力量和我们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影响深远。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对中国来说,正面临周边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逐渐产生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奢靡乃至腐朽的思想是对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种毒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我们事业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必学会共同协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

  社会价值。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二篇“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

  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

  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

  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三篇为更好地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精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两弹城”实地参观了解。中国“两弹城”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部旧址,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第二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青海迁到四川后安营扎寨之地,直到90年代初迁出到绵阳。“两弹城”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物167栋,分三个区,保留有邓稼先旧居、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等具有历史特色的遗址和文物。“两弹城”景区拥有全国唯一、不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承载着我国厚重的“两弹一星”精神,现“两弹城”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外开放。走进开放的“两弹城”,将军楼、大礼堂、院部办公楼、院士别墅,防空

  洞,一栋栋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的红砖、石板建筑,一幅幅激情的图画,一条条红色的标语,仿佛让人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两弹之父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于敏等16位院士及数千名科技人员曾隐姓埋名,迁入这里工作、生活数十年之久,歌颂着那段让中国人挺起脊梁的难忘历史。

  细看科学家们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之简陋,条件之艰苦,办公室一张简易木书桌,一组绿铁皮书柜、两张单人沙发、一部老式电话;卧室一张书桌、一排书架、一只旧皮箱、一张铁床,随处可见的毛主席语录。他们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经历无数次试验,在较短时间内,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为中国之扬眉吐气,为中国在世界之崛起及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想我们现在工作生活条件这么好,我们应该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真正从思想上进行一次认真的反思,对照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认真检查我们在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先辈们为榜样,坚决纠正“四风”之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奋图强,做好每件事情,为自己争光,为单位争光、为国家争光。

篇五: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范文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1“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

  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__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

  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

  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

  “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2“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

  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

  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

  ,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3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受行走的

  力量,学校组织了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在旅行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领略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篇六: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事业成功学习体会思考启示

  (一)科学决策、统一指挥。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这是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在较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原因。

  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为缩短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尽可能迅速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有力地领导和组织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盛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和利用科学知识。周恩来指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才能有充分的条件……在和平竞赛中或者在敌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胜帝国主义。”为了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在50年代中期就响亮地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把发展核科学技术作为重点,因为当时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核技术的利用,它集中了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确定以核技术为重点,不仅可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可以带动起一大批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核武器研制成功,也才能打破军事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遏制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59年,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了开展“技术革命”的任务,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国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即使有的一时可以从外国引进,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消化和新的创造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攻破了几千个重大技术难关,制造了几十万台件设备、仪器、仪表。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不仅使研制工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取得重大成功,而且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开放性,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但是,离开了独立自主这个根本出发点,科技交流就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变成盲目的崇洋媚外,把学习变成单纯的模仿,从而使自己的国家总是跟随在别的国家后面,丧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自主创新、开拓奋进,才能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创造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于我们今天发挥人才作用,创新事业,振兴中华,提供了不尽的思考。

  要用好人才的“黄金时期”。在人的生命中,有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就是创造力旺盛。六十年代初,邓稼先、钱学森等从事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时,都是风华正茂,在他们的“黄金时期”成就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在今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我们必须用好人才的“黄金时期”。

  要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氛围。“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也给我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一是大胆启用了海外归来的萃萃学子。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的23位科技专

  家中,有九位是从美国归来的,六位是从英国归来的,五位是从德国、法国、苏联、加拿大归来的,参加了“两弹一星”研制。二是不唯资历、学历、年龄、只唯能力。中物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领导核反应堆设计、实验时还不到35岁,委以重任,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托付给他们。

  四、总结。科技需要进步、需要创新,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完善和创新。我们坚信重大科技专项及其管理工作定会无愧于时代和使命,与时俱进,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像“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在改变国际战略格局,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再创佳绩,铸就辉煌。

篇七: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及其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

  陳能宽,湖南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二机部第九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工作。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一、志存高远的求学经历

  在湖南西部,有一个因“土俗淳慈,产物得利”而闻名的小县城,曰慈利,在慈利的西北部有座风景秀丽的古镇——江垭,因九条溪流汇聚于此,又名九溪。自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设立九溪卫以来数百年,一直是湘西北著名的军事重镇,小镇三面环水,依山而建,民风淳朴,商业茂盛,为全县第二大镇。1923年农历3月28日,陈能宽就出生在这座小镇。陈能宽家庭称得上书香世家,虽生在农村,但世代半耕半读。父亲陈秉一,天资聪颖,见多识广,性格敦厚耿直,好侠仗义,善于化解各类乡邻纠纷,深得乡里称颂。他还经常给子女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古代传统故事,如“孟母三迁”“孙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同时要求子女背诵唐宋诗词,从小培养子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所以陈能宽浓厚的文学情结和诗人情怀就源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教育熏陶。

  陈能宽在家乡江垭读完六年小学,小学时成绩非常优异,考初中时却大意失荆州,未能考上心仪的雅礼中学,只考取了常德隽新私立中学。为此,他难过的大哭了一场,父亲也严肃地批评教育了一番,最终还是出资送他上了私立的隽新中学。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从江垭到常德有270里,要跋山涉水走三天,1936年9月年仅13岁的陈能宽独自背着行李,揣上干粮,负重数十斤,硬是从江垭大山里一步一步走到了常德隽新中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战争的炮声打乱了平静的校园生活。1938年10月,常德城区屡遭日机轰炸,学校被迫疏散到沅水以北的周家大屋。到了1939年,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停办,陈能宽只好跟随逃难学生一路来到沅陵,这一路上遭受日军狂轰乱炸,死伤遍地,饱受流亡艰辛,幸运活下来的陈能宽恰好赶上从长沙迁来沅陵的雅礼高中少量招生,经过雅礼中学严格的选拔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雅礼中学读高中。

  1942年,陈能宽因学业成绩优异,特别是英语和理科成绩很好,获得保送资格,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等知名大学向他敞开怀抱,陈能宽最终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矿冶工程系。

  1946年,陈能宽顺利从唐山工程学院毕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校期间,陈能宽与同年级的土木系女生裴明丽相知相恋,两人于1946年4月喜结连理,从此两人相濡以沫,相伴终生。

  分析陈能宽的求学之路,从1936年入初中开始,到雅礼读高中,再到读大学,一直到1946年大学毕业,陈能宽的十年求学路,都是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与忧患当中度过的。他是在炮声中,在颠沛流离的搬迁当中,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磨难中,走过了从中学到大学的十年生涯。

  可以说这十年的经历,山河破碎的惨状与陈能宽以后义无反顾的冲破层层阻碍留学回国,以及克服重重艰难困苦研制原子弹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天津炼钢厂当化学分析员。这是一个刚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的有名气的大厂。可是报到后他发现工厂的烟囱并不冒烟,全靠从东北买来铁丝加工成各种钉子维持,面对这样萧条落后的工业,陈能宽不免黯然神伤。1947年春季,留学考试刚好恢复,他和妻子裴明丽一并参加考试,都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们最终选择了慕名已久的耶鲁大学。

  旅居美国期间,陈能宽用时不我待的精神,用短短3年时间就在

  耶鲁大学获得了物理冶金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52年10月,陈能宽与R·B·Pond教授合作发表了《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一文,当即引起了《纽约时报》科学记者的重视,在头版上给予新闻报道。①这项研究被公认为是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同行的广泛认可,也正是通过这篇文章奠定了陈能宽在金属物理领域不可动摇的先驱地位。

  这时候的陈能宽,已是公认的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有着自己的别墅,薪水也比较可观,夫妻在美先后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二个儿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过的很滋润。但是,在旁人眼里春风得意的陈能宽却归心似箭,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国。二、磨难重重的归国之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许多海外游子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有着赤子之心的陈能宽计划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可是到1950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总统派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两国随即进入了敌对状态,这使得陈能宽有国难回,但始终没有打消他回国的念头。

  陈能宽要求回国的想法和在美国的活动引起了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和阻挠。美国政府不断对他采取监视居住、调查骚扰、栽赃诬陷、限制离境等各种手段。

  以至于1950年陈能宽在收到小妹陈能淳要求他回国的信件时,他在回信中意味深长的说:“我现在在美国是经常有人光顾的人,不是像小学生一样背起书包想回家就能回家的,请你放心,我一定力争尽早回到祖国怀抱,与亲人团聚。”

  也就在1952年,陈能宽终于争取到了一个机会。他与工作上的领导马登教授谈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去作“交换教授”一年。伯明翰大学也愿意派一个人到美国来,这样,陈能宽如果能离开美国到英国去,就可以想办法到当时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去,离回家之路近了一大步。1953年5月1日,英国回信来了,寄来教授聘约,陈能宽一家人高兴极了,准备动身去英国。

  就在陈能宽把船票都买好的当口,移民局不仅不批准离境,而且采取了狠毒的办法,忽然下了一道控告陈能宽的命令,说他几年来一直订阅纽约亲中国共产党的《华侨日报》,是被解散了的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组织者之一,并根据其他保密资料,认为陈能宽继续在美国停留,对美国国家的安全不利,所以决定要驱逐陈能宽“判务出境”。

  陈能宽接到这个控告的命令后,既愤怒,又紧张。经过仔细分析后,家里人认为“驱逐出境”是假,扣留在美是真。陈能宽倒是乐意被“驱逐出境”,这样便可以回国了。问题是移民局找他显然只是阻止他到英国去,是一种威胁警告,背后的目的仍是不让他回到中国。

  美国在判务出境命令上,还留有一个圈套,“假如本人不服本区移民局判决,可在十日内,向华盛顿移民总局,依法起诉……”。事已如此,陈能宽不得不延请律师,进行申诉了。在申诉期中,原希望到英国去的计划也成为了泡影。

  官司打了半年,陈能宽为了避免失去人身自由,被押解到外侨集中营去,在法庭面前,只好被迫说谎,不承认回大陆的企图,他推诿对政治无兴趣,拒绝正面回答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还被迫停止订阅《华侨日报》和《新世界评论》期刊。回国后陈能宽每每回想起来这些,都对美国当局充满了愤慨。

  1954年1月,律师转来移民局的通知,陈能宽胜诉了。这个时候移民局也已转换态度,暂停判务出境。并且还给陈能宽一张永久居留证,美国这种可耻的行径可以说是威逼之后的利诱了。但留的住他的人却永远留不住他想回国的赤子之心。

  时间到了1955年9月,中美两国经过长时期的谈判,在日内瓦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当时陈能宽是在美国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看到了这条消息,极为振奋,当时很多美国朋友劝阻和挽留他,他和妻子商量后觉得应该立刻走,免得夜长梦多。星期五下班后,他们一家直奔匹兹堡火车站,登上去纽约的火车,买了回国的船票。

  有些美国朋友对他急于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不解,他回答道:“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也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象是被爱

  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陈能宽终于在1955年11月25日,带着全家大小五口人乘威尔

  逊总统号轮船,从旧金山经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于12月16日抵达深圳,实现了盼望已久的回国愿望,在北京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当得知陈能宽只有33周岁时,周恩来高兴的说:“你这么年轻,回来为祖国做事,真是太好了。”

  1955年底,陈能宽回国后,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金属物理研究,是金属物理组的负责人。

  1960年6月,时年37岁的陈能宽,正是思想境界、学术水平均已接近成熟的年龄,多年的学术研究进入收获季节,却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参加中国核武器研究。三、两弹突破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百废待兴。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甘心侵略政策在中国的彻底失败,他们除了在经济技术上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外,还在军事上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因此,1956年7月,周恩来向毛泽东、党中央报告,建议成立原子能事业部。同年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当时的部长是宋任穷。在1957年10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技术协定》,也就是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包括派专家指导、提供生产原子弹的全部技术资料等等,但是到了1959年6月苏联突然单方面中止协议,拒绝向中国提供任何关于原子弹研制方面的技术援助,并在1960年撤走了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全部223名苏联专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周恩来提出“他不给,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所以1960年6月陈能宽奉命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也就是当时的第九研究所。

  也就是从此刻起,陈能宽开始隐姓埋名,在国际学术界与中国科技界销声匿迹达25年之久。他与家乡亲人的联系骤然减少了。甚至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和家里通信,往来更是没有。正如他的儿子陈子浩说的:“他很清楚,他不能和老家人見面、联系。人家问他:‘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你到哪儿去了?你说他该怎么回答?不回答就是得罪人。于是就不联系了。”

  由于常年出差很少回家,爱人裴明丽在家经常教育几个孩子说:“爸爸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不要总是哭哭啼啼的。”

  裴明丽她自己的工作也是变动频繁。她原来在力学所工作,后来调到中科院科技校从事教学工作。原本单位是在北京中关村地区,还能照顾到家里,后来,科技校签到怀柔,无法照顾到家庭。家中一度只留下四个孩子和一个保姆。儿子陈子浩回忆说:“我们是两个星期见一次妈妈,一年见一次爸爸。”

  由于国家的需要,陈能宽对远离亲友、隔绝亲情的这种牺牲,内心一定是极其痛苦甚至是撕心裂肺的。而这种牺牲对他的家庭来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换来的是子女的教育作父亲的一再缺席,所以有一种牺牲叫终生遗憾。

  陈能宽奉命调到九所之后,担任了二室主任。当时,有关核武器理论研究方案已经初步确定,急需通过实验尤其是爆轰物理实验加以检验和证实,这个就是陈能宽当时承担的主要任务。而在1960年,中国学术界在爆轰物理方面的实验经验和积累接近于空白。

  这个新的职责要求陈能宽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金属物理专业,转为原子弹爆轰专业,也就是研究如何用炸药引爆原子弹。隔行如隔山,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白手起家,陈能宽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可想而知。

  就这样,陈能宽边学边做,带领3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团队在北京以北,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开始了原子弹研制中的“爆轰”物理实验。

  就是在那样一种极其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在吃不饱饭也避不了寒的艰苦环境中,经过一年多上千次的试验,陈能宽和他的攻关队伍终

  于在1962年9月初步完成了任务:原子弹的起爆元件获得重大突破,基本上验证了研制原子弹爆轰的“内爆法”的可行性。

  1962年底。随着实验的规模扩大,危险性的增加,17号工地已经不符合继续工作的条件了,1963初,陈能宽又率领一支更大的攻关队伍进军祖国西北青海221厂,向更高的台阶冲刺。但是这里条件恶劣,平均海拔3200米,气压低,缺少氧气,使人胸闷气短,开水只能烧到80度,煮饭半生不熟,经常风雨交加,冰雹大作,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陈能宽团队于1964年6月6日,首次实物全尺寸爆轰试验在221六厂区进行。这次试验不仅要检验前几次试验成果,也将验证几年来爆轰物理的理论工作,它的成败决定着国家核试验能否如期进行。

  试验的结果是圆满成功的,这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对陈能宽等爆轰物理研究人员这四年来所做工作的最具权威性的鉴定和评价。

  1964年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甘肃酒泉的一个秘密工厂装配出来,通过专列运送到了马兰核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试验基地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电钮,十秒钟后,强光一闪,火球迸放,随着隆隆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依靠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爆炸成功的那一刻,实验基地现场也是一片欢腾。陈能宽百感交集,想说的话很多,但说不出来。陈能宽情不自禁地拿出怀中的笔记本,记下“东方巨响”几个字,还有一句话的感想:“神州日月增光”。②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又马上投身原子弹武器化和氢弹的攻关中。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时,陈能宽是试验现场的总负责人之一。1980年,陈能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由他参与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他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了国家的最高奖励。也就直

  到这一天,大家都以为死了的陈能宽才又回到公众的视线。1987年,陈能宽任国家863—410主題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这一年,他已64岁。

  陈能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大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严谨求真的科学品质,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大师超凡的人格魅力。陈能宽虽然离开了,但他崇高的人格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人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的光辉旗帜。

  [注释]①吴明静,凌宴,逄锦桥.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2015:第49页.②陈能宽自述.见: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篇八: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一)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两弹一星读后感(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

  ---文章来源网络

  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文章来源网络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文章来源网络

篇九: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一篇

  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我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感觉到了我们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力量和我们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影响深远。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对中国来说,正面临周边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逐渐产生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奢靡乃至腐朽的思想是对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种毒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我们事业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必学会共同协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二篇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

  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

  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为更好地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精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到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两弹城”实地参观了解。

  中国“两弹城”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部旧址,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第二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青海迁到四川后安营扎寨之地,直到90年代初迁出到绵阳。

  “两弹城”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物167栋,分三个区,保留有邓稼先旧居、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等具有历史特色的遗址和文物。“两弹城”景区拥有全国唯一、不可复制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承载着我国厚重的“两弹一星”精神,现“两弹城”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外开放。走进开放的“两弹城”,将军楼、大礼堂、院部办公楼、院士别墅,防空洞,一栋栋富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色的红砖、石板建筑,一幅幅激情的图画,一条条红色的标语,仿佛让人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篇十: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悟心得体会范文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

  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尤越东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我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感觉到了我们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力量和我们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影响深远。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对中国来说,正面临周边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逐渐产生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奢靡乃至腐朽的思想是对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种毒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我们事业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必学会共同协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篇十一: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P>  关于《两弹一星》观后感范文3篇分享

  《两弹一星》观后感一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

  ,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观后感二

  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观后感三“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

  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推荐访问: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 条件下 研制出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