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05

当前位置: 高远文库网 > 思想汇报 >

试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武装大众的问题。列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用肢解的、修正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也就是要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大众化的实际对象相联系。他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运用学校课堂、通俗化的语言、媒介、实践生活等多样化的载体形式。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100480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着眼于现实,探索适合大众的理论普及形式,架起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又需要返本开新,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认识,进而汲取有益的思想。列宁在领导苏俄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武装大众的问题,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进程。学习和研究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不仅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而且能为当前的理论教育提供现实启迪,进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防止用非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需要回答用什么样的理论“化”大众,是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还是修正的马克思主义抑或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①。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一根本前提不甚清楚甚至认识错误,那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实效与主观期待可能会南辕北辙、相去甚远。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抄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传播的却是被他们歪曲篡改得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造成谬种流传、遗毒深远,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很大危害。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旗帜鲜明地与诸多扭曲、肢解、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揭批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始终要求用正确、科学、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觉悟。

(一)防止用肢解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理论体系,各个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列宁还解释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因而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中,“随时可以看到引自马克思著作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时候),这是不足为奇的”[1](P407)。因此,列宁强调:“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2](P221)1916年11月,列宁在《致伊·费·阿尔曼德》的信中,明确批评了那种只抓住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语而不去完整准确地理解他们思想的错误倾向。列宁认为,阿尔曼德只抓住《共产党宣言》中“工人没有祖国”这句话就否认民族战争合理性,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因为同一个马克思多次强调要进行民族战争,号召“保卫祖国”。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强调,就是要求必须“供给工人真正的、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3](P371), 而不是运用经典作家著作中支离破碎的词句和段落来启发群众, 造成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度犯过此类错误,用肢解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当时组织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无产阶级专政和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论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如何对待革命的群众运动》等刊物,断章取义地将经典作家论述阶级斗争的语句罗列出来,成为大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范本,使某些曲解、片面的论断长久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

(二)防止用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列宁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2](P314)。马克思主义与旧的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要求,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阶级本质体现为它是一种革命而非妥协的理论,它“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 [4](P574)。但是,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引起了各色各样的理论家开始质疑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认为马克思学说还不完备。这其中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叫嚣得最厉害,最完整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正,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改” [2](P2)。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旨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辩护,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合理性,认为“无产阶级不应该超出资产阶级所能接受的范围,它应该采取同资产阶级妥协的政策”

[4](P652)。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一出台,立即掀起了一股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狂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轩然大波,并影响到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即是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列宁意识到,“从1895—1896年群众性的工人运动和群众性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一开始,修正主义就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了影响” [5](P193);如果任由修正主义思想的泛滥,必然会影响工人阶级的思想,动摇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和决心,使革命运动误入歧途。因此,列宁大声疾呼:“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 [3](P271)。他要求 “我们如果愿意仍然成为社会主义者,就应该下到和深入到真正的群众中间去” [2](P719),揭穿修正主义的阶级实质,向群众大力传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列宁的这一要求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意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背后的阶级属性,不能将这些理论不加分析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容许不加鉴别地让各类人物利用校园讲坛、学术会议、大众媒体推进这些理论的大众化。

(三)防止用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他曾在《我们的纲领》一文中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3](P274)然而,第二国际的代表人物考茨基、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等人由于思想僵化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他们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革命形势、革命任务和斗争形式的变化来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论证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他们都宣称俄国革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典,没有直接的理论依据。考茨基就曾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喻为孕妇为缩短无法忍受的怀孕期而疯狂猛跳引发的早产,并据此断定俄国的社会主义是个活不成的“早产儿”。这种通俗化的教条主义理论误导了人民群众, 使群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合法性产生疑问,进而动摇了他们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心。列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绝不会为俄国革命提供现成的答案,革命的鼓动和发展不可能用教条主义武装群众来实现。他根据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列宁主义。这一理论回应了帝国主义时代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指明了道路。俄共(布)通过普及和宣传列宁主义,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 [1](P45)。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以及这个工作的深入和扩大,不决定于某些人的情绪,不决定于个别集团的热心,甚至不完全决定于那种使许多人不得不远离‘实际’的外部警察条件,而决定于国内的整个客观情况。” [6](P270)客观实际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以及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依据,脱离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徒劳无功的。列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必须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相联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大众化的实际对象相联系。

(一)必须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相联系

列宁要求理论工作者要紧紧依据俄国无产阶级事业的现实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俄国社会的现实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围绕这一现实任务,启发人们的阶级斗争意识,达到“说服俄国”、“夺取俄国”的目的。列宁指出,革命时期离开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就谈不上任何政治教育,“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7](P277),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和使命,进而积极投身政治斗争中去。但是,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俄国社会的现实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在一次关于社会教育工作的会议上说:“既然我们能够而且应该为我们整个苏维埃生活从备战和军事抵抗的轨道向和平建设的轨道转变作准备,你们社会教育工作者就应当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考虑到这种转变,使宣传的任务和计划同这种转变适应起来。”[8](P175)他批评当时的报纸“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 [4](P571)。列宁特别指出,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共产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实际的建设事业。因此,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教导群众认识苏俄经济建设的必要性,使其克服“奥勃洛摩夫”式慵懒、保守习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

(二)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9](P286)列宁深知一种理论能否说服群众、实现大众化,还要看它是否能够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空谈,不能解决群众物质生活的实际问题,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真正掌握群众。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总结道:“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 [10](P570),这样才能让人们认可共产主义。因此,列宁要求在农村地区进行理论教育,必须“紧紧地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他强调,在农村没有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前,贸然地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是十分有害的[10](P765)。

衡量理论是否真正被群众所接受,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一理论能否转换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追求,能否真正入脑入心,最终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思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列宁认为:“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 [10](P785)因此,列宁强调要让理论原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 [11](P100)。如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则根本改变不了俄国民众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难以取得实效。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日常习惯融合在一起,才会使理论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实现理论“化”大众的目的。

(三)必须与大众化的实际对象相联系

人民群众是个笼统的概念,依据年龄、职业、地域等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群体在文化程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表达习惯等都各不相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接受方式和接受途径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脱离实际对象、毫无区别地进行理论大众化,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列宁早就意识到理论“鼓动应该因人而异”,认为“对马车夫讲话应该不同于对水手讲话,对水手讲话应该不同于对排字工人讲话” [7](P236)。即便是工人阶级,列宁认为也要进行区分。他要求理论教育工作“应当善于接近这个阶级的既最少接触我们的科学又最少接触生活的科学的最不开化、最不开展的成员” [12](P336),要强化对这些成员的理论灌输,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对于农民阶级,列宁认识到农民识字能力低下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难点所在,要求根据农民的这一实际特点把理论教育和扫盲工作结合起来。他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 [10](P590)。另外,列宁还告诫政治教育委员会,对待知识分子要采取灵活谨慎的理论教育方式,要考虑他们各自的专业特点。列宁强调:“工程师为了接受共产主义而经历的途径将不同于过去的地下宣传员和著作家,他们将通过自己那门科学所达到的成果来接受共产主义,农艺师将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接受共产主义,林学家也将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接受共产主义,如此等等。” [10](P442)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运用多样化的载体形式

载体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纽带,是将理论输送给大众的桥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全面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才能使其为大众所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是指大众化的实践中承载和传递着理论教育内容和信息、与人民大众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绝不只是一种,要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载体形式的多样化。

(一)通过课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最主要场所。列宁驳斥了资产阶级宣扬的“教育不问政治”、“教育脱离政治”的论调,认为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欺骗。因

为资产阶级一直通过课堂宣传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年轻一代进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训练,竭力为资本家训练听话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列宁强调,我们“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10](P302)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要求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体系,要求各类学校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普及工作,“以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 [4](P726)。列宁还特别指示职业技术学校也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他还亲自拟定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门增设共产主义、革命史、1917年革命史等理论课程

[13](P259)。

(二)通过通俗化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是人类借以表情达意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通过语言才能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列宁认为,在运用语言载体时,艰深和晦涩文风是大众化的敌人,理论教育的所有环节都要“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 [14](P89),尽量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列宁提出了 “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转化)” [15](P422)的著名公式,要求“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启发人们的认识 [16](P322)。列宁在提倡语言通俗化的同时,也要求防止出现语言庸俗化的倾向,防止出现哗众取宠的现象。他明确强调,庸俗的作家只是“通过一种畸形简化的充满玩笑和俏皮话的形式,把某一学说的全部结论‘现成地’奉献给读者” [16](P323),而不是启发读者的思维,将理论升华为读者的信念。

(三)通过各种媒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媒介载体具有广泛性与普及性的特点,能够增强理论教育的辐射力。在大众传播媒介方面,列宁十分重视报纸和电影这两种具体的传媒形式。长期的新闻工作经验让列宁认识到报刊的宣传价值。他指出:“没有报纸就不可能系统地进行有坚定原则的和全面的宣传鼓动。” [16](P6)他形象地将报刊的理论宣传工作比喻为“鼓风机”,认为“这个鼓风机能够使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每一点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 [3](P447)。电影因其表现的形象性和内容的可复制性,在思想理论的宣传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列宁强调:“要特别注意在农村和在东部地区兴建电影院的工作,在这些地方电影院还是新鲜事,因而我们的宣传将会特别有效。” [17](P383)列宁还认识到,俄国很多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还不允许大规模地运用报刊、电影这类媒介载体,因而主张依托交通媒介开展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在列宁领导下,俄国举办了多种多样的鼓动列车、鼓动轮船、“红色马车”、“红色车队”,有力地推动了落后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使劳动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明显提升,增强了他们对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18](P124125)。

(四)通过实践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列宁强调:“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 [10](P29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重视和运用好实践生活的这一载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蕴含在实践生活之中,才能使理论走向大众、走进大众,进而使大众真懂、真信。首先,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再通俗也是对深刻和抽象问题的揭示,很难直接让人明了,因而要联系实践生活的例子进行解读。列宁指出:“我们很少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4](P573)。他要求在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实践生活的具体事物,运用生活实例来说明理论问题。其次,通过生活中的榜样示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宁指出:“要知道,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 [19](P37)

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树立榜样,让人很容易找到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因此,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成员都要成为以身示人、以身教人的典范。最后,通过实践锻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理论认识才是可靠的、持久的。他把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国工人中产生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称为“伟大的创举”,认为这种劳动锻炼可以逐渐铲除“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旧道德、旧观念,进而形成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因此,列宁大力号召在全社会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使人民群众接受共产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14]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5]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9]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何敬文

推荐访问:列宁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试论 思想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年幼儿园教师年度思想工作总结(优秀8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

22023年近三年思想工作总结(完整)

本人*年*月出生,现年*岁,*年毕业于**大学,先后在机关党办、办公室等科室经历岗位锻炼。现将近三年...

3四季度思想汇报(范文推荐)

敬爱的党组织:很荣幸能向您汇报我在近几个月的思想体会,这不仅意味着我又可以向成为党员迈进一步,...

4感悟思想伟力,锚定创新发展(2023年)

近期,根据市委组织部通知要求,我们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通过集中观看专题辅导和个人自学,...

52023年度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以民为本、德法并行、良法善治、加强干部法治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

62023年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第一季度思想汇报(2023年)

时光流转,转眼间2022年的第一个季度已经接近尾声。一个季度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辉煌...

72023年度预备党员思想情况汇报

202X年X月X日,经党组织批准,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来,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

82023年(10篇)7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自从被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以及D建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

9第四季度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第四季度以来,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20D会议精神,原原本本学习新修订《党章》内容,深刻领悟习主席在考...

102023年(19篇)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本

在总结、反思、完善上季度所存在不足的同时,我加强了对党的学习与认识,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目前的...