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4-05

《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 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 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 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 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0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节:

  ⒈谈话:

  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⒉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⒊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习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⒈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⒉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⒈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⒉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⒊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习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朗读全文。

  ⒉背诵第二节。

  ⒊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⒈先复习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⒉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⒊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习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一、 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 悲愤 咏唱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肺结核 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

  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 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

  A,悲愤。 年轻的…… 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 不得不 回首

  C,思念 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 生计 祖国

  F 致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悲愤

  钢琴家 留恋

  思念

  爱国 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埃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 不要忘记祖国, 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 铭记祖国, 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 赞美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激情点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 吻你伟大的祖国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

  齐背,下课。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0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布置前置性作业

  1搜集肖邦的资料

  2掌握文章中的七彩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4把课文读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汇报前置性作业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布置前置性作业

  在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做好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板书,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略读第一段

  1、学生各自读第一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交流: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瓜分、深渊。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3、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师:是啊,当波兰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沙皇俄国手里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忍痛离国(相机板书:忍痛离国)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相机板书:师生送别)

  3.在这深情离别的时刻,文中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再去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4.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

  师: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师: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

  师: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

  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师: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师: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5.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深情送别,肖邦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读:当老师和同学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为他送别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

  6.交流。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师: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的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波兰首都华沙。可是,就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

  2.交流:到底是什么事呢?。追问:什么叫悲愤欲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3.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波兰人民从此就放弃了吗?没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斗争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他要通过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来表现波兰人民的哭喊与抗争。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肖邦废寝忘食地工作,没了时间的概念)

  5.师:就是在这样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下,肖邦还在时刻思念着祖国。(相机板书:日夜思念)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师: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肖邦坚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

  1.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师:作者在这时用了“终于”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2)个别读,齐读。

  5.引读第六自然段。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相机板书:与世长辞)

  (1)从这个“才”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惋惜、伤感)

  (2)个别读,齐读。

  六.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了波兰大音乐家肖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肖邦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富有才华、酷爱音乐)

  2.针对板书总结。是啊,肖邦的爱国就体现在他忍痛离国时的满怀悲愤,体现在师生送别时对祖国的无限依恋,体现在彻夜工作时对祖国日夜的思念,更体现在与世长辞前的深情嘱托。同学们,让我们满怀着对肖邦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肖邦的小故事,准备交流。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18年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10篇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1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爸爸妈妈带我回山村老家找春天。

  我们来到菜地里,开始找艾草。爸爸告诉我,艾草是有香味的,是一株株长的,还有一些很大的齿轮,但不会伤手。我们剪了一篮子艾草回了奶奶家。

  到家后,我们先把艾草处理干净。奶奶说:“把枯叶枯枝摘干净,如果有黑色的东西,要挖掉!”我照奶奶的样子,仔细地处理起了艾草。很快,鲜嫩的艾草都被我挑选出来了。

  我们来到厨房,奶奶架起大锅,煮起了艾草。煮好艾草后,奶奶把艾草和面粉混在一起使劲揉。面粉慢慢变绿了,变香了。我问奶奶:”奶奶,我可以摸一下吗?”“当然可以,摸两下都可以!”奶奶幽默地说。

  “好了,可以开始做艾饺和艾糕了!”妈妈喊。奶奶取出祖传的印板,做出了很多花样的艾糕。做完后奶奶开始煮。

  咝——开饭啦!奶奶取出香气扑鼻的艾糕和艾饺,大家开心地吃了起来。

  今天,我不仅把春天带回了家,我还把春天吃进肚子里了。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2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我终于等到了春天。一大早,一声声清脆悦耳的鸟叫声吵醒了我,我和妹妹换上了漂亮的春装,拉着妈妈出去找春天。

  我们来到了罗门公园。春风轻轻吹过,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宠,温暖极了。小草绿了,它们伸出尖尖的小脑袋在春风中微微地摆动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开了,有红的、白的、黄的……一朵比一朵美丽,散发出一阵阵迷人的芳香。

  天空中,小鸟们在欢快地歌唱。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春天真是一副迷人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卖花了,卖花了!”突然一个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我看到一位卖花的姑娘,她的花车上有好多美丽的花,有蝴蝶兰、康乃馨、百合……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整个花车就像是一片花的海洋。

  我们买了几束美丽的鲜花,把欢乐带回家,把美丽带回家,也把春天带回了家!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3

  春天来了,天气变热了,人们脱下了笨重的大棉袄,换上了小衬衫,孩子们蹦蹦跳跳,到处生机勃勃。星期天,老师要带我们去森林公园春游。由于我的哥哥功课太多了,所以他没有时间出去踏春,我决定把春天带回家送给他。一大早,我就起来带着照相机和画架出门了。

  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清新的味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进去后,我就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迎春花,上面还停留了一只蝴蝶。那只蝴蝶身上都是大红色,满身金粉。我摸了一下,它居然没有飞走,好像一位在沉思的老者。我又摸了摸,它身上很滑,而且有些冰凉。我想到可以把它拍下来,于是我把照相机拿出来,给它拍了一张照片。

  越往里走,景色就越美。快到中午时,我看见了一颗号称“独木成林”的大榕树,那棵大榕树根基非常巨大,就像一大片森林一样。我连忙从不同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后来,我又用一张画纸把大榕树的全景图画了出来。

  回到家后,我把拍摄的照片和我画的画给哥哥看。哥哥说他非常喜欢。哥哥还特意让爸爸把我拍的照片给洗了出来,放入相册里。后来又把我画的画放进相框,挂在客厅里。从此,我们家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4

  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人们都出去踏春了。可爸爸妈妈工作繁忙,没有办法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把“春天”搬回家给爸爸妈妈。

  周六一早,我带上照相机,又带了画笔和纸,就出发了。来到公园,五颜六色的花十分美丽。梨黄的梨花、玫红的玫瑰花、粉嫩的桃花……一股芬芳扑鼻而来。小鸟在树枝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小蜜蜂“嗡嗡”地叫着采蜜。我也想尝一口花蜜,便抓了一片花叶尝了一下,花蜜真甜呀!我又摸了一片花叶,嫩嫩的,十分柔顺。我拿起纸,把眼前的一切画了下来。我一边画画一边看周围的美景。我画得真像啊,可是我还是不满意,我又拿起相机拍了下来。我不由地感叹道:“春天真美呀!”头上有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脚下的小河也融化了,变成了绿色的。我知道那是守卫家园的柳树染成的。河里的鱼扑通扑通地跳来跳去,好像在为树上的小鸟伴奏呢,它们的歌声动听极了!我拿出照相机,又拍了一张鱼儿和小鸟合唱的景象。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家了。

  我从公园回到家,爸爸妈妈看见那么多画和照片,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我把“春天”搬回家送给了爸爸妈妈。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5

  春天来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踏春。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了,所以我打算把“春天”搬回家,让他们也看一看春天。

  我们来到沂河边,发现小草探出了脑袋,仿佛在打量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走着,看见有人在摘一朵花,那朵花低着头,仿佛在对我说:“你快来救救我呀!”我走向前,对那位叔叔说:“这朵花不能摘,你不能把它给占为己有,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春天’。”那位叔叔不好意思地笑笑,对我说:“那你能帮我把这朵花给拍下来吗?”我拿起照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把其中一张送给了叔叔。我顺着小路一直走,发现路两旁的野花也都开花了。我们来到树林里,发现有一棵高大的柳树长出了嫩芽,我拿起相机把这棵柳树拍了下来。心想:希望爸爸妈妈看到了这棵柳树,能感受到春天的美。树林的旁边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心想:妈妈对花粉过敏,但是非常喜欢花。如果我把这些花拍下来,那么以后妈妈想看花时,可以看这些照片,不就再也不用带着口罩看花了嘛!于是我把每朵花都拍了下来,准备回家送给妈妈。回家后,我把拍的照片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对我说:“谢谢你把‘春天’搬回家里来给我们看。”

  这一次我把“春天”搬回家,让爸爸妈妈在家里和我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我希望有机会能和爸爸妈妈去户外,一起真正的感受春天。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6

  三月的太阳暖洋洋的照着大地,地上的小草探出小脑袋,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对我说:“走,我们春游去,让我们把春天留下。”

  一路上,大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美滋滋的。是呀,春游多么愉快的事呀!春天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它们生机勃勃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都开心地一蹦三尺高。那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面全是刚刚冒出来的小草芽。可以看得出来,这些草芽是春天里最性急的孩子,春天刚到,它们便争先恐后,顶开泥土、石子,一个劲的向外冒。“看!那有迎春花。”不知是谁叫了一声,我们都跑过去看。那些金色的迎春花像一个个娇弱的小姑娘,正随风舞蹈。这时,我看到有一只蜜蜂停在花上采蜜,我有一点好奇,花蜜是不是和我们*时吃的蜂蜜一样甜呢?于是,我用手揪了一朵,放到嘴里,细细品尝起来。可是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味。很快,一起来的同学们都有了新发现。“看!那颗柳树发芽了!”“嘿!河水好清呀!”“哇!这里有兔子。”我们到处跑,不一会便累了。当我们躺在草地上休息时,一个同学忽然说:“这里景色这么美,但以后可能就没法看到了。”我们心中有一点点难过。我对同学们说:“我们不是有照相机、本子和笔吗,我们可以把‘春天’搬回家呀。”于是,我们说干就干。我们有的从树上摘下几片新叶,夹在厚书中做标本;有的拿相机给花照了相;还有的在本子上画了一片绿油的草地……我们真的做到了,运用智慧把“春天”搬回家。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把春天带回去了,那花,那草,那叶,将把春的美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7

  春天又到了,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出去带点什么回来,就太对不起这美好的春天时光了。想到这里,我便提上相机,立马激动地跨出了大门。

  到了户外,柔和的阳光洒向大地,许多花都已经竞相开放。虽然说有些还只是一朵朵花骨朵,但和冬天的时候比,已经截然不同了。我十分高兴,连忙按下快门,对着眼前的一树“白雪”一阵狂拍。正巧,有一只小昆虫路过了这里,于是它便成为了这些相片中的主角。

  我快步走向远处的绿化带,那里几乎成了一片花的海洋。里面有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但大多数都是白色的,它们紧紧的挨在一起,如同一个个白衣天使。我十分高兴,便也为它们照了一张美丽的相片。我轻轻摘下一朵,准备回家时把它插起来。

  后来,我又去了玉兰树的所在地。这些玉兰树又高大又笔直,它们是今年才搬到这里“住下”的。我举着相机,为这些新“邻居”拍了一张照。我围着这些玉兰树转了几圈,终于抓到了一片新发出的嫩叶子。我十分高兴,轻轻摘下来,我要将它带回去,做成一个标本,长久的珍藏下来。

  回到家,我把相片贴在客厅的墙上,客厅沐浴在浓浓的春光中。春天真的已经到来了,它现在正用最翠绿的叶子装扮自己,用最美丽的鲜花欢迎着我们的拜访呢。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8

  今天,我约朋友们一起去踏青。本来爸爸妈妈也要去的,但是,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所以没办法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我决定把“春天”搬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春天是一个奇妙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百花盛开,河上的冰层化开了,动物们也都从冬眠中醒过来了。青蛙呱呱叫的声音,鱼跳出水面发出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奏成了一曲《春天交响曲》。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那里的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草地上隐约还出现了几只兔子,到处都有野花、野草,还有高大挺拔的大树。小草探出了头,在春风中摇摆,好像顽皮的孩子。我慢慢走过去摘了一朵花,闻了一下它的气味,是香的,是甜的。我看见蜜蜂和蝴蝶在采花,我很好奇,也想知道花蜜是什么味道。于是,我摘了一朵花尝了尝,“呀!好苦呀!”看来蝴蝶、蜜蜂的口味真不一般。这一幕,被我画到了我的画上。紧接着,我看见了一棵柳树,那长长的柳条上冒出了几个嫩芽,刚从冬天苏醒的柳树仿佛觉得自己很脏,于是把柳条伸进了湖里,不断地梳洗着、打扮着。湖里的鱼好像受了惊似的,来了个“鱼跃龙门“”,于是,我又把柳树和“鱼跃龙门”画进了自己的画中。这时,我远远的望见了一座凸起的高山,上面一片绿,也有许多花,十里外都能闻到花香。我又把这一座充满香气的山画入了我的画中。突然,我听见了我的头顶上有鸟叫的声音。我抬头一望,原来是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南方飞回北方了。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把这一幕也画进了我的画中。我的画差不多完成了,里面有花、有树、有草、有鱼、有鸟、还有山,我们也该回家了。

  我把我的“春天”带回家了,爸爸妈妈看到这幅画很高兴,仿佛春天真的在他们面前一样。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9

  猛烈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知了耷拉着翅膀,树换上了绿装,再也不同往日的嫩芽......夏天要来了,春天在回家的路上。

  雨失去了昔日的柔和,多了几分刚强,再也不是地上弹琴了。难得见一回“好雨”,打开窗,却也不见淅淅沥沥的雨,而暴雨无情地拍打着脸庞,不时带来一声巨响,好似得山崩地裂,响彻云霄。也许,这般雨势,会带走你的好心情,不适合被欣赏。春雨要走了,春天在回家的路上......

  再也不见百花齐放之际,草丛中,花园里,从五彩缤纷变成了亮眼的深绿,只有几朵小花再从中摇曳着,再也不闻鸟儿轻唱,太阳烘烤着大地,一草一木都奄奄一息,鸟儿也四处躲避。池塘边,树荫下都有小鸟的踪影,他们时不时叫唤一声,像是在叹息着春天即将离去。它们不再呼朋引伴,奏响欢乐进行曲;他们不再与春风合奏,回荡在辽阔大地。难留春天的生机,春天在回家的路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王维在山涧中独赏幽静,青山碧林,万籁无声,春天——静。五月是春天临别的过渡,宁静,在五月份算是一种“奢侈”。知了吱吱的叫个不停,雷雨成天下个没完没了,好容易盼来个没风没雨的夜晚,却有些虫子小鸟来捣乱,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这“易碎”的寂静。难留这份宁静,春天,在回家的路上......

  小草铺起一条绿毯,雷雨打起了鼓,虫鸣奏起了乐,春天,在回家的路上,世间万物为她送行!

把春天带回家作文10

  回家是那么的美好!很久都没回家了,因为学习很紧,根本没有时间。好容易考完试,学校放了一天月假。我连衣服都懒得收拾了,背上书包踏上了回家的路。

  下车穿过一条小街,经过了一个小樟树林。树林的树并不算多,但是每棵树都是枝繁叶茂的,枝干伸出枝干,层层簇拥,重重叠叠,挤了又挤,以致这初春的朝阳只能将其光辉洒在这片树林的最顶端。偶尔会有一两点光斑掉在地上,微风一过,这几个小家伙就开始跳动了起来,大地为台风作歌,它们跳起了舞!

  绕出树林,是几块专门用作种树栽草儿的地。这些草儿们,紧挨着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每一株,每一簇,它的上面好像都放着一颗颗透明的水晶珠儿,一闪一闪的,发出闪烁的光。它们像是在玩儿着、闹着,等你一走近,它们便都躲了似的,没了踪影,只剩下还没玩尽兴的草儿们在那儿张望着。

  路旁栽着一种矮小的树,中间或有几棵粉红色的桃花树。就是那树尖上有着一个个粉色小果的桃树。就是那粉红,让人感到那玉面桃花的美,那粉红就像是从花座一直蔓延蔓延,仿佛花尖上就冒着粉红的烟,一直红到天空,整个天空都被它染成粉红了!它们杂乱无规则地分布在桃树杆儿上,让那本来失去活力的光杆儿桃树有了生气。凑近了看,与其说它是桃花儿,倒不如说是花骨朵儿。因为枝干上大多数都是花骨朵儿,只有少数是开了的花儿。不错,的确是花骨朵儿,底座被几叶绿黄色的并带有绒毛的小叶片儿包裹着,有的全被包裹住了,只留下粉红色的角尖露在外面,分外可爱。

  道旁的树我倒是说不上是歌什么称号,只是瞧见它有着深绿色的大叶片,小叶片却是有点儿带黄红黄红的色儿,像是刚被洗刷过的一样,在阳光的爱抚下亮得逼你的眼。我轻轻摘下一片,对着太阳小树叶儿是半透明的,那种令它自身变得耀眼夺目的光亮,像是在油里浸泡过的一样。但是当你用手去触摸它的时候,你又不得不否定你先前的想法:叶片是干酥酥的,连半滴水都没有,却像婴儿肌肤般的柔嫩,让你舍不得马上丢掉。

  爬上一层层梯田,穿梭在金黄色的油菜花里。地里差不多都种着油菜,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满是金黄。梯田是层层叠叠的,那金黄色的油菜花自然也是层层叠叠的。偶尔会飞来一两只飞蛾在油菜花的上空打着旋儿的飞舞着青春。虽然没有蝴蝶的五颜六色,却也有婀娜多姿的身段,给花儿们带来了不少乐趣。因为花儿很密,我的头上也蹭上了不少的菜花瓣儿,书包上也沾上了菜花身上的粉,白乎乎的,让我想起了传说中的花仙子,我也顿时感到脚步轻盈了许多……

  伴着站在刚抽出新芽儿的柳树上的鸟儿的啼唱,迎面吹来的混着泥土的清香的微风,我不禁吟起了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0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既是肖邦弥留之际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肖邦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但学生们会突然肯定、认同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情感吗?于是,我试图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

  我打开多媒体,点击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乐渐渐响彻整个教室,我也在这激情四溢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则寓言中说,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阳光、颜色和单词,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温暖,看到了春景,听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在人间,也有一个叫弗雷德里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还会收藏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音乐。

  这个人其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间,音乐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临死时也有他的《葬礼进行曲》陪伴。可以说他的演奏,他的音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音乐是我的生命,”肖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少年来,他一直用生命去创作,用生命去讴歌!”

  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时,我才意识到其实肖邦的这首曲子并不适合于配乐朗读,而学生们也确实没有进入我的情境。课堂,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开始了……

  我接下去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个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轻人唯一的奢望,一个饱含亡国之恨,愤怒之情的爱国青年,一个客死他乡却情系祖国的伟大音乐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地,紧紧地,握着亲人的手,然后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入神,他们也小声跟着我读这样感人肺腑的"言语。一遍,两遍,再来一遍,在学生们重复的语调里我竟没有听出她的异样,甚至我还沾沾自喜,我还肯定他们读得不错。事后才觉察即使我不这样渲染,他们也会这样读的,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这些句子。而我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朗读指导呀!

  这样的事例还发生在下半节课。我打算让他们去读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我还试着用些美丽的词藻去激励我的学生,我要他们读出味,读出神,然而这又是何等的不易!更多的时候,它只会是一种意境,是一种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但无论怎样,学生们质疑的精神还应该是肯定的,许多孩子的提问非常有价值。我还特意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并且署上自己的姓名,我想告诉学生这就是你的读书所获,这就是你的读书专利。“为什么要送给肖邦泥土呢”、“为什么肖邦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而不是慢慢走去呢”、“假若波兰没有被瓜分,肖邦会不会因为前途而离开祖国呢”、“肖邦不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国内与沙皇斗争吗?他为什么只身一人到国外去呢?”一个个困惑都折射着学生们的灵性与睿智,一个个疑问都发自他们内心的最深处。但为了追求语文课堂从思到读,再从读走向思这样的完整性,为了我事先整整琢磨一晚上的语文教案,我并不想让他们急于回答,尽管已经有学生按奈不住自己的嘴巴。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演绎着我事先的讲义。其实,“即使学生不再去读,他们也会答出这些问题,为什么非要做些没有实效的事情呢?”同年级组袁老师的话深深振颤着我的心灵。

  是呀,我一直要追求的语文的*实到哪里去了?还有,面对学生“肖邦到国外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话, 一向对课堂自信的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我是要告诉学生肖邦到国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名,还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他爱国的极至表现?难道离开祖国才是更好的爱国表现吗?我不愿苟同这样的观点,但我还是伪心地找来一段更能说明肖邦爱国的资料,然后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实他们哪里晓得,还有更多的资料显示,肖邦的出走是更为了成名。

  难道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本价值,我就应该轻易剥夺学生们和我一样享有文本真正的内涵吗?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或许,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3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4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5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既是肖邦弥留之际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肖邦爱国情怀极至的表现。但学生们会突然肯定、认同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情感吗?于是,我试图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

  我打开多媒体,点击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乐渐渐响彻整个教室,我也在这激情四溢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则寓言中说,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阳光、颜色和单词,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温暖,看到了春景,听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在人间,也有一个叫弗雷德里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还会收藏另一样东西,那就是音乐。

  这个人其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间,音乐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临死时也有他的《葬礼进行曲》陪伴。可以说他的演奏,他的音乐能够感染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音乐是我的生命,”肖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少年来,他一直用生命去创作,用生命去讴歌!”

  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时,我才意识到其实肖邦的这首曲子并不适合于配乐朗读,而学生们也确实没有进入我的情境。课堂,就在这样的遗憾中开始了……

  我接下去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个累倒在病床上的年轻人唯一的奢望,一个饱含亡国之恨,愤怒之情的爱国青年,一个客死他乡却情系祖国的伟大音乐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地,紧紧地,握着亲人的手,然后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入神,他们也小声跟着我读这样感人肺腑的言语。一遍,两遍,再来一遍,在学生们重复的语调里我竟没有听出她的异样,甚至我还沾沾自喜,我还肯定他们读得不错。事后才觉察即使我不这样渲染,他们也会这样读的,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读这些句子。而我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朗读指导呀!

  这样的事例还发生在下半节课。我打算让他们去读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我还试着用些美丽的词藻去激励我的学生,我要他们读出味,读出神,然而这又是何等的不易!更多的时候,它只会是一种意境,是一种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但无论怎样,学生们质疑的精神还应该是肯定的,许多孩子的提问非常有价值。我还特意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并且署上自己的姓名,我想告诉学生这就是你的读书所获,这就是你的读书专利。“为什么要送给肖邦泥土呢”、“为什么肖邦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而不是慢慢走去呢”、“假若波兰没有被瓜分,肖邦会不会因为前途而离开祖国呢”、“肖邦不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在国内与沙皇斗争吗?他为什么只身一人到国外去呢?”一个个困惑都折射着学生们的灵性与睿智,一个个疑问都发自他们内心的最深处。但为了追求语文课堂从思到读,再从读走向思这样的完整性,为了我事先整整琢磨一晚上的语文教案,我并不想让他们急于回答,尽管已经有学生按奈不住自己的嘴巴。我还是按部就班地演绎着我事先的讲义。其实,“即使学生不再去读,他们也会答出这些问题,为什么非要做些没有实效的事情呢?”同年级组袁老师的话深深振颤着我的心灵。

  是呀,我一直要追求的语文的*实到哪里去了?还有,面对学生“肖邦到国外去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话, 一向对课堂自信的我,竟不知如何作答。我是要告诉学生肖邦到国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成名,还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他爱国的极至表现?难道离开祖国才是更好的爱国表现吗?我不愿苟同这样的观点,但我还是伪心地找来一段更能说明肖邦爱国的资料,然后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其实他们哪里晓得,还有更多的资料显示,肖邦的出走是更为了成名。

  难道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本价值,我就应该轻易剥夺学生们和我一样享有文本真正的内涵吗?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或许,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这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更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我国爱国诗人杜甫,我想用他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不想。”“你从何而知?为什么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梅姓同学高高举起手,我请他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这里,我想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说,这让吴老师情不自禁想起来我国的一位爱国诗人说的一句话,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陆游的这首《示儿》是本单元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这一引用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感悟古诗也是有帮助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这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更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我国爱国诗人杜甫,我想用他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不想。”“你从何而知?为什么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梅姓同学高高举起手,我请他朗诵:“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这里,我想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说,这让吴老师情不自禁想起来我国的一位爱国诗人说的一句话,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陆游的这首《示儿》是本单元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这一引用学习对于后来的学习感悟古诗也是有帮助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在讲课时我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上课时,我首先抓住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0

  9月13日 星期一 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

  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20xx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晴转雨 (受台风影响)《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20xx年9月15日 星期三 阴转晴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3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1

  今天,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文章主要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肖邦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临死前对姐姐的嘱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生在祖国,死也在祖国,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的爱国情怀。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这种爱国情怀把我给震撼了。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和作曲家。肖邦他热爱音乐,但他更热爱祖国。在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他热泪盈眶。当听到了华沙爆发了起义,而又失败后,他悲痛欲绝。他把一切悲愤化为力量,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进行忘我创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忧虑。而又在弥留之际,他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贡献出来,这种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古今中外,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帮助国家抗击金兵,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岁时,他仍然不忘祖国统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不适,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 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2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感到很悲伤。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主要讲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的音乐家肖邦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法国巴黎,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工作。疲劳加上忧愤,年仅39岁就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还想着自己的祖国,他请求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想对肖邦说:“我很敬佩你,你真伟大、真勇敢,可你这么有才华,才39岁就与世长辞了,我感到很惋惜!”

  我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当年日本侵略者来攻打我们*的时候,有些人卖国求荣做汉奸,他们为什么就不爱自己的祖国呢?我很气愤,跟他们比起来,肖邦真是太伟大了。看到肖邦,我就想起爱国人士——岳飞,他是我最佩服的英雄人物;我还想到了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把宝岛台湾抢了回来。在*的抗日战争中,还好我们的先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今天的我们才能享受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吃着免费的营养午餐······

  国家就是我们的家,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她那强劲的臂膀才能使我们不会被欺凌、受压迫,肖邦的悲剧才不会在我们身上重演。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些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后反思3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后反思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教学时 我抓住了这条情感主线,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力争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情感陶冶相结合。首先是以读为手段,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酝酿情感,以此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肖邦的爱国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补充文中的空白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肖邦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如读到“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小组练写歌词;读到“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让学生说说:这是肖邦会对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走进人物的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充分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送到文中,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才会酝酿出丰富的情感,才会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

  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肖邦的话,体会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欣赏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领会新颖、丰富的意象所蕴含的细腻的思想。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新颖丰富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把“大我”“小我”合理化的。

  【教学时数】

  一教时。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导语:

  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⑵这是20世纪,70、80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北岛、顾城的诗句,今天,我们学习此派的另一位代表诗人舒婷的抒情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板书课题。

  准备学习。

  二、新课

  诗歌鉴赏:

  1、播放配乐诗朗诵。

  2、学生诵读。

  3、欣赏第一节:

  ⑴指导学生领会几个意象的特点,并加以概括共同特点。

  提问:表达了作者增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应该如何把握诗歌的语调?

  ⑶诵读。

  4、诵读并鉴赏第二节:

  ⑴本诗节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结构作用是什么?

  ⑵怎样理解第一二句的“我”和第三节的“我”“你”?

  ⑶这节诗的“色彩”有什么变化没有?

  ⑷诵读。

  5、诵读并鉴赏第三节:

  ⑴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独特的比喻在表意方面有何作用?(注:逐句进行)

  ⑵指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词语的领悟,体会诗歌色彩的变化?

  方法:可插入写作背景,提示学生。

  ⑶诵读。

  6、诵读并分析第四节:

  ⑴如何理解本诗第一和第二句的相互关系:这体现了什么和什么的什么情感关系?

  ⑵接下来,顺着作者的感情发展,诗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

  启发:举例。

  ⑶带着如此情感读诗,语调应该是什么样?

  ⑷读诗。

  读诗。

  回答。

  低缓。

  齐读。

  看教材写作时间。

  读诗。

  诵诗。

  三、总结

  1、主旨(本诗)。

  2、鉴赏诗歌方法。

  ⑴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⑵由意象入手,体味情趣。

  ⑶注意比喻、象征的表意的作用。加深理解。

  四、迁移练习

  现代诗歌鉴赏。练习。

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从“三美”的角度品读现代诗歌,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从“三美”的角度品读现代诗歌,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品读诗歌,理解诗中的“我”与祖国的关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涵咏品味2、意象分析

  学法指点:

  1、诵读法2、自主探究3、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聆听诗意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标注字音,划分节奏,体会情感。

  2、认读生字词。

  干瘪(biě)驳船(bó)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n)

  三、品读诗意

  1、学生自读全诗,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全班交流。

  2、学生展示性朗读。(张天蕊、申大印)

  四、感受诗意

  1、我们把诗歌中浸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作“意象”。请分别从四节诗中找出作者所使用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

  2、分别从四个意象群的角度看,本诗各节分别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

  明确:(贫困、落后的祖国;痛苦、追求的祖国;新生、希望的祖国;养育、献身的祖国。)

  (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情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明确:绘画美。

  4、找出本诗最主要的韵脚。(明确音乐美)

  5、教师讲解:本诗四节结构基本相同,句式多采用“我是……”,每节结尾以“祖国啊”作结。诗歌整齐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一种建筑美。

  6、小结:诗歌的“三美”原则。

  诗歌独特的意象、优美的意境表现出一种绘画美;

  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表现出一种音乐美;

  诗歌严谨的结构、整齐的形式表现出一种建筑美。

  这是一首好诗的共同特征。

  7、难点突破:

  1)思考: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在形象里的。

  2)一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以此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而舒婷此诗却写祖国的灾难深重、落后贫困,曾有人说,她这是“攻击社会主义”,“暴*暗面”。对此你怎样看待?

  五、创造诗意

  课后练习三: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

  仿照课文,在下面的诗句后添加一句诗,并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六、延展诗意

  1、其它作者的同类作品。

  《一代人》顾城《回答》北岛

  2、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

  《神女峰》《双桅船》《致橡树》

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诗歌感情(“我”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把握和朗读的方法(深沉而悲痛、舒缓、低沉);

  2、朦胧诗的写作特点(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曲折委婉地抒情)。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把握诗歌的内涵,可以个别读,男女生对读。

  2、联系九年级上册学过的《星星变奏曲》来理解朦胧诗的特点。

  3、引导阅读一些“朦胧诗派”的诗作,培养兴趣。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用“/”和“·”标出节奏和重音。

  ⑵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了?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⑶朦胧诗的特点就是曲折委婉的抒情,这首诗哪些地方体现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男女生各读一节)

  四、拓展阅读

  其它朦胧诗作,如舒婷《馈赠》、《致橡树》。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诗人通过“老水牛”“矿灯”“稻穗”等众多具体事物来表现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感,使诗具有美的意境。请你模仿本诗,创造其它的事物,构成相应的意境,仿写其中一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答案 (菁选2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答案1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虑,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选择带点字的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弥留之际( ):A、彼此之间;B、时候;C、交界的地方。

  (2)亡国之恨( ):A、逃走;B、丢掉;C、灭亡。

  (3)与世长辞( ):A、告别;B、推托;C、解雇。

  2.用“_____”画出肖邦忘我工作的句子,并用两个成语形容。

  _______________

  3.“当时他才39岁。”从一个“才”字,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4.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 B

  (2) C

  (3) A

  2.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3. 作者的惋惜之情

  4. 对祖国的眷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qī líng)、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mí màn)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zhèng zhòng)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miǎn lì)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1.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拼音写词语。

  qī líng mí màn zhèng zhòng miǎn l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悲痛欲绝( )

  ①断绝。②穷尽,完全没有了。③气息中止,死亡。

  (2)与世长辞( )

  ①文辞,言辞。②告别。③辞退,解雇。

  3.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欺凌 弥漫 郑重 勉励

  2.(1)③ (2)②

  3.(1)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意在要肖邦永远记着祖国。

  (2)弥留之际的意思是病危将死的时候。肖邦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意思对即可)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心脏教学设计

心脏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可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教师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等多种方式理解以下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即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

  五、教学媒体运用

  1、课件“心脏的结构”

  2、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3、血液循环的录像

  4、实物投影仪

  5、血液(动脉血、静脉血)标本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将右手放到胸口左侧,将左手放到胸口右侧,感觉心脏的搏动。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心脏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心脏的结构

  心脏有发达的肌肉,心脏分四个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样,心脏内有瓣膜,心脏连接血管。

  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课本68页“讨论”中的问题。

  通过观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

  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注意观看大屏幕和模型,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重组和加工。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

  观看动画,总结瓣膜的开闭情况。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展示课件“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模型(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展示课件动画“瓣膜工作动画”。

  心脏的功能

  发挥想象,提出问题。

  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

  认真观看。

  同学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诱导提问。

  布置阅读、思考。

  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

  认真观看录像。

  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血液循环录像。

  心脏四个腔的名称、与之相连的血管、血流方向

  四人一组,讨论课本70页的血液循环模式图。

  巡视并加以指导。

  体循环

  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意义

  表演课本剧《何去何从——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

  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将抽象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最后展示教师准备的归纳完整的图表。

  动脉血及静脉血的概念

  区分动、静脉血的颜色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展示:动、静脉血标本。

  健康而强壮的心脏的重要性

  计算数据,得出结论——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

  展示有关心脏功能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计算。

  仔细观看故事,从中获得启发,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课件展示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课后作业

  用拟人手法写一篇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包括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也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活动起来才能有序,并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两个主要知识内容上,通过学生活动(分组观察、思考讨论和表演课本剧)来完成。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才能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推荐访问:把我 教学设计 带回 《把我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内容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软件实施方案(实用8篇)(完整文档)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我们应该重视方...

22023年应聘自我介绍(优秀18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3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免费(汇总19篇)【优秀范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那么合同书的...

42023年度上课看课外书检讨书(模板20篇)(精选文档)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

52023年最新春节晚会结束语十字(11篇)(完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

6护理干事个人总结(实用8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

7坚持方面名人名言(通用16篇)【优秀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8代发工资协议签好后多久发放(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

9美术论文鉴赏(大全19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

10领导辞职报告(汇总20篇)(范文推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