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4-05

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15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15篇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15篇,供大家参考。

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15篇

篇一: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Bodyhanguage),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

  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其次,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续性。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传递着许多信息。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人们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视、困惑等多种情感。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此外,如果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三、语官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言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

  估。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因为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文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对于这一主从关系的确认不应有任何的动

  摇。在一般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语言交际行为起到的主要是强调和补充的作用。它包含六个方面:补充(Co呷lementing),抵触(Contradicting),重复(R伞ating),调整(Re,lating),强调(Aeeenting),替换(substituting)。[,]首先,交际的主要意图要通过语言手段来实现,尽管非语言暗示传送的信息量很大,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它们无论如何无法与有限的、但却系统连贯的语言表达相提并论,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其次,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性质和作用大不相同。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非语言暗示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更丰富且准确地表现较为细腻的心理活动。与语言行为相比较,非语言手段有诸多优势:(l)更可靠;(2)有时更方便、更恰当。但是,当我们在肯定非语言暗示相对于语言行为有许多优势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1)非语言交际是非结构性的,往往无章可循,变通性大;(2)非语言行为较多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容易产生歧义;(3)文化背景的不同使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者们很难找到诸如音素、音节、单词、句子等清晰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四、语盲交际与非语育交际冲突的产生在谈论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冲突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词语的常规语义和隐含语义。所谓“常规语义”主要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字面含义(uteralmeaning)。该意义为一般人所普遍理解,在具体的情景中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常规语义还包括那些约定俗成的引申含义。例如,pig一词的字面含义是“猪”,但该词还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这两种含义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都属于常规语义。而“隐含语义”是指一个单词、词组或句子所具有的通常不为人知的含义。这种语义由于使用频率较低,交际者无法依赖语言本身来揭示其隐含语义,因而常常130需要借助非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确定。某些词语的隐含语义是无限丰富的,这些无限丰富的隐含语义与该语言单位的常规语义有着或疏或密、或正或反的联系。由于隐含语义不但具有隐蔽性,而

  且内容多样化,因此要使非语言行为与语言的隐含语义保持一致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隐含语义的理解如果离开非语言行为的帮助,语言与非语言的语义指向有时会发生冲突。概括起来,语言与非语言的冲突有三种结果:(l)使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无法断定传递的哪一个信息是真实的。(2)两者搭配,传递出一种特别的混合效果。这种混合不是两种语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语义或情感氛围。(3)两者搭配,但唯有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当目的语使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交际者要从对方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其理解的难度可想而知。此时,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非语言行为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行为本身必须是信息的载体;编码和解码的程序必须是交际双方所熟悉的;载体的形式必须是双方都承认的。如果双方用不同的载体形式(非语言行为)表达某个意义,交际就会发生障碍。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在我国是“三”,但在有的拉美国家它却是狠裹的动作。[3]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冲突并非只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我们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利用两者的冲突关系以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例如用愉悦的面部表情去搭配包含负面意义的语句则会给人以不真诚的,或是“玩笑”的感觉。因此,交际中保持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一致才是至关重要的。五、避免冲突、保持和谐1.使用一个“公共信号库”所谓“公共信号库”即交际双方知识和经验范围内的交叉重叠。只有存在这样一个信号库,发信方所要传递的内容才有被正确接受的可能。如手势“V”能正确传达“胜利”的含义是以交际双方都有这一先验信息为基础的。2.正确利用语境语境因素决定谈话的含义。谈话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际者根据对语境的认知而确定的。语境包括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非语言语境包括交际场合、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是指谈话的前言后语、过程及交谈者对影响交际效果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由于个体交际者的背景经历相异,必然会使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认知和解码能力相异,最终导致交际双方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要正确地推导和理解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就要综观语境诸要素。如果说语言交际的内容会因语境不同而变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它能丰富而准确地表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同时,就效率而言,前者是无法与后者相媲美的。在不同语境下,对非语言信号的解码可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每一非语言行为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要传递某一信息。因为非语言交际常常捉摸不定,难以察觉,同时,它又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里活动和价值观念。[’]因此,交谈双方只有对语境统一建构和把握,使话语与语境有机结合,彼此才能应对自如,交际才能有效、顺畅。正确利用语境是避免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另一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识别非语言行为信息时要严防模式化或只看表面现象。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就可以尽力避免冲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沟通。3.正确理解非语言信号成功的交际仅仅依靠对语境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在非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中,其伴随及协助语言表达这一功能尤为重要。非语言与语言行为的和谐在很多场合下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达成的,或者说,伴随语言行为出现的非语言行为很多都是习惯性的。所以说非语言信号的正确解码对于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是正确的言语理解的重要保证。在有些场合,交际者需要有意识地使用某些与语言相和谐的非语言行为,以便使双方借助这些非语言行为确定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因为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不止一种,如果其中某一非语言行为背离了与语言保持和谐的原则,交际对方就可能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表示疑惑不解。因此,保持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的和谐,还应保证每一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彼此间不发生冲突。

  4.进免文化冲突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们非语言交际行为并非完全一样,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非语言行为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一种文化中,与语言行为相伴随的非语言行为的语义指向是和谐一致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两者的语义指向却可能是冲突的。对他种文化理解的欠缺会导致对非语言行为理解的偏差。例如,中国人在表示“吃饱了”时习惯用手轻拍自己的肚子。在这里“拍肚子”表示“吃饱了”是中国文化所做的诊释;而在美国文化中,表示“吃饱了”却是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指伸开,手心向下,意思是“已到这儿T”。[’]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同样是密不可分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也是文化的产物,是某一社会的共同习惯,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行为准则。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文化冲突信息的认知取决于信息输人者对对方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文化的熟悉程度。因此,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文化差异在非语言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有别。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以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表现出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们用点头来表示肯定,而在非洲某些国家,人们则用摇头来表示同意。其二,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相同。有些手势或动作在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可使用,因而传达的信息基本相同。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这些手势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注意其使用场合。其三,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部分相同。有些非语言交际手段或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有些还具有高度的地方性,仅仅用于某些特定的文化或语言区域。例如:对亲密距离的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亦有不同。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相互击掌、拥抱、亲吻面颊等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中国,一般不会使用这

  种体触行为。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就要在理解他种文化非语言行为的含义时牢记三条原则: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语言行为表现时不能忘记: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语言行为同时配合行动。第二,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三,我们只有先了解本族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才能理解他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I’1由此可见,要实现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和谐一致,就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在于文化对比研究。通过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交流中可能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排除文化干扰,实现顺利、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学会排除文化干扰的正确、得体的方法。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的含义和特点的同时,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所在。其次,要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方法。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

篇二: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

  09电气班汪晶

  098320127摘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紊,非语言行为是语言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两者的和谙一致是交际双方都应遵循的原则。文章拟在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与语言交际行为之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并对于如何进免冲突、保持两者间的和谐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关锐词: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在研究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注重语言行为,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但是,同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行为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等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会受文化的影响,同样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亦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严重影响彼此的交际。本文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进行分析。一、非语盲交际1.非语言交际的界定“非语言交际(NonvethalConununieauon)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广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语言交际包括那些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中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它是一种体现非语言行为的过程,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要么独自出现,要么与语言行为同时发生。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它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到多个知识领域,如:人类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非语言交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体态语由人体各部分的动作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姿势、体触等。一类是场景(setting),由个体与环境相结合来提供的交际信息,包括时间概念、空间取向、沉默等。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非语言交际相比语言交际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它们在不同文化或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含义。如果对这种现象了解太少,一旦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其次,非语言交际具有非结构性,即: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结构或固定的模式,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是无意识的,无章可循的。再者,非语言交际具有连续性。语言交际有始有终,持续的时间有限。非语言交际则不然,譬如,在激烈的讨论之后,辩论双方虽然不再开口,但是,丰富的面部表情却仍在传递着许多信息。3.非语言交际的模式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有各自的规则。人们用语言交际时所使用的词语、句子等语言符号有着传情达意的功能。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符号系统,也有其特殊的传达信息的符号特征和功能。如,人的面部表情能通过眼、眉、嘴、鼻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传达快乐、悲伤、惊奇、恐惧、愤怒、蔑视、困惑等多种情感。因而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通过对非语言信号的编码和解码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非语言交际

  的基本模式:信息发出者(编码)—非语言信号(解码)—信息接受者如上所示,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交际双方本身,他们在各自的文化、知识、经验、心理等背景和具体语境下发出和接受信息。文化差异带来的“咫尺天涯”的感觉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避免冲突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可能同语言行为发生冲突的非语言行为。此外,如果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与语言行为相冲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者应持特别审慎的态度,并要及时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这种冲突信息,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冲突。因此,研究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就是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三、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关系的确认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当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非语

  言交际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不可低估。众所周知,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对这种语言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因为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而理解的决定因素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它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影响,结果文化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虽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缩短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这并未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隔阂。文有学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川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由此,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各种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所反映出的信息同语言交际相比更真实、更准确、更适宜传达隐含的示意。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

  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的质量升华。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好或不屑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或必须替代语言行为,使交际更精确、更具表现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当然,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脱离非语言行为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而脱离了语言行为,孤立地去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陈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在语言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主与从的关系,客观地讲,语言是交际的主体,理所当然地

篇三: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语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和作用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言语的交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不完全一致,语境在辨别交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语境的概念入手,着重叙述了语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文化语境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借助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同时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无论是英语语言还是汉语语言,其词汇多是一词多义,同一话语形式可以有多种解释。但语言使用者往往又不是直接明了地应用话语形式的表面意义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而总是话中有话。这就增添了语言理解的困难和复杂性。要达到交际成功、有效,隐含意义的理解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那就是不能脱离语境来理解。因为无论是词语还是话语,离开了语境就无从谈意义。波兰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研究语言时曾提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语义即不存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文化语境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更进一步的重视。二、跨文化交际与语境(一)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文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就形成了。然而,从理论上分析,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在交际时,任何说话人和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结论自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文化距离可能大至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之间;也可能小到同一文化主流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区,不同地方,乃至不同爱好或兴趣的人们之间等等。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看成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囊括:跨种族交际(interethniccommunication),跨民族交际(interracialcommunication),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等等。在我国,研究的重点较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层面上。本文探讨的重点也主要在人际交往上的国际性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交际的结构模式见:图2-1跨文化交际的结构模式图

  (二)语境1.语境的因素和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系统的理论尚未形成。语境的概念最初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gky提出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语境”这个术语后来被英国语言学家j.r.firth接受和发展。他不仅仅把语境理解为人们活动的情景,还包括话语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把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考虑在内是对语境研究的一个突破、之后,m.a.k.halliday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firth关于语境理论的观点。halliday从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他提出了语域的概念,从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意指等三个不同的方面对语境进行了描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他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海姆斯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力,即“交际能力”。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对语境研究也做出过贡献。他在论述话语的合适性时归纳出六个方面的构成语境的知识。比利时的维索尔伦更是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维索尔伦把语境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提出语境的动

  态生成观。我国学者索振羽根据语境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他对语境的看法。

  他认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他提出语境应该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按照索振羽对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三大分类,文化语境分别由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及价值观几方面的因素构成。

  2.语境的分类(1)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语言自身的环境,如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搭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的种种关系(上下文)。不同的搭配和上下文表达不同的信息。语篇由字、词组合成句并扩展而成。它们是组成一个语篇的基本单位。未进入语篇的字、词、句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抽象概括或隐藏潜在的意义。而许多词一词多义的特点更使这些词的意义呈现多种可能性。但是,一旦字、词、句进入某种特定语境,其意义便豁然开朗了。语境可提示和帮助人们从语言意义推断出相应的语言内容。(2)非语言性语境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词符号(如姿势、表情)等。三、语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和作用

  (一)语境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语境对跨文化交际来说是话语意义推理的先决条件。语境对跨文化交际来说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可认知范围,如果超越可认知范围交际就会中断,交际意图无法实现。(二)不同层次的语境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和作用1.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文本本身构成其语言成分的环境。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通过语言性语境确定词义,假如脱离集体的语境,语言的词义就会是非限制性的。因此,对词义的把握不能概括性,而往往是依赖语言性语境来确定。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irth所说,“每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言性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词义在新的语言性语境中会产生语义嬗变或引申等等种种变化,这种词义变化的语境反映就是认知语境的体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结合语言性语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2.非语言性语境(1)情景语境语言的功能就是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情景语境对于语言的衔接与连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情景语境是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语境中进行的。语言外语境、背景知识、行为动作(如手势、面部表情)既可以作为情景语境来支配意义的交流,同时也

篇四: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肢体语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往往重视语言的学习,却忽视了非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当中,如果肢体语言运用不得体,就可能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一、肢体语言的特点

  肢体语言具有信息量大、连贯性和变化性强以及可靠程度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肢体语言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

  2.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肢体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传递给对方,传递连贯性和变化性的信息。

  3.肢体语言多数是人们在相对无意识状态下显示出来的,大多是实际心态的体现,虚假成分较少,增强了交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对比

  1.头部动作

  (1)点头。点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在中英美国家,点头常表示“行”“yes”,摇头表示“不”“no”;然而有些国家的人却用点头表示“不”“no”,摇头表示“行”“yes”。例如一些印第安人从一边摇其头的一面,当他们的意思“是”,而另一些人将其向上和向下说“是”和侧身说“不”。

  (2)抬头。在美国,当你觉得有什么悬乎的事情要发生或有什么危险的情况,希望别人留神的时候,喊一声“Headsup”,他们自然会抬起头看看你或周围的情况。而在中国,抬头多数表示在冥思苦想。

  2.面部动作。脸被称作为“感情的器官”,因为我们通常能从他人的面部表情读出他的内心感受。脸为我们自己的感情向周围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所有非言语的交际方式中,脸是我们感情最重要的广播员。

  (1)微笑。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高兴、热情、好客以及友好。当我们有客人在家时,我们会微笑以示欢迎。但美印第安人则用哭来表达欢迎。在非洲国家,笑是表示惊讶、窘迫、难堪等,因此英语里“blacklaughter”就是来源于非洲人对笑的诠释。而在亚洲国家,人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很多场合下笑不是感情的流露而是一种从小开始培养的礼节,并且这种文化制度下人们不会经常尤其是对陌生人笑。

  (2)其他面部动作的对比。冷笑(sneer)在北美国家以及英国是表示不真诚,在中国却表示看不起、嘲笑。拉长脸(pullone`sface)在北美以及中国都是表示不高兴。皱眉头在北美以及英国表示沮丧或不同意,在中国表示疑问或深思。扬起眉毛在北美表示惊讶,在英国表示不同意或担心。

  (3)目光交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目光接触在人与人的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由于场所、谈话双方的感觉需求以及背景的不同,人们的目光接触也不同。如在美国大城市里,白人之间有个大家公认的目光交流距离,大概为16-32英尺,这个距离内只是瞟一眼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但在小城镇,即使是陌生人,人们也习惯用目光交流来打招呼。

  谈话时的目光交流不同。由于社会阶层、年龄、地区、种族以及国家的不同,人们在谈话时目光交流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美国以及大多数的西方国家,进行交际时说话双方都希望对方注视自己,而不是低头不见,这样会让对方感觉谈话人漠不关心、不想进行对话。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演讲时,更应该注视听众,进行目光交流。如果演说的人只顾低头看演讲稿或者眼神总是闪烁不定,会让听众感觉演讲者胆怯以及不尊重他人。然而在中国、日本和墨西哥,谈话时说话人和听话人不能一直注视对方,因为直接的目光交流是不礼貌的表现。在日本,人们谈话时眼睛是要看着对方喉结的位置而不是对方的眼睛;在阿拉伯国家,谈话时眼睛需要直视对方来表示双方对所谈话题有兴趣;在波多黎各,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其他眼部动作的对比。Blinkyoureyes(不停地眨眼睛)在美国是表示不信任,在中国以及香港是表示烦躁。Winkoneofyoureyesatsomeone(朝某人眨一下眼睛)在美国表示万事顺利,在酒吧或歌厅则是表示招呼人过来聊天,而在法国和澳大利亚却是表示不礼貌的行为。

  3.手部动作。手势是指人类用语言中枢建立起来的一套用手掌和手指位置、形状的特定语言系统。一般而言,南欧地区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手势运用频繁且夸张,中西欧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次之,而远在北方的北欧诸国则又次之,因为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任何信息。

  手掌动作。这一动作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美国表示胜利,而在苏联却是表示兄弟之间的友谊。例如:当年的苏联总统Brezhnev访问美国和当时美国总统Nixon会晤时,握紧双手来表示友好,但美国人看到之后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苏联轻视他们。

  4.身体距离。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对保持距离的长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它是无形的,却也是实际存在着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关系远近等等。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之间的谈话是非常有趣的。阿拉伯人按照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才表示友好,而英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则会往后退,因为他们认为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于是就出现了阿拉伯人向前挪而英国人往后退的有趣现象,等到双方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的距离可能已经相当远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谈话时,对之间保持多大距离合适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交流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北欧人则不太喜欢身体的直接接触,以表示他们的个人尊严;而法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则喜欢比较亲密的身体接触,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果人们忽视了民族文化习惯之间的差异,就必然会伤害到民族感情,从而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

篇五: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作者:宋雅雯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开播之后,所有外国男嘉宾参与的节目内容进行分析,从价值观、个人态度、交流障碍等方面,总结年轻人在涉及婚恋方面,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异国婚恋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相亲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打破了以前相亲婚恋节目的模式,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且在节目过程中体现了当代男女的爱情观。《非诚勿扰》从开播就有外国嘉宾的加入,跨国恋、跨国婚姻因为其独特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对前161期的节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0期出现过异国男嘉宾,之所以选择男嘉宾,原因是,按照节目规则每一轮互动环节中有24位女嘉宾和1位男嘉宾参与,男嘉宾通过对自己信息的展示,让24位女嘉宾先进行选择,最终被“亮灯”到最后一轮才进入“男生权利”,对女生进行选择。女嘉宾中虽然也有外籍女性,但因为往往仅占一两席,而且由于节目设置规则,男嘉宾是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并且目标集中,所以本文仅对参与节目的男嘉宾进行考察。

  一、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基础上。两个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若实现同一语言就意味参与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使用的是非本国母语。在《非诚勿扰》中,外籍男嘉宾都使用中文,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节目中,经常看到主持人和女嘉宾会问对方“你能听得懂吗”之类的问题。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最浅层的要求即是“是否能懂”。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副产品,还具有索绪尔所谓的“能指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感觉与观念,观念就是指文化中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反过来可以影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一方使用非母语时,便会出现两种语言与其背后附着文化的碰撞。在2011年8月21日的节目中,主持人孟非问了来自埃及的男嘉宾穆小龙关于中国人“意思”一词的意思,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中文的表达中可以具有几种以上不同的含义。在2011年4月9日那期节目中,当来自美国的包内森讲述他的家庭关系时说“爸爸的姐姐”是“姑妈”而不是“姨妈”的时候,引起了现场女嘉宾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代表这个外国人说的是正确的,而且代表着一种认同——这个外国人通过一个词语表现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是一种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受的态度。这种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外籍男嘉宾自然会引起现在女嘉宾的好感,因为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女嘉宾们看到了来自这个外国人对属于她们国家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1、感知层面

  感知是人用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式,这是文化赋予我们的。人内心世界“包括符号、物体、人们、观念、时间、理念甚至信念”,人的感知会给所有的这些外部力量赋予意义。“这种方式能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所以心理方面的感知会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

  感知以信仰、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四种形式存于人类每一个体之中。其中,由于五到十分钟的介绍交流极少能涉及到信仰和文化模式方面,所以在本文我们重点关注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

  态度是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会因为接受的文化和环境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欧美的男嘉宾们总是活泼开朗,言谈举止会透露出他们的风趣和幽默。而亚裔男嘉宾多数都谨慎腼腆,表达的时候流露出谦逊礼貌的态度。开朗和风趣固然是好,节目总是显得很活跃好看,但是对于现场的女嘉宾来说,这样的态度或许显得有些“不靠谱”,比如2011年5月8日的印度男嘉宾桑巴,他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舞蹈技能方面显得非常热情活泼,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的几位来自欧洲的女性朋友说的话却对他的开朗大打折扣导致所有女嘉宾都灭掉了灯,因为在欧洲人女性对男性朋友的夸赞在中国女人眼里来看显得过于“奔放”,尤其面对感情和婚姻的时候,谨慎的东方式态度让女嘉宾们纷纷灭了灯。

  鲁凯克(Rokeak)说:“价值观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习得的规则。”这是关于真善美的认识,包含在文化模式之中,通过它,行为得以判断,制裁得以实施。比如我们会发现多数美国人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个人主义”会更为强烈。2011年5月29日的《非诚勿扰》中,来自美国的敖立邦在最后进入“男生权利”之后问女嘉宾的问题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很看重这种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不是跟家庭和集体相关。所以在20位男嘉宾中有两位来自美国的朋友都在节目中提到关于中国人“付账”问题的不解。这就是源于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决定。这在跨文化交际,乃至传播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现实层面

  我们可以从节目中看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这些发生于人际交往表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源上,也就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世界观,家庭结构和国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20位外籍男嘉宾中,有4位在节目中明确提出“开放”与“保守”的问题,这是来自不同世界观和道德层面的选择,当外籍男嘉宾对于这个问题给出自己很“中国化”的观点时,其实是在让女嘉宾感到安心和放心,这是来自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美国作家威廉·塞叶(WilliamThayer)曾写道:“家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家庭对文化和个人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表现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着家庭、文化和行为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我们会发现,在20位男嘉宾中,来自欧美的男嘉宾在涉及到未来妻子工作问题的时候都会表示对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来自亚裔的男嘉宾,尤其是韩国的男嘉宾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都表现过在自己的国家妻子是可以不用工作的。这种来自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关系,体现着对性别的差异,让身处在在社会高速发展但接受着传统中华文化的女性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篇六: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语言态度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者:王星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

  摘要: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研究语言态度,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一个团体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心理特点。本文以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定义作为理论框架,将态度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意动三要素与言语交际相结合,通过语言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来论述语言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情感;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王星鹭(1985.09.24-),女,籍贯:陕西西安,最高学历:硕士,目前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王星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5--01

  一、社会视角下的态度

  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态度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曾在18世纪20年代末期,Bain就尝试着给“态度”这个心理现象做出准确的定义。他以先前的研究理论为基础,认为态度是人类的一种习性,他可以通过人的本能、情感和感觉反映出人在交际中做出回应时所具有的潜在意识。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提出态度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倾向,它通过喜爱和反感的程度来评价某一种个体的存在”。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些学者认为态度应该包含有“三要素”:认知、情感和意动(Agheyesi&Fishman,1970;Edwards,1982),这三个要素在人们表明态度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三部分内容解释了态度在社会环境下如何产生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Fasold(1990)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很容易在人们对社会形势做出的回应中发现人们的态度。根据态度包含的三要素,我们可以理解个人对于社会的回应来自于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并且通过社会行为来影响社会环境。

  二、语言态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联系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也是人际间的交往关系,这样的交往是对交际者社会行为的反映。此外,语言行为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所处社会环境的纽带。因此,可以说语言是一个反映个人行为的社会产物,进一步而言,语言是个人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馈。当交际者用自身的语言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时,他们的言语中会具有一定的隐含含义,并且这种隐含含义或有助于相互间交流,或引起文化定势或偏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言态度被分为两个方面:感情和理智。语言态度的感情方面,指出说话者的个人背景及经历所引起的感情波动反映在了语言上;理智方面是指说话者的语言方式受到了其社会地位的影响,从而语言态度发生转变(陈松岑,1999)。在这个理论中,说话者的个人背景及经历应该包括说话者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而社会地位则在跨文化交际中表明了交际者的角色,以上这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交际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会潜意识的选择各自所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但是,通常这一行为会忽略了对方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群体这一事实,对于自己的文化模式是否能被对方准确理解并给予正确的回应,这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语言态度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变化

  语言态度包括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在什么情况下交际者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什么情况下可以表达消极的态度,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之间是否会转化,这些都是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社会心理中提到的态度“三要素”(认知、情感和意动)对应了跨文化交际当中的知识、感情、行为,可以借助态度产生的过程来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态度的转变。

  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情景通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交际者的身份是这众多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语言的情况不同,致使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态度。通常交际者会受到自身的知识、感情和行为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表现为:

  (1)语言知识: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交际者具有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背景,这些知识体现在他们的语言中,使得他们的语言态度不同。例如,汉语当中的“龙”蕴含着吉祥、神圣等积极的意义,而在英语当中的“dragon”带有邪恶、不祥的消极含义。

  (2)语言情感:当交际者需要表达喜恶之情的时候,这些情感也会通过语言表露出来,形成委婉语或禁忌语。不论在中国文化还是欧美文化中,通常避讳在谈话中提及“死”这个词语,汉语中会以“往生”、“辞世”、“百年”、“驾鹤西去”等词语来代替“死”,在英语当中也同样有委婉的说法,如passaway,gone,expired,restinplace等。当人们选择在谈话中使用委婉语时,意味着说话者表达出对听话者的尊重。

  (3)语言行为: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交际者会因交际情景或话题不同,双方会根据所使用语言的文化特性选择恰当的与语言相关的行为作为回应。在西方社会,人们除了用“sorry”表达歉意也用它表达遗憾之情,当听闻对方的亲友去世了会说“sorry”。如果在中国,同样的情景下说汉语的“对不起”是不合适的,这就没有考虑到语言的文化特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语言态度因语言知识、语言情感和语言行为的变化而改变。当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进行交际时,语言态度决定了交际可否成功地进行,通过了解对方的语言知识、语言情感以及语言行为有助于对于交际者语言态度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语言态度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定势和偏见,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Agheyesi,R.&Fishman,J.A.(1970).Languageattitudestudies:abriefsurveyof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12(5):137-157.

篇七: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摘要:语言选择直接影响身份的认同,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谈话制约理论”,注意身份和口语相互制约的关系;围绕“社会身份”进行语言选择;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这样才能表达得体,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交际双方以及社会的认同。

  关键词:谈话制约理论;社会身份;文化差异;得体语言;身份认同

  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瞬间传达,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沟通也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绝对畅通,人类的生活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办公自动化、生活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逐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地球村”。在这一进程中,跨文化交际已呈频繁态势,“文化间传播”和“国际间传播”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要形式[]1105。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交际应该注意什么,如何避免交际失误进行得体的交流,成为跨文化交际中探讨的问题。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吉登斯曾说:“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2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观点揭示出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全球化形势下,语言交际者身份极其敏感,个人身份认同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或集体的形象,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许多文化因素。从国际贸易谈判的摩擦,到个人接触异国文化时的曲折经历,经常使我们感受到跨文化理解的困难,仅靠外语知识和技能是难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为适应全球化的新要求,有必要提高中国公民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得体语言的能力,以促进他们跨文化交际素养的提升。语言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达,它作为一种交际表达方式在人们日常交往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交际功能,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工具和主要行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交际者之间的相互身份认同。笔者认为相互之间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员如能得体交流和有效沟通,就必须要遵守“谈话制约理论”。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基本理论———谈话制约理论谈话制约理论(conversationalconstraintstheory)最早是由韩国学者Min-SunKim于1994年提出的,是指个体根据不同的情景因素、关系因素和个人因素而做出相应的谈话策略的变动,这种变动是根据能否实现交谈目标来选择的[]2105。谈话者交谈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人们在交谈中会根据自己的谈话目的来进行选择性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会随着交流双方的亲疏远近而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有两类谈话制约方式:社会关系制约型(socialrelationalcon-strains)和任务导向型(taskoriented)。社会关系制约型强调关心他人,避免伤及听者感情,尽量减少听者负担。任务导向型强调透明度,例如,信息意图传达的清晰程度等[]1194-195。此理论给出了以下重要信息:身份和口语相互制约,社会身份决定语言操用方式,语言操用方式会反作用社会身份的他人认定,而文化差异会引起交流者之间的理解障碍。处在全球化中的中国公民,若想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冲破各种文化樊篱,消除多种误解与偏见,与“他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对象和谐共处,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效、快捷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就必须以“谈话制约理论”为指导,重视跨文化中语言选择的得体性,以获得相互之间身份的认同。以下笔者将从“谈话制约理论”给出的信息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研究1.身份和语言选择的关系身份是存在于个体和群体之间有意义的系统性规范,是社会关系网中人及其所处位置的标志。身份和身份认同是分不开的。“认同”有向外求同之意,身份认同可解释为外界是否认可“他”这个角色。人们在通过话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确立了其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言语交际参加者各方的社会身份,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都会对言语的使用产生影响。如小孩与大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警察和群众之间、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言语使用方式都是各有特色。“从用词到说话口气,乃至表情眼神都会很不一样”[3],以此体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同。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Kress认为,话语是系统组织起来的陈述方式,用来表述一个体制的意义和价值观等。它对某个领域给出陈述,并且对话题、物体和程序的谈论方式进行组织和赋予结构,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提供描述、规范、许可和禁止。在谈话时,人们往往将他们所说的话语和他们的社会、文化、关系等身份联系起来,身份制约着言语,言语又直接影响着身份的认同[4]92。但在现实交往中,还应考虑另一种身份,即交际身份。“当一个词被说出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拥有某种交际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编码,有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日常言语交际涉及的往往不是两个人,而是几个人甚至一群人。交际模式必须从两人“见面”扩展到多人形成的“社会情景”。由此可见,交际空间内不仅仅体现出说话者和直接受话者的关系,而且还存在说话者和间接受话者之间的关系,甚至和旁听者及偷听者的关系。处在这种交际身份结构中的人不会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会主动地利用这一结构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5]180。交际结构图如图1:以上结构和理论我们可解读为:人们在交往互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可能会构建出偏离原来身份的身份。处在这一交际结构中的所有听话人也会跟说话人一样来操纵这一结构调节人际关系,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争夺话语权,传播或公布说话人的言行,使得说话人的言行公之于众,在某种情形下可能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由于“认同问题关系到个人或集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确定自身身份的框架与尺度。”[6]17处在交际结构中的说话者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使用得体的、合乎身份的语言,避免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在交际中,语言的选择是个人身份、社会身份以及文化身份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在一定目标的驱动下,阐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动因、需求,向他人传达自己的价值观、态度与意向。然而,在交谈中也应注意到身份和口语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考量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对方的社会身份,运用适当的交谈方式,选择得体的语言,以获得对方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同。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重要。它不仅会影响个人,还会影响集体的形象,甚至是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下面摘自张颖《外交风云亲历记》中江青和维特克的一段对话:江青:“孙中山和宋庆龄年龄相差就更大了,约30岁。实际上贺子珍同志只比我大一两岁,是她要求离婚的,我不愿和你讲这个。毛主席不知道她去莫斯科,她到莫斯科后毛主席给她写了一封信劝她回来。其实在中央苏区时他们就已分居一年半了。她非常固执,不能理解毛主席的精神境界,不关心毛主席。”维特克:“她哪方面不关心毛主席?”江青:“比如我们打下一个城市,她马上就要进去,毛主席不愿意。她自己的家是地主,同时还是个商业资本家,当时毛主席不知道。她家开了一家茶叶店,我不太清楚,也不问毛主席。你书里不要写这些。”维特克:“不写。这和革命没有关系。”江青:“她什么工作也不做,毛主席让她给他剪报都不干。这是很大的矛盾。另外生了孩子后她不要,给老百姓,现在我们有她生的一个女儿,是我把她从农民家里拣回来的。她要求去苏联,让她去了,那正是卫国战争时期,非常艰苦。她打孩子,苏联人看到打孩子都以为她疯了,把她关起来了。她本来有个男孩,毛主席很喜欢,她也丢了。毛主席说,她连一个孩子都不给我留。”维特克:“什

  么?她有个男孩?”…….江青:“我一到上海呀,男朋友可多了。喏,就是追逐我的人,我都可以数出名字来,他们还使用各种手段哩。以后都成了知名人士,现在又被打倒了。哈哈,还是不说他们吧。有趣的一次,是你们美国人,是一个水兵,也许是喝醉酒了,摇摇摆摆在上海外滩走着,向我迎面走来,他站在我面前,挡住我的路,向我敬了一个军礼:两脚一并,咔嚓一声。我回头想走开,那家伙嬉皮笑脸向我走近来,双手也伸过来了,哼,想占便宜!我抬手就给他一巴掌。他还是笑嘻,又是咔嚓一声,敬了个军礼,还说对不起呢。你们美国人,还是懂礼貌的……”江青同意维特克要为她革命的一生写书后,欣然同意并向她叙述自己革命的一生,因此在交谈时就要考虑身份问题。首先应考虑自己的社会身份。作为主席夫人的身份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应该知道交谈的方式应该严肃认真,交谈的内容必须严谨规范。然而,江青却提到许多与其革命无关的毛泽东的私人生活,还提醒:你书里不要写这些。显然不严谨、不规范。在谈话中,江青还将自己的风流韵事一股脑的托盘而出,这显然跟主席夫人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不相配,显得很轻浮无知。其次应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江青交谈的对象维特克原是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的中国现代史副教授,知识水平自然很高,所以交谈时应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进行高雅和有水准的语言表达。而她却轻佻地聊到美国兵对自己的无礼,丝毫不顾及身边还有其他的中方工作人员,竟然还补充道:“哼,想占便宜!我抬手就给他一巴掌。”显得俗不可耐,使得在场的其他中国工作人员都目瞪口呆,尴尬不已,而此书的作者更是直接走到室外,害怕继续听到她不切身份的夸夸其谈。从工作人员的表情和表现来看,江青的言行明显有损了集体的形象。而在面谈结束后,维特克跟别人聊天时曾说道,她感觉江青“有些专横跋扈”,她周围的一帮子人使她想到“慈禧太后”。不难看出,她的言行也明显损坏了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身份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形象。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与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公民,若想与来自“他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和谐共处,高效、迅捷地完成各项既定任务,言语时必须注意自己和对方的社会身份,说话时要严谨、礼貌、得体,以获得对方的认同以及社会的认同。然而,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得体性以及身份的认同。E.Goffman认为,人们在交际时须使用有序交往的背景知识即语言编码的知识、语言使用原则和规范的知识、环境的知识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性的,暗含做某事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只考虑社会身份,注意言语的表达方式以说出得体的语言是显然不够的,人们还必须掌握与语言有关的其它文化方面的知识。(1)文化差异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所谓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7]208。语言受到与其相关的文化方面的制约,人们的交谈方式取决于他们所属的文化,不同文化选择不同的谈话策略[1]94。因此,文化差异必然会引起理解障碍,影响身份认同。请看有关中美文化差异的一段对话:Chinese:Youlookpale.Whats'thematter?American:Im'feelingsick.Acold,maybe.Chinese:Goandseethedoctor.Drinkmorewater.Didyoutakeanypills?Chinesemedicineworkswonderful.Wouldyouliketotry?Putonmoreclothes.Haveagoodrest.American:Youarenotmymother,areyou?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在字里行间却能反映出中国人的热情、礼貌和关心,可谓得体。然而,美国人的回答却体现出了反感之意,即不认同。这是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语言的得体性。按照美国人的习惯,他们听到对方生病了的反应通常是“Takecareofyourself.Ihopeyou'llbebettersoon.”而不是教人怎么做。而中国人则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出主意或提建议表示关心,这是美国人所不认同的。因为美国人比较看重个人的独立性,代写英语论文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所以当中国人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对方会认为小看了他的能力。(2)文化差异与语言选择的关系———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分析关于文化,爱德华·霍尔研究出了扎根于生物活动的文化系统,即人类的10种活动,又称为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MessageSystems)。他认为,一个文化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植根于生物活动,这是人与其他高级生命形式共享的活动。人的生物活动与过去没有断裂,这是文化系统的必备条件。(2)一个文化系统能用自己的术语进行分析,而无需借助其他文化系统;就文化系统的组织而言,其元素能够组成更加复杂的单位。(3)其构造既反映文化的其他系统,又反映在其他文化系统之中。每一种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交织在一起,人

  们可以从任何一种基本讯息系统着手学习文化,并最终了解整个文化系统的全貌。这十大基本讯息系统中包括了互动(interaction)、领地(欲)(territoriality)和时间(temporality)。在这一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群体生活的一种功能,互动寓于文化万象的枢纽中,一切事物都生于互动,人类最高级的互动模式之一是言语,言语可以由声调来强化。时间和空间(即领地)是互动发生的两个纬度。由是观之,言语包括声调是与时间和空间(领地)这两个基本讯息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由于互动中的人群所植根的生物活动的基础、理念、方式等迥异,所以,长期以来他们所形成的时间和空间的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渗透在时间和空间里的言语(包括声调的高低)的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由此看来,语言的得体性不仅包括措词是否恰当,还包括了声调的高低是否合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还必须符合对方文化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因素对语言包括声调的规范要求。时间在许多方面与生活相连,不容忽视。在某些语境下,一日之内的不同时辰承载着重大的意义。时间可以表示交往场合的重要性,也可以表示交往的层次。在美国,如果你一早就给人打电话,那个信号就是,事情极端重要、及其紧迫。晚间11点以后的电话是同样的信号,表明事情很紧迫。如果晚间在梦中被电话惊醒,那可能就是发生了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年轻人深夜打电话把别人叫醒,那就是很无理的玩笑。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讲述了南太平洋地区的一个例子:一个小岛上的土著人和美国白人监工关系紧张,后者不明白,雇用当地人时要符合他们传统的地位体系。白人监工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一群人雇得太少,另一群人雇得太多,这打破了当地人的权力平衡。这个错误使全岛的土著激动不安。然后两派人的首领就在一天晚上会晤商讨了重新分配工作的可行方案,达成协议后,就立刻去告诉工厂经理,但那时正值凌晨两点多钟。他们不知道此时唤醒美国人意味着万分紧急的事情[8]。结果那个美国经理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不懂当地的文化,更不明白喧哗的意思,而以为发生了暴乱,于是急忙请来了海军陆战队。由此可见,得体的语言表达必须是在对方认为合适的交流时间里,使用恰当的措词和声调来进行的。空间对言语包括声调也有规范。人类利用空间从事一切活动,声音的大小随距离而变化。两个人交谈时,身体的移动和距离的改变成为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身体距离太远显得冷淡,或靠得太近而显得咄咄逼人。距离的长短影响口头传递的讯息,反过来,谈话的内容常常也对空间的使用提出特别的要求。除非处在恰当的距离之内,否则有些话题谈起来就相当困难。就拿在美国人来说,声音的大小和说话的距离相关,现表示如下[11]139:(1)非常亲近(3—6英寸)低声耳语;绝密(2)亲近(8—12英寸)耳语;机密(3)靠近(12—20英寸)室内,细语;室外,正常声音;秘密(4)适中(20一36英寸)细语,低声;私人事务(5)适中(4.5—5英尺)正常声音;非私人事务(6)公共距离(5.5—8英尺)正常声音,稍微洪亮;公共信息,他人能听见(7)会场距离(8—20英尺)大声,对人群讲话(8)呼喊距离室内20—24英尺;室外达100英尺;呼喊或告别的距离。这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使语言得体,还必须注意空间对言语包括声调的规范要求。空间又叫领地(欲)。行为学者(ethologist)用领地欲一词来描绘生命有机体占有、适应和捍卫领地的行为。人的领地欲之强烈无与伦比。例如,很大一部分听众会回到原来的座位。而且,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人占据时,他就会注意到自己在瞬间有一丝不快。入侵者也会意识到领地欲冲动,他会转过身或抬起头来说:“我没有占您的座位吧?”你只好言不由衷地说:“没有,没有,我正打算挪个地方。”由是观之,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说话办事也必须考虑到领地欲的问题。换句话说,当“他文化”者进入我们的领地时,作为东道主,我们说话办事应做到礼貌和有分寸;而当我们去“他文化”人的领地时,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习俗,有没有大声喧哗、语言粗俗以及讲话的时间、场合、距离是否合适等等,以免让对方忍受自己一方文化所带来的不适。

  三,结语如前所述,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使用语言来与他人交流,以期达到不尽相同的目的,诸如,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引出或改变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公民的一言一行会表现出国民素质的高低,影响国家和民族的

  形象,因此,中国公民必须要学会“跨文化适应”,显示出对对方的了解和恰当的态度[1]。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公民应遵循“谈话制约理论”,留学生论文注意身份和语言选择的关系,了解更多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交际习惯。只有这样,中国公民才能恰当地运用得体的语言,提升自身形象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获得交际双方以及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1]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Giddens,Anthony.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Press,1990.[3]郑立华.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J].外语学刊,2010(1):71-75.[4]KressG.LinguisticProcessesinSocio-culturalPractice[M].London:Routledge,1985.[5]郑立华.语言与交际:互动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马绍玺.在他者的视域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H.H.Ster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8]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八: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功能与跨文化交际

  董梅;崔秀香;周武秀

  【期刊名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8)004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功能的影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和语义的民族性的敏感性,增强对文化交流中"文化缺省"等文化图式的认识和积累,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异域文化,使学生克服交际恐惧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董梅;崔秀香;周武秀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0;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探析——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与展望》[J],郦珲2."肢体语言"是一门风险语言——谈"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杜英秋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因素研究——词汇、语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杨芳

  4.问师哪得功如许,唯有“听说读写”实--教师语言文字教学基本功之探究[J],宋红彦5.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研究——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思维教学研究》[J],江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九: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以中西方语言为例--探讨跨文化语境下语言交际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日益走向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使用过程之中形成的一个独一无二并且固定的表达方式,语言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而又相辅相成的。基于跨文化视角,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语言的特点与中西方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从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构建语境,对文化差异进行包容和学习,增加阅读量三个维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承载的文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中西方语言,促进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

  1.语言和跨文化视角

  语言作为人们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言语语言是以口头和书面语言为代表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而非言语交际活动主要由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构成。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表明,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受到语言之外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联系。因此,语言学习者应该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内部特点。此外,以英语为例,在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掌握文化内涵是信息有效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尽可能实现对等的语言交流,双方都不能忽视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需要结合对方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其所说语言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转化,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实现跨文化交际。

  2.中西方语言的特点

  2.1汉语的特点

  从表达特点来看,汉语属于意合,重表达意义而轻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汉语的意义取决于说话人所处的环境和语调,即使同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和语气中有不同的意思。例如,"whatabeautifulday!"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说今天天气不错,但如果说话者因为天气不好而被迫取消了自己的计划,句子意思就完全改变了。所以语境和语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思。此外,汉语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有时甚至会产生歧义。中文有很多表达属于约定俗成的,对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而例如"肉夹馍"、"闯红灯"这些词与西方人交流时可能会造成误解。

  2.2西方语言的特点

  西方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形合,即强调句子结构,让听者根据结构判断说话人的意思。西方语言包含时态,单词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其句子结构完整,语法和意义一致,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性较小。此外,西方语言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它更精确而不模糊,语言文字更严谨,逻辑性更强。

  3.中西方语言的差异

  3.1称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非常重视礼仪。人们对话前通常称其先生或女士,其称呼也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年龄、身份和地位等,以表明相互尊重。但在西方国家,人们追求平等,无论什么场合都直呼人名,同时也没有人觉得不尊重或太随意,反而认为很友好。

  3.2对表扬和奉承的不同反应

  对于赞美,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中西方就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倾向于螺旋式思维,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注重谦逊。当我们被表扬时,可能会说"不敢当"或者"这没什么好夸奖的"。而西方人倾向于直线思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因此人们会坦率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乐意回应一句"Thankyouverymuch."

  3.3告别用语的区别

  在中国的送别礼节中,人们通常把告别归咎于主人。例如,当中国人做客时,会用"明天你得早起,所以我该走了"这种方式与主人道别。西方国家告别时,会说与主人无关的理由,如"Iwantsomethingelsetomorrow,soImustgonow."西方人认为这种表达更合理,但中国人很少用这种方式再会。

  4.中西方语言差异的原因

  4.1宗教和文化因素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人总是思想开放、直率。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拐弯抹角。他们不怕别人的反对和质疑。这些都造就了他们性格外向、独立自主、勇于挑战、勇于超越自我、不怕风险的民族性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几千年的影响,人的性格更加温和。同时,我们也很保守,谦虚,追求中庸之道,重视和谐,不喜欢竞争。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非常注重礼仪,我们在说话和行为上都很在意别人的感受。

  4.2思维因素

  中国人更注重整体的和谐、内省和理解,而不是逻辑,所以汉语强调意合。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逻辑,用逻辑和理论探索真理,因此西方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少有歧义,注重形合。

  4.4价值观因素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注重集体荣誉和集体合作。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失衡时,中国人会更加关注全局。而在判断事物或个人行为的对错时,我们往往把社会公德作为行为的标准。但西方人更注重保护个人利益和能力。因此,由于二者的差异,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发生。因此,我们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在与西方朋友交流时,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5.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1基于跨文化意识构建语境

  语境是指语言交际过程中的环境和氛围,其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历史、文化等许多方面。语境和语言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会影响语言交际的质量,构建语境成为交际双方的责任。在构建语境时要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交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因此在交际中,尤其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和语境的把握。

  5.2包容和了解文化差异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对话中会出现一些笑话。语言交际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对话,更是一种文化交流。例如,由于西方人不习惯我们的说话方式,因此认为中文很难听懂。而当中国人说英语时,许多词序是按汉语的词序来组成的,不符合英文表达结构,从而造成交际障碍。鉴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在交际中运用对方说话的形式和风格,从而减小交流障碍和误解。

篇十: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因素

  作者:刘军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障碍。在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与密切的今天,从语言中的语音、语义、语用等角度,以汉语、英语为例,来分析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汉语与英语的语音、语义和语用对操这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以此来给从事跨文化交流的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言;跨文化交流;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19-03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与五大洲的各种肤色、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人们交流日渐频繁。据统计,2006年,出入境的中国人达到4424万人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汉语。但也应看到随着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彼此间的文化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交流时避免误会,进行有效的交流,人们需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认识跨文化交流的规律,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障碍。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在一定地域或群体成员之间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交际工具。语言对一个文化群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223。

  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学说是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及其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设。1929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提出语言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即语言结构能决定使用该语言者的思维方式,各种不同语言的结构导致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到了30年代,他的学生沃尔夫在对北美印第安人中的霍比人的语言研究后,提出来语言决定论。他认为,语言像一块带有一定颜色的不甚平整的透明眼镜,人们透过这副眼镜观察客观现实,客观实在通过语言这副眼镜时,玻璃中的一些成分,比如词汇量、词汇分类、句法等发生了扭曲,色彩发生了变异[2]88。

  这一假说对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学者们尤为重要,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对感知的重要性。著名学者Harry认为语言在整个文化中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还指引运用这种操该语言者的感知的道路,成为这种语言运用者把经验分析成重要范畴的习惯性模式,各种语言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应当去发现、理解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的和难以解决的障碍[3]21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本文从语音、语义词汇、语用等几方面,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来研究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跨文化交流中的语音因素

  语音对语言表达的风格等方面有着很大影响,这在与不同的文化群体进行交流时,会因为各自语音的不同翻译而打折扣,因而不能使双方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语言可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中的声调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辨义的功能。如汉语中的“包”、“雹”、“宝”、“报”,发音相同,但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而非声调语言如英语中的声调只有语气的功能。汉语普通话有四声,而英语口语中无四声。这是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节,而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有重音但没有四声。汉语的四声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有一种音乐美。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起来朗朗上口。英语多音节单词中,有重音或一个重音一个次重音。英语是以轻重音区别词义的语言。英汉之间,诗歌既是可译的也是不可译的,意象可译但有时需要转换,或加注释。韵律则不可译。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词,这为人们利用谐音打开了方便之门。例如人们戏称怕妻子的男人为“气管炎”(谐音为“妻管严”),对怕妻子更为严重的男士称为“床头柜”(“柜”与“跪”谐音)。这些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翻译成英语时,很难准确无误地达到有效交流的效果。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语义因素

  语义即符号与所指事实或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语言中词语的含义。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比英语与汉语,其中语义的异同问题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因而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也最明显。下面就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语义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词汇所表示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字面意义是指字面上直接所指的食物或概念。例如,“教师”的字面意义就是指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引申的意义是指在原来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所添加的新的含义。例如“黄金周”中的“黄金”的引申意义是宝贵的意思。

  了解不同语言由于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关键之一。例如,中国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名称常被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误解。红灯的字面意义指红色的灯,汉语的引申义为“革命的”,而在美国文化里,引申义和色情服务有关。

  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大致分为这几种情况: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及冲突词汇[4]228。下面就这种异同分析这些词汇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重合词汇

  对大多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自然环境和很多生活条件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相当多的词汇的意义是相同的,比如: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空气、水、阳光、大小、长短、粗细、男女老幼等都可以有一一对应的词汇。这种词汇其特点是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都基本相同,这类词汇被称为重合词汇。比如“苹果”与“apple”、“高”与“high”等等也都是重合词汇。这类词汇不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篇十一: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P>  言语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在梁铭的《跨文化交际与词语附加义》中,作者通过剖析跨文化交际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在交际过程中语言水平对成功交流、沟通的影响。同时也指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与否与语言水平的高低并不存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词语附加义对交际的影响,其中相关于语法规则的差异,也相关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对于为什么语言水平高低不与交际顺利与否存有绝对对应关系,文章未重点分析。法小鹰、辛敏嘉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则从应对跨文化交际各种障碍的角度出发,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并重点说明“适度”移情的重要性。而本文则认为对于刚刚接触异文化的人来说,首先要移情,才能谈得上把握移情的“度”。

  1文化与语言的互见

  1.1从内涵看它们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具有“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①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其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是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的。所以,无论是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体还是个人交流,我们都不能忽视文化这个核心要素。语言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事物,为什么用这样的语音或者书写形式,其原因只有一个:约定俗成。如果一种指称一旦成为约定俗成、在全社会范围内通用,它就能够进入语言体系。所以,语言也和文化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社会界限。

  1.2语言反作用于文化:通过上述定义不难发现,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汉语中就有很多文化词汇,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龙”、“旗袍”。英语中也有,比如:“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字面义为“和教堂的老鼠一样穷”)、“fool’sparadise”(黄粱美梦;字面义为“傻瓜的天堂”),其语汇通常会与他们的宗教、航海历史相关。能够看出,一个民族的语汇受其文化的影

  响是巨大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语言反过来对文化的影响却难以捉摸。一般认为,语言主要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一种语言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色彩词汇,那么持这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色彩的感知也是不敏感的。本人认为,这种影响是通过这样一条线索产生的:语言的书写形式影响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沃尔夫假说即是相关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假说。在此以汉语影响为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与形象。综合思维是说,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思想时,通常不会先说明主题与结论,而是倾向于先铺垫说明前提、主题的来龙去脉,在结尾还会引申一些相关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综合思维使得我们在考虑问题、表达观点的时候去全方位地考虑。中国的医学、艺术等同样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其次,中国人的思维偏形象而非抽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都是以实用为原则,很少去探究其为什么会这样,对于科技原理的探究不足也是我国科技后来落后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在我们没有接触书面语之前,我们所听到的即是我们所接收的信息。而在我们接触书面语之后,语音就不能像表音文字那样发挥作用了。虽然汉字有一部分也有音旁,但绝大多数对汉字的区分、理解是通过意义来实行的。也就是说,通过汉字的象形的字形实行。

  2沟通障碍浅析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过,正如前面所讲,在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沟通障碍与误会在所难免。“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在于,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来说语是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符号体系的语言,有其严格的规则;来说语,则多受说话者的心理影响。

  2.1由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由语言造成的障碍,即因为我们未准确地、全面地了解对方语言的结构形式而造成的失误。比如,在语音方面,英语不是通过声调来区别意义,而汉语是通过声调来区别的。

  比如:“利害”(轻声)和“利害”(四声)就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果一个美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不理解汉语的这个特征,就会产生误会。同样,在英语中,有些词汇声音的重心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例如“record”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时是名词,纪录片的“纪录”;重音在第二个音节时是动词。再看词汇。我比较赞同一些文章中对于词汇差异的分类:概念意义错位、形义错位与文化附加义错位。②概念义错位比如说:在英语中,仅用“president”一个词来表示“总统、校长、董事长”等多种意义,而汉语却对这些称呼有明确的划分。所以,如果一个中国人不了解“president”的意义宽泛性,很容易将其狭义地理解为“总统”从而产生理解错误。形义错位在日语与汉语之间体现比较明显。就是说,同样的写法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日语里“娘”是指女儿,而汉语里“娘”是指母亲。文化附加义则如本文之前所讲,我们说:“他有梅花般的气节。”如果不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本人在一次与外教的交流中,就因为没有注意到“星期五”在信基督教的国家含有“倒霉的、不好的”意义,他们一般不选择在周五有活动。而我邀请外教在星期五去参加一个派对,外教有点儿生气地拒绝了。在事后我才想起这个原因,为时已晚。

  2.2由言语差异造成的障碍:言语即从语法层面看,一句话并无错误,我们对其语音、词汇等层面的理解都是到位的,但是依旧造成了误解。这就需要分析我们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等。下面举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现象。

  2.2.1未注意交流对象的文化特征、心理特征a.李娜是一位去美国加州大学交流学习的大二学生,在到达美国的第一天,她就去主动与负责自己学习生活的辅导老师见面。这位老师在之前与李娜仅仅有过几次电子邮件联系。在李娜看来,这位老师属于不熟悉的人的范围。于是在第一次见面简单问好之后,为了不使气氛尴尬,她和老师谈起了天气,她觉得这是英美人士经常有的口头谈资,就像中国人经常问彼此“吃饭了没有”一样。不过这位老师好像并不感兴趣而且表现出了一些失望的样子。后来李娜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天

  气这个话题基本上是坐在公交车上的陌生人之间就能够谈论的话题。而在和自己相关系的、理解的人之间,话题不是这么局限、客气的。其次,李娜在谈论天气后,又以关心为出发点,建议老师添加衣服。其实,对于个人主义观点比较强的美国人来说,这种关心是他们不接受的。因为他会觉得你在质疑他的水平,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干别的事情呢?b.对于李娜,她依旧不怎么习惯的事情是,对于师长的称呼。在中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不过在美国,她的好几个老师都直接告诉她叫他们的名字即可。虽然了解了这个差异,不过因为从小的中国文化心理烙印,导致李娜每次在称呼老师的时候,虽然叫了名字,可她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这使得她在交往中很不自信。这种差异来源于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是绝对平等的,不能因为职位等差异而高人一等。学生直接称呼老师名字是自由平等的表现。

  2.2.2未注意交流对象的表达习惯:本文在第一部分谈到的语言对思维、文化的影响一样,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综合性思维不同,英美人注重逻辑性、分析性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在叙述或者论证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清晰直接、逻辑严谨。他们擅长逻辑论证而非大量的例举。所以在蒋铭所在的小组,他们虽然说的是对方的语言英语,却依旧用的中国人的思维,这种不配套导致了外教评委的不认同。通过上述案例能够看出,因为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心理特征的不同,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即使使用着对方的语言、且语法表达也没有错误,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引起误会。

  3怎样注重及避免沟通障碍

  3.1突破文化束缚:在陈晓萍的《跨文化管理》一书前言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个月亮,和一个金色的太阳;灿烂的微笑对所有的人都是友好的表达;即使山峦分界地区,海洋浩瀚无垠,这依然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经不再受到地域的防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不过,科技让我们跨越了地理上的障碍,那么植根在不同国家、民族人心理的文化障碍如何跨越呢?“中国人学

  习外语要获得地道的目的语语音,移情必须做到刻意模仿洋枪洋调,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这对某些学习者来说并非不能而是其个性不愿意这样做。同样,目的语的特殊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对某些不善于移情的学习者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③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之所以说英语发音不地道,就是在语言这个层面上难以突破心理障碍去像英美人一样张大嘴说话;同样,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因为他们的母语并没有非常多且明显的声调变化,所以在学习中文时,即使知道了这个不同,他们也很难真正突破心理障碍做到和中国人一样说话。仅仅在语言层面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难以预测、掌握的言语层面了。在言语层面,因为表达习惯、心理状况的难以预测性,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即使有意识去规避这些不同,也往往难以把握准确。如前面李娜的案例中,虽然她已经按照英美人士的习惯选择了谈论“天气”这个话题,还是因为了解不够深刻而产生了误会。移情(empathy)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实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实行思考的心理倾向。简来说之就是有意地注重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突破这种心理障碍。我认为,这种突破文化束缚的动力还是与想成功实行跨文化交际的动机强烈水准成正比。也就是说,当我们越想要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我们就越会自觉地、深刻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习惯。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李娜真正了解并融入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之中,那么她在称呼语等问题上的不习惯也会逐渐减弱了。

  3.2创造多接触异文化的机会:在本文的第二个案例中,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比较专业的外语知识,却还是未能实行成功的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沟通。我认为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和外教上课接触,其余时间还是继续沉浸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所以,这种注重对方心理、思维层面的意识并不强。从而导致了用中国人的思维说英语的现象。这在国内英语考试中也许不会有影响,因为评判的老师也是中国人。不过如果一旦真正进入与异文化的交流

  圈,这种弊病就会显示出来。在一位学者的调查中,就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61%;而在华外资或中方企业的合资员工的表层文化负迁移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率为40.5%。④这就是因为在外资企业中,员工与异文化的同事接触频率较高。所以,想要成功地实行跨文化交际,除了在主观上要有非常积极、甚至献身精神的文化移情意识,还要在客观上多创造与异文化多接触的条件。

  4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学的诸多要素中,语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在跨文化案例中出现频率颇高的要素。而且其对文化的折射也是非常独特、有趣的。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对这个现象做简单而系统的阐述,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经历,去反思这个问题。当然,语言与文化是复杂的,本文所涉及的仅仅是浅层的、一定范围的现象。至于更加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比如在文化移情中为什么交际者明明意识到了差异却始终难以跨越心理障碍,本人认为还是有待深入探究。而且,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肯定具有长远的意义。

  言语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篇十二: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P>  摘要: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经常出现误解和各种问题。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鉴别和警惕这些问题很重要。另外,我们需要检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认识到原因,才能成为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误解问题原因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进行交际时,各种误解和问题在所难免。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主要的问题。因此,要做一个出色的交际者,我们必须与外来价值观、态度及感情密切沟通,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地交流,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差异因素

  1.1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西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注重情义,而忽视法理。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人的理性。例如,在国外,有一对夫妻因有事要把孩子放在一位中国人朋友家代为照管,事后这对夫妇给了这位中国人孩子照管费,这种行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很不理解的,但西方人体现出一种你既然付出,就能得到的一种社会关系。

  1.2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

  1.3文化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很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中国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而在英美国家,成年后的子女人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而选择住进养老院,由社会关照。

  2.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

  2.1认知障碍

  一个在美国学习的日本学生说:“在我去学校的路上,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孩对着我笑了好几次,我有点吃惊。”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日本的文化中,女孩子不对陌生人微笑,更不用说陌生的男人。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微笑并没有

  特别的含义,而是一种表示友好的方式。日本学生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忽视了他遇到的人们的文化。他总是认为,尽管是无意识的,与他交流的对方持有与他相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和习惯。一旦所发生的情况与他预料的不同,他就会感觉很失落、沮丧甚至生气。这种问题就是认知障碍。

  2.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文化本身一样,它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首先,人们从父母、亲戚、朋友等处学到。那些从父母那里听到“那些犹太人控制着企业真糟糕”的人不自觉地就学到了思维定势。其次,思维定势因为有限的人际交往产生。如果我们遇见一个很富有的巴西人,就会认为所有来自巴西的人都很富有。再次,很多思维定势是媒体提供的。电视提供了很多民族扭曲的形象。这个问题在很多人身上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2.3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的信条,我们在生活中很早就学到了民族中心主义,虽然是无意识的。因此,它可能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问题。当然,很少人公开声称自己文化优于他文化,但是人们会无意识地做出基于他们自己的价值系统的判断。一些学者认为没有人能完全不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

  3.1求同存异

  因为很多因素,各种文化确实是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相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有很多能把人们联系起来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例如,我们共有一个星球。我们都渴望自由,尽管自由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含义。

  人们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受自己文化制约的不同之处。所以,如果我们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应该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如果能欣赏相同尊重文化间存在的不同,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估计我们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能更加容忍别人那些行为。

  3.2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社会诸多文化因素制约,要表达与理解一定语境中的话语,不但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语法等语言规律还要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准则形式。在交际中,要参照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素质、购买需求等因素恰当地使用语言,营造出与交际对象相适应的气氛,从而有助于达到交际目的和提高交际能力。

  4.结论

  当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时候,各种问题与误解时常发生。认知障碍、思维定势、民族中心主义是其中的一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提高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求同存异、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移情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张爱琳.跨文化交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摘要】要充分实现翻译目的,除了对原文和目标文本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和深厚功底外,还必须要充分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才能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体会到原文的精髓。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翻译源语目标语读者

  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达。翻译就是要通过全面和完善的表达,把逻辑或者艺术形象,知识等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它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已,其原因就是源语种的形象是在本国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译文的读者来说,这些形象以及他们形成的背景都是陌生的。但恰恰又是通过翻译,不同的文化才得以相互了解,而正是由于人类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交际、交流,世界才日益丰富。

  一、文化差异的表现

  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1:245)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凝结了一个民族所有思想以及智慧等精华。它是一个语言社会的产物,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所有人,包括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等。从总体上讲,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要想实现交流,那么文化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被忽视掉的。而文化自身也需要交流来实现自我提升

  和发展壮大。除了出现在原文之中的那些文化现象,原理,形象等之外,发挥更大作用力的还有整篇文章或者整部文学作品的背景文化。它影响着原文的中心思想,影响着语境,语感等等诸多要素的表达。而这些背景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1)常识,即一般成年人所掌握的关于现实世界的普遍知识。2)区域性常识,即对于几个语言社会来说共有的普遍知识。3)国情知识,即只为某一个语言社会所共有的知识。

  2.文化差异是对于不同事物的分类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每个国家传统和习俗不同,对于同一手势或动作,在不同的国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礼节和好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吉祥数字,吉祥动物等等。更不用说不同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设置,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等。

  3.除了这种差异之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文化的特定事物,形象等。这些形象因为特点鲜明,而成为了一类人或事的代名词。然而,对于目标文本的读者来说,这类代名词的出现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不加以说明或者转换为读者所在语言社会的某种形象去解释的话,他们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例:

  因女店主刁晗婧其白皙的皮肤与美丽的容颜,班上同学与这条街上其他生意人都戏称她为“鱿鱼西施”。

  在中国,西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豆腐西施”类似这样的形容某个女孩子面容俏丽的用法很多。上述例子中“鱿鱼西施”无疑是对老板娘美丽容貌的一种修辞。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西施并不一定是他们熟悉的人物,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不熟悉的人或者新生代来说,他们很难知道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这个用法。就这样直译的翻译成日语的「イカ西施」,保留了西施这个人物名词,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充分考虑到读者文化需要和文化背景的翻译。在日语中,同样也有一个人物是美女的代名词,这个人物在含义上就等同于中文中的西施,她就是小野小町。如果把翻译中的西施,改为小野小町的话,我相信,对于日本人来说就会很方便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4.另一方面,从精神和思想的层面来说,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欧美人较为热情开放,亚洲的一些民族如中国,日本等,多比较含蓄,注重礼节,也是所谓的礼仪之邦等等。这些无不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而影响。例如,日本人在表达方式上非常含蓄,会尽量避免给对方造成尴尬,伤害对方的心理。这也衍生出了极具日语特色的“暧昧表达”。比如日语的一个特征就是口语中较少使用判断句。即使说话人内心是肯定的,但在口语表达上通常使用“可能是……吧”“恐怕要……吧”“难道不是……吗”,通过这种委婉的,圆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文化差异对应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求一些翻译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奈达提出了对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可以使用加注的形式去翻译。

  奈达将注的功能分为了以下两种:

  1.可以更正和解决语言和文化的不一致。例如:习惯的说明,地理和物理事物的说明,重量和容量的换算值,语言文字游戏的说明,固有名词的补充解释等。

  2.为理解某一处内容而进行背景知识补充。

  所以,我们看到,通过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解释,可以避免了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可译。艺术性的翻译如果不可译,我们只能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来翻译。

  除了加注释,我们还可以通过省略、直译、意译,加译,减译等方式去实现文章的翻译。例:

  林志玲日前现身东莞出席“艺术先锋跨界之夜”,与建筑以及时尚设计大师直接对话表现了得,力证自己绝非“花瓶”。

  女優の林志玲(リン·チリン)はこのほど東莞で開かれた「芸術先鋒跨界之夜(業界を超えた芸術の先鋒の夜)」活動に出席し、有名な建築及びファッションデザイナとの対話で才覚を見せ、自分がただの「お飾り」ではないことを証明した。

  花瓶在中文中,除了实物的花瓶意外,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只有外貌没有真才实干或者没有内涵的女子。尤其在演艺界,经常用花瓶来形容长的漂亮但没有演技或者才华的女艺人。在这里我们就不能直接把花瓶给翻译成日语,而是通过解释这个花瓶的徒有其表不过是个“装饰品”的内涵来向日本的读者传达原文的含义。例:

  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这里的心好累,是为了突出现在的80后暮气沉沉,没有朝气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真正的疲劳之意,所以我们就不能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去翻译。这里作者进行了意译,很好的将原文的中心内容和情感传达给了读者。而“不会再爱了”有两层含义:一是伤心过后,不想再谈恋爱,或者相亲疲劳不愿恋爱;二是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不会轻易心动。这里为了不引起误解,翻译者也进行了加译。

  结论:

  必须要重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的甚至是艺术的富有语言美感的传达给读者,是每一个翻译者需要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在充分了解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加工和编译,才能真正把原文的语境,语感和情感传达给读者。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两个语言社会的人员的互相理解和友好往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本身也得到交流和传播。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冲突,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E.B.Tylor,OnaMethodofInvestigatingtheDevelopmentofInstitution

  [2]藤濤文子翻訳行為と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機能主義的翻訳理論の諸像[M]松籟社2007年

  [3]戴莹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

  [4]黄忠廉变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年

  [5]孔惠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何佳(1988-),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日语专业,研究方向:日语同声传译。

  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or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语言本身内涵会造成交际障碍。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际障碍文化差异

  1.引言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日本也不甘落后,于1972年在东京率先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出席人数超过两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SocietyforInterculturalEducation,TrainingandResearch)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我国研究跨文化交际学起步较晚。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胡文仲教授于8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目前已经编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与语言交际》等多部图书。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郭桃桃,2004:118)

  2.跨文化中的交际障碍

  2.1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发音不正确,语法有错误或词汇量不足均有可能导致双方的误解或出现交际障碍。然而,发音正确,懂得语法并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之后,非本族语者在同本族语者交流时仍然会产生障碍:要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么对对方的话题缺乏反应;要么说话口气过于肯定或是显得盛气凌人等。这些行为往往被本族语者视为没有修养的表现,或者被当成对人格的有意冒犯和侮辱,从而引起误解甚至仇恨,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这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语言学家称之为跨文化语用失误。〔2〕(刘锦芳:2005:88)文化交流障碍(也有人译为文化冲击或文化休克,但本人理解为人际交流中的一种障碍)来自英文CultureShock一词。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Oberg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使用后才得以普及开来的。文化冲击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障碍,但程度因人而异。通俗地说,一个人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有的会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这就是文化休克。〔3〕(郭桃桃,2004:188)

  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不少差异。

  2.2文化交际障碍实例

  例1:MariateresaCalabrese是来自意大利的一位项目经理,来到青海后,中方为她安排了项目助理(兼翻译),并竭尽全力想把工作配合好。中方要求她的助理尽可能多抽时间跟意方经理在一起,以解决因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而带来的不便。因此,助理随意方经理从晨练到午饭直至下午下班。助理觉得身心疲惫,但双方的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助理也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直到从意大利来了两位指导教师,中方安排参观一些景点,邀请意方经理一起去,她回答:“助理去,我就不去,助理不去,我就去。”当时双方都很尴尬。便询问详情,是否助理有做得不妥之处。她觉得助理时时跟着她,她没有私人空间,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此时,助理才明白是彼此的观念和思维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磨合,彼此渐渐适应了对方,接下来的工作进展得也较顺利,工作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

  例2:同是MariateresaCalabrese来自意大利的这位项目经理,由于文化与观念的差异,称呼又出现了问题。大家按照中国人的观念,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称其为:“经理”。大家跟她打招呼,她却不理睬,其实是她不知道人家在跟她打招呼。西方语言里,一般不称呼某人为“经理”、“部长”、“局长”、“处长”、“校长”、“老师”,而用“Mr.”,“Mrs.”或“Miss”来代替。一般是直呼其名倒更觉得亲切、自然。

  例3:由于文化渊源不同,Liz作为一名英语夏令营(EnglishCamp)的教师从美国自信地走进了青海某中学。她很不理解中国学生的座位排列,课堂上严禁说话。教室里气氛异常紧张严肃,老师命令起立,全班几十人决不会有一个人坐下。中国人几千年的师道尊严令Liz不理解,因为她的国家没有这种观念。在她的国家学生们上课的姿势可以很随便,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问题,有时讨论到兴奋时甚至会站起来,加上丰富表情和动作,充分自我表现。在一节词汇课上,学习“婚礼(Wedding)”这个词时,她希望通过学生们的表演来讲解她们国家的婚礼习俗。于是她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扮演新郎和新娘,而中国的学生却非常害羞,难以达到Liz所期望的效果。刚开始,同学们很不适应Liz的这种与过去的老师大相径庭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磨合,师生渐渐彼此适应了对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开展得顺利多了,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例4:“Thankyou.”

  “Itismydutytodoso.”

  这是中方陪同外宾参观后,外宾表示感谢以及中方的回答。“Thankyou”,是出于礼貌,中外双方都能接受。但中方则用“Itismydutytodoso.”(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个句子,在汉语中是谦逊的回答。但是外宾容易误解,其含意可能是:不用谢,我是没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做的。这便是文化差异所使然。

  2.3文化交际障碍起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一般采取两种形式: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不通,交际当然无法进行。但是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于语言引起的,而是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在交际过程中发生了误会,产生了矛盾。例1中和例2中可以看出MariatelesaCalabrese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导致思维观念不同,双方间交流的程度与深度有很大差异,好在经过磨合,彼此都适应了对方,交际取得了成功。例3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课堂上气氛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师生间交流的程度与深度有很大差异。例4中的中方陪同人员如果在与外宾交际前,通过书本、杂志了解一些对方的文化知识,一旦与外宾交流时,遇到文化冲突也会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方寸。

  2.4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绝不只是语言,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穿插了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工具。”〔4〕(陈原,1983:177)英语语言学家胡文仲先生对15个在中国工作过EFL(EnglishForeignLanguage)的外教所作调查后得出结论:Culturemistakes(thatislanguageandbehaviorwhichisinappropriateorunacceptabletomostEnglishspeakers)madethemmoreuncomfortablethangrammaticalmistakes.”〔译:文化错误(那就是对大多数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来

  说,不合适或不可接受的语言及行为),使他们感觉比犯语法错误更令人难堪。〕换句话说,语言错误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因非语言交际不当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从性质上说比语言错误所引起的还要严重。违反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准则,冒犯了交际对方的文化习俗,往往会伤害交际对方的感情。“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5〕(赖招仁,1998)。”而且语言表达水平越高,越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更大。〔6〕(毕继万,1999)

  3.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实现顺利交际的最终目的。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规。学语言即是学文化,教语言即是教文化。“当你讲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你就在传递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7〕(Brown,1994:25)。学习语言决不可忽视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既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又要理解本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交流障碍的根源,因为它干扰了语言使用并造成负迁移。“文化迁移是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8〕(戴炜栋,张红玲,2000)。因此,正确理解本族文化和强化对异国文化的学习是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保证。

  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语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在文化习俗上,在价值观念上,在中国可以随便询问对方的工资、年龄及婚姻等问题,而在西方打听这方面的问题将被视为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比如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而英美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际障碍,实现顺利交际的最终目的。

篇十三: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P>  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二行为层面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摘要]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从而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心理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所以在与不同国度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人们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误。这时他们发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简单,很具挑战性,因为除了语言因素外,一些非语言因素也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将会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非语言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2.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向别的“狭义”则是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提供给人们思维的方式来听、看和阐释世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即使是相同的词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意义。StellaTing-Toomey认为文化从三个层面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2.1认知层面

  思维模式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手段,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接触到他文化之前总是认为全世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而实质上,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影响人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和理解。东方和西方国家就拥有着差别很大的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紧密相关,具有逻辑性、分析性和直线性的特点。以逻辑形式为例,其逻辑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归纳,重视感性材料,应用原理把原材料整合成有序的、自相一致的整体。典型的代表国家美国尤其看重实验、归纳和可操作性,而这种思维方式也使美国成为一个实用和功利思想盛行的国家。与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异,东方的思维模式源自集体主义,以关联性、综合性、整体性和直觉性为特点。例如,亚洲人被认为思维过程中更关心直觉感知和回顾思考,不注重逻辑和分析。他们强调内外环境中主客观方面的统一,所以也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把事情拆分成小部分来分析讨论和处理。这种依靠直觉的思维模式不喜欢分析、分类、精确和抽象。可想而知,不同文化的两个交际者如果不能意识到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他们很可能对同一交际事件予以不同的理解,结果导致误会的产生,交际失败,乃至发生社会或个人关系的破裂。2.2行为层面

  每个文化都规定其恰当行为的规范标准,简单说,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事情是否可做,应怎样做。这些规范会影响言语或非言语交际。例如,交流时是否要直视对方,说话时双方应保持多远的距离,说话方式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婉转也是因具体文化而不同的。

  胡文仲教授总结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中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的交流是因为缺乏诚意,不诚实,或是表示羞怯。中国人的习惯则是避免一直直视对方,以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大多情况下,中国人的目光一般要保持望向一个方向,不能经常变化方向或闪动,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耐烦或对话题不感兴趣,是不礼貌的。因此,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中国人与其目光交流过少,认为被看不起,或者认为中国人过于羞怯。而中国人则对交流中英国人的盯视感到不自在;而如果是中国青年女子的话,就更会对这种盯视产生反感。

  说话方式上,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西方人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表达意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通常是在充分考虑了对方的感受与看法之后才讲话和采取行动。而且,日本人不习惯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一习惯基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的传统。对于说话过程中的沉默,不同文化对待的态度也不一样。文化规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沉默在英美国家的交谈中是应避免的事情。美国人甚至常常接岔儿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说完来填补谈话中的空白。而在东方传统中,交谈中的沉默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沉默被赋予很高的评价。东方人认为沉默能带来内在的安定和智慧170。中日的许多谚语表示了沉默的重要和多张口说话的危险,例如,“邪恶出自口”、“祸从口出”、“嘴是用来吃饭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等等,这与美国谚语“Thesqueakywheelgetsthegrease.”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日本人的沉默,常常把其理解为紧张、尴尬、怀有敌意等。2.3情绪层面

  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大致分为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愧等。从跨学科角度看,情绪研究强调情绪与社会、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特定的情绪概念与情绪范畴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文化规范人们的情绪表达,有的文化尽量掩藏情绪,只展示理性的一面;而有的文化则公开地表示情绪。

  东、西方人情绪的表达就有着不同的方式。西方人很少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比较外露,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显得比较张扬;而东方文化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才是君子之风范。例如,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涵养,要戒急用忍,内心的喜怒哀乐都不要显现出来,如果摆在脸上,则显得人不成熟或没有城府。布丽格斯发现,在诸如“生气”这一情绪表达上,Utku人与西方人也表现得很不相同,他们尊重群体和谐,非常注意控制情绪,他们从不试图用表达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是晚辈,更加不能因为长辈的失误而表现出生气。情绪控制对于人们来说是尊重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无独有偶,研究尼泊尔两群文化的学者发现那里的孩子信仰严格印度教,被要求灵性纯净,重视社会秩序和服从,小孩大多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询问是否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情绪时,50-70%被调查的孩子选择隐藏情绪;而询问他们的母亲是否教导过自己的小孩如何管理情绪

  时,70%回答是肯定的。再者,欢乐是人类的普遍情绪,是人类的共同心理体验。然而,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庆祝欢乐的同时,已把它变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欢乐文化也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欢乐文化蕴涵。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享受喜悦,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粗放和张扬个性的风格。3.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交际的人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实质是一种心理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交际的复杂体也不例外,许多的心理因素掺杂在里边。研究学者们大体上达成共识,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交际焦虑、交际动机和目的、文化定型、偏见和本民族至上主义。3.1交际中的焦虑

  与陌生人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新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紧张、焦虑甚至是害怕。如果焦虑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从认知角度讲,交际焦虑会导致信息加工时出现偏离,人们越焦虑,越希望能接收到自己预测的行为或语言,越关注自我,也越有可能负面地评价陌生人。跨文化交际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交际新环境,人们也就越容易产生焦虑。一个相近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Un2certaintyReduction理论,所有人在交际环境下都希望能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就是说,人们在任何新交际中都想尽量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能力降低时,不确定性会增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这种典型的情况。当人们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得到相关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种状况使人们感到焦虑和挫败,而挫败感之下的人们希望马上结束交际,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有效的交际在于把焦虑控制在恰当的程度。3.2交际中的动机

  在跨文化情境下,动机是人们恰当有效地与陌生人交际的愿望。Turner认为某些需要驱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例如,信任他人感的需求,群体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实现等。以群体认同感为例,多数人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熟悉的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一旦交际不顺利,他们的群体认同需求会得不到满足。这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和所处情境产生焦虑,最终出现交际麻烦,甚至交际失败。这种情形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更多。再者,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理由和动机来决定为什么和在什么时间进行交谈。在跨文化情境下,由于这种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交际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个跨国公司的经理在做决定前向职员们听取建议,他会很难从一个印度职员那儿得到建议,因为在印度,是老板而不是雇员在做决定,是不鼓励雇员去参与做决定的。

  关于情绪的表露,也可作为一个例证。在美国或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经常以交际的方式来敞开心扉,情绪的表露受到鼓励和期待。但在更多的文化交际中没有情绪表现的功用,情绪是深藏不露的。原因之一是许多文化认为言语表达会打破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静和谐。因此,对不同文化下不同交际动机和需求的熟悉,是成功交际的保证。3.3本民族至上主义

  本民族至上主义也称为民族优越感。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做事方式是正确的,或优于其他民族,而这种观点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其他民族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当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人们会在交际中以

  语言或非语言行为的形式表现出对其他群体的不屑或厌恶,极易导致公开对抗和冲突,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StewardandBennett清楚地指出本民族至上主义的三大危害。(一)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容易形成狭隘的、防守的社会认同感;(二)本民族至上主义的思想活动特点是,在比较本族文化和他文化时以本族文化是最正常和最自然的想法为前提;(三)本民族至上主义思想下的判断经常是招人恶感的比较,在贬低他文化的同时,崇尚本族文化。

  虽然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我们拥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但我们也知道差异同样鲜明地存在着。例如,有的文化认为“敞开门过日子”是积极的做法;而有的文化认为“关起门来过日子”是正确的;有的文化说起话来直来直去;另有文化说话讲究含蓄之美。一旦交际的一方持有本民族至上的思想,认为本族文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文化将被认为不正确,在交际过程中,他会不自主地显示出对他文化的轻视。这时,受到轻视的一方会不愿继续与这样的人往来下去,其结果势必导致交际失败。本民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端时,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思想、技术的交流,因为极端本民族至上主义容易引起对他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知识的排斥,以至于蒙蔽了理智。3.4偏见

  Plotnic和Mollenauer定义偏见为对另一群体的人的不公正的、有偏向的、无法忍受的观点或态度。在人际间或国际间背景下,偏见包含不同_程度的敌意,会带来负面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影响跨文化交际。当人们对其他人持有偏见时,受到偏见的对象将处在一个不利的状况,因为对方并没有根据他的实际行为来做出判断,而是在偏见想法的指引下进行着错误的判断。一旦有了偏见,人们就会尽量避免或撤出与不喜欢人群的接触,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交往上不胜枚举。若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国际交往将无从谈起,世界将停止前进的步伐。正如哲学家Flewelling曾说过的:“无论王子、教父、国家还是邻居、家庭、个人,没有人能脱离出世,孤立地并有益地生活。”3.5文化定型

  政治评论家Lippmann首先采用这个术语,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定型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需求。

  Samovar总结了文化定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原因:(一)文化定型忽略个体差异,他们认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这样的看法是刻板的,不变通的。(二)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或夸大化,因为他们大多是建立在半真实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前提下。(三)文化定型不断被重复和加深,最后经常被认为成真理。文化定型的这些弊端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印象,将使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无法进行。4.总结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这些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熟悉和接触目的文化时做到思想开放,行为变通。并且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篇十四: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P>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综述

  作者:黄秋实单位:沈阳市旅游学校随着国际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世界的融合,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发展成了社会规约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不同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困扰,下而仅就语言等几方而进行探讨。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际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我们在谈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得体,使听众发笑、不快或者气愤。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语言习惯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邻里之间碰面,见到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问你去了哪里,吃了没有,这只是我们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己,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西方人见面更多的是说:hLgoodmorning/after-noon/nigh^hello……而绝不说我们打招呼的语言。在他们思想中,你要是问他们去哪了,就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要是你问的是“你吃了吗〃,他们则会误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当夸奖对方说”:你真美!〃回答总是〃:谢谢〃,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不谦虚的表现,总是回答“: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些语言的不同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密切联系,了解这些对跨文化交际会有一定的帮助。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指挥棒,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指定性的作用。霍夫

  斯特德提岀了识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而,在此仅就权力差距大小而举例,说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文化权力差异大,在称呼语中反映就比较明显。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称呼语中不仅包插姓氏,而且加上头衔,或者喜欢使用表明对方身份的称呼语,这样的称呼语表明说话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和辈分关系,上下级之间这样,同级别也这样。如张处长、王总经理、高教授、赵伯伯等。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儿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儿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称,对于我们也难于理解。

  经济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对文化要求日益高涨,从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我们要走岀去取其精华,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的和平,为进一步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才能有机会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特点。西方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者,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基督徒绝对敬畏上帝、服从上帝。而在中国人们信仰的儒道佛是无神教。这样东西方就形成了差异,在许多谚语中就有所体现。英语里人们认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无所不在;在汉语里人们这样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中国人认为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

  想和三纲五常的礼仪,自称天子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越位。这样就有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胳膊扭不过大腿、小鬼斗不过阎王这样的谚语。

  在基督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和神灵,所以他们说:"Humanbloodisallofm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我国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和体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化,否则极易引起交际障碍。文化礼俗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质量。譬如在交际场合如何介绍他人,一些国家就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中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将男子介绍给女子;在同性别中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己婚女子;将同性别中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而中国的介绍顺序基本相反,不分男女,按以下顺序介绍:将长辈介绍给晚辈;将职位高者介绍给职位低者。再如送礼礼仪。中西方都很讲究送礼,它是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一种方式。送礼,中国人讲究情谊,西方人讲品味和艺术。中国人送礼时,收礼人要谦虚一番不当而拆看,然后将东西放起来;西方人送礼时,收礼人会直接表达感谢之意,然后当而拆开,表示自己很喜欢礼物,表示对送礼者的尊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依据各自的饮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也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食物的营养及自身的生存问题。大都认为“吃〃是为自身注入能量,来保持身体的结实,抵御病菌的侵袭,即使口味千篇一律。带血的牛排与大口鱼,口水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如同嚼蜡,却保持了材料的原有味道。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懂得爆炒烹炸会损失部分营养,有时还是宁愿选择

  后者。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称赞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全〃,家庭宴请时,主人常自谦道:“菜烧的不好,不一定和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而绝不说,“菜的营养不高,热量不够〃等语言。西方人烹调方法的单一,使得烹调过程和使用器具都更加准确化,按照规范行事。看看菜谱就能知道,西方菜谱中都以“克〃计量,而且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做菜,因此西餐就显得缺少特色。中国人推崇的是随意和创造。用料量描述"一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没有准确标准,以口味而定。

  综上所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几点的简析希望能为不同地域、不同国籍的人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缩短思想距离,带来几分便利,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篇十五: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P>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综述

  随着国际化交往的不断深入,世界的融合,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由于人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经济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发展成了社会规约和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不同会对人们的交际带来困扰,下面仅就语言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语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际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我们在谈论一个问题时,常常因为一句话不得体,使听众发笑、不快或者气愤。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语言习惯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邻里之间碰面,见到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实这并不是真的问你去了哪里,吃了没有,这只是我们问候的一种方式而已,甚至可以说这只是一句客套话。而西方人见面更多的是说:hi,goodmorning/after-noon/night,hello……而绝不说我们打招呼的语言。在他们思想中,你要是问他们去哪了,就是干涉他们的隐私,会引起他们的不快;要是你问的是“你吃了吗”,他们则会误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西方人当夸奖对方说“:你真美!”回答总是“:谢谢”,而我们却认为那是不谦虚的表现,总是回答“: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些语言的不同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观念密切联系,了解这些对跨文化交际会有一定的帮助。

  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指挥棒,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指定性的作用。霍夫斯特德提出了识别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在此仅就权力差距大小而举例,说明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中国文化权力差异大,在称呼语中反映就比较明显。中国人们习惯使用

  1/4

  称呼语中不仅包括姓氏,而且加上头衔,或者喜欢使用表明对方身份的称呼语,这样的称呼语表明说话人与对方的权势关系和辈分关系,上下级之间这样,同级别也这样。如张处长、王总经理、高教授、赵伯伯等。而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儿媳直呼公、婆的大名,儿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称,对于我们也难于理解。

  经济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的重头戏。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对文化要求日益高涨,从而文化水平逐渐提升。我们要走出去取其精华,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的和平,为进一步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才能有机会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国家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们听到的童话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特点。西方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主宰者,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基督徒绝对敬畏上帝、服从上帝。而在中国人们信仰的儒道佛是无神教。这样东西方就形成了差异,在许多谚语中就有所体现。英语里人们认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无所不在;在汉语里人们这样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中国人认为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当众多的神。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稳固其统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想和三纲五常的礼仪,自称天子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等级,每个人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能越位。这样就有了官大一级压死人、胳膊扭不过大腿、小鬼斗不过阎王这样的谚语。

  在基督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和神灵,所以他们说:“Humanbloodisallofa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我国的宗教文化来衡量和体验西方国家基督教文

  2/4

  化,否则极易引起交际障碍。文化礼俗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质量。譬如在交际场合如何介绍他人,一些国家就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中介绍的顺序一般是:将男子介绍给女子;在同性别中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将同性别中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而中国的介绍顺序基本相反,不分男女,按以下顺序介绍:将长辈介绍给晚辈;将职位高者介绍给职位低者。再如送礼礼仪。中西方都很讲究送礼,它是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一种方式。送礼,中国人讲究情谊,西方人讲品味和艺术。中国人送礼时,收礼人要谦虚一番不当面拆看,然后将东西放起来;西方人送礼时,收礼人会直接表达感谢之意,然后当面拆开,表示自己很喜欢礼物,表示对送礼者的尊重。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依据各自的饮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也势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食物的营养及自身的生存问题。大都认为“吃”是为自身注入能量,来保持身体的结实,抵御病菌的侵袭,即使口味千篇一律。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白水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如同嚼蜡,却保持了材料的原有味道。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懂得爆炒烹炸会损失部分营养,有时还是宁愿选择后者。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称赞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全”,家庭宴请时,主人常自谦道:“菜烧的不好,不一定和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而绝不说,“菜的营养不高,热量不够”等语言。西方人烹调方法的单一,使得烹调过程和使用器具都更加准确化,按照规范行事。看看菜谱就能知道,西方菜谱中都以“克”计量,而且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做菜,因此西餐就显得缺少特色。中国人推崇的是随意和创造。用料量描述“一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没有准确标准,以口味而定。

  综上所述,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几点的简析希望能为不同地

  3/4

  域、不同国籍的人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缩短思想距离,带来几分便利,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4/4

推荐访问:语言如何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交际 跨文化 语言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