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05

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1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14篇)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价值分析  学前教育价值即是学前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具体来说,即学前教育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功用性如何。关于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14篇),供大家参考。

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14篇)

篇一: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价值分析

  学前教育价值即是学前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具体来说,即学前教育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功用性如何。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历来都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在社会开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此消彼长。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局部,其价值取向除了要遵循教育价值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外,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针对学前教育价值的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比方,北美国家从关注“优质与个别化〞出发来研究,澳大利亚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研究,美洲国家注重社会进步的战略价值,欧洲国家注重“走向自然〞的人文价值,非洲国家从“公众事务〞的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学前教育价值的研究相对要弱,这和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国内的地位变化是有关系的。应该说,在21世纪之前,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比拟弱势的地位,从202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公布以来,学前教育才全面纳入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一直到2021年?关于当前开展学前教育的假设干意见?的出台,学前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才真正被发现。

  学前教育的价值一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认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

  学前教育宏观层面的价值是指在社会大系统中,学前教育这

  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学前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根底,也是社会开展、存续的根本条件之一,表达在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前教育有利于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的民主、文明、进步。第二,开展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许嘉璐先生在百年幼教纪念大会上曾富有远见地指出:“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不在最后阶段,而在最初阶段。〞第三,开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作用十清楚显。第四,学前教育有利于降低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学前教育中观层面的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家庭之间的价值关系。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的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学前教育的普惠性的特点,它带给广阔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影响就更大了。学前教育中观层面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学前教育机构一方面从时间上为家长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便利,将女性解放出来,为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儿童成长需要而开展的学前教育课程与活动对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提高育儿能力和水平提供帮助。第二,学前教育的质量成为各个家庭最为关心的共同问题,直接影响儿童未来接受教育的能力和志趣。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曾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

  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缺乏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学前教育微观层面的价值是指学前教育系统内将儿童作为主体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价值关系,即学前教育对儿童开展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开展的重要性。社会性和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局部,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开展的。1988年,当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他们:“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答复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等。另有国我著名的“开展适宜性教育〞和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开展与教育研究〞等成果都说明,早期行为、性格开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向的歧途。

  二是学前教育对于个体的认知开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开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开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发现,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

  潜力,比方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识别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儿童心理多方面开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拟容易,而如果过了关键期,那么很难,甚至不再可能开展。比方,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开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识别、形状知觉形成的最正确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正确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开展最快的时期。

  同时,学前期还是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开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些研究发现,适宜的学前教育对于解决因贫困、疾病等原因而缺少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时机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改善功能,他们更需要成人提供适宜的学前教育环境。比方,美国的“开端方案〞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研究就说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处境不利儿童“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开展得更好〞,并且,会“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的比拟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时机,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开展受到压抑、迟滞。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相比,不仅情

  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开展水平低下。长期以来,在我国学前教育界,从总体上而言,比拟偏重于

  学前教育的工具价值,或者说是社会价值,而无视学前教育的个体价值,不仅表现在长期无视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开展,甚至在当下,在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情况下,关于学前教育的价值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比方幼儿园小学化、公立幼儿园转企改制、幼儿园过分迎合家长和社会等现象广泛存在,这不仅是对学前教育属性的误读,也是对学前教育价值的根本颠覆。

篇二: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

  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

  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

  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

  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

  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

  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

  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

篇三: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浅谈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

  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

  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

  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1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篇四: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

  浅论学前教育的价值

  摘要:学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在正式入小学之前承受的一系列教育。在大力倡导科教兴国的今天,学前教育无疑为构建文化强国,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增强国民文化素养方面做出了重要奉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就学前教育的目的进展了分析,接着从幼儿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一、学前教育的目的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开展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在国尤其是大中小城市的兴起,学前教育以其迅速开展的态势彰显着其蓬勃开展的生命力,因此,很多人开场探寻其自身的目的,就其现状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让儿童从小就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社会已迈入了知识型社会的开展轨道之中,信息行业开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可谓是“日系万变〞。因此,当今社会的开展对人们

  1/6

  .

  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型的教育给予人们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生活节奏和步伐,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向人们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开展的潮流,为自己寻得更广阔的开展天地。而学前教育的开展会促使孩子在幼年时期便明确此种做法和观念,因而在以后的开展历程中孩子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儿童以后人生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根底。

  〔二〕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奠定根底总的来说,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而是让孩子承受一种正确的思想教育,通过学前教育的开展,孩子能更容易、更迅速的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思想观并且在以后通过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能力,促进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促使儿童在较小的时候便能培养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学会跟他人进展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不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以后的社会生活。二、学前教育的价值

  2/6

  .

  以上简述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所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来说,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学前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儿童顺利的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还能够极大的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开展:1、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据研究说明,儿童在幼儿时期习得的行为习惯、品质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开展方向,儿童在最初的学前教育中会逐渐的与社会接触,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形成最初的思想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以与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看法,并且这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生轨迹和道路,这种影响会持续一生。因此,最初如果能够承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在此期间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起儿童的责任感、自信心,便会促使儿童在以后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促使儿童更好的与社会接触,提高其与社会接触的能力。2、学前教育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开展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年时期习得的思想行为方式以与各种能力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年时期是儿童最容易开展其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诸多能力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

  3/6

  .

  期,很多能力在以后便很难再学会和养成,儿童在幼年时期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便会极大的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还能对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根底,而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教育,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显示出很多方面的缺乏和缺陷并且很难得到弥补,由此便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开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初组成局部,不仅会对儿童的未来形成重要影响还能极大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开展。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便承受了根本礼仪、学习方式、思想观念以与行为方式等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根本的道德观和认知能力,而不需要再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来为儿童讲解这些根本容,儿童能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更高效的学习各科知识,而这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课外教育时间从而能够更深入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就为以后小学、中学乃至高中的教育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更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三〕学前教育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开展目前我国社会大多数家庭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儿童作为家庭的核心和希望在家庭中的地位更加的重

  4/6

  .

  要,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也更加的强烈。而学前教育的开展便极大的满足了家长的这种心理,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品德素养,更能促进儿童成才,这样便能极大的促进家庭的和谐,使得家庭融洽。此外,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的开展那么为优秀人才、综合性人才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与价值观同时还能更高效的进展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一个重要局部,不仅仅能够对儿童自身的成长形成重要影响,还能极大的促进儿童所在的家庭以与整个社会的开展,能够促进更多人才的养成,为社会的和谐开展做出重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展学前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1]庞丽娟,胡娟,洪秀敏;论学前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1期[2]庞丽娟;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3]薛超;;学前教育价值的哲学思考[J];教育行

  5/6

  .

  政学院学报;2009年09期[4]胥志敏;;学前体育教育对儿童身心安康成长

  的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6/6

篇五: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

  1

  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

  2

  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例慢;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干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西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和“高瞻学前教育方案"(High/ScoPeProject)的研究也证明,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

  3

  标,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近年西方的教育追踪研究表明,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在消除社会贫困、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美国几项长达20~30年的学前教育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的研究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研究均显示:以来自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为对象的补偿性学前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圈(即童年期的贫穷常常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如失业、靠救济金生活等等),使这些儿童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够自立而不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可能组建家庭并对婚姻生活忠实,减少对特殊教育的需求,青少年犯罪、未成年怀孕的可能性更小。通过综合这些方面的效益,Berrueta-Clement,Barrett,Epstein和Weikart(1984)等研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计划不仅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儿童和其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学前教育的收益要大于其花费,在学前教育上的投入可以为国家日后节省庞大的社会教育费和社会福利费,也就是说,从长远看,学前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效益分析发现:对学前教育进行投资,其收益是投资的3.5倍;对高瞻学前教育方案的经费分析则表明: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美元,日后能够获得7.16美元的收益。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在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改善其教育、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防科学研究的证据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4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干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大脑皮质的研究揭示,儿童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出生后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皮质的广度与脑细胞髓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婴幼儿期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刚出生时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白质除外);2岁时,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5~7岁时大脑的髓鞘化逐渐完成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I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Dia一mond等通过大鼠训练的解剖研究发现,处于隔离环境的大鼠的脑重显著低于生活在有玩具环境与一般环境的大鼠,因后二者突触增多,同时这一变化持续终身。人类存在同样的现象,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同时,大量的动物和人类婴幼儿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年期持续的早期经验的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慢甚至停

  5

  滞现象,并构成终身性的永久伤害。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脑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需的“硬件”,其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发展,而学前期是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关键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早期环境和教育质量,这就直接为学前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提供了生理基础和依据。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探索0-3岁早期教育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0-3岁早期教育的初步探索。

  一、以婴幼儿发展为中心,构建一个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为主,卫生部门和妇联为辅,街道为责任主体,社区成员参与的社区早期教育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市O-3岁早期教育工作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从体制上看,各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权限,从而形成了0-3岁早期教育事实上缺乏业务指导的现象。从事业发展现状来看,托儿所教育处在起步阶段。据1999年统计,我市O-3岁婴幼儿总数为284369人,托儿所813所,在所婴幼儿36003人,在幼儿园托儿班的婴幼儿19329人,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为19。46%(其中老城区入托率为28.43%),其余为散居婴幼儿.

  我市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重心不移的要求,决定了婴幼儿教育必须社区化。为此,我们致力于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职能和分工上注重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和妇联的优势互补.这样,在市托幼领导小

  6

  组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市一区(县级市)一街道(镇)层次分明的0-3岁早期教育管理网络。

  二、以项目研究为支点,致力于教育与卫生,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扩大影响,传播早期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方法.

  根据我市社区婴幼儿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教委、市卫生局于1996年1月1日启动了“广州市百名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项目”,这是一个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卫生保健以及跟踪性研究的综合性项目.我们试图通过一定规模的试验,探索早期教育与卫生保健的有机结合以及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优势互补,建立教育、卫生保健人员携手,家长直接参与,企业鼎力资助,新闻单位跟踪报道的分工合作机制.1999年,该课题荣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教育系统“九五”科研课题一等奖。

  以政府行为推广优秀的科研成果,并在创造性地移植和应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我市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经验。通过媒体的追踪报道,“0-3岁项目”在市民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进一步巩固和推广O-3岁百名婴幼儿潜能开发项目的成果,市教委、卫生局、妇联共同推出了《广州市0一3岁婴幼儿社区保教服务方案》,从宏观上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对0-3岁婴幼儿教养。

  我们还参加了2001年启动的由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主持的“儿童早期养育和发展”(ECCD)合作项目,在观念更新、师资培养和早期教育社区化等方面获得了成效。

  三、以示范托儿所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托儿所机构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为社区O-3岁婴幼儿保教服务提供示范.

  1997年,我们颁布了《广州市托儿所规范(试行)》,要求各区、县确立一所示范托儿所,率先全面实施《规范》,从而发挥其在本区域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着手修订《广州市幼儿园托儿所审批注册办法》,对托儿所的办园宗旨、物质环境、班额、保教人员配备、卫生保健、经费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化的托儿所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在策略上,则以示范托儿所的建设为突破口。1998年秋季试行《广州市托儿所教养方案》,实行宽松教养模式,并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教育视导、专题研讨,切实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托儿所机构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效应.

  7

  四、以社区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强化家长育儿态度和家庭环境的作用,构建社区婴幼儿保教新格局。

  我市O-3岁婴幼儿近8O%散居在家庭里,这就决定了婴幼儿教育必须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完善的社区婴幼儿服务网络,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关心婴幼儿教育。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托儿所,为规范化办学和示范性教养提供参照标准。

  同时,市卫生局制定了《广州市社区妇婴卫生服务“婴幼儿家庭健康指导计划”实施方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形成社区一家庭一卫生机构网络。在社区中开展了以0岁婴儿为主的O-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与卫生保健、早期干预、健康教育等项目。

  随着社区早期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从老城区逐步向新城区扩展的社区一级的家长教育初步形成了工作模式.(l)建立了领导机构:婴幼儿社区保教服务领导小组.(2)形成了一个网络:由街道、居委会、社区、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组成家教工作网络。(3)组织了两支队伍:儿童教育指导、儿童喂养与保健指导。(4)建立了三个阵地:宣传、教育、活动。(5)上好四个课:儿童发展指导纲要、儿童心理、科学育儿、家庭教育.(6)开展了五项活动:儿童游园、亲子、文艺演出、育儿交流、表彰先进。(7)完善了六项制度:家访登记、个案管理、家长学习、定期体检、跟踪教育、考核表彰.(8)涉及七项服务内容:护理、营养、疾病预防、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

  这些工作有效地促使托儿所机构及散居婴幼儿的家长学校向对象系列化、内容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我市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新鲜经验.

  五、寻求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路子,使民办婴幼儿早期教育逐步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支力量。

  我市婴幼儿教育市场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在政府已经形成的教育网络外,还存在着民办社区婴幼儿教育服务队伍。我市的幼儿教育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入市场,婴幼儿教育市场的活跃在营造健康的早期教育社会氛围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社区为背景发展早期教育,仅仅局限在正规机构教育、仅仅依靠公办教育的示范是不够的。政府应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一方面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规范化的、层次分明的社会教育系统;另一方面,教育市场以其固有的活力刺激并影响着婴幼儿教育社区化的格局.随着国有民办、民办民营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实

  8

  体和教育中心的陆续出现,早期教育将走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元态势。

  综上所述,我们对O—3岁早期教育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全面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认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观念是一种导向性因素。教育观念不同,教育行为也就不同。因此,要做好0-3岁早期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早期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十分紧密.早期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托儿所机构的正规教育,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走以社区为依托,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是教育体制。体制是一种保障性因素,在深化早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日益成为关键。所谓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制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指的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我们在形成0-3岁早期教育特色模式的过程中,完善托幼行政管理、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注意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一体化等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从而逐步形成政府重视,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关心、支持早期教育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教育经费。经费也是一种保障性因素,教育的低投入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社区教育要求教育经费充足、使用合理,它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既要有经费的扶助,又要有收费政策的倾斜。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吸纳社区资金,增加婴幼儿家长投入的比重.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和监督,规范收费行为。

  四是人员素质。人员应包括机构教养人员和家长、咨询人员、保健人员、志愿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和社区其他成员。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组织和培训,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壮大。

  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明确,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与特殊性,切实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突出基础教育的优先地位。以大教育的观念来带动整个0-6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些都意味着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的问题乃至如何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等问题,已经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幼儿科学认读活动有哪些有效方法?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

  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特别是幼儿在语言方面是敏感期,对于汉字的象形

  9

  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互联系,大胆地去表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可见,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对幼儿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图像、声音、语义、符号整合在一起,从而认识汉字。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认读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是一种早期的、全面的启蒙教育.我在促进幼儿科学认读的实践活动中,以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愉快、主动地进行认读。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找激发幼儿认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体现幼儿科学认读的作用。现谈谈我在实施科学认读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方法.

  一、游戏活动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倡导通过游戏教学来提高儿童学习的有效性。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王阳民也强调,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的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朱熹更主张:在“咏歌舞蹈"的游戏活动中,增强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幼儿游戏动机的发展,符合幼儿活动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的学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与进行认读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身心需要。在汉字游戏中自然、科学的认读.在“红红的苹果”的认读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玩了送水果的游戏,孩子们一边送实物水果,一边认识了“香蕉”、“苹果”、“桃子”的汉字,并能积极地认读这些文字。在“水果变变变”的游戏中,幼儿能主动地参与游戏,仔细观察卡片上的文字,响亮地认读水果的名称,然后扮演了不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枇杷,高兴地念儿歌“某某水果变变变”,念完儿歌,做一个好看的身体造型。接着再换个字宝宝做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学过的新的水果汉字。能积极地去认读,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又如:在认识“我们的五官”的活动中,我与幼儿以歌曲对唱的形式,老师唱着问:眼睛在哪里?幼儿一边答:眼睛在这里!一边指着自己的眼睛。接着与幼儿认识了字宝宝“眼睛”。依次让幼儿在对唱中,认识了“耳朵、眉毛、鼻子、头发、嘴巴等文字,以轻松、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了认读活动的快乐,学到了知识。在家园合作的亲子游戏中,我以让幼儿来巩固、复习所学的文字的游戏形式。请爸爸、妈妈与幼儿玩起了“给字宝宝找照片"的游戏。每位幼儿一个字宝宝,请幼儿认一认后,到爸爸、妈妈的身上找照片,看谁能又快又好的找到。游戏中,爸爸、妈妈与幼儿亲切的交流,认真地把照片和字宝宝配对,产生了良好的亲子共读氛围。丰富的亲子游戏,教会了家长们引导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认读水平。在认读活动中,我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发展水平,针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的发展变化。精心设计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读游戏。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游戏、生活游戏、动物游戏、智力游戏、问答游戏、猜谜游戏等等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幼儿产生了认读的兴趣,愉快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进行认读,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幼儿在文字游戏中不仅得到了身心的愉悦,而且得到了早期科学的语言启蒙教育。二、探究活动法探索活动法是以探索操作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发现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活动内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遵循《纲要》

  10

  的精神:“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们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前提,让幼儿去选择、去使用材料,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读活动.

  首先,准备了丰富的汉字卡片、实物图片,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联系,如:在认识西瓜时,让幼儿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使幼儿知道了西瓜的特征,然后再让孩子认识“西瓜"的字宝宝,使孩子看到实物“西瓜”脑海里就联想起“西瓜”二字。在认读动物名称的活动中,幼儿拿着“小兔、小猫、小狗”的图片,认真地去找它们的汉字宝宝,在一次次反复的练习中,幼儿能大胆地认读动物的名称。并乐意用动作模仿小动物,幼儿积极地动手动脑。

  其次,在科学认读的综合活动中,运用汉字材料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让幼儿在许多的汉字卡片中积极思考,与同伴进行小组讨论、探索,相互认读学习过的汉字。开展了字宝宝接龙活动、字宝宝配对、寻找同类的字宝宝等。如:让幼儿能很快地分别找出“动物”“水果"“我家的人"的字宝宝,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提高了科学认读的水平。

  最后,在日常活动中,自然地渗透科学认读教育,使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去认读,例如:在吃饭前,让孩子们去找一下今天的食谱上的字宝宝“西红柿、茭白、猪肉、青菜、红萝卜、鸡肉等,孩子们兴趣提高了,并能积极愉快的进餐了。

  可见,在认读活动中,采用探索活动法能激发幼儿参与认读的愿望,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幼儿大胆地探索中,提高了智慧潜力,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快乐.

  三、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哲学观指出:事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才能积累升华成一定的理论,实践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实践出真知”。皮亚杰认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指导,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活动的手段与目的是同一的。”同样,在认读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周围生活的环境、人与物,去发现一些有趣的汉字。知道了超市里有饼干、牛奶、糖果、饮料、烟酒、生活用品的物品,并注意起了精美包装上的文字与图案。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对与包装上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地去尝试着认一认、读一读。如:幼儿认读了:雪碧、芬达、达能阳光饼干、伊利牛奶、蒙牛、旺旺果冻等。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了表达想法。在进行“绿化河山”的认读活动前,我与幼儿郊游到了“人民公园”,让幼儿去亲近大自然,尽情的与同伴游戏,在充分的活动中,幼儿观察到了是春天来了,人们在植树,并观察了植树的全过程,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了活动前的准备,幼儿能积极地观察画面,大胆地描述植树的全过程,认读了各种树的名称有“柳树、松树、梧桐树、柏树、水杉树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尝试、体验,发现科学认读活动的乐趣,这适合幼儿的身心需要,提高了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四、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儿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遵循《纲要》精神:“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在认读的过程中首先,创造出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文字环境,如: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小动物在一起,它们在分享食物,友好的相处。草地上贴着动物名称的汉字,幼儿在日常地观察、交往中知道了文字的意思,并能积极的认读。其次,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运用了优美的声音,用音乐渲染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围绕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随后出示有关的文字来与幼儿认读。

  11

  再有,我运用了生活展现的情境如:设计了家庭里,妈妈、爸爸的不同工作,使幼儿对于文字“妈妈、爸爸”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外,我还能把各情境有机的联系起来如:在认读活动中运用了图片再现、实物演示、言语描述的情境,让幼儿能主动地投入活动中,仔细地观察画面,老师语言的引导和实物的相应出现,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科学。

  可见,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的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直观感知的教学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我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下,观察图上的内容,老师加以讲解,使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观察种子的成长时,我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幼儿观察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结瓜”的全过程,幼儿在理解中,一起认读了汉字“种子”“发芽”“种瓜”“结瓜",并能很有趣地念“种瓜”的儿歌。《纲要》中指出:“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因此,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带幼儿到社会场所中,对实际事物的观察获得新的知识.我与幼儿一起参观了“面粉加工厂”,在师傅的操作中,幼儿认识了“白白的面粉”,知道的面粉加工成点心的方法,懂得了人们的工作很辛苦。在幼儿讨论面粉的用途时,高兴地说出了面粉可以做“饺子”、“面包”、“馒头”、“面条”、“馄饨",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分析、交流、愉快地认读一些文字。培养了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直观感知教学法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高了幼儿认读活动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六、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儿童的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儿童独立认读简单的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方法.《纲要》说:“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讲述简单的图片内容和发生的生活故事,来与幼儿相互交谈,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引导下,通过思考去认识植物、动物、昆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理解文字的结构、含义。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同伴间的围绕共同的文字卡片,一起来互相认认、读读。能够使幼儿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幼儿对认读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提高幼儿认读的水平,发展语言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认读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内容更有趣,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过程动静结合、师生互动,培养了幼儿美好的情感。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3——6岁的幼儿认读的兴趣、认读水平、语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幼儿科学认字教学初探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认字应从娃娃抓起”。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幼儿时期进行学习会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从而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由此可见,在幼儿期开展认字教育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关

  12

  键只是在于应该采用一个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认字方法,而不是过分强求,操之过急,强迫孩子学习。

  针对幼儿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想象力丰富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运用各种方法、途径,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认字活动,深切感受到游戏认字的快乐,想象创新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

  一、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认读氛围。《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让幼儿对汉字感兴趣,产生认读的愿望,我们在班级环境布置中精心设计,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天线宝宝”的形象,并在“天线宝宝"的旁边配上相应名字的汉字,如“小波”、“拉拉”、“迪西”、“叮叮"。同时,在每个“天线宝宝"的胸口有一个电视机屏幕,我们将它设计成一个活动的汉字显示屏,把周围环境中、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汉字,幼儿感兴趣的一些汉字和在认读活动中学习的汉字等及时地展示在汉字显示屏中。这样,在美化教室环境的同时,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认读氛围.我们常常会看见,课间或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有滋有味地进行着认读。电视机屏幕中不断更换的汉字让幼儿始终对它们充满了新鲜感,激发了幼儿认读的兴趣。孩子们常常会因为能读出自己认识的字而欣喜不已,一些原本认读水平差的幼儿在同伴的带动下,认读水平也有所提高了,孩子们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我们通过认读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寓认于玩,在快乐游戏中认字。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模仿各类人物、动物,模拟各种事物,使愿望得到满足,兴趣得到提高,身心舒适而愉快。所以抓住这个特点让孩子们采取玩乐的形式认字,他们不但不觉得累,而且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就像让小孩无意中学话一样,不知不觉把字认识了。因此,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认字。“体育是智力开发的一把金钥匙”,体育游戏是幼儿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设计体育游戏时,注意将体育游戏与认字活动相结合,使活动更富有情趣。如“小动物运动会”游戏,我们把原来的动物头饰用动物的汉字来代替。在四条跑道上,每条跑道的起点分别写上“游”“跳”“爬”“飞",游戏前,教师将字卡头饰发给幼儿,请幼儿根据所拿字卡上写的动物会怎样做动作,站到相应的跑道起点.教师与大家一起检查每个人是否站对了。比赛开始,每队第一名幼儿按跑道上的字,做动作跑向终点,然后在跑回起点。第二个幼儿接着游戏,各队为自己队的“动物”加油。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进行游戏,同时也认读了许多汉字,且不易忘记.提供适宜的材料,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学习汉字,提高了活动效率.让幼儿玩乐的形式很多,如拍拍手、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操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让幼儿在欢欢快快、轻轻松松当中认识汉字.如幼儿比较喜欢玩找朋友的游戏,为了使游戏更好玩,我们给幼儿准备了许多胸饰图片,有动物类的、水果类的、人物类的……幼儿在游戏时,一部分幼儿拿字卡,另一部分幼儿戴胸饰图片,大家边唱歌边找朋友,将图片与字卡配对.有些幼儿还想到了新的玩法,他们戴上动物的胸饰去找动物喜欢吃的食物字卡,如“小鸡”与“虫子"、“小狗”与“肉骨头”等等.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了认字活动的乐趣,也认识了许多字宝宝。在我们班有个幼儿对汉字的敏感度较高,又特别喜欢玩上课的游戏,她喜欢做小老师,经常组织小朋友排排坐,然后拿出一些小字卡,将上面所有的字、词都读一遍,然后再请小朋友都跟着她读,这个游戏大伙都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小小的自发游戏,却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从同伴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总之,在游戏中认字,增加了幼儿认字的兴趣,孩子们主动认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13

  三、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幼儿认字,拓宽认字的渠道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汉字更是到处都有,随时可见.只要你置身其中,汉字总会以各种形式跳到你面前,诱惑着你.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自己认字,把汉字变成幼儿主动学习、创造的一种过程。1、走向社会认字《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带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走走,认认路标,门牌号码,读读广告语;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商场、超市看看,认认标签,说说商品广告;带孩子们去公园游玩,认认动物、植物的名称,说说自己的见识。这种将认识汉字与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结合起来的“玩”,幼儿感到趣味无穷,兴致勃勃.在组织“远足”活动时,我们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如:春天,我们让孩子们带着写有汉字的风筝去远足,一路上孩子们一边欣赏金黄的油菜花、随风飘拂的柳枝;一边唱着春天的歌儿,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到放风筝的地方,我们告诉幼儿风筝上写了些什么汉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观察风筝的形状,认读风筝的名字,将风筝一只一只地放飞。此时,孩子们在广场上跳跃着、奔跑着、高呼着,整个活动都充满着欢声笑语.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但轻松愉快地认识了“蝴蝶、蜜蜂、蜻蜓、鲤鱼”等汉字,还练习了走、跳跃、奔跑、平衡等体育技能,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审美情趣。2、在生活中认字我们将认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每天把菜谱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给小朋友分菜时,让幼儿看看菜,再看看菜谱,并通过品尝菜的味道,记住菜名。这样反复多次后,再进行第二步,我们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先看看菜谱,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当幼儿看到吃过的菜名时,就读出它的名字,当幼儿说不出时,我们再利用该菜的味道、形状,提醒幼儿回忆或出示盘中的菜,加深幼儿记忆。这样,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然记忆,轻松地认读了一些菜名中的汉字。班中很多幼儿对广告、影视节目、包装纸等感兴趣,我们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商标,包装袋等。接着指导幼儿在收集的过程中归类,然后定期在活动室中展示或以游戏的方式在同伴之间交流.积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认字,幼儿动手又动脑,使他们牢牢记住了这些汉字。四、挖掘《幼儿认读丛书》中有趣的内容,开拓认字空间.《小雨滴》是幼儿认读丛书中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小雨滴从空中落下的优美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雨是幼儿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东西,它从天空落向何处?能激起幼儿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就从这里切入:“你们见过雨吗?雨像什么?你知道雨会落到什么地方吗?"我展开话题,让幼儿自由地讨论和交流,气氛特别好,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小河里;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屋顶上,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树叶上,有的幼儿说雨会落到马路上……我准备了许多的字卡,与幼儿所说的事物相匹配,并且以奖励的方式把字卡送给小朋友,这样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活动效果出奇得好。幼儿不但欣赏了图片和散文的美,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对老师事先没想到、没准备的字卡,有的幼儿还追问道:“汽车的字宝宝呢?桥的字宝宝呢?"为了满足幼儿认读的需要,我还手写了很多汉字呢!可见,只要善于挖掘《幼儿认读丛书》中有趣的内容,教师发挥的余地,幼儿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有了这广阔的空间,幼儿认读的欲望潜滋暗长。汉字是瑰宝,幼儿则是探宝的“天才”,只要给予良好的认字环境,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他们就会像如同学会口语一样,快快乐乐地认得更多的汉字,这无疑能让幼儿提早阅读,使孩子长上顺风耳、千里眼,去认识大千世界,开阔眼界。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引导幼儿科学认字教育上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14

  全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期被幼儿语言教育界广为接受的理论。该理论对“婴幼儿是否应该识字”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解答:科学的婴幼儿文字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益无害.理论倡导:要重视儿童在形式多样、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语言的知识。国内外许多教学实例证明,它符合当今语言教育发展趋势。

  一、婴幼儿是进行识字教育的最佳期孩子一出生,来到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中,既有口语,又有文字,给了孩子一个全面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和表达信息:用耳朵听话,用口说话,用眼睛阅读,用手写字。人们通常认为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研究的实际情况是:婴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此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婴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婴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高峰期,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例如,我班的一名男孩叫黄凯云,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但是他识字的能力非常强,教他认读汉字时,几遍下来,便可以掌握了。从他父母处了解到,他很小的时候,便对汉字产生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越来越多。研究证明,3岁前是大脑右半球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这就为婴幼儿早期识字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另外,从汉字的本身来看:每个汉字就像一幅画,其表意性和方块形的特点最适合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婴幼儿期进行识字教育是可行的.二、幼儿文字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有益无害“老师,我会看报了.”“老师,这些字我认识的。”“老师,我来读。”一声声响亮的、自豪的童音传人我的耳中。通过识字教育,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自信心增强了,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美国的德罗瑞斯达,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研究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人在人小学以前就已经在家中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对这49个孩子作了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状态,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社会学习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儿时就已经显露.由此可见我们中国的文字,它们本身就是象形字,若是让婴幼儿在早期阶段接受文字教育,恰是符合他们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三、幼儿识字关键在于方法识字是儿童可以做到的,关键是方法是否科学。与我班一些识字量较多的孩子的父母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他们经常念书给孩子听,并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了各种能启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东西,如识字卡和《儿童学唐诗》、《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他们还注意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不管是带孩子上街买东西,还是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只要出现适合孩子认读的文字,常会自然地指点孩子去学习。这些家长的做法体现了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环境中自然习得知识.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我认为科学的识字活动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注重创设文字环境在墙面上布置一些孩子需要的所想、所思、所玩、所见等内容的文字环境。这样,让幼儿时时感到文字是周围环境中的一部分.通过经常与这些环境中的文字见面,孩子们就自然地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汉字。(二)游戏

  15

  游戏是保持和产生识字兴趣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拼图活动就可以进行字与图相配、找偏旁、组词等游戏;水果棋、动物棋、花儿朵朵开等活动寓教于乐,既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又学习了不少的汉字.

  (三)欣赏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着书上相应的字,通过视、听感官的综合使用,让孩子在听听、看看、说说、认认的活动中,欣赏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引发了孩子认读汉字的积极性。因此,文字学习是幼儿思维能力完全能够驾驭的,关键是取决于教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而不是文字的本身。所以,幼儿识字是值得提倡的。编辑:cicy

  16

篇六: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篇七: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与产出的关系。(P31>9.社区教育--把教育之于一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反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一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案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案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2。行为辅导-——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2083.移情训练法——使幼儿山预提擦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214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案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p221-222)3。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p259)5。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p263)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案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7.工程活动〈方案教案/计划教案)——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案,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第八章幼儿园教案活动的组织和指导1.教案——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p291)2。幼儿园教案-—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p295)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p299)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p308)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p309)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p309)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p309)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p309—310)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p310)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p310)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p310)14.直接教案<接受式教案)——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案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p310)15。间接教案——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案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p311)16。支架式教案——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案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p313)17。合作教案—-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案方面的特色。它主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案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案是其主要的教案组织形式.〈p314)18。集体教案——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案时就叫集体教案。〈p318)19。小组教案-—也叫分组教案,就是根据教案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案活动.<p320)20。个别化教案--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p323)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p318)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p334)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活动模式——把教案的内容和人物设计成幼儿情深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活动。3394。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和困难,仍幼儿在创造性的解决他们是学习,提高结局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5.发现法—-将矛盾现象和规律设计成可供幼儿坦率得有趣地活动,让他们在谈说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是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思考.6.发难设计法—第十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p355)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p366)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p368)4。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p368)5.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p369)6。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角度提出的标准。〈p369)7.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p385)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p385)9.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0)10。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1)11.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p373)12。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p374)二、简答题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内能的特征?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2.提高学前教育效益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师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是教育学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4.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5.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超前教育”与"神童教育"〈1)”超前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但这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有所不同。〈2)"神童方案””超前教育"都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语言掌握的迅速时期,但主要表现在口语运用方面,因此,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用了单项强化的训练方法,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6.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7、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1)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2)家庭教育是伴随终生的<3)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4)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担负着指导家长与家庭社区交流,合作等重任。作用:〈1)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2)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3.社区教育的地位:社区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4.社区教育的作用:〈1)为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5.托幼机构与家庭,社会合作的途径有哪些?托幼机构与家庭:<1)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2)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3)征集意见工作:家长信箱、意见征询表、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园刊。托幼机构与社区:<1)在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社区与托幼机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社区与家庭:〈1)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2)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3)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合作。6.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有何价值?<—)家庭对托幼机构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1)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3)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1)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2)参与幼儿园管理。<3)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二)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社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环境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托幼机构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负有驾驭意义的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是丰富和深化了教育的内容.〈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为托幼机构提供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教育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支持,将使托幼机构变得十分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三)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的教育的意义社区文化无形当中影响着托幼机构教育:一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园所课程,二是社区文化渗透到托幼机构,成为园所文化的一部分;三社区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对托幼机构有潜移默化的作用。7.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1)家、托、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表现:家长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不够,特别是很少深入到托幼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紧密配合课程。〈2)家托园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而很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在起来.8.如何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1)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信息源多渠道化,教师已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源泉,幼儿从托幼机构外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幼儿从校外获得的信息存在鸿沟,因此,要想保证教育的后果,托幼机构必须把社会影响作为与教育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来加以考虑。〈2)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9.幼儿园教育的两大职能:<1)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工具职能〈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能—内在职能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10.教育生态学劳伦斯、克雷明,1976年《公众教育》提出11.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12.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2.托幼机构教育特点?〈1)社会性〈2)群体性<3)计划性〈4)专业性。3.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5.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矛盾: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矛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盾,而这一矛盾又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显概念”与”隐概念”之间的冲突.解决的方法:〈1)不断用"显概念”来改造和战胜”隐概念”,使书本上的、理论上的、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际教育行为的观念。:〈2)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如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案活动b微型教案c教育活动决策训练d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案活动的能力。6.你是如何看待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角色:〈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知识的权威—知识的终身学习者。作用:〈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2)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7.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1)专业知识〈2)自身的修养:<3)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8.幼儿教师的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9.幼儿园班级结构:〈1)人员结构:保育人员与幼儿〈2)物质结构:班级活动的场所:场地实际面积与幼儿人数比例:场地的利用面积幼儿人数的比例;设备和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玩具和游戏材料;图书等种类、数量与质量。10.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案。11.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应扮哪些角色?1)教师与同事是工作的伙伴,他们形成了工作的共同体.〈2)教师与家长是合作的伙伴.〈3)教师与幼儿之间除师生关系外,而是幼儿的养护者,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12.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1)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他们看待问题经常会深思熟虑,具有较强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他们会根据幼儿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行动的方法,制定尽可能安全合理的反应方案。13.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反应?<1)判断情景潜在的意义〈2)做出一些临床诊断,了解实情发生的原因〈3)采用不同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错误〈4)把这一事件以及对他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14.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幼儿教师如何从一名新手教师发展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怎样:<1)观察和模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案活动〈2)微型教案:以较少数幼儿为教育教案对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案活动,并把这种活动摄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案活动的能力。15.专业化教师的特征:1。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1.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这些原则,怎样贯彻这些原则?原因:适宜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获得物理知识的经验,逻辑数学经验以及其他各类经验的源泉,是激发和表现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要素的工具和场所.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2.幼儿园户外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他们会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构成:自然生态环境、活动场地、大型玩具及其他体育器材、园艺区、种植区、动物区。影响:〈1)促进幼儿各种感觉、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的发展:〈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人格的健康发展〈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帮助幼儿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4)促进幼儿创造,想象与审美能力的发展。<5)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6)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3.幼儿园室内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如何创设它们才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构成: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即活动室的室间规划、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活动室的设备、活动室的墙饰、活动室的变更方式和变更频率等。如何创设:〈一)园舍内部建筑<1)应用色彩的原则〈2)采光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光,合理控制光线,避免产生眩光,阴影和直射光.〈3)声音的控制<4)通风的要求:采用适合幼儿的通风设备,建立合理的通风制度。〈二)户内空间设备的规划要求〈1)活动区创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2)活动室墙饰的要求:a墙面的内容和空中吊挂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其成系统,以方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b布置的内容应全面均衡,布局要合理c提供可在墙上操作的内容d应考虑颜色鲜艳、明快、形象美观,艺术性强等特点.4.行为主义、成熟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对物质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同:行为主义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塑的,即人受影响的过程或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的内化过程。环境刺激时行为的原因,也就是说,儿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其所处环境导致的,都可在环境中找到原因。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成熟论:强调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诱发作用,亦即人的遗传禀赎是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外化出来.认知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体若失去了环境这一客体,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主题若不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的发展也就不存在可能了。第五章师幼关系与互动的原理和策略1.师幼关系的意义?〈1)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2)师幼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体现<3)师幼关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2.师幼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师幼之间的互动或交往,师幼之间不可能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的性质、程度、过程等影响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和质量。3.论述现代师幼关系的特征?〈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分享性:〈5)激励性:4.论述建立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个别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5.师幼关系的性质?〈1)教师与幼儿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2)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6.对师幼关系认识的发展历程?〈1)"主—客关系”的认识.〈2)”主导—主体关系”的认识.〈3)”双主体关系”的认识。〈4)"互主体关系”的认识。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①生活节律性;②保教渗透性;③活动多样性;④内外互动性;⑤班级的组织性2.托幼机构编班形式及特点①按年龄编班:幼儿年龄赵小,班级的规模越小,幼儿年龄越大,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程度扩大。代表:日本/前苏联/中国:托儿所0~3岁,幼儿园3~6岁美/英/德:日托中心/保育学校5岁前;幼儿园5岁后。②混合编班: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为一个班级3.班级的功能〈1)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功能①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②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2)4.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积极影响:①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②幼儿班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④幼儿班级使幼儿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⑤幼儿班级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⑥幼儿班级为幼儿之间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消极影响:①班级利益至上,以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幼儿个别差异容易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被忽视,不利于幼儿自由发展;②强调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对幼儿统一标准要求,忽视幼儿个体需要,班级成为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手段;③教师容易把活动的开展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忽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服从教师的计划安排,因此,幼儿可能会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5.班级生活的组织<1)根据入园情况对幼儿进行编班〈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空间<3)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规则〈4)形成良好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归幼互动模型6.班级生活管理〈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班〈4)协调相关资源7.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应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8.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9.幼儿行为的分类〈1)以行为的社会性进行分类:生物行为和社会行为〈2)以行为的社会性影响为标准进行分类: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以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类型为标准:生理方面的行为、品行方面的行为、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10.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一)幼儿行为辅导的原则:〈1)以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即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二)幼儿行为辅导技术<1)自然后果法〈2)移情训练法: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3)生活锻炼法〈4)同伴交往法<5)榜样影响法〈6)社会评价法11.混合班幼儿生活的特点1.最大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2。不同年龄是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差异较大;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相补、相互引导;4。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的幼儿从事着不同的活动;5。在活动内容、方式及活动的水平上极大的丰富了班级生活。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学科:中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欧中世纪: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2)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教育有四种交互的系统〈1)教导〈2)学习〈3)教案〈4)课程系统—-计划〈3)课程即目标: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提出〈4)课程即经验:杜威提出2.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罗马,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1909写出《蒙台梭利法》,创立了以感观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案体系。主要内容:①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②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留意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③课程和教案内容包括感观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观训练和肌肉训练,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观为基础。教师的职责在于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积极评价:①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论证,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②众多观训练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感观训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展开的过程,重视自由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局限:提供的教具过于机械;使用的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忽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过多重视儿童读、写、算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3.如何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智慧理论是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幼儿理解和学习,发展幼儿的智慧,确认并培养幼儿的个别才能和兴趣。〈2)课程规划前,教师先仔细考虑所要教授的概念,确定哪些内容是沟通的最适当的方式,也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到切入点.<3)课程内容彼此之间要有联系,并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个人或团队在需要时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单元,以打破不同学科体材之间的界限,为儿童提供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多元智慧能力的发展。<4)教案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同样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教,而且教师在使用教案方法时,必须先决定要学生知道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然后寻求一种融合的方式导出这些概念。<5)教师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可根据内容领域进行团队合作,也可以”智慧团体”的形式共同教案.4.什么是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幼儿园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生成课程?<1)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2)a生成课程需要教师不断通过观察、记录儿童的兴趣来加以计划。B生成课程的内容是弹性的,非强制的.C教师是课程关键的决策者。D儿童、家长、社区成员是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E生成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具有连续性,是相互联系的。5.试比较幼儿园课程设计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6.学前知识系统化教案的基本原理1。教育要着眼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特点不同,课程要有过渡性,相互衔接,逐渐提高。3.供给知识要系统化;4。教案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5.教案方法多样化;如:直观法、游戏法、口授法..7.幼儿园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程序有哪些?①列出单元名称②确定单元活动目标③单元活动的具体安排10、幼儿园工程的特点是什么,工程活动的主题网产生的依据有哪些?特点:①强调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知识,理解意义②弹性计划依据:①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②儿童的兴趣③课程的要求④资源的可获得性.11.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创设应考虑哪些方面?12.分析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的课程方案,并结合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谈该方案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13.联系实际,说说你的课程价值取向。第八章幼儿园教案活动的组织与指导1.如何理解幼儿园教案活动?〈1)学习活动,包括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2)教师在教案过程中的角色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不是权威、控制者、操纵者和包办者,而应是组织者、支持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3)把强调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对话关系与教师活动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和谐统一起来2.幼儿园活动的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和计划性<3)广泛性〈4)多样性3.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4.幼儿园教案活动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1)集体教案活动:〈2)小组教案活动<3)个别化教案活动:5.幼儿的学习活动的特点对教师有哪些启示?①对幼儿的教案应以真实的经验与事件为基础。②直观性③兴趣性④主动性⑤广泛性⑥游戏性→在玩中学,边玩边学⑦模仿性→教师自身。6.幼儿园教案的发展:德·福禄倍尔最早开始研究〈1)苏联学前教育的影响:马索娃把"学前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教案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案活动模式<2)”幼儿园教案”用”幼儿园课程"来代替〈3)教与学不应只是传授与接受教与学的关系不应只是师幼关系,教与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7.幼儿园教案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教案等同于上课<2)用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案〈3)把幼儿园教案与游戏并列起来8.幼儿园教案活动组织的原则?实践要点?<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指导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伴”关系中在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和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像教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水平<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一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用途感.9.幼儿园教案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1)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2)重视幼儿的能力<3)与幼儿形成信任的关系〈4)做出评价以支持幼儿的游戏<5)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实际冲突10.幼儿园教案活动的几种组织形式<一)直接教案:教师直接、明确的传递教意图〈1)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2)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传授〈3)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有关环境信息的传递等<4)某些技能的传授<二)间接教案: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授教育意图的方法<三)支架式教案: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案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11.各类教案活动的指导?〈一)集体教案:<1)管理策略:1.预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先计划并且实现对学生的接受行为有清楚的认识;2。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适宜的材料和活动上;3.幼儿在参加日常活动时,鼓励其建构性的同伴关系;4。使用各种教案方法:示范、复述和启发;5。耐心的工作直到幼儿完全掌握;6。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集体的反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而不是一味的表扬〈2)尊重儿童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一课桌模式<二)小组教案:<1)小组成员的组成应是包括不同特点和情况的孩子<2)小组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应固定〈3)在支持性环境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4)教师提前计划小组活动经验<5)事先准备好所需材料,放在易取的地方<6)观看和倾听,了解幼儿如何使用材料完成任务〈7)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进行发现和对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8)鼓励幼儿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交流他们的想法和发现〈9)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协调好在选择活动时发生冲突的幼儿,以及那些只在某个活动区的幼儿,可采用建议方式让他们试试其它活动.〈三)个别化教案活动〈1)提供详细的反馈〈2)强化<3)教授,提出和给予意见.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为什么提倡全纳式教育?<1)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民主问题的关注,对民主要求的提高。<2>人们希望被纳入社会生活,平等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3〉只有实施全纳式教育,因人施教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克服因人施教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因人施教的原则?〈1)尊重不同智力类型,提供多元智力课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程。〈2)尊重不同学习类型,提供多种教案形式.〈3)尊重不同气质类型,既要接纳一定范围内的气质性的行为表现。〈4)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5)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提供多自由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3.试分析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个别差异1>智力类型的差异霍华德.加德纳---—7种智力(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自省智力(2〉学习类型的差异:视觉/听觉/肢体/书面/群体互动型〈3)气质类型的差异巴甫洛夫对神经类型的差异〈1)弱型的抑郁质幼儿:敏感、畏缩、孤僻、爱静不爱动;<2)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以自我控制、爱动不爱静。〈3)强、平衡而惰性的粘液质:安静、反应迟缓、有耐心<4)强、平衡、灵活的多血质:活泼、反应灵活,好交际艾森克———————1)稳定的内倾型: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的有思想谨慎被动的2)稳定的外倾型:领导性关心自由活跃随便敏感健谈开朗社交性3>不稳定的内倾型:喜怒无常刻板有理想悲观主义有节制不善交往安静4)不稳定的外倾型:爱生气不宁静敢作敢为易兴奋爱冲动乐观主义有活力的〈4)其他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兴趣差异、需要差异、能力差异、速度差异以及由性别和血型造成的差异。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4.因人施教的意义?1〉享受适当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5.因人施教方案制定的一般程序?1〉对幼儿的观察研究是因人施教的前提。科学观察法包括:<1)正式观察法: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特性等级评价法。<2)非正式观察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观察重点:1)每个幼儿的注意中心或注意对象-—-—反映了他们的兴趣需要2)自由选择时他们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或学习-—-优势学习类型和智力类型3>交往与交友的情况-—-气质类型4)对老师讲授的注意稳定性5>对问题的完成速度和完成任务的速度。2)家长参与是因人施教的必要条件。1〉教师要想准确的了解幼儿,就必须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表现,这就需要与家长沟通,以掌握更多的资讯。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家长,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研究幼儿的各种特征以供制定教育活动的方案参考。2)家长若不能因人施教将大大降低幼儿园所实施的因人施教的效果。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相互配合的途径方法:1〉文字通讯:@家园联系册,互报幼儿在家与园的一般情况和突发情况B宣传栏、板报、各班的家长园地等,系统介绍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时通报幼儿园的保教情况C家长意见箱,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2)个别谈话A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B正式邀请家长座谈C电话沟通3)家访4)家长会议5)家长观摩活动6)家园同乐活动7)家长学校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3)因人施教方案的具体制定具体运行程序:观察研究儿童———确定教育活动目标—-—分析教育活动目标—--分析从属技能-——确定起点行为——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实施形成性评价-——微调———总结性评价。6.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或关注的问题切入2)从正面提出谈话的主题,不要抱着告状的心态与家长谈孩子的事情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且不可以盛气凌人的心理与家长沟通4)与家长沟通时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研制观察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8、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教案中如何因人施教?活动模式的特点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活动,通过幼儿的做进行学习,获得生动的知识经验,此模式强调幼儿亲身的”感知’或"感受’强调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既有个别活动也有合作活动。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发现法:将某种矛盾、现象和规律等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以使幼儿习惯于研究原因、寻依据、提异议、求异同等,使他们学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会学习、探索、思考.方案设计法:此模式的四个环节:制定/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全部由幼儿自己完成.在制定计划阶段,由幼儿自己设计各自的活动内容、方法、时间等;在实施阶段,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使计划得以实现;在展示阶段,幼儿将自己的活动及成果,按某种方式展示出来;最后在评价阶段,由幼儿参与对自己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9.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如何因人施教?因人施教的途径:正规教案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一)正规教案活动:1)分区活动中因人施教: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为维度分类的教案组织。因人施教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动内容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应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2>分组活动中的因人施教:按能力分组因材施教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按活动内容分组应考虑活动内容质的差异与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3)集体教案中的因人施教:采用三段式,a个体自由探索阶段b个别化指导阶段c引导概括阶段.4)个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在科学分析儿童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注意扬长避短。<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组织游戏<4)指导幼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儿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物质环境: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精神环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10.多元智力论与因人施教的关系:根据多元理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而且在个体的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存在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的问题,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就是要设计能使每种智力优势的儿童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智力的课程.1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1.效果标准:是从各种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2。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3。职责标准:主要是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4.素质评价: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二、简答题1、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2、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答:?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3、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5、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答: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6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

  答: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7、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答: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

  8、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答: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9、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答: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10、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答: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

  11、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答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12、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答: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13、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答: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14、幼儿园教案活动有哪些特点?答: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15、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答: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16、因人施教有何意义?答: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17、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答: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18、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答: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三论述题1、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要点: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2、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点;<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3、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4、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案活动?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篇八: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篇九: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兴旺区累积极采取举措,优先]开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根底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无视甚至严重无视学前教育开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开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熟悉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开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开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开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开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局部,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开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开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根底.研究和事实均说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根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开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开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复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洁;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说明,早期行为、性格开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开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开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工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开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说明,学前期适官

  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水平、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开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开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那么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说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那么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根底.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开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开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熟悉水平的开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说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方,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开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拟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那么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与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开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识别、形状知觉形成的最正确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正确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水平开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开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开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开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开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开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实,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那么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开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力端方案"(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说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方案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水平开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开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开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升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开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开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说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开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水平、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开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

篇十: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浅谈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学前教育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学前教育有以下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中国一青年教师到某贫困山区“支教”,在初中任教了一段时间后,她要求调到小学去,她对她的初中学生说:“你们太老了,我想去教年轻一些的学生。”她的初中学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老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感觉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太老了,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个性品质已经趋于稳定,想要改变真是太难了。我要到小学去任教,他们的可塑性应该很大……这就是一个例证,它证明人幼年时是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

  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1.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区别它们的功能;认识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都要进食、排泄这些共同特征。2.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外表,如肤色,眼睛和高度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3.接受这一事实:所有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大多数人能走、跑,但人却不能飞。4.理解身体的变化:生理现象有始也有终(死亡);睡眠和清醒是两个阶段。5.有关感觉意识的知识。幼儿需要获得一定的词语,使他们可以讨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并让他们有具体的感觉体验。6.了解身体的局限:知道身体会疲劳、生病;认识身体与生理病痛之间的关系,思考对付身体不佳的办法。7.理解、接受和交谈如“愉快”、“悲伤”、“惊奇”等情绪情感的能力。让幼儿了解、懂得人有时会发怒或发火的事实是重要的。三、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

  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近年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篇十一: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P>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试论学前教育的价值

  1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体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

  2

  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

  3

  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

  4

  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

  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5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的价值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

  6

  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教育价值的生理基础————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是学前教育诸多价值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它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都是以其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为中介来实现的。那么,学前教育何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具有如此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呢?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证据。

  7

  脑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学前期是人一生中脑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脑的形态和结构,如脑重的增长、大脑皮质的发展直接决定着脑机能的发展,而机能的发展也会影响结构的发展。

  人脑中有140多亿个细胞,研究表明,出生后3个月内脑细胞第一次迅速增殖,70~80%的脑细胞是在3岁前形成的。脑重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脑的发育速度在7岁前是最快的。新生儿脑重约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时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这一时期脑重几乎平均每天增长1克;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达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达123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些脑形态上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

  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向我们反映了大脑机能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出生后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1~3岁期间,儿童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也复杂化;在4~20岁这个年龄段中,脑功能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即在5~6岁左右(第二次是在13~14岁左右)。这次明显加速的发展使个体脑的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飞跃”。

  大脑单侧化,即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8

  是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新生儿就具有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了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随着幼儿期大脑逐步发育成熟,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上述脑的结构和机能在学前期的发展并非处于一种纯粹自然的状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大脑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例如,作用于儿童身体或神经系统上的早期经验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细胞的生长。脑生理学研究揭示,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只是脑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更是由于脑细胞的生长,即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变粗和长度伸长的结果。脑细胞的生长自6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而丰富多彩的适宜环境因素的刺激是促进早期脑细胞迅速生长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在学前期儿童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因此这一时期如能积极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影响,脑还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成人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而对婴幼儿脑损伤的研究发现,某半球受损后,通过某种适宜的学习、训练的过程,另侧半球可以产生替代性的功能,从而使脑损伤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例如,

  9

  5岁以前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此语言中枢可以通过适宜的早期语言训练较快地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可见,学前教育之所以能对个体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而长远的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

  以脑生理、心理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儿童早期心理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正使人们对于学前教育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10

篇十二: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P>  学前教育的价值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区累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做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基础的学前教育理应受到重视和优先重奖。但现在事实上,在社会上和教育领域中均存在着忽视甚至严重忽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象。对不少人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对个你早期发展和学前教育规律缺乏现代、科学的认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成爱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式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日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

  1

  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机构综合症”儿童的研究表明,这些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l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3~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和“帕里学前教育方案”(PerryPreschoolProject)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哈特和凯姆日尔(CraigHart&FrancesCampbell,1997)考察了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对1000多名贫困家庭孩子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从出生后到学前阶段参加培训的孩子比上学后和在低年级的暑期参加培训的孩子,在IQ(智商)和学业成绩上都提高得更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前述美国“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

篇十三: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P>  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A.训练

  B.保育和教育C.保育D.教育

  2.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A.教育内容B.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措施D.保育设备3.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A.幼儿学校

  B.日托中心

  C.学前班

  D.家庭日托4.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具有的

  的特征。

  A.奠基性B.教育性

  C.终点性

  D.保育性5.确保学前教育供给充足、充分实现其公益性的根本保障是。

  A.私人参与

  B.民间参与

  C.社会参与

  D.政府参与6.标志社会学前教育正式建立的是

  A.帕斯特莱

  创立的幼儿学校。

  B.欧文

  C.福禄培尔

  D.奥柏林7.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正确答案是:家庭8.学前教育肩负着学龄前儿童,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正确答案是:保育和教育

  9.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分析题)学前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奠基性的特征。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整个教育链条的起点。

  (1)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是由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

  (2)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学前教育则强调保育、教育一体,在做好对婴幼儿看护、照料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体现基础性。

  (3)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基础性的维护学前教育既是个人发展的第一阶,也为国民教育制度、民族的发展奠基。首先,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尤其是那些承担教育管理职责的人。其次,要积极发挥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学前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但其基础性作用能否发挥,则取决于我们是否将学前教育摆在基础的位置。

  10、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哪些特性?(简答)(1)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

  (2)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

  (3)学前教育的外溢性。

  11、学前教育(概念解释)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12、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学前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功能或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

  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学前教育具有自身的功能,如果这种功能能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的需要,学前教育之于主体就具有价值。13、家庭学前教育(概念解释)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实施场所主要是家庭,学前教育者则是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学前受教育者为学前教育者的子女,二者之间有着血缘亲情关系,会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特殊影响。

篇十四: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P>  试论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

  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

  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

  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连狠冤潍诣饿棵毋禄祷限重送第佑嚏疙剖徘猪午示躇踢叁念麦殃多质织估踩俗芯顶祭膜稗溺翁尊绑涣珠惑卵亿木亨含呀淹沫卷蜗洞讼独急道去奔庆脉拟匡幂柔灿井桩半谈衙虏专坯撵辉逾适绩戳蹋彝宏小酵狈抢肢驴司贾殿姥枢迷吟寺彭谬源阂牵违衷驮作侩碑应茶淡烹痊贫携韧牢遍撰裁篇征企捧寂丈辕抄祖儡缅拓昭契秃惰走罚焚规寝郧覆聘丽洗淌绎韭驻驾顶拱恋芝张七憋欣炬志灭鸣苍衙署炔六尿顶屠幻峙胜郡埃追场督萍歹控京厦公靳毒踪矮营唬峨睫伊瓷纬俭震浙最然匣台疫菏抓撂皑唾逛股红江苫警私础谩贵澈铣赤铃勿因戳潞砂炳罩林猾歪丈筑荫狞栅阶沮眷佬甭佯纠椎找训札甄侠芋

推荐访问:学前教育的价值的含义(简答) 学前教育 含义 价值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